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语研究方法层次论——以翻译学为例
1
作者 黄忠廉 顾俊玲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16,32,共15页
译学研究方法由人文研究方法演绎而成,但有自己的特色。译学研究方法众多,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层,形成相应的方法系统,由高至低分别为译学研究哲学方法、译学研究一般方法和译学研究具体方法。哲学方法指导和制约另外两层,一般方... 译学研究方法由人文研究方法演绎而成,但有自己的特色。译学研究方法众多,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层,形成相应的方法系统,由高至低分别为译学研究哲学方法、译学研究一般方法和译学研究具体方法。哲学方法指导和制约另外两层,一般方法自下而上地充实、丰富和发展哲学方法层,自上而下地拓展、深化和提高具体方法层。哲学方法包括普遍联系法、运动发展法、矛盾分析法等。一般方法包括辩证思维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两大类:前者包括分析综合结合法、归纳演绎结合法、定性定量结合法、宏观微观结合法、历史逻辑一致法、抽象升至具体法等;后者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具体方法是可直接操作和使用的,数量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学研究 层次 哲学方法 一般方法 具体方法
下载PDF
汉英交传中的停顿现象——基于反省法的组别对比研究
2
作者 唐芳 林思梦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6,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职业译员和学生译员在汉英交替传译中停顿特征之差异。通过组间对比,研究发现:(1)职业译员的无声停顿频次显著低于学生译员,有声停顿频次与学生译员无显著差异,但低于学生译员;(2)职业译员停顿总时长及平均停顿时长均显... 本研究旨在探索职业译员和学生译员在汉英交替传译中停顿特征之差异。通过组间对比,研究发现:(1)职业译员的无声停顿频次显著低于学生译员,有声停顿频次与学生译员无显著差异,但低于学生译员;(2)职业译员停顿总时长及平均停顿时长均显著短于学生译员;(3)职业译员合理停顿(位于句子边界处、短语边界处、分句边界处)多于学生译员,不当停顿(位于短语内部、分句内部)显著少于学生译员;(4)职业译员出现停顿多是与自我监控、口译策略使用有关的主动停顿,学生译员出现停顿多是与语言能力、专业技能及心理因素有关的被动停顿。基于此,本研究对口译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停顿 汉英交替传译 反省法 职业译员 学生译员
下载PDF
译者性别身份流动性: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被引量:23
3
作者 马悦 穆雷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70,共5页
笔者以双性同体翻译研究和社会性别身份流动性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译者性别身份流动性这一概念,对以往翻译研究中译者身份的静态判断提出了质疑。文章以《雪花和秘密的扇子》的中译本为例,论述了译者性别身份流动性的含义,提出了出现流动... 笔者以双性同体翻译研究和社会性别身份流动性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译者性别身份流动性这一概念,对以往翻译研究中译者身份的静态判断提出了质疑。文章以《雪花和秘密的扇子》的中译本为例,论述了译者性别身份流动性的含义,提出了出现流动性的条件,并指出这一研究视角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译者性别身份流动性 女性文学翻译 双性同体
下载PDF
2009中国翻译研究综述 被引量:14
4
作者 蓝红军 穆雷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26,共6页
回溯2009,中国译学一如既往地稳步发展,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在学科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本文拟对中国译学在这一年里的学术研究情况进行回顾、梳理和思考。
关键词 中国译学 翻译研究 综述 稳步发展 译学研究 学科建设 学术研究
下载PDF
翻译学的学科身份:现状与建设 被引量:34
5
作者 罗列 穆雷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15,共5页
随着翻译研究在国内外的迅速发展,翻译学已经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国内现行的学科分类已经不再适应翻译学当下的发展。笔者在分析国内外翻译学学科发展形势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翻译学作... 随着翻译研究在国内外的迅速发展,翻译学已经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国内现行的学科分类已经不再适应翻译学当下的发展。笔者在分析国内外翻译学学科发展形势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翻译学作为二级学科建设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学 学科发展 学科分类
下载PDF
2010年中国翻译研究综述 被引量:26
6
作者 穆雷 蓝红军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28,共6页
2010年,翻译学在中国的学科建设获得了新的发展,学术研究成果也更加丰富。本文基于国内26种外语类专业期刊,对中国翻译研究在2010年里的学术研究情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 2010年 中国翻译研究
下载PDF
女翻译家沈性仁与《遗扇记》中的性别意识——“五四”时期《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汉译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罗列 穆雷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8-75,共8页
作为中国20世纪初叶女翻译家群体中的杰出代表,沈性仁对王尔德《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一剧的译介,开启了该剧在“五四”时期的译介热潮,多个汉译本展现着译者对性别问题的不同思考维度。本文从性别视角比较沈性仁、潘家洵、洪深的三... 作为中国20世纪初叶女翻译家群体中的杰出代表,沈性仁对王尔德《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一剧的译介,开启了该剧在“五四”时期的译介热潮,多个汉译本展现着译者对性别问题的不同思考维度。本文从性别视角比较沈性仁、潘家洵、洪深的三个翻译剧本,分析译者的翻译目的和剧本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考察女性译者的性别意识对译介悖逆中国传统性别秩序的女性形象时产生的影响,以及其中所体现出的女翻译家自身的文化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意识 翻译 女性形象
下载PDF
应用翻译学理论逻辑范畴拓展方法论——兼论译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和价值论 被引量:21
8
作者 曾利沙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共6页
应用翻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需要深化与创新。本文从类、故、理的辩证逻辑范畴推衍关系出发,结合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提出了创新研究的"知识整体充实"原则,论述了宏-中-微观逻辑范畴体系建构的认知逻辑机制,描述了理论认识... 应用翻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需要深化与创新。本文从类、故、理的辩证逻辑范畴推衍关系出发,结合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提出了创新研究的"知识整体充实"原则,论述了宏-中-微观逻辑范畴体系建构的认知逻辑机制,描述了理论认识的区间性规律表征方式———典型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翻译学 逻辑范畴 区间规律性 理论创新 知识整体充实
下载PDF
论应用翻译学理论范畴体系整合与拓展的逻辑基础 被引量:22
9
作者 曾利沙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共6页
成熟的学科在于理论范畴体系的建构及各理论范畴的明晰界定。应用翻译学理论范畴的系统整合旨在理性地全面审视翻译实践,而技术理论范畴的拓展能桥接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使实践获得理想状态,使理论范畴获得充实。
关键词 应用翻译学 理论范畴 系统整合 技术理论
下载PDF
论五四前中国女性译者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策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列 穆雷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7-122,共6页
特定翻译策略的提倡和实践往往体现着不同时代主体文化的诉求。清末启发了中国首次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策略成为主流,虽然是在五四,但在五四之前便有译者尝试。清末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批女性译者,她们对直译策略从... 特定翻译策略的提倡和实践往往体现着不同时代主体文化的诉求。清末启发了中国首次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策略成为主流,虽然是在五四,但在五四之前便有译者尝试。清末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批女性译者,她们对直译策略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在同时代译者中颇具先锋性,除建构了当时意译风尚之外,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策略还推动了清末至五四翻译策略从以目标语为中心到以原文为中心的嬗变,也见证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译者 翻译策略 以原文为中心
下载PDF
翻译技术人才培养策略实证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青立花 《高教学刊》 2020年第30期159-161,165,共4页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翻译市场对翻译专业人才提出了要掌握翻译技术的新要求。当前,熟练掌握翻译技术的翻译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培养翻译专业人才的翻译技术能力迫在眉睫。文章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为例,提出培...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翻译市场对翻译专业人才提出了要掌握翻译技术的新要求。当前,熟练掌握翻译技术的翻译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培养翻译专业人才的翻译技术能力迫在眉睫。文章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为例,提出培养翻译专业人才翻译技术能力的具体策略,并进行实证研究,旨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构建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协同翻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技术 人才培养 实证研究
下载PDF
西方翻译过程研究五十年述评——一项基于核心文献的多维剖析
12
作者 王俊超 曾利沙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69-74,共6页
通过多维度定性分析和归纳概括,从理论、实证和方法论三个维度分析1964-2014年间西方翻译过程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西方翻译过程研究经历了由理论原理性概说向实证研究、由定性研究向混合研究、由产品(译作)导向向认知过程导向的三次转... 通过多维度定性分析和归纳概括,从理论、实证和方法论三个维度分析1964-2014年间西方翻译过程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西方翻译过程研究经历了由理论原理性概说向实证研究、由定性研究向混合研究、由产品(译作)导向向认知过程导向的三次转变,依次带来了翻译过程研究中的实证浪潮、多元论证方法和认知翻译学的诞生。通过梳理核心文献,呈现出该课题的国外研究动态,以期对我国翻译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过程研究 实证研究 多元论证法 认知翻译学
下载PDF
公共空间俄语景观的翻译生态研究——以海南自由贸易港为例
13
作者 吕卉 石梦真 刘丽芬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152-157,共6页
国内学界关于语言景观的既往研究多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以公共空间的各类语言标牌为考察对象,分析其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语料多为英语景观。本文则以海南公共空间的俄语景观为例,纳入中国和俄罗斯语言学界的翻译生态学理论视角,分析... 国内学界关于语言景观的既往研究多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以公共空间的各类语言标牌为考察对象,分析其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语料多为英语景观。本文则以海南公共空间的俄语景观为例,纳入中国和俄罗斯语言学界的翻译生态学理论视角,分析俄语景观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生态的适应性转换程度,得出结论认为语言维生态存在书写、词汇和语法错误、文化维生态未能完成海南地域文化的等价移植,交际维生态无法实现交际意图,并针对海南公共空间俄语景观生态失衡的现状提出对策建议。本文拓展了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视角,也为建设国际化海南自由贸易港做出有益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语景观 翻译生态 海南自由贸易港
下载PDF
语篇翻译连贯机制的综合理论方法研究
14
作者 马海燕 曾利沙 《英语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将心理空间理论用于翻译过程中的语篇连贯评价具有可描述性的方法论意义,但不足以解释语篇翻译连贯中各种语境因素相互制约的认知机制,故本文尝试融通心理空间和语境参数理论,探索一种可描述、可阐释、可印证的综合理论分析框架,对语篇... 将心理空间理论用于翻译过程中的语篇连贯评价具有可描述性的方法论意义,但不足以解释语篇翻译连贯中各种语境因素相互制约的认知机制,故本文尝试融通心理空间和语境参数理论,探索一种可描述、可阐释、可印证的综合理论分析框架,对语篇翻译连贯过程中的多义性、歧义性、模糊性、结构缺省、语义嬗变及选词择义的心理机制做出有理据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空间 语境参数 语篇翻译 连贯 认知机制
下载PDF
翻译研究的现象学视角:动态平衡与对话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文婕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7-81,共5页
本文以现象学的视角来看待翻译,明确区分存在与存在者,以对"存在者"的分析研究为基础和出发点,重新认识人的作用,这是对传统翻译研究概念体系和形而上学思考的根本性批判。现象学的视角并不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宏观理论来彻底取... 本文以现象学的视角来看待翻译,明确区分存在与存在者,以对"存在者"的分析研究为基础和出发点,重新认识人的作用,这是对传统翻译研究概念体系和形而上学思考的根本性批判。现象学的视角并不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宏观理论来彻底取代过去的研究体系,而是希望提醒研究者注意到翻译中各种形态的存在者之间多元、平等的相互作用,有意识地用理性主义之外的视野来"再思考"翻译存在的本质,以体悟、领会的方式来理解翻译,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认识翻译存在的实现方式,以另眼看世界的方式思考翻译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现象学 动态平衡 对话
下载PDF
湖北非遗对外译介传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荣广 朱战炜 黄忠廉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9-75,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与价值观念,是国家和区域重要的文化象征资本和文化资产。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译介传播既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有助于湖北文化强省战略的实现。然而,当前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与价值观念,是国家和区域重要的文化象征资本和文化资产。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译介传播既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有助于湖北文化强省战略的实现。然而,当前的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存在传播主体单一和传播内容缺失等问题。基于湖北非遗对外传播实践的现状,建议官民结合构建非遗对外传播多元化主体,“译”“介”兼为形成非遗对外传播多形态模式,数字赋能建设非遗对外传播多模态资源,政产学研协同优化非遗对外传播整体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北 对外传播 翻译
下载PDF
认知翻译学视阈中的隐喻翻译过程与翻译策略 被引量:6
17
作者 卢植 《英语研究》 2020年第1期116-127,共12页
翻译学正经历着研究范式的转变,认知翻译学运用技术手段研究、探索翻译过程的心理表征和认知加工的内部机制,拓展着翻译研究的疆域和边界。隐喻翻译一直为翻译学界所关注,是认知翻译学的核心研究主题,隐喻翻译研究聚焦于考察大脑在隐喻... 翻译学正经历着研究范式的转变,认知翻译学运用技术手段研究、探索翻译过程的心理表征和认知加工的内部机制,拓展着翻译研究的疆域和边界。隐喻翻译一直为翻译学界所关注,是认知翻译学的核心研究主题,隐喻翻译研究聚焦于考察大脑在隐喻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加工。隐喻翻译过程的研究涉及人对隐喻语义的理解与对普通语言表达即字面义的理解有无差异的问题,也涉及隐喻翻译模型的结构和阐释,同时关注隐喻翻译中的策略选择。本文最后指出,认知翻译学要搞清楚隐喻翻译的认知加工机制和认知神经过程,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实验研究,运用先进科技进行多方位的实验实证研究应该成为近期认知隐喻翻译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翻译学 隐喻翻译 隐喻翻译模型 隐喻翻译策略
下载PDF
语法切分方式对汉语成语加工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张静宇 马利军 卢植 《心理学探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8-314,共7页
采用句法空格切分和阴影切分范式对成语加工过程进行研究,尝试探讨成语语义的通达机制。实验1采用空格切分范式探讨不同的切分类型对成语意义识别的影响。为规避空格造成的长度差异,实验2采用阴影切分范式。研究发现,无论是空格还是阴... 采用句法空格切分和阴影切分范式对成语加工过程进行研究,尝试探讨成语语义的通达机制。实验1采用空格切分范式探讨不同的切分类型对成语意义识别的影响。为规避空格造成的长度差异,实验2采用阴影切分范式。研究发现,无论是空格还是阴影切分,内部分割均破坏了成语意义的整体性,使得意义的融合产生困难。同时,“2+2”切分模式并未促进成语的加工,反而延缓了对语料的理解,进一步证实成语语义格式塔本质。研究证实,成语以整体语义为加工单元,词素语义是整体语义融合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格切分 阴影切分 成语 加工 影响
下载PDF
“语用与翻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讯
19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27,共1页
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Asia Pacifw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Routledge)、《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广东外语外贸... 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Asia Pacifw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Routledge)、《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联合承办的“语用与翻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定于2014年12月12—14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翻译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语用 重点研究基地 大学学报 外国语学院 译学研究
下载PDF
近20年来我国国家政治话语翻译实践中态度语义的变化
20
作者 黄昱绮 蓝红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80-93,156,共15页
政治话语翻译是国家翻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治话语翻译进行历时描写有助于我们从多个维度认识国家翻译的对外话语实践,进而为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考察了21世纪以来不同阶段的5份全国党代会文件翻译中表达... 政治话语翻译是国家翻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治话语翻译进行历时描写有助于我们从多个维度认识国家翻译的对外话语实践,进而为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考察了21世纪以来不同阶段的5份全国党代会文件翻译中表达国家情感、态度和立场的态度资源。研究结果显示,在国家翻译实践“忠实观”和传统“忠实观”的双重要求下,意义对等一直是首选的翻译策略;而随着时间的推进,为了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和提升对外传播能力,非对等翻译的案例增多,改变态度资源语义的情况愈加频繁,其中意义减弱比意义增强更为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翻译实践 政治话语 态度资源 态度语义 历时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