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艾叶挥发油成分 被引量:4
1
作者 段迪 梁惠媛 +6 位作者 吴秋霞 李杰 黄建香 林泽斌 周春晖 李静 邓毛程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13-1321,共9页
为了建立区分艾叶挥发油产地的数学模型,通过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定量研究桉油精、樟脑、龙脑、β-石竹烯、氧化石竹烯等5种代表性成分。水蒸气提取艾... 为了建立区分艾叶挥发油产地的数学模型,通过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定量研究桉油精、樟脑、龙脑、β-石竹烯、氧化石竹烯等5种代表性成分。水蒸气提取艾叶挥发油中桉油精的含量最高达27.89 mg/g。超临界CO_(2)萃取-分子蒸馏(SFE-MD)得到的艾叶挥发油桉油精含量不高,有较大损失。水蒸气提取挥发油成分多集中在低沸点馏分,高沸点馏分缺失明显。用PCA和OPLS-DA法建模并识别挥发油样品,模型可有效区分汤阴北艾、罗浮山红脚艾等不同品种。同时筛选出标记化合物,对艾叶挥发油鉴别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挥发油 GC-MS 化学计量学 分子蒸馏 超临界CO_(2)萃取
下载PDF
红脚艾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邢澍祺 李杰 +4 位作者 韩惠娟 周振 黄建香 林泽斌 杨崇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5-319,共5页
目的:对红脚艾营养成分及食用安全性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为红脚艾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测定方法,对红脚艾的营养成分、食用价值和毒理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红脚艾中主要营养成分排序为膳食纤维(59.6 g/... 目的:对红脚艾营养成分及食用安全性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为红脚艾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测定方法,对红脚艾的营养成分、食用价值和毒理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红脚艾中主要营养成分排序为膳食纤维(59.6 g/100 g)>蛋白质(18.9 g/100 g)>灰分(10.0 g/100 g)>可利用碳水化合物(6.0 g/100 g)>脂肪(5.5 g/100 g),且可利用碳水化合物中未检测出总糖。红脚艾中含有Na、Zn、Ca、Fe、Mg、K、Mn等多种矿物质元素,其中Ca含量最高,达1.25×104 mg/kg。红脚艾蛋白质中含有16种常见氨基酸,7种为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0.97%,功能性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53.6%。红脚艾对大鼠的急性经口毒性指标为LD 50>5100 mg/kg体重,分级为实际无毒。结论:红脚艾安全无毒,为高膳食纤维、低糖低脂、高钙食品,在保健食品开发利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脚艾 营养成分 营养评价 食用安全性
下载PDF
艾叶超临界CO2萃取浸膏GC-MS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段迪 邹颖 +8 位作者 黄永 黄健平 熊景贤 李杰 黄建香 林泽斌 周春晖 李静 邓毛程 《广东化工》 CAS 2021年第7期174-176,157,共4页
采用GC-MS法对超临界CO2萃取艾叶浸膏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通过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外标法定量研究挥发油中桉油精、樟脑、龙脑、β-石竹烯、氧化石竹烯五种标志性挥发油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艾叶浸膏中三十六烷(17... 采用GC-MS法对超临界CO2萃取艾叶浸膏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通过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外标法定量研究挥发油中桉油精、樟脑、龙脑、β-石竹烯、氧化石竹烯五种标志性挥发油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艾叶浸膏中三十六烷(17.50%),乙酸环阿屯酯(9.38%),β-香树脂酮(8.94%),乙酸羽扇豆酯(6.01%),十八烷-9,12,15-三烯酸(3.86%)等含量比较高。桉油精、樟脑、龙脑的含量随超临界CO2萃取压力的升高而升高,β-石竹烯、氧化石竹烯含量随超临界CO2萃取压力的升高反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浸膏 超临界CO2萃取 GC-MS
下载PDF
玫瑰茄红色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周振 李杰 +2 位作者 韩惠娟 黄建香 林泽斌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6-200,共5页
玫瑰茄红色素是一类天然的花色苷类色素,具有抗氧化、降血压、抑菌和抗肿瘤等重要生物活性,常被作为食品添加剂。目前溶剂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等是玫瑰茄红色素的主要提取方法,进一步利用膜分离法、大孔树脂分离... 玫瑰茄红色素是一类天然的花色苷类色素,具有抗氧化、降血压、抑菌和抗肿瘤等重要生物活性,常被作为食品添加剂。目前溶剂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等是玫瑰茄红色素的主要提取方法,进一步利用膜分离法、大孔树脂分离法和高速逆流色谱法等技术纯化色素。通过微胶囊化、添加稳定剂、花色苷结构修饰等提高玫瑰茄红色素的稳定性。综述了玫瑰茄红色素的理化性质、提取方法、纯化手段、提高稳定性方法、活性及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玫瑰茄红色素未来的研究趋势做了简要分析,对该色素在食品和调味品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茄红色素 理化性质 提取纯化 稳定性 活性和应用
下载PDF
红脚艾和汤阴北艾精油的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杰 朱丹霞 +2 位作者 余平 黄建香 林泽斌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0-336,共7页
通过水蒸气蒸馏(SD)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分子蒸馏(SFE-MD)法从红脚艾和汤阴北艾中提取精油,采用GC-MS检测精油化学成分,并测定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SD法提取精油收率比SFE-MD法高1.2~2.7倍。红脚艾精油主成分为β-石竹烯、龙脑、氧化... 通过水蒸气蒸馏(SD)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分子蒸馏(SFE-MD)法从红脚艾和汤阴北艾中提取精油,采用GC-MS检测精油化学成分,并测定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SD法提取精油收率比SFE-MD法高1.2~2.7倍。红脚艾精油主成分为β-石竹烯、龙脑、氧化石竹烯和大根香叶烯D等;北艾精油主成分为桉油精、松油烯-4-醇和十氢二甲基甲乙烯基萘酚等;北艾精油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而红脚艾精油则含有更丰富的倍半萜类化合物;SFE-MD会导致部分单萜类化合物的损失,如桉油精。艾叶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有抑制及杀灭效果,且抗菌效果北艾精油优于红脚艾精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精油 水蒸气蒸馏 超临界萃取 化学成分 抗菌活性 中药现代化技术
下载PDF
岭南鲍姑艾(红脚艾)的品种考证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孟华 邓静 +4 位作者 张英 李杰 黄建香 林泽斌 曹晖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5-241,共7页
艾在中国广泛分布,自古亦广泛使用。各地作艾叶用者,包括菊科蒿属艾组多种植物,岭南地区鲍姑艾(红脚艾)为地方习用品种。该文对鲍姑艾的历代文献记载进行梳理,以谢宗万“中药品种、性、效相关论”为指导,并结合民族药物学田野调查,对鲍... 艾在中国广泛分布,自古亦广泛使用。各地作艾叶用者,包括菊科蒿属艾组多种植物,岭南地区鲍姑艾(红脚艾)为地方习用品种。该文对鲍姑艾的历代文献记载进行梳理,以谢宗万“中药品种、性、效相关论”为指导,并结合民族药物学田野调查,对鲍姑艾的品种进行本草考证。结果表明,推测因岭南地区偏于中国一隅,且封建社会男权视角下的女性盲点,“鲍姑艾”之名未见本草记载。实际上《肘后备急方》《本草经集注》中的艾叶应包含鲍姑艾,并在后世本草中得到延续。鲍姑艾的使用历史至少可追溯至晋代,因葛洪之妻鲍姑的使用而得名。结合民族药物学调查判断,鲍姑艾来源于菊科蒿属艾组植物南艾蒿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的叶,因植株根茎红色,民间称其为“红脚艾”。鲍姑艾以“红脚艾”之名,一直在岭南民间使用,为岭南道地药材,且其品质温和,与蕲艾等品种相比,更适合岭南人常出汗而阴不足、阴虚易上火的体质。考证结果理清了鲍姑艾的使用历史和现状,为鲍姑艾(红脚艾)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文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姑艾 艾叶 红脚艾 南艾蒿 品种 本草考证
下载PDF
基于GC-MS和化学计量学的岭南红脚艾与传统艾叶挥发油成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邓静 吴婷芬 +5 位作者 钟楚楚 马志国 曹晖 林泽斌 张英 吴孟华 《中国中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6334-6346,共13页
艾叶为临床常用中药材,岭南红脚艾基原南艾蒿与艾同为菊科蒿属艾组植物,为岭南民间艾叶的地方习用品。该研究运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对27批岭南红脚艾及13批传统艾叶样品挥发油成分进行检测,分析二者挥发性成分种类的异同,... 艾叶为临床常用中药材,岭南红脚艾基原南艾蒿与艾同为菊科蒿属艾组植物,为岭南民间艾叶的地方习用品。该研究运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对27批岭南红脚艾及13批传统艾叶样品挥发油成分进行检测,分析二者挥发性成分种类的异同,采用内标法结合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对6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层次聚类分析(H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艾叶挥发油平均含量高于红脚艾,且挥发油成分的种类更为丰富,多为沸点较低的组分,而红脚艾中多为沸点较高的组分。红脚艾和艾叶中挥发性成分均主要为萜类化合物,艾叶中主要含有单萜类化合物,红脚艾中则主要含有倍半萜类化合物,同时艾叶中的含氧衍生物含量明显高于红脚艾。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表明,HCA和OPLS-DA均能将红脚艾和艾叶区分开,二者挥发性成分差异显著。该研究可为红脚艾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红脚艾作为岭南地方习用药材的合理性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脚艾 艾叶 GC-MS 层次聚类分析(HCA)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原文传递
贮藏及热处理对桑葚酒中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杰 王虹然 +2 位作者 林泽斌 黄建香 李小定 《食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34,共5页
为研究桑葚酒在4,25和45℃的贮藏温度下贮藏10 d后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通过检测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花青素保留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四个指标来确定桑葚酒的最佳贮藏温度。通过对桑葚酒进行热处理,检测桑葚酒在60,70和80℃的... 为研究桑葚酒在4,25和45℃的贮藏温度下贮藏10 d后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通过检测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花青素保留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四个指标来确定桑葚酒的最佳贮藏温度。通过对桑葚酒进行热处理,检测桑葚酒在60,70和80℃的温度下花青素保留率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桑葚酒适宜在25℃的贮藏温度下贮藏;桑葚酒在热处理过程中的花青素保留率随热处理温度的提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桑葚酒中花青素热降解动力学模型符合一级反应规律,动力学方程为t=(lnC0-lnCt)/[(1.71×10^5)×exp(-5014.43/T)。此次研究为桑葚酒的贮藏和生产开发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葚酒 贮藏温度 总酚 花青素 热处理
原文传递
玫瑰茄籽油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黄丽华 李杰 +1 位作者 林泽斌 黄建香 《食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68-272,共5页
玫瑰茄籽为玫瑰茄花萼加工过程产生的副产物,长期以来被当作废弃物进行处理,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从玫瑰茄籽中提取玫瑰茄籽油被证明是可行的途径。玫瑰茄籽油富含油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重要的潜在食用植物油来源。国内关于玫... 玫瑰茄籽为玫瑰茄花萼加工过程产生的副产物,长期以来被当作废弃物进行处理,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从玫瑰茄籽中提取玫瑰茄籽油被证明是可行的途径。玫瑰茄籽油富含油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重要的潜在食用植物油来源。国内关于玫瑰茄籽油研究利用报道较少,对于玫瑰茄籽油生物活性及毒理性方面研究更是未见报道,极大限制了玫瑰茄及玫瑰茄籽油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因此,对国内外关于玫瑰茄籽油的提取工艺、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生物活性及毒理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玫瑰茄籽油研究与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茄籽油 化学成分 毒理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