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钠电流在兔心力衰竭模型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
作者 苟志平 孙玉真 +7 位作者 张存泰 全小庆 吕家高 白融 王金丽 赵俊燕 王照华 肖建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晚钠电流(INa-L)在心力衰竭模型兔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 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衰组、海葵毒素(ATX-Ⅱ)组和雷诺嗪组,每组10只。心衰组、ATX-Ⅱ和雷诺嗪组通过缩窄腹主动脉制备兔心力衰竭模型,假手术组... 目的探讨晚钠电流(INa-L)在心力衰竭模型兔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 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衰组、海葵毒素(ATX-Ⅱ)组和雷诺嗪组,每组10只。心衰组、ATX-Ⅱ和雷诺嗪组通过缩窄腹主动脉制备兔心力衰竭模型,假手术组开腹但不缩窄腹主动脉。心力衰竭模型建造成功后,制备兔左室楔形心肌块灌注模型,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左室楔形心肌块心内膜、心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和跨室壁心电图。假手术组和心衰组灌注正常蒂罗德液,ATX-Ⅱ组在灌注正常蒂罗德液的基础上加灌10nmol/L的ATX-Ⅱ,雷诺嗪组在灌注正常蒂罗德液的基础上加灌20μmol/L的雷诺嗪。同时记录各组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率。结果心衰组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60%vs.0%);INa-L增强剂ATX-Ⅱ进一步增加了心力衰竭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00%vs.60%);INa-L阻断剂雷诺嗪可显著减少心衰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0%vs.60%)。结论 INa-L在兔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阻断INa-L可减少心衰时心律失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晚钠电流 海葵毒素 雷诺嗪
下载PDF
心脏起搏器综合征患者心室失同步化和收缩功能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程凌 霍志成 杨帆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21期44-45,100,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综合征患者心室失同步化和收缩功能的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因慢室率心房颤动(房颤)而安置VV]型起搏器的患者152例中,产生PMS患者19例(PMS组),其他133例未产生PMS的患者中,随机选取20...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综合征患者心室失同步化和收缩功能的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因慢室率心房颤动(房颤)而安置VV]型起搏器的患者152例中,产生PMS患者19例(PMS组),其他133例未产生PMS的患者中,随机选取20例患者(无PMS组),另选取20例房颤未安置起搏器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用组织多普勒影像技术测定左、右心室侧壁和室间隔的收缩峰值速度(Vs)、加速度(As)和达峰时(Ts)。结果PMS组与无PMS组左、右心室侧壁的Vs、A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S组与无PMS组之间h、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Vs、As比较室问隔收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S组与无PMS组左、右心室侧壁与室间隔Ts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PMS组与无PMS比较,左室侧壁与室间隔T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室侧壁与室间隔Ts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失同步化是PMS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和左室失同步化并不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综合征 心室失同步化 收缩功能
下载PDF
尼莫通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2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群泽 任晓燕 吴晓玲 《中国药业》 CAS 2003年第6期62-62,共1页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一种神经科常见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试用尼莫通与苦碟子注射液联合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中西医结合治疗 苦碟子注射液 尼莫通
下载PDF
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清脂蛋白(α)水平与老年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霍志成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2-133,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及血清脂蛋白(α)[Lp(α)]水平与老年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检测69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同期体检老年人群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清脂蛋白(α)水平。结果ACS组Fg及Lp(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及血清脂蛋白(α)[Lp(α)]水平与老年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检测69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同期体检老年人群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清脂蛋白(α)水平。结果ACS组Fg及Lp(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Fg及Lp(α)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对ACS发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纤维蛋白原 血清脂蛋白(Α)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5
作者 霍志成 王智明 黄建中 《当代医学》 2011年第16期142-143,共2页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于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在治疗的7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辛伐他汀,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疗程为6个月。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做颈动脉超声检查...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于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在治疗的7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辛伐他汀,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疗程为6个月。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做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脂检查。结果辛伐他汀治疗组在治疗后,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变小,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C、TG和LDL水平明显下降,HDL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所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ACS患者颈动脉IMT的厚度,减小斑块的面积,并且具有较好的调脂水平,对ACS颈动脉粥样硬化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症 颈动脉粥样硬化 辛伐他汀
下载PDF
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和654-2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临床观察
6
作者 霍志成 李薇 +3 位作者 杨云 李旭东 吴辉 陈昌卫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3年第4期295-295,共1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种之一.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7%~15%[1].该病往往在活动中起病,以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昏迷、抽搐,甚至迅速死亡.首次出血内科保守治...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种之一.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7%~15%[1].该病往往在活动中起病,以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昏迷、抽搐,甚至迅速死亡.首次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约30%,复发率高达1/3,二次出血病死率30%~60%,第三次出血病死率几近100%[2].近年来报道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该病,取得良好的效果.本科自2000年4月至2002年4月,采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射地塞米松、654-2治疗SAH 23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置换 鞘内注射治疗 地塞米松 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临床资料 诊断
下载PDF
髓过氧化物酶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海燕 赖江明 +1 位作者 梁丽丽 宓宝斌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通过对血清促炎症介质髓过氧化物酶(MPO)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测定,探讨其在ACS危险分层的临床意义。方法病人分为两组:ACS组(STEMI患者32例,UAP/NSTEMI组患者38例)和对照组(SAP患者20例)。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检测血清MPO活... 目的通过对血清促炎症介质髓过氧化物酶(MPO)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测定,探讨其在ACS危险分层的临床意义。方法病人分为两组:ACS组(STEMI患者32例,UAP/NSTEMI组患者38例)和对照组(SAP患者20例)。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检测血清MPO活性。随访各组于30、90 d的后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STEMI和UAP/NSTEMI组患者的血清MPO水平较SAP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STEMI患者血清MPO水平高于UAP/NSTEMI组(P<0.01);②具有高水平MPO的患者在随后30 d及90 d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①血清炎症标志物MPO可能独立预测近期心血管事件危险性;②降低高MPO水平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过氧化物酶 急性冠脉综合征 危险分层 易损斑块
下载PDF
N末端原脑利钠肽测定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霍志成 王智明 黄建中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7期1131-1132,共2页
目的探讨N末端原脑利钠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8月—2011年1月心血管内科收诊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另选择同期40例非心力衰竭的心内科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N末端原脑利钠肽水平、左心室射血分... 目的探讨N末端原脑利钠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8月—2011年1月心血管内科收诊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另选择同期40例非心力衰竭的心内科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N末端原脑利钠肽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心力衰竭组血浆N末端原脑利钠肽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结论血浆N末端原脑利钠肽水平可以作为判断慢性心力衰竭的一个可靠指标,可以反映出左室功能状态的同时有助于医者临床判断慢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末端原脑利钠肽 心力衰竭 诊断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兔急性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周倩 钟强 +5 位作者 王照华 张存泰 全小庆 阮磊 白融 肖建明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27-1330,共4页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兔心肌急性缺血室性心率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家兔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组、缺血组和丹参酮组,每组各10只。制备兔左心室楔形心肌块的冠脉灌注模型,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兔心肌急性缺血室性心率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家兔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组、缺血组和丹参酮组,每组各10只。制备兔左心室楔形心肌块的冠脉灌注模型,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楔形心肌块的跨室壁心电图和心内膜、心外膜心肌细胞的跨膜动作电位。观察3组缺血30min时的QT间期和心内膜、心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时程(APD90)以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同时记录各组缺血时的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率。结果正常组无一例发生心律失常,缺血组和丹参酮组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率分别为9/10和2/10。缺血状态下,缺血组较正常组TDR和心律失常的诱发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丹参酮组和缺血组相比,TDR和心律失常的诱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ⅡA能够改善心肌缺血时各项异常的电生理指标,显著减小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并且可显著降低兔急性缺血心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缺血 室性心率失常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动作电位 电生理 跨室壁心电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