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性隐喻与文学创作互鉴研究
1
作者 孙毅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4年第2期228-246,共19页
文学何以表达诗情画意、抒发思想感触,便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寓教于乐或道德训化,这是中西方文学界炙手可热的课题。与中国文学善用赋比兴进行多元创作不谋而合的是,西方文学对隐喻同样情有独钟。诗性隐喻依靠作者出类拔萃的认知能力和栩... 文学何以表达诗情画意、抒发思想感触,便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寓教于乐或道德训化,这是中西方文学界炙手可热的课题。与中国文学善用赋比兴进行多元创作不谋而合的是,西方文学对隐喻同样情有独钟。诗性隐喻依靠作者出类拔萃的认知能力和栩栩如生的语言表现力,集创造性、新颖性与美学性于一身,是以认知诗学理论为源起依托,通过在文学作品中生动形象地凸显晦涩诗性意义从而传递隽永文化意蕴和独特审美价值的认知模式。通过摸索探赜诗性隐喻的发展脉络,寻绎文学创作对其探讨的相关动态,诗性隐喻与文学创作互鉴研究渐成探究焦点,近年来已广泛引发认知语言学、文学批评等相邻学科领域的争相关注和持续热议,其研究视域主要聚焦文学创作手段与解读方式及文学读解效果等维度,浮于浅表、未见深入,对文学创作过程中隐喻构建诗性意义的认知机制浅尝辄止。鉴于此,笔者首先就诗性隐喻的认知演变过程及其与文学创作交叉接口研究分别予以爬梳回溯、分类整理;接着就文学创作中隐喻孕育诗性意义的过程予以细致剖析,并对上述领域学者在该课题中的相关发现加以比照融通;随后基于充分理论阐释并结合确切语言实例,对支撑这一过程的环境和身体两要素分予归类盘点;最后在厘清认知机制的同时对未来研究作出憧憬,希冀为该课题将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基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隐喻 诗性意义 文学创作 深层理据
下载PDF
现代文论构建中的“文学事实”观——蒂尼亚诺夫文论思想探究
2
作者 张冰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1-149,140,F0003,共11页
伴随20世纪现代文论的学科化进程以及整个人类知识体系的细化,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实现了现代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主将蒂尼亚诺夫从文学概念、体裁、思潮流派以及文学事实与生活事实的演变角度出发,运用系统位移思想... 伴随20世纪现代文论的学科化进程以及整个人类知识体系的细化,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实现了现代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形式论学派的主将蒂尼亚诺夫从文学概念、体裁、思潮流派以及文学事实与生活事实的演变角度出发,运用系统位移思想和系统功能思想深入文学研究,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发展模式,即文学中心代代继承而新现象仅在边缘徘徊的二元对立、单线发展的文学历史观。他开创性地提出了“边缘为中心”的动态互动理论、文学的系统结构位移理论、文学的系统功能思想以及“动态的语言结构文学观”,“文学事实”观是其中的核心理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蒂尼亚诺夫 文学事实 文学系统位移 文学系统功能 俄罗斯形式论学派
下载PDF
序列:脚本与故事的界面--戴维·赫尔曼的序列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宋杰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05-112,共8页
戴维·赫尔曼将脚本、序列与故事视为建构故事世界的叙事微观设计,探究了脚本如何通过激活序列接受者存储在大脑中的世界知识,提示序列接受者将序列阐释为故事,是一个脚本与故事的界面研究。赫尔曼不仅考察了脚本和叙事性的内在联系... 戴维·赫尔曼将脚本、序列与故事视为建构故事世界的叙事微观设计,探究了脚本如何通过激活序列接受者存储在大脑中的世界知识,提示序列接受者将序列阐释为故事,是一个脚本与故事的界面研究。赫尔曼不仅考察了脚本和叙事性的内在联系,还从历时和共时层面讨论了脚本对文学阐释的影响。赫尔曼的这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经典叙事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他力图开创认知叙事学研究范式的一次成功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维·赫尔曼 序列 脚本 故事 叙事性 文学阐释
下载PDF
汉语夸张句非字面义认知加工研究
4
作者 崔慈行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7,共7页
本文采用心理语言学词汇判断实验范式,探讨间接认知模型在汉语夸张句非字面义加工过程中的心理现实性,考察核心词汇概念由不同通达路径(直接和间接通达)而获得的直接和间接认知模型之于三种不同句子条件(夸张句、直义句和无关句)的意义... 本文采用心理语言学词汇判断实验范式,探讨间接认知模型在汉语夸张句非字面义加工过程中的心理现实性,考察核心词汇概念由不同通达路径(直接和间接通达)而获得的直接和间接认知模型之于三种不同句子条件(夸张句、直义句和无关句)的意义理解的启动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认知模型对句子意义的加工存在显著差异。当启动词由夸张句中核心词汇概念的间接认知模型表征时,句子的处理速度加快,此时有助于句子意义的理解,且间接认知模型的激活促成了夸张句非字面义的建构,而直义句和无关句条件下不具备启动效应。实验结果证实,词汇概念的间接认知模型有利于夸张句非字面义的实时加工,即间接认知模型的激活具有心理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夸张句 非字面义 间接认知模型 心理现实性
下载PDF
汉英“肩(shoulder)”隐喻词簇异同及其体认语言学——文化脚本理据阐发
5
作者 孙毅 朱珣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65-178,共14页
“肩(shoulder)”是重要的人体支撑结构,以此为源域所聚成的隐喻表达广泛而多元地存在于汉英语言之中。文章利用CCL和COCA语料库,穷尽性提取涉及“肩(shoulder)”隐喻性词簇的语料,同时以体认语言学为理论依据,结合文化脚本进行跨语言... “肩(shoulder)”是重要的人体支撑结构,以此为源域所聚成的隐喻表达广泛而多元地存在于汉英语言之中。文章利用CCL和COCA语料库,穷尽性提取涉及“肩(shoulder)”隐喻性词簇的语料,同时以体认语言学为理论依据,结合文化脚本进行跨语言比较与分析,归纳总结汉英“肩(shoulder)”词簇在隐喻意象上的异同,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同一隐喻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深刻运作机理。研究发现,汉英“肩(shoulder)”隐喻词簇总体上呈现出一幕大同小异、同中有异的图景:在表征原型、食物、位置、动作、疾病、情绪、容器、团结和接触九类含义时,有关词簇明显彰显出意象上的共通关联。同时该词在不同文化群体间,亦存在指代范围、使用背景与用词搭配两大文化脚本层面的精细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shoulder)”隐喻 汉英对比 体认语言学 文化脚本
下载PDF
国内认知叙事学研究回眸与展望——写在认知叙事学走入中国20周年之际
6
作者 宋杰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6期51-58,共8页
自2004年认知叙事学被引介至国内,正好走过20年的历程。国内学者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投身于认知叙事学的研究工作:第一,在宏观层面述介认知叙事学和在微观层面探讨认知叙事学的某一具体主题;第二,研究认知叙事学领域代表性人物的理论与著... 自2004年认知叙事学被引介至国内,正好走过20年的历程。国内学者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投身于认知叙事学的研究工作:第一,在宏观层面述介认知叙事学和在微观层面探讨认知叙事学的某一具体主题;第二,研究认知叙事学领域代表性人物的理论与著作;第三,从认知叙事学视角出发,分析和阐释叙事文本,进行叙事文本批评实践。国内认知叙事学在过去20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毋庸置疑的是,通过研究者的共同努力,认知叙事学在中国将得到更深入持久的发展,从而为国际叙事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叙事学 20周年 述介 主题探讨 理论与著作研究 文本批评
下载PDF
汉英“胸(breast)”隐喻的体认-文化阐发
7
作者 孙毅 刘佳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8-115,共8页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手段,身体是原始思维的起点,二者结合形成的人体隐喻贯穿于人类认知建构和发展进程的始终。身体部位“胸”是人体躯干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以此为源域的隐喻建构在汉英语中广泛存在。研究以CCL和COCA语料库搜集的“胸(br...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手段,身体是原始思维的起点,二者结合形成的人体隐喻贯穿于人类认知建构和发展进程的始终。身体部位“胸”是人体躯干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以此为源域的隐喻建构在汉英语中广泛存在。研究以CCL和COCA语料库搜集的“胸(breast)”隐喻词簇的语料为基准,对比分析相关表达,发现汉英语言立足共同的具身性认知,共享四大“胸/breast”隐喻意象,即悲痛懊恼、感情居所、空间位置和身体器官;基于文化脚本的宏观差异,汉英语料亦体现出气度隐喻、器官辐射范围和动作隐喻等区别性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隐喻 胸隐喻 汉英对比 体认语言学 文化脚本
下载PDF
《道德经》中生命观的印地语译介及跨文化阐释
8
作者 田克萍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3年第3期96-110,156,157,共17页
《道德经》对生命主题的强烈关注,与信奉“万物有灵”的印度传统文化哲学存在共鸣。这很可能是《道德经》成为在印度被译介得最为广泛且最为深入的中华典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道德经》流传于印度的多语种译本中,作为官方语言的印地语... 《道德经》对生命主题的强烈关注,与信奉“万物有灵”的印度传统文化哲学存在共鸣。这很可能是《道德经》成为在印度被译介得最为广泛且最为深入的中华典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道德经》流传于印度的多语种译本中,作为官方语言的印地语译本尤为引人注目。五位印度译者翻译了五种《道德经》的印地语译本中,在翻译和阐释老子的生死观、行动观和身体观这三个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主题时,不同的印地语译者在自身不同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及读者期待视野的影响下,经历了不同的叛逆、融合、对话、变形与拓展。而在种种不同之中,存在某种以印度文化框架对老子思想进行格义的相同趋向。这种趋向让《道德经》从古代汉语到现代印地语转换的过程中,实现了老子生命观在印度文化空间中的重建。换言之,当老子的生命观思想披着印地语的外衣在印度重生之时,同时焕发出了中国智慧与印度智慧的光芒,可谓是中印双方文化基因交融的产物,是中印文化你情我愿的双向奔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印地语 译介 生命观 跨文化阐释
下载PDF
共同体的跨域嵌合:20世纪香港地区审美文化生产与传播的空间性旨归 被引量:1
9
作者 许栋梁 陈开举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9-176,共8页
20世纪香港地区严肃文艺、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等审美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呈现多维的空间向度,蕴涵着重要的共同体意义。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抗战和解放浪潮中,香港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缘位置和殖民空间,充分发挥与内地之间的转渡作用,其间... 20世纪香港地区严肃文艺、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等审美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呈现多维的空间向度,蕴涵着重要的共同体意义。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抗战和解放浪潮中,香港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缘位置和殖民空间,充分发挥与内地之间的转渡作用,其间审美文化主要以“南下/北上”跨地移植生产和空间传播的方式,彰显了以国族为旨归的共同体内涵。在20世纪下半叶的都市空间生产与全球化进程中,香港地区审美文化一方面立足都市文化的媒介生产与消费场域,以“本地化”方式参与了地方性香港作为都市共同体的审美建构,其作为“表征性空间”应该置于与社会空间的辩证关系中展开批判性考察;另一方面则是以武侠文化、影视娱乐、流行音乐等为主流的大众文化浪潮,在朝向内地、面向海外的跨地传播中,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华语文化圈并具有全球意义,成为华人审美共同体的内在建构力量和文化身份标识,也彰显了香港地区作为“跨域空间”和“拓扑空间”的共同体嵌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地区 审美文化 跨域空间 拓扑空间 审美共同体
下载PDF
从模糊性看古尔纳《天堂》中的非洲文化表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曹玉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3年第5期81-91,共11页
古尔纳的代表作《天堂》通过主人公优素福的个人发展历程,见证非洲大陆被殖民的曲折历史。作者利用流散语言形成语义不明的模糊词语、多重认知下模糊的天堂意象以及矛盾模糊的主体形象,既契合主人公对陌生世界探知的模糊认识过程,又映... 古尔纳的代表作《天堂》通过主人公优素福的个人发展历程,见证非洲大陆被殖民的曲折历史。作者利用流散语言形成语义不明的模糊词语、多重认知下模糊的天堂意象以及矛盾模糊的主体形象,既契合主人公对陌生世界探知的模糊认识过程,又映射了非洲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多元文化交融与冲突的社会形态。首先,模糊的语言载体展现了动荡时期非洲人民对生存环境的模糊认知过程和身份流散的文化现实,欧洲语言与非洲语言并置的书写策略,反映了非洲流散作家试图在“寻根”与“流散”中赋予非洲文学以更旷阔的世界和民族属性的文学创作趋势。其次,古尔纳描写了非洲反天堂的本质,通过对天堂意象进行多重释义和认知,真实地描写非洲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及阶级固化分层、多种宗教混杂的格局,从阶级和宗教等维度展现了非洲文化的混杂特性。此外,古尔纳刻画两组充满内在张力的矛盾主体存在,通过展现花园中“享受与剥削”和“自由与奴役”并存的矛盾现实,展现了非洲人民的生存困境和非洲被殖民前后的矛盾与冲突,揭露了非洲内部自身的脆弱性和欧洲殖民者虚伪的面纱,从社会主体层面表现了非洲文化在经济与制度中的矛盾性。由此,通过语言载体、文化意象及社会主体三个维度的模糊性书写,小说分别从语言与文学、阶级与宗教、商业与奴隶制层面展现了非洲本土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内在张力,揭示了非洲文化流散性、混杂性和矛盾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纳 《天堂》 模糊性 流散性 天堂意象
下载PDF
论莫里森进入世界文学主流空间的路径———以《天佑孩童》为中心
11
作者 董岩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3-192,共10页
托尼·莫里森的《天佑孩童》作为非裔美国作家作品进入世界文学主流空间的典范,其进入路径与卡萨诺瓦在《文学世界共和国》中提出的方式基本契合,但莫里森在卡萨诺瓦理论基础上又有拓展。一是在非裔美国土语之外,通过“白人英语”... 托尼·莫里森的《天佑孩童》作为非裔美国作家作品进入世界文学主流空间的典范,其进入路径与卡萨诺瓦在《文学世界共和国》中提出的方式基本契合,但莫里森在卡萨诺瓦理论基础上又有拓展。一是在非裔美国土语之外,通过“白人英语”叙事反讽统治阶级的粗鄙与无耻行径,颠覆白人主流话语的霸权地位,产生“陌生化”效果,进一步扩大了读者群。二是沿用意识流手法,并采取多重人物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相结合的叙事手法,使小说结构多轨并行,极大丰富了人物层次和故事情节。三是阐释了莫里森对政治与文学关系的理解,在符合通用美学规范前提下,关注社会共性问题,并坚定表达了黑人的社会诉求。莫里森在《天佑孩童》创作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正是非裔美国文学打破文学世界共和国固定等级,维持其动态变化,使其保有活力的绝佳样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天佑孩童》 卡萨诺瓦 《文学世界共和国》
下载PDF
戏剧经典的再现:“恐惑”视域下孟京辉改编话剧《等待戈多》研究
12
作者 李永琪 杨俊婷 《文化与传播》 2023年第5期40-47,共8页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戏剧创作者。作为中国先锋戏剧的实验者,孟京辉执导的《等待戈多》因在舞台布景、角色安排及情节设计上别出心裁的构思而在众多改编版本中脱颖而出。《等待戈多》原...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戏剧创作者。作为中国先锋戏剧的实验者,孟京辉执导的《等待戈多》因在舞台布景、角色安排及情节设计上别出心裁的构思而在众多改编版本中脱颖而出。《等待戈多》原剧具有“恐惑”的艺术特征,而孟京辉的改编则使该剧的这一特征更为突出。另类的舞台布景增加了戏剧的“恐惑”氛围;戏剧角色的增补替换凸显人物的内心创伤;大胆的情节安排突出了戏剧的不确定性。通过改编,孟京辉致力于引导观众对该剧进行积极的反思,并对那些曾遭受心灵创伤的人们给予精神安慰。该剧的成功上演不仅标志着中国先锋戏剧的一次成功实践,更彰显了孟京辉高超的创作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待戈多》 贝克特 孟京辉 作品改编
下载PDF
隐喻认知机制与心理语言学研究发微
13
作者 孙毅 张子龙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7-57,共11页
隐喻研究现已基本实现认知转向,将隐喻从传统修辞学中平白无奇的修辞格提升为人类大脑的重要思维能力。学界亟须设计并开展大量心理语言学实验,实时观察人类在诉诸隐喻认知机制进行所思所想时大脑这一“黑匣子”的后台运作过程。本文梳... 隐喻研究现已基本实现认知转向,将隐喻从传统修辞学中平白无奇的修辞格提升为人类大脑的重要思维能力。学界亟须设计并开展大量心理语言学实验,实时观察人类在诉诸隐喻认知机制进行所思所想时大脑这一“黑匣子”的后台运作过程。本文梳理了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脉络,并结合认知隐喻加工研究的主流观点指出心理语言学实验对认知隐喻研究的重要性,揭示隐喻实验研究方法的现状和趋势。同时,本文指明了隐喻研究的实验范式和数据搜集方法,以期为隐喻理解加工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启示和建议,进而更好地从实证角度探讨隐喻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隐喻认知机制 心理语言学 实证研究
下载PDF
《史记》隐喻学术思想管窥
14
作者 褚瑞莉 孙毅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24-31,93,共9页
为了拓宽《史记》研究的深度和宽度,进而助力其传播与传承。文章在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在历时探究隐喻是词之对比、思想之互动以及认知之手段的基础上,厘定以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映射理论为依据,宏观上从浪漫之理想、悲剧之同情以及... 为了拓宽《史记》研究的深度和宽度,进而助力其传播与传承。文章在认知语言学视域下,在历时探究隐喻是词之对比、思想之互动以及认知之手段的基础上,厘定以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映射理论为依据,宏观上从浪漫之理想、悲剧之同情以及讽刺之批判等三个隐喻层面;微观上,从方位、实体、结构等基本隐喻;以及组合、聚合、复杂复合等扩展隐喻多个视角、多个层面管窥《史记》隐喻机制。发现:其一,司马迁虽然没有提出任何隐喻理论,但其《史记》叙事风格蕴含着丰富的隐喻思想。其二,隐喻贯穿于《史记》叙事的浪漫、悲剧和讽刺三大情节类型,分别隐喻着司马迁的理想、同情和批判之精神。其三,《史记》不仅善于运用当代学者提出的方位、实体、结构等基本隐喻,还能创造性地熟练使用组合、聚合、复杂复合等扩展隐喻。由此可见,司马迁不仅是史学、文学巨匠,还是一代隐喻宗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隐喻 司马迁
下载PDF
卡西尔神话理论的情感维度意蕴
15
作者 王新生 《湘南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6-70,共5页
卡西尔神话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不同于逻辑思维的神话思维。在卡西尔看来,若意识不到神话思维与生命情感之间的特殊关联,对神话的探讨就很容易出现不恰当的理性化的结果。神话是人类智慧的起点,而神话的真正基质是情感,神话世界以人类的原... 卡西尔神话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不同于逻辑思维的神话思维。在卡西尔看来,若意识不到神话思维与生命情感之间的特殊关联,对神话的探讨就很容易出现不恰当的理性化的结果。神话是人类智慧的起点,而神话的真正基质是情感,神话世界以人类的原始情感为基础。神话意识的每一次变化,都通过情感强有力地表现出来。在非理性的情感背景下,神话意识才得以产生、发展和演变。情感在神话意识衍化过程中具有隐蔽的功能和意义,情感使神话产品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统一性。情感是理解卡西尔神话理论的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西尔 神话理论 情感
下载PDF
论叙事中物的流动及其对故事形态的影响
16
作者 傅修延 丁玫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4,共12页
流动性深刻地介入了当代社会生活,叙事学应将物的流动纳入视野,关注其对故事形态的影响。叙事中物的流动不但生产出新的时空场域,助力于讲述的持续与延展,其本身也构成一种相对独立的事件,在一些作品中甚至能看到物对人的嘲弄与摆布。... 流动性深刻地介入了当代社会生活,叙事学应将物的流动纳入视野,关注其对故事形态的影响。叙事中物的流动不但生产出新的时空场域,助力于讲述的持续与延展,其本身也构成一种相对独立的事件,在一些作品中甚至能看到物对人的嘲弄与摆布。物的流动还可为故事进程注入新的动力,或将事件推向令人惊愕的发展方向,或为人物的行动选择提供更多的可能。叙事在一般人理解中是讲述人物的行动,其实物在时空中流动的同时也在生成自己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 施动 路径 分合
下载PDF
《白虎》中的印度式幽默叙事
17
作者 庞好农 沈萍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1,共5页
印度小说家阿拉文德·阿迪加在《白虎》里把印度文化与文学幽默有机地结合起来,生成了独具特色的印度式幽默叙事,从冷幽默、反讽幽默和达克效应幽默三个方面揭示印度社会的风土人情和道理伦理状况。阿迪加笔下的言辞反讽幽默、命运... 印度小说家阿拉文德·阿迪加在《白虎》里把印度文化与文学幽默有机地结合起来,生成了独具特色的印度式幽默叙事,从冷幽默、反讽幽默和达克效应幽默三个方面揭示印度社会的风土人情和道理伦理状况。阿迪加笔下的言辞反讽幽默、命运反讽幽默和戏剧反讽幽默展现了反讽与幽默的内在关联,风趣地表达了印度社会的人性主题。此外,阿迪加从虚幻优越感、虚荣、高估自我和不可靠叙述等方面描写了达克效应的非理性所形成的印度式幽默叙事,呈现了印度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文德·阿迪加 《白虎》 印度式幽默 叙事特色
下载PDF
解析威尔斯《隐身人》中格里芬的多重科技异化
18
作者 李安恒 梁小朵 《探索与批评》 2024年第2期70-81,共12页
《隐身人》作为威尔斯科幻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鲜明的主题是科技异化。笔者从格里芬的外形异化、心理异化、行为异化和认知异化等四个维度解读和分析《隐身人》的科技异化主题,揭示隐身术导致格里芬孤立于社会的荒诞性及其自我毁灭的必... 《隐身人》作为威尔斯科幻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鲜明的主题是科技异化。笔者从格里芬的外形异化、心理异化、行为异化和认知异化等四个维度解读和分析《隐身人》的科技异化主题,揭示隐身术导致格里芬孤立于社会的荒诞性及其自我毁灭的必然性,探讨科技给社会带来潜在威胁和灾难的可能性,提出防范科技滥用和注重人文伦理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身人》 科技异化 极端个人主义 隐身
下载PDF
马丁内奇语用隐喻论钩沉
19
作者 孙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0,共12页
语言哲学家马丁内奇以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为突破口,从会话准则的违反情况层面解读隐喻,认为隐喻追根究底是语用的而非语义的,具有隐喻含义的表达是会话含义推理分析的结果,而非隐喻成为可能的原因。以马丁内奇1980和1984两篇经典论文... 语言哲学家马丁内奇以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为突破口,从会话准则的违反情况层面解读隐喻,认为隐喻追根究底是语用的而非语义的,具有隐喻含义的表达是会话含义推理分析的结果,而非隐喻成为可能的原因。以马丁内奇1980和1984两篇经典论文为纲,可以探究隐喻在更为普遍的语用理论中阐释路径的可及性,并将隐喻置于马丁内奇所提出的更为普遍、包容的语言使用理论中,有利于丰富当下以认知为尊的隐喻研究,有利于构建更加完善、更具囊括性的隐喻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丁内奇 语用学 隐喻 会话含义 言语行为
下载PDF
元叙述的后现代写实性——《摩拉瓦河畔之夜》的叙事特色
20
作者 庞好农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85-93,112,F0003,共11页
彼得·汉德克在《摩拉瓦河畔之夜》里从文本建构、设问解惑和所指含混等方面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元叙述,展现了小说对后现代写实性的反传统性和创新性。小说文本建构的写实性主要表现在复调的仿真性、旅程的串联性和画外音的补充性,揭... 彼得·汉德克在《摩拉瓦河畔之夜》里从文本建构、设问解惑和所指含混等方面建构了独具特色的元叙述,展现了小说对后现代写实性的反传统性和创新性。小说文本建构的写实性主要表现在复调的仿真性、旅程的串联性和画外音的补充性,揭示了人在大千世界中隐身于世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汉德克采用了自问自答、自否式设问和自问无答的叙事方式建构小说里设问策略与写实求真的内在关联。他的含混叙事策略还从地方所指含混、人物所指含混和物体所指含混等方面来体现小说情节发展的张力,凸显元小说的叙事特征,展现含混手法中朦胧性和不确定性的艺术魅力,使文本叙事摆脱了传统写实的桎梏,获得了后现代性的叙事自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汉德克 《摩拉瓦河畔之夜》 元叙述 后现代 写实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