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三届国际微侵袭神经外科会议报道
1
作者 刘承基 凌锋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997年第3期227-228,共2页
第三届国际微侵袭神经外科会议(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inimally Ivasive Neufosurgery)于1997年6月30日至7月2日在巴黎召开,共有各国代表约600人参加,我国代表有8人,其中广东微侵袭神经外科治疗中心刘承基教授和凌锋教授... 第三届国际微侵袭神经外科会议(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inimally Ivasive Neufosurgery)于1997年6月30日至7月2日在巴黎召开,共有各国代表约600人参加,我国代表有8人,其中广东微侵袭神经外科治疗中心刘承基教授和凌锋教授应邀参加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58篇,其中祖国大陆10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会议 神经内窥镜 动脉瘤夹闭术 微侵袭
下载PDF
显微手术及γ-刀治疗大脑表浅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英 杨丽新 +7 位作者 胡裕全 李学时 陈刚 刘德平 江博雄 杨李轩 蔡梅钦 吴声伶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3-214,共2页
目的 比较大脑表浅动静脉畸形 (AVMs)显微手术与γ 刀治疗的疗效。方法 显微手术治疗 31例 ,γ 刀治疗 46例。通过血管造影、CT等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后血管闭塞率、再出血率、新的神经功能缺失发生率。结果  31例 ( 1 0 0 %)显微手术... 目的 比较大脑表浅动静脉畸形 (AVMs)显微手术与γ 刀治疗的疗效。方法 显微手术治疗 31例 ,γ 刀治疗 46例。通过血管造影、CT等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后血管闭塞率、再出血率、新的神经功能缺失发生率。结果  31例 ( 1 0 0 %)显微手术后血管巢均完全消失 ,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 2例 ( 6 4 %) ,无术后再出血。 46例γ 刀治疗后 ,2 6例 ( 5 6 5 %)显示血管巢消失 ,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 4例 ( 8 7%) ,术后再出血 5例 ( 1 0 8%) ,死亡 2例 ( 4 3%)。结论 治疗大脑表浅AVMs ,显微手术优于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显微外科 Γ-刀 AVM 大脑表浅动静脉畸形 治疗方法
下载PDF
颅咽管瘤经蝶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2
3
作者 章翔 易声禹 +10 位作者 李安民 傅洛安 费舟 张志文 张剑宁 刘卫平 顾建文 宋少军 郭衍 程光 吴声伶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1998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经蝶显微手术切除颅咽管瘤,适用起源于鞍底的肿物或向鞍上扩展者。作者回顾性总结了18例颅咽管瘤的诊断方式、手术技巧和治疗结果。方法:本组均经计算机体层摄影(CT)或磁共振成像(MRI)扫描确诊。手术采取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 目的:经蝶显微手术切除颅咽管瘤,适用起源于鞍底的肿物或向鞍上扩展者。作者回顾性总结了18例颅咽管瘤的诊断方式、手术技巧和治疗结果。方法:本组均经计算机体层摄影(CT)或磁共振成像(MRI)扫描确诊。手术采取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或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两种方式行肿瘤切除术。结果:9例肿瘤获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其余5例为部分切除,无术后死亡。15例获长期随访(平均随访期为3年1个月),有12例(80%)恢复良好,3例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瘤复发,需行再次手术、放疗或放射外科治疗。结论:对颅咽管瘤选择合适病例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咽管瘤 经蝶入路手术 显微外科 治疗
下载PDF
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3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吴鸿勋 梁军潮 +3 位作者 徐欣 李林 覃子衡 刘德平 《人民军医》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627-628,共2页
关键词 伽玛刀 治疗 原发性 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伽玛刀治疗听神经瘤并垂体瘤1例报告 被引量:2
5
作者 梁军潮 吴鸿勋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997年第1期63-63,共1页
病人,男性,42岁。以头晕、耳鸣3年、多饮、多尿3个月于1996-05-10入院。外院CT扫描示左桥脑小脑角占位病变,拟诊“左侧听神经瘤”。
关键词 伽玛刀 治疗 听神经瘤 垂体瘤
下载PDF
γ-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徐欣 胡裕全 +2 位作者 江博雄 陈刚 罗春晓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8-59,共2页
目的 评估伽玛刀 (γ 刀 )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以患侧三叉神经根和半月神经节为照射靶区 ,对 2 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γ 刀治疗及随访。结果 总有效占 2 3 /2 8,无效 5 /2 8。其中 3支受累总有效为 2 /4 ,无效 ... 目的 评估伽玛刀 (γ 刀 )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以患侧三叉神经根和半月神经节为照射靶区 ,对 2 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γ 刀治疗及随访。结果 总有效占 2 3 /2 8,无效 5 /2 8。其中 3支受累总有效为 2 /4 ,无效 2 /4 ;2支总有效为11/14 ,无效 3 /14 ;1支总有效为 10 /10。 5例因无效或复发行 2次治疗 ,仍有 1例无效 ,为 3支受累患者。结论 γ 刀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受累分支越少 ,疼痛控制效果越好。无明显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伽玛刀 治疗 临床效果
下载PDF
γ-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2
7
作者 徐欣 胡裕全 +7 位作者 吴声伶 江博雄 傅泉 吕务军 郭英 石德金 将武平 罗春晓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2年第1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Γ-刀 治疗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伽玛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长期随访结果——放射外科治疗5年以上的并发症
8
作者 张威廉 吴声伶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996年第4期309-312,共4页
作者对1978年~1991年间经伽玛刀(γ-刀)治疗的40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进行了详尽的长期随访,特别注意到γ-刀治疗多年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文献中尚无类似报道。本文对并发症的病因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伽玛刀 治疗 脑动静脉畸形 放射外科治疗 并发症
下载PDF
正常大鼠脑组织伽玛刀照射后Fos蛋白的表达及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饶志仁 刘惠玲 +3 位作者 段晓勤 吴声伶 吴鸿勋 黄新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1998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观察伽玛刀(γ-刀)照射正常大鼠脑部后,脑内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内Fos蛋白的表达及变化。方法:45只正常成年大鼠在脑部受γ-刀照射(100Gy),分别成活0.5h、1h、3h、6h、12h、1d、3d、7d、14d、30d至3个月后处死,灌... 目的:观察伽玛刀(γ-刀)照射正常大鼠脑部后,脑内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内Fos蛋白的表达及变化。方法:45只正常成年大鼠在脑部受γ-刀照射(100Gy),分别成活0.5h、1h、3h、6h、12h、1d、3d、7d、14d、30d至3个月后处死,灌流固定,冰冻切片,用抗Fos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切片进行观察。结果:在照射靶区和非靶区的大脑皮质等结构内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出现Fos阳性表达。Fos表达有二次高峰,第一次在3~24h之间,均为胞核染色;第二次在14天后,出现三种阳性细胞,第一种仅胞核染色,第二种胞浆染色,第三种胞核、胞浆均染色。结论:作者认为第一种者为正常反应细胞,第二种者为严重受损细胞,第三种者为中间状态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脑组织 伽玛刀照射 FOS蛋白 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伽玛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一侧尾壳核后延髓内Fos蛋白的表达及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饶志仁 吴声伶 +3 位作者 邱建勇 徐欣 段晓勤 鞠躬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 观察 γ-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一侧尾壳核后 3个月 ,远离靶区的延髓中尾段内 Fos的表达和变化及与剂量的关系。 方法 分别用 10 Gy至 10 0 Gy10个级别剂量照射大鼠一侧尾壳核 ,3个月后 ,用 ABC法对延髓中尾段切片进行抗 Fos... 目的 观察 γ-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一侧尾壳核后 3个月 ,远离靶区的延髓中尾段内 Fos的表达和变化及与剂量的关系。 方法 分别用 10 Gy至 10 0 Gy10个级别剂量照射大鼠一侧尾壳核 ,3个月后 ,用 ABC法对延髓中尾段切片进行抗 Fos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 结果 在延髓内脏带、三叉神经尾侧亚核、三叉神经间质核、延髓背侧网状核和下橄榄核等处出现多少不等的 Fos阳性胞核 ,随着剂量的增加 Fos阳性胞核的数量增加 ,范围扩大。在高剂量组的延髓腹外侧区出现 3种 Fos阳性细胞 :胞核阳性、胞浆阴性 ;胞浆阳性、胞核阴性 ;胞核胞浆均为阳性。 结论  γ-刀照射前脑一个局部 ,在远离靶区的延髓中尾段出现 Fos阳性反应 ,并与剂量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内脏带 尾壳核 FOS蛋白 Γ刀 照射剂量 大鼠
下载PDF
伽玛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尾壳核后延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饶志仁 吴声伶 +3 位作者 刘惠玲 付湘平 扬婷 鞠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63-266,共4页
为了研究伽玛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尾壳核后延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本研究用γ刀从10 Gy 至100 Gy 十个不同剂量级照射一侧尾壳核,3 个月后,进行抗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结果证明:在延髓中尾段... 为了研究伽玛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尾壳核后延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本研究用γ刀从10 Gy 至100 Gy 十个不同剂量级照射一侧尾壳核,3 个月后,进行抗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结果证明:在延髓中尾段的抗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表现出如下反应:(1) 阳性反应细胞增加,肥大型细胞明显增多;(2) 从低剂量至高剂量抗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反应也从延髓周边向深部扩展;(3) “延髓内脏带”内抗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反应尤为明显;(4) 舌下神经核等处的抗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出现较迟。以上所见提示:γ刀照射一个局部可产生广泛的反应,远离靶区的延髓的反应与照射剂量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刀 星形胶质细胞 延髓 剂量
下载PDF
脑转移瘤的伽玛刀治疗 被引量:1
12
作者 肖安平 吴声伶 +2 位作者 吴鸿勋 梁军潮 刘德平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7年第3期161-162,共2页
本文报告采用伽玛刀(γ-刀)治疗脑转移瘤88例,共228个病灶;获得随访57例,共123个病灶;随访时间3~12个月,临床有效率90%,CT及MR复查显示肿瘤生长控制率为92%。无严重并发症。提示γ-刀是治疗脑转移瘤... 本文报告采用伽玛刀(γ-刀)治疗脑转移瘤88例,共228个病灶;获得随访57例,共123个病灶;随访时间3~12个月,临床有效率90%,CT及MR复查显示肿瘤生长控制率为92%。无严重并发症。提示γ-刀是治疗脑转移瘤的安全而有效的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瘤 放射外科学 伽玛刀
下载PDF
伽玛刀治疗婴儿性早熟(附3例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梁军潮 吴声伶 +3 位作者 吴鸿勋 陈东朝 肖安平 刘德平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997年第1期30-31,共2页
本文报告应用伽玛刀(γ-刀)治疗以性早熟为临床表现的婴儿松果体瘤和异位松果体瘤,共3例4个病灶.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1岁3个月.肿瘤直径12~22mm,平均18.5mm.肿瘤中心剂量26.7~30Gy,平均28.2Gy,边缘剂量10.7~15Gy,平均13.7Gy.随访时... 本文报告应用伽玛刀(γ-刀)治疗以性早熟为临床表现的婴儿松果体瘤和异位松果体瘤,共3例4个病灶.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1岁3个月.肿瘤直径12~22mm,平均18.5mm.肿瘤中心剂量26.7~30Gy,平均28.2Gy,边缘剂量10.7~15Gy,平均13.7Gy.随访时间9~12个月,初步结果表明:病儿的症状和肿瘤的生长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无死亡及近期并发症发生.提示γ-刀是治疗婴幼儿颅内肿瘤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玛刀 治疗 婴儿性早熟 颅内生殖细胞癌
下载PDF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锥体外系疾病(602例报告)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声伶 吴鸿勋 +3 位作者 陈东朝 梁军潮 肖安平 易声禹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996年第1期39-42,共4页
本文介绍作者在18年中共对602例震颤麻痹等锥体外系疾病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经验。557例震颤麻痹用术有效率由早期82.3%上升达95%~98%.并发症由15.7%降至5%以下,死亡率由1.08%降至0.25%,并对新近采用γ-刀治疗震颤麻痹作了... 本文介绍作者在18年中共对602例震颤麻痹等锥体外系疾病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经验。557例震颤麻痹用术有效率由早期82.3%上升达95%~98%.并发症由15.7%降至5%以下,死亡率由1.08%降至0.25%,并对新近采用γ-刀治疗震颤麻痹作了初步报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手术 治疗 锥体外系疾病 震颤麻痹 Γ-刀
下载PDF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国栋 李永林 +2 位作者 赵振伟 易声禹 吴声伶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996年第2期110-112,共3页
本文总结近几年血管内球囊栓塞治疗24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体会,其中21例外伤性颅底骨折,3例为火器伤引起.均采用经股动脉血管内球囊栓塞治愈,单纯瘘口闭塞14例,颈内动脉通畅率为58%,无1例永久性并发症.作者认为栓塞时用等渗造... 本文总结近几年血管内球囊栓塞治疗24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体会,其中21例外伤性颅底骨折,3例为火器伤引起.均采用经股动脉血管内球囊栓塞治愈,单纯瘘口闭塞14例,颈内动脉通畅率为58%,无1例永久性并发症.作者认为栓塞时用等渗造影剂充盈球囊,力争用少数球囊单纯闭塞瘘口,如果颈内动脉侧支循环代偿好,也可直接使用两枚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愈海绵窦瘘,同样可获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脱性球囊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血管内治疗 等渗造影剂
下载PDF
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420例
16
作者 胡裕全 江博雄 +7 位作者 郭英 石德金 蔡梅钦 吴声伶 暴连喜 徐欣 石达勇 李学时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0-11,共2页
目的 探讨安全有效、适应证广、并能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脑转移瘤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 44 0例 ,共 975个病灶。获得随访 42 0例 ,共 815个病灶 (生存半年以上者 )。结果  2年至今仍存活患者 49例 (10 .0 % ... 目的 探讨安全有效、适应证广、并能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脑转移瘤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 44 0例 ,共 975个病灶。获得随访 42 0例 ,共 815个病灶 (生存半年以上者 )。结果  2年至今仍存活患者 49例 (10 .0 % ) ,其中存活 3年以上的 2 7例 ,4年以上的 16例 ,5年以上的 6例。 2年以上存活的 49例患者中 ,单发病灶者 42例 ,2~ 3个病灶者 7例 ,超过 3个病灶者没有一个患者超过 2年生存期。 42 0例早期随访病例中 ,72例患者在1个月内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和改善 (19% ) ,2~ 3个月则达到 3 85例 (87% ) ,3 0例无变化 (8.7% ) ,2 5例加重(5 .3 % )。术后平均生存期 13 .6个月 ,最长达 5年 2个月。结论 伽玛刀作为一种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治疗脑转移瘤 ,具有侵袭少、无痛苦、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安全可靠、致残率低的特点 ,且对全身情况要求低 ,更适合于脑内多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玛刀 脑转移瘤 生存期 治疗
下载PDF
伽玛刀动物实验定位架的设计制作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声伶 陈玉书 饶志仁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997年第3期225-226,共2页
放射外科临床应用的立体定位头架不能直接用于动物做放射外科实验。为了完成《伽玛刀对正常神经系统和脑肿瘤的放射生物效应的研究》,我们设计了一种动物定位架,结构合理,使用简便,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伽玛刀 动物实验 定位架 设计 制作 放射外科
下载PDF
颅内肿瘤的伽玛刀治疗
18
作者 吴鸿勋 梁军潮 +5 位作者 覃子衡 李林 吴声伶 徐欣 刘德平 张聿浩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1997年第4期260-261,309,共3页
目的:研究伽玛刀治疗各类颅内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治疗颅内肿瘤1158例,根据肿瘤的病理性质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采用不同的治疗剂量对肿瘤进行伽玛刀治疗。结果:本组1158例中,获得随访者556例,其中显效90例(16.2%),有效387例(69.6%),... 目的:研究伽玛刀治疗各类颅内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治疗颅内肿瘤1158例,根据肿瘤的病理性质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采用不同的治疗剂量对肿瘤进行伽玛刀治疗。结果:本组1158例中,获得随访者556例,其中显效90例(16.2%),有效387例(69.6%),无效79例(14.2%)。结论:作者依据国际放射神经外科经验及本中心的实践提出了不同类型肿瘤伽玛刀治疗的适应证及治疗时采用的周边剂量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玛刀 颅内肿瘤 周边剂量
下载PDF
松果体区肿瘤的伽玛刀治疗
19
作者 梁军潮 吴鸿勋 +3 位作者 吴声伶 陈东朝 肖安平 刘德平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996年第4期257-259,共3页
使用立体定向伽玛刀(γ-刀)治疗松果体区肿瘤33例,肿瘤直径(X+Y+Z/3)10.0~45.5mm,平均23.5mm.体积0.443cm^3~35.4cm^3,平均12.1cm^3.肿瘤边缘剂量14~20Gy,平均15.2±1.7Gy.中心剂量25.0~42.8Gy,平均37.5±6.9Gy.影像定位仪... 使用立体定向伽玛刀(γ-刀)治疗松果体区肿瘤33例,肿瘤直径(X+Y+Z/3)10.0~45.5mm,平均23.5mm.体积0.443cm^3~35.4cm^3,平均12.1cm^3.肿瘤边缘剂量14~20Gy,平均15.2±1.7Gy.中心剂量25.0~42.8Gy,平均37.5±6.9Gy.影像定位仪为1.5TMRI.随访3~12个月.初步结果表明: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9个月后肿瘤生长控制率,即治疗有效率为96.2%,显效率92.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γ-刀可作为松果体区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果体区肿瘤 伽玛刀 治疗 并发症 Γ-刀 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
下载PDF
外伤性闭锁综合征(附1例报告)
20
作者 梁军潮 吴鸿勋 吴声伶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996年第3期210-210,共1页
1临床资料 病人男性,48岁,外伤后缄默无语,四肢瘫痪1周于1995-08-06来诊,因1周前不慎被龙卷风卷起后摔倒地面.当即有短暂昏迷.醒后感头晕、颈痛.次日不能说话.四肢僵硬、不能活动,在当地医院诊治不明,疗效不显而转来本院,诊... 1临床资料 病人男性,48岁,外伤后缄默无语,四肢瘫痪1周于1995-08-06来诊,因1周前不慎被龙卷风卷起后摔倒地面.当即有短暂昏迷.醒后感头晕、颈痛.次日不能说话.四肢僵硬、不能活动,在当地医院诊治不明,疗效不显而转来本院,诊断为“闭锁综合征”收住院作进一步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闭锁综合征 治疗 诊断 CT 脑血管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