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小型酱油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探讨
1
作者 朱冬红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3年第10期54-56,共3页
一、前言采用高盐稀态酿造工艺的传统酱油生产企业,工艺非常复杂,包括蒸煮、制曲、发酵、抽油、沉淀过滤、灭菌调配、包装等环节,尤其是在中小型企业尚未采用行业内较为成熟的压榨工艺时,半成品产出周期长。漫长的生产周期导致酱油成本... 一、前言采用高盐稀态酿造工艺的传统酱油生产企业,工艺非常复杂,包括蒸煮、制曲、发酵、抽油、沉淀过滤、灭菌调配、包装等环节,尤其是在中小型企业尚未采用行业内较为成熟的压榨工艺时,半成品产出周期长。漫长的生产周期导致酱油成本核算和管理难度加大,尤其是对信息化建设偏弱的中小企业来说,精确核算和分析成本更加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盐稀态 酿造工艺 中小型企业 制曲 沉淀过滤 分析成本 压榨工艺 酱油
下载PDF
两种膜过滤生产的纯生酱油风味物质比较 被引量:23
2
作者 冯杰 詹晓北 +3 位作者 周朝晖 张丽敏 郑志永 吴剑荣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39,共7页
利用有机膜和无机膜对生酱油进行膜过滤实验获得纯生酱油。利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两种纯生酱油的风味成分进行分析,通过谱图检索,共鉴定了70种物质,其中醇类18种,酚类5种,酯类13种,醛类13种,酮类5种,酸类2种,杂环化合物类8种,烃... 利用有机膜和无机膜对生酱油进行膜过滤实验获得纯生酱油。利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两种纯生酱油的风味成分进行分析,通过谱图检索,共鉴定了70种物质,其中醇类18种,酚类5种,酯类13种,醛类13种,酮类5种,酸类2种,杂环化合物类8种,烃类6种。主体风味成分为醇类、酚类、醛类、酮类、杂环化合物,这为提高和改进传统发酵酱油的风味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膜 无机膜 纯生酱油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风味物质
下载PDF
嗜盐四联球菌及其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博 周朝晖 +4 位作者 李铁桥 卢丽玲 陈坚 堵国成 方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67-272,共6页
嗜盐四联球菌是一类存在于酱油、鱼酱、豆制品等多种发酵食品及糖浆中的耐盐或耐高渗的乳酸菌。它们在食品发酵过程中可提高食品中有机酸、醛类和酯类等风味物质含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该文对嗜盐四联球菌的分类、生理生化特性、鉴... 嗜盐四联球菌是一类存在于酱油、鱼酱、豆制品等多种发酵食品及糖浆中的耐盐或耐高渗的乳酸菌。它们在食品发酵过程中可提高食品中有机酸、醛类和酯类等风味物质含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该文对嗜盐四联球菌的分类、生理生化特性、鉴定、胁迫环境下适应机制以及在发酵食品中的功能特性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食品 嗜盐四联球菌 分类 鉴别
下载PDF
猴头菌固体发酵基质的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新超 郭丽琼 +1 位作者 林俊芳 雷韵祺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47,共5页
选用燕麦、大豆、玉米、麸皮、大米、荞麦6种培养基质,对猴头菌进行固体发酵及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猴头菌最佳抗氧化发酵基质为荞麦大豆培养基(荞麦79.13%,大豆20.87%),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0℃,培养料粒度40目,培养基含水量70%,初... 选用燕麦、大豆、玉米、麸皮、大米、荞麦6种培养基质,对猴头菌进行固体发酵及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猴头菌最佳抗氧化发酵基质为荞麦大豆培养基(荞麦79.13%,大豆20.87%),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0℃,培养料粒度40目,培养基含水量70%,初始pH值4,接种量4.5%,发酵时间12d。猴头菌荞麦发酵基质抗氧化活性成分种类丰富,含量高,其中总黄酮物质87.13μg/g,总三萜2.58mg/g,多酚4.51mg/g,还原糖21.53mg/g,花色苷68.96μg/g,VC14.07mg/g,VE205.85μg/g,GSH 853.65mg/g,SOD酶活性293.57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菌 固体发酵 发酵基质 抗氧化成分
下载PDF
不同酱醅层挥发性物质组成的差异 被引量:4
5
作者 赵谋明 林涵玉 +3 位作者 周朝晖 卢丽玲 陈子杰 冯云子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16,284,共11页
在高盐稀态酱油生产工艺中,采用大型发酵罐替代传统发酵池是酱油工业现代化的重要趋势,然而发酵池酿造酱油比发酵罐酿造酱油酱香更为浓郁,推测这与不同酱醅接触光照、空气的表面积差异有关。因此,本研究对比了不同酱醅层的香气物质组成... 在高盐稀态酱油生产工艺中,采用大型发酵罐替代传统发酵池是酱油工业现代化的重要趋势,然而发酵池酿造酱油比发酵罐酿造酱油酱香更为浓郁,推测这与不同酱醅接触光照、空气的表面积差异有关。因此,本研究对比了不同酱醅层的香气物质组成和浓度。结果发现,发酵池酱油部分优势的关键香气活性物质,如2-甲基丙醇,3-甲基丁醇,2-甲基丁醇,苯乙醇,苯乙醛,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酸,4-乙基苯酚,4-乙基愈创木酚和愈创木酚在表层酱醅含量高于下层酱醅,而发酵罐酱油的优势香气物质1-辛烯-3-醇和3-甲硫基丙醛在下层酱醅含量高于表层酱醅,这些物质差异的一致性表明酱醅表面积会影响酱油香气物质形成,而表层酱醅美拉德反应程度更强烈、下层酱醅酵母菌和乳酸菌更加活跃是引起表层酱醅和下层酱醅香气物质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盐稀态酱油 发酵罐 发酵池 酱醅层 香气活性化合物
下载PDF
影响美拉德反应的几种因素研究 被引量:191
6
作者 吴惠玲 王志强 +2 位作者 韩春 彭志妮 陈永泉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10年第5期441-444,440,共5页
本文研究了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反应体系pH、5种糖类及金属离子对美拉德颜色反应的影响。实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温度越高、时间越长美拉德反应的颜色越深,pH低于7.0时反应不明显,当pH>7.0时美拉德反应的速度加快。5种糖的反应活性... 本文研究了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反应体系pH、5种糖类及金属离子对美拉德颜色反应的影响。实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温度越高、时间越长美拉德反应的颜色越深,pH低于7.0时反应不明显,当pH>7.0时美拉德反应的速度加快。5种糖的反应活性依次为木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蔗糖无明显反应。Fe3+、Fe2+能促进美拉德反应,且Fe3+比Fe2+更能促进反应颜色的加深;Ca2+、Mg2+对美拉德反应起抑制作用,且Mg2+比Ca2+抑制作用强;K+对美拉德反应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拉德反应 温度 PH值 金属离子
下载PDF
甘油与鲁氏酵母共固定在高盐稀态酱油酿造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吴惠玲 魏鲁宁 +5 位作者 高向阳 潘海朋 袁国新 颜喆 周紫琦 胡文锋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938-1942,共5页
本文旨在研究相容性溶质之一的甘油对高渗透压环境下鲁氏结合酵母的保护作用,以及将甘油与鲁氏结合酵母共固定对高盐稀态酱油发酵的影响。添加不同浓度甘油至含3 mol/L氯化钠的YPD培养基中,观察酵母菌生长情况。同时,共固定甘油与鲁氏... 本文旨在研究相容性溶质之一的甘油对高渗透压环境下鲁氏结合酵母的保护作用,以及将甘油与鲁氏结合酵母共固定对高盐稀态酱油发酵的影响。添加不同浓度甘油至含3 mol/L氯化钠的YPD培养基中,观察酵母菌生长情况。同时,共固定甘油与鲁氏结合酵母,应用于高盐稀态酱醪发酵。结果显示,1.37 mmol/L甘油即可有效缓解高盐环境对鲁氏结合酵母的生长抑制作用,生长延滞期缩短达4-6 h。高盐稀态酱油发酵中试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蛋白质转化率提高幅度达2.23-5.64%,头油中各理化指标平均提前15 d达到空白组相同水平。综上所述,甘油作为一种相容性溶质可有效保护高盐环境下鲁氏结合酵母的生长繁殖,及其在高盐稀态酱醪发酵中的代谢性能,甘油与鲁氏接合酵母共固定技术能够提高酱油发酵的原料利用率、缩短发酵周期,在酱油酿造领域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高盐稀态 甘油 鲁氏酵母 共固定化 相容性溶质 蛋白质转化率
下载PDF
乳酸足球菌精氨酸代谢与瓜氨酸积累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怡敏 方芳 +2 位作者 周朝晖 陈坚 堵国成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7-251,共5页
酿造酱油中氨基甲酸乙酯的主要前体物质瓜氨酸由乳酸足球菌通过精氨酸代谢产生。为了研究酱油中瓜氨酸的积累机制,以分离自酱油成曲的乳酸足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BBE1120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培养条件(碳源、盐浓度、氨基酸)对... 酿造酱油中氨基甲酸乙酯的主要前体物质瓜氨酸由乳酸足球菌通过精氨酸代谢产生。为了研究酱油中瓜氨酸的积累机制,以分离自酱油成曲的乳酸足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BBE1120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培养条件(碳源、盐浓度、氨基酸)对其积累瓜氨酸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盐环境是导致乳酸足球菌积累瓜氨酸的关键因素,碳源的种类及浓度对瓜氨酸的积累也有一定影响,培养基中精氨酸、瓜氨酸、鸟氨酸含量对瓜氨酸的积累影响不大。该研究结果对阐明酱油发酵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前体物质的积累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氨基甲酸乙酯 乳酸足球菌 精氨酸脱亚胺酶途径 瓜氨酸
下载PDF
蛋白酶固定化条件优化及在酱醪发酵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惠玲 魏鲁宁 +7 位作者 周紫琦 袁国新 颜喆 潘海朋 林康艺 江晓波 陈永泉 胡文锋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80-1084,共5页
本文以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酶液与载体溶液体积比及固定时间为因素,优化中性蛋白酶固定化工艺,并将固定化中性蛋白酶凝胶颗粒应用于传统高盐稀态酱醪发酵,以缓解高渗透压环境对酶的胁迫作用,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缩短酿造周期。结... 本文以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酶液与载体溶液体积比及固定时间为因素,优化中性蛋白酶固定化工艺,并将固定化中性蛋白酶凝胶颗粒应用于传统高盐稀态酱醪发酵,以缓解高渗透压环境对酶的胁迫作用,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缩短酿造周期。结果显示:当采用0.007 M海藻酸钠、0.27 M氯化钙,酶液与载体溶液体积比为12:30,固定2 h,固定化凝胶颗粒最稳定,相对酶活力最高;另外,酱醪发酵数据显示,酱醪总重17.5 kg,添加总酶量5.80 g(1000 U/g酶粉)时,外源游离蛋白酶和固定化蛋白酶试验组均能显著改善发酵过程各指标含量,平均缩短发酵时间20 d左右;与外源游离组相比,固定化试验组效果更加显著,蛋白质转化率较空白对照组与游离组分别提高达6.08%和1.88%。因此,在酱醪发酵过程添加固定化外源蛋白酶能有效提高高盐稀态酱油发酵蛋白质转化率,同时缩短发酵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高盐稀态 蛋白酶 固定化 蛋白质转化率
下载PDF
酱油发酵过程强化嗜盐四联球菌对酱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佳乐 周朝晖 +2 位作者 李铁桥 卢丽玲 方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99-106,I0012-I0014,共11页
旨在寻找酱油发酵过程中强化嗜盐四联球菌的方式,揭示嗜盐四联球菌参与酱油发酵的功能。通过在高盐稀态酱油发酵过程中向酱醪添加嗜盐四联球菌R44,成功实现了强化嗜盐四联球菌的酱油发酵。单独添加嗜盐四联球菌,酱醪中嗜盐四联球菌数量... 旨在寻找酱油发酵过程中强化嗜盐四联球菌的方式,揭示嗜盐四联球菌参与酱油发酵的功能。通过在高盐稀态酱油发酵过程中向酱醪添加嗜盐四联球菌R44,成功实现了强化嗜盐四联球菌的酱油发酵。单独添加嗜盐四联球菌,酱醪中嗜盐四联球菌数量比对照高3.0个数量级;在酵母活跃期(25 d)和非活跃期(15、35 d)添加嗜盐四联球菌,酱醪中嗜盐四联球菌数量分别增加了1.9和2.2个数量级。嗜盐四联球菌使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提高了12.7%,达到7.9 g/L。发酵第15天添加鲁氏接合酵母,第25天添加嗜盐四联球菌,可使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分别增加34.0%和27.0%。此外,强化嗜盐四联球菌使酱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提高了2.4倍,其中醇类、酸类、酯类和酚类含量最高,分别增加了282.7%、1612.0%、895.4%和123.6%。酱油中风味物质组成受嗜盐四联球菌的添加方式影响较大,先添加酵母菌并在第25天添加嗜盐四联球菌有利于酸类、酚类和杂合类物质含量的提高;先添加酵母菌并在第35天添加嗜盐四联球菌有利于醇类和酯类物质含量的提高。该研究对阐明高盐稀态酱油发酵过程中嗜盐四联球菌的发酵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在酱油发酵过程强化功能菌株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盐四联球菌 鲁氏接合酵母 酱油 氨基酸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果胶酶对姜汁澄清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荔琛 卢顺舵 +4 位作者 吴端楷 吴惠玲 周朝晖 林日高 陈永泉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11年第8期942-945,共4页
以生姜抽提液为实验材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探讨果胶酶用量、酶处理温度、水解时间和水解pH值4个因素对酶处理姜汁澄清效果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单因素中果胶... 以生姜抽提液为实验材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探讨果胶酶用量、酶处理温度、水解时间和水解pH值4个因素对酶处理姜汁澄清效果的影响,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单因素中果胶酶酶解的最佳作用条件为:果胶酶浓度(质量百分浓度)0.01%、温度为55℃、pH值为4.0、时间为1 h。正交试验中果胶酶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果胶酶浓度(质量百分浓度)0.005%、温度为55℃、pH值为4.0、时间为1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汁 果胶酶 澄清
下载PDF
姜醋饮料的研制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朝晖 吴惠玲 +2 位作者 刘荔琛 林日高 陈永泉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11年第8期1001-1004,共4页
以山西陈醋为主要原料,生姜和甘草为主要辅料,研究了姜醋饮料的配方和加工工艺,结果表明:姜醋饮料的最佳配方为:蔗糖7.5%,醋10%,姜汁3%,甘草1‰,甜菊糖0.15‰,蜂蜜3%,乙基麦芽酚40 mg/kg。杀菌条件以100℃沸水杀菌10 min为最佳。
关键词 姜汁 陈醋 姜醋饮料
下载PDF
共固定甘氨酸甜菜碱与植物乳杆菌在高盐稀态酱油酿造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潘海朋 吴惠玲 +7 位作者 魏鲁宁 袁国新 颜喆 成姗 刘秉杰 杨益衡 余德民 胡文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2,共6页
报道了甘氨酸甜菜碱对高渗条件下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YSQ18)形态的影响,并研究了甜菜碱与乳杆菌共固定化技术对提高高盐稀态酿造酱油蛋白质转化率、缩短酱油发酵周期等的作用。利用包埋法将甜菜碱与乳杆菌制成共固定化... 报道了甘氨酸甜菜碱对高渗条件下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YSQ18)形态的影响,并研究了甜菜碱与乳杆菌共固定化技术对提高高盐稀态酿造酱油蛋白质转化率、缩短酱油发酵周期等的作用。利用包埋法将甜菜碱与乳杆菌制成共固定化颗粒,加入酱醪自然发酵。电镜观察显示,外源添加甜菜碱时,处在高盐环境的植物乳杆菌YSQ18生长良好,细胞形态与正常培养相近。发酵结果表明,共固定化组氨基酸态氮、全氮相比空白组分别增加0.234 g/100 mL和0.358 g/100 mL。氨基酸态氮生成率和蛋白质转化率比空白组分别提高1.7%和6.7%,比单独固定乳杆菌和添加游离乳杆菌与甜菜碱的实验组平均提前约1周时间达到发酵终点,与空白组相比提前幅度更为明显。因此,该共固定化技术在酱油酿造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高盐稀态发酵 相容性溶质 甘氨酸甜菜碱 植物乳杆菌 共固定化
下载PDF
蚝油原料细菌群落结构分析与淀粉利用菌株的识别 被引量:4
14
作者 梁清文 周朝晖 +3 位作者 李铁桥 卢丽玲 刘佳乐 方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7-42,共6页
食品原料中存在的腐败细菌对食品加工过程和贮存期食品的品质均有不良影响。为寻找因水解淀粉引起蚝油液化并发生品质改变的微生物,该研究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分析了蚝油及其主要生产原料蚝汁和香精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 食品原料中存在的腐败细菌对食品加工过程和贮存期食品的品质均有不良影响。为寻找因水解淀粉引起蚝油液化并发生品质改变的微生物,该研究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分析了蚝油及其主要生产原料蚝汁和香精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蚝油中的优势细菌包括动性微菌属(Planomicrobium,55.17%)、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16.49%)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13.78%);蚝汁中的优势细菌为动性微菌属(45.83%)、四联球菌属(Tetragenococcus,15.35%)、芽孢杆菌属(13.63%)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11.66%);香精中的优势菌属为动性微菌属(55.03%)、四联球菌属(20.36%)和芽孢杆菌属(6.88%);蚝汁和香精分别与糊化淀粉混合制得的半成品蚝油中细菌的优势菌属为动性微菌和芽孢杆菌。从发生淀粉水解现象的蚝油半成品中共分离得到5株具有水解淀粉能力的细菌,分别为人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ominis)S1、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S2和S4、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S3和S5。这些菌株也存在于蚝油生产原料蚝汁和香精中,它们在发生淀粉水解的蚝油半成品中的含量显著增加。该研究结果可为含淀粉类调味品加工过程腐败细菌的控制提供参考,对建立与食品腐败相关的微生物溯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蚝油 细菌群落结构 淀粉利用 芽孢杆菌 葡萄球菌
下载PDF
酱油多菌种制曲改善酶系组成的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靳文生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11年第8期977-979,共3页
通过对米曲霉3.042、黑曲霉3.350、根霉3.010进行混合制曲试验,以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为指标,研究不同比例、制曲温度、制曲时间对复合菌种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菌种米曲霉3.042、黑曲霉3.350、根霉3.010的比例为3:2:0.5,制... 通过对米曲霉3.042、黑曲霉3.350、根霉3.010进行混合制曲试验,以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为指标,研究不同比例、制曲温度、制曲时间对复合菌种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菌种米曲霉3.042、黑曲霉3.350、根霉3.010的比例为3:2:0.5,制曲温度36℃,制曲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制曲酶系丰富,酶活力高,蛋白酶、淀粉酶、纤维酶分别达到3830 U/g、630 U/g、1800 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多菌种 酶系 米曲霉 黑曲霉 根霉
下载PDF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酱油专用焦糖中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 被引量:13
16
作者 黄晓雯 冯笑军 《中国酿造》 CAS 2014年第1期133-136,共4页
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SPE-HPLC)法测定酱油专用焦糖中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的方法.样品经水稀释,亲水亲油平衡(HLB)固相萃取柱净化,洗脱液静置沉淀后,用水稀释并过0.45μm滤膜.流动相为水和乙腈梯度洗脱,经Symmetry Shield R... 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SPE-HPLC)法测定酱油专用焦糖中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的方法.样品经水稀释,亲水亲油平衡(HLB)固相萃取柱净化,洗脱液静置沉淀后,用水稀释并过0.45μm滤膜.流动相为水和乙腈梯度洗脱,经Symmetry Shield RP18色谱柱分离,在紫外检测器280nm波长条件下进行测定.该方法在0.5~1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均大于0.999,相对标准偏差(n=6)在2.5%~4.6%之间,加标回收率在87.1%~99.2%之间.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39mg/kg和0.041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 酱油专用焦糖 5-羟甲基糠醛 糠醛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红烧老抽中六种合成色素的方法 被引量:10
17
作者 黄晓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92-95,98,共5页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红烧老抽中日落黄、柠檬黄、苋菜红、胭脂红、诱惑红、亮蓝等6种合成色素的方法。样品用水稀释后经过聚酰胺粉柱子净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分析。采用0.02mol/L乙...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红烧老抽中日落黄、柠檬黄、苋菜红、胭脂红、诱惑红、亮蓝等6种合成色素的方法。样品用水稀释后经过聚酰胺粉柱子净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分析。采用0.02mol/L乙酸铵和甲醇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2mL/min,在7min内实现6种合成色素的良好分离。串联质谱条件是正离子模式电离,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6种色素在10-1000μg/L的范围内线性良好。6种色素的方法最低检出限是10μg/kg,加标回收率在80.0%~93.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4%~6.8%之间(n=6)。本方法分析快速、定性准确、检出限低,应用到基质复杂的老抽类液体复合调味料的检测中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合成色素 红烧老抽 液体复合调味料
下载PDF
酵母抽提物对发酵酱油品质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周朝晖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60,71,共5页
主要研究了酵母抽提物的特性及其在发酵酱油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酵母抽提物在用量低于2.0%时可耐受高盐高酸环境,并在长时间的储存过程中不出现沉淀现象。将该酵母抽提物应用于发酵原酱油中,发现其最适添加量为0.5%~1.0%,此时不仅可... 主要研究了酵母抽提物的特性及其在发酵酱油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酵母抽提物在用量低于2.0%时可耐受高盐高酸环境,并在长时间的储存过程中不出现沉淀现象。将该酵母抽提物应用于发酵原酱油中,发现其最适添加量为0.5%~1.0%,此时不仅可赋予酱油醇厚底味,增强其鲜香味,使鲜、咸、甜更加协调适口,与此同时还可去除酱油中的豆腥味和其他杂味,显著改善酱油的品质和风味,并且酱油稳定性良好,在储藏期间不会出现任何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抽提物 酱油 风味 稳定性
下载PDF
不同灭菌与冷却方式对酱油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朝晖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8-152,共5页
以生酱油为原料,探讨不同灭菌温度与冷却工艺对酱油品质的影响。通过感官评价和理化指标对比研究,发现不同灭菌温度(90℃,20min和98℃,20min)、相同冷却方式获得的酱油的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在98℃下保温20min灭菌... 以生酱油为原料,探讨不同灭菌温度与冷却工艺对酱油品质的影响。通过感官评价和理化指标对比研究,发现不同灭菌温度(90℃,20min和98℃,20min)、相同冷却方式获得的酱油的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在98℃下保温20min灭菌,快速冷却至45℃保温24h所得酱油的综合评价最高,其香气纯正且豉香浓郁,鲜味及浓厚感评分最高,<500u短肽含量高达94.05%,且还原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态氮含量与生酱油相比无显著差异,通过色率测定发现其在37℃下保温储藏过程中色率增加值相对较低,表现出较好的品质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灭菌 冷却 感官评价
下载PDF
GC/MS测定酱油中3-氯丙醇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被引量:4
20
作者 冯笑军 《广州化工》 CAS 2012年第19期92-94,119,共4页
该实验按照国家标准GB/T 5009.191-2006《食品中氯丙醇含量的测定》第一法,采用稳定性同位素稀释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酱油制品中3-氯丙醇的含量。通过对3-氯丙醇的测定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分析和识别测定过程中不确定度的来源并对... 该实验按照国家标准GB/T 5009.191-2006《食品中氯丙醇含量的测定》第一法,采用稳定性同位素稀释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酱油制品中3-氯丙醇的含量。通过对3-氯丙醇的测定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分析和识别测定过程中不确定度的来源并对其进行评定。本方法较为全面地评定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酱油中3-氯丙醇的不确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定不确定度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酱油制品 3-氯丙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