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视角下的写字教学策略探究
1
作者 莫永跟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第7期11-13,共3页
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写字不仅是一项技术,而且是感受、理解、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但是,目前的写字教学显得枯燥、生硬,缺乏文化的润泽。为此,教师要深入汉字的内核,开掘它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要激活学生... 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写字不仅是一项技术,而且是感受、理解、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但是,目前的写字教学显得枯燥、生硬,缺乏文化的润泽。为此,教师要深入汉字的内核,开掘它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洞察汉字隐藏的道理;要引导学生练笔实践,感受汉字的独特思维。这样,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写字的乐趣,而且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写字教学 笔画结构
下载PDF
家教有方,给孩子快乐童年——家校共育系列线上圆桌论坛实录(2)
2
作者 于杏林(策划) 李冬梅(策划) +6 位作者 宋艳红(策划) 边国玺 王玉萍 钟小思 苏元庆 郑蕙 邢桂伶 《教育家》 2022年第S01期34-37,共4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对世界的一切认知几乎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孩子的道德、习惯、品性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家庭的潜移默化之下形成的。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从法律上确立了家长(尤其是父母)在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对世界的一切认知几乎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孩子的道德、习惯、品性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家庭的潜移默化之下形成的。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从法律上确立了家长(尤其是父母)在教育中的角色地位。中国历来重视家风、家教,此次《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从法律层面上确定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促进法》对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家庭责任、国家支持、社会协同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确立了全社会支持家庭教育的义务。此外,该法与“双减”政策形成呼应,共同致力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家庭教育促进法》具体具有哪些层面的亮点,该法的实施会对哪些教育主体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教育领域会有哪些改善?现围绕这一主题,邀请教育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教育工作者 家校共育 社会协同 家庭责任 角色地位 促进法 家风
下载PDF
导师制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实践应用
3
作者 欧妙妙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21年第23期74-74,共1页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数学课程在初中教育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质量的初中数学课程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课程素养,从而推动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全面...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数学课程在初中教育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质量的初中数学课程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课程素养,从而推动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但是在当前,很多教师将主要的教学精力放在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发展上,忽略了数学课程精细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导师制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推动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重要形式。基于此,本文通过深入探究导师制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实践应用,以期提升初中数学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师制 初中数学 实践应用
下载PDF
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 被引量:1
4
作者 何露萍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2年第14期23-26,共4页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接替三维目标成为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指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史料实证作为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其内涵是:“对获取...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接替三维目标成为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指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史料实证作为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其内涵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可见,史料实证素养强调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辨别和分析,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增强实证意识,最终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本文以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为例,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教学 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实证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时空观念 家国情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