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古代汉语同义换字的修辞手法 被引量:1
1
作者 罗邦柱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83-85,90,共4页
一、古人用字非常注意避重。为了使文章富于变化,前面出现过的字,后面出现时,往往换成另外一个字。最常见的是同义换词。顾炎武发明此例说: 《易》“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言父又言考。《书》“予恐来世以台为口 实。”言予又言台。... 一、古人用字非常注意避重。为了使文章富于变化,前面出现过的字,后面出现时,往往换成另外一个字。最常见的是同义换词。顾炎武发明此例说: 《易》“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言父又言考。《书》“予恐来世以台为口 实。”言予又言台。“汝猷黜乃心。”言汝又言乃。“予念我先神后之劳尔先”,言 予又言我。“越予冲人不自恤。”言予又言。《诗》“岂不尔受,既其女迁。” 言尔又言女。《论语》“吾不欲人加诸我也。”《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言 我又言吾。《左传》“尔用而先人之治命”,言尔又言而。“女丧而宗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手法 同义 古代汉语 借字 义同字 《诗》 避重 黄生 《义府》 晏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