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激素六项检验在妇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泽恒 欧惠珍 《系统医学》 2023年第20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性激素六项检查在妇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疾病诊疗的162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162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性激素六项检查,分析对比结果。结果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性激素六项检查在妇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疾病诊疗的162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162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性激素六项检查,分析对比结果。结果观察组雌二醇(55.05±11.13)pmol/L、促黄体生成素(11.25±3.13)U/L、睾酮(0.72±0.19)nmol/L、孕酮卵泡刺激素(16.22±3.01)U/L、催乳素(415.25±34.21)mIU/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35、9.315、4.015、12.612、21.215,P<0.05)。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卵泡雌激素、促黄体生成素高于其他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孕症患者的催乳素以及睾酮高于其他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瘤患者的孕酮高于其他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雌二醇水平高于其他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激素六项能够有效诊出妇科疾病,并对于疾病类型鉴别具有一定辅助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疾病 性激素六项检查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下载PDF
佛山市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邓若尘 《现代医药卫生》 2012年第5期796-797,共2页
目的研究佛山市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病(HEV)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佛山市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戊型肝炎全年散发,以第二季度为高发,占30.8%;中青年患者占71.... 目的研究佛山市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病(HEV)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佛山市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戊型肝炎全年散发,以第二季度为高发,占30.8%;中青年患者占71.3%;单纯抗-HEV-IgM阳性25例(28.7%),单纯抗-HEV-IgG阳性29例(33.3%),两者同时阳性33例(37.9%);甲、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1例,乙、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1例。结论散发性戊型肝炎预后较好,乙、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及老年患者肝功能损害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 流行特征 佛山市
下载PDF
3265例血培养标本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3
作者 田卓英 郭钦 +2 位作者 林幕芬 何月玲 姜朝新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24期160-164,共5页
目的分析血培养标本病原菌的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6月1日—2022年5月31日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及门诊送检的3265例血培养标本,分离出的菌株采用质谱仪进行鉴定、自动化仪器... 目的分析血培养标本病原菌的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6月1日—2022年5月31日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及门诊送检的3265例血培养标本,分离出的菌株采用质谱仪进行鉴定、自动化仪器法或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回顾性分析检出的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药物结果情况。结果3265例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26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4.85%、革兰阳性菌占41.42%、真菌占3.73%;主要菌株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理出的菌株主要来自重症医学科(52例,19.40%),其次是呼吸内科(42例,15.67%)、肿瘤内科(40例,14.93%)。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高度敏感(敏感率>90.00%)。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以及替加环素100%敏感。屎肠球菌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结论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具有种类广泛、耐药性差异较大的特点,密切关注血标本检出细菌及耐药率变化情况有重要意义,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愈率和减少耐药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血流感染 病原菌 质谱鉴定 耐药性 抗菌药物
下载PDF
血清CA153、CA125、CEA联合检测对女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耀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33期35-35,37,共2页
目的:探讨CA153、CA125、CEA联合检测对女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实验组恶性肿瘤患者142例,良性组患者52例,健康对照组患者80例,行CA153、CA125、CEA3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比较其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 目的:探讨CA153、CA125、CEA联合检测对女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实验组恶性肿瘤患者142例,良性组患者52例,健康对照组患者80例,行CA153、CA125、CEA3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比较其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组中CA153、CA125、CEA单项检测含量与良性组、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乳腺癌组血清CA153、CA125、CEA单项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6.7%、30.0%、31.7%,3项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8.3%;卵巢癌组血清CA153、CA125、CEA阳性率分别为44.0%、64.0%、34.0%,3者联合检测卵巢癌阳性率高达88.0%;子宫内膜癌组血清CA153、CA125、CEA阳性率分别为31.3%、34.4%、50.0%,3项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1.3%,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阳性率(P<0.05)。结论:联合检测3种肿瘤标志物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女性恶性肿瘤的诊断、疗效观察及复发预测是理想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153 CA125 CEA 女性恶性肿瘤
下载PDF
血清加热灭能对抗-HIV和相关生化项目检测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张耀辉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9年第15期1278-1279,共2页
目的探讨受检者血清经56℃、30 min加热灭能前后,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相关生化项目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及差异。方法对297例健康体检人员和25例有吸毒史并经"确证实验室"检查确认其抗-HIV为阳性的戒毒所在控人员... 目的探讨受检者血清经56℃、30 min加热灭能前后,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相关生化项目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及差异。方法对297例健康体检人员和25例有吸毒史并经"确证实验室"检查确认其抗-HIV为阳性的戒毒所在控人员,同时用真空干燥管抽取静脉血2管(每管3 mL),分为非灭活组和灭活组;灭活组在检测前先将血清进行56℃加热、30 min灭活处理。对灭活前后的血清分别进行抗-HIV及总蛋白(TP)、清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尿素氮(BUN)、肌酐(Cr)、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IgG、IgA、Ig M、补体C3、C4等检测,观察两组之间的差异程度。结果血清灭活前后抗-HIV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生化项目ALT、CK、LDH3种酶类灭活后的结果明显低于灭活前的水平,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P、Alb、AST、GGT、BUN、Cr、IgG、IgA、Ig M、C3、C4等项目灭活前后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加热灭能法对抗-HIV和多数生化检测项目结果不会造成影响,可考虑作为一种防止医源性感染切实可行的血清标本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加热灭能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标本制备
下载PDF
血清前白蛋白测定在不同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邓若尘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2年第10期43-44,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在不同肝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61例肝病患者[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12例(轻度25例,中度54例,重度33例),急性黄疸型肝炎65例,肝炎肝硬化52例(代偿期12例,失代偿期40例),原发性肝癌32例]和10...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在不同肝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61例肝病患者[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12例(轻度25例,中度54例,重度33例),急性黄疸型肝炎65例,肝炎肝硬化52例(代偿期12例,失代偿期40例),原发性肝癌32例]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溴甲酚绿比色法分别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PA及血清白蛋白(ALB),比较不同肝病之间及同一种肝病不同阶段的血清PA、ALB水平的变化及关系。结果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随肝炎程度的加重,其血清PA及ALB值均逐渐降低,中度、重度患者的血清PA值与轻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与中度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炎肝硬化患者中,与代偿期患者比较,失代偿期患者的血清PA值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除了轻、中度慢性乙肝血清ALB之外,不同类型肝病的血清PA及ALB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P<0.05或P<0.01)。急性黄疸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与对照组比较,血清PA及ALB均显著降低(P<0.05),但PA下降更加显著(P<0.05)。结论肝病患者血清PA水平比血清ALB水平更灵敏地反映肝功能损害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前白蛋白 肝病 血清白蛋白
下载PDF
液基薄层细胞学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邓若尘 罗绮宁 颜惠琦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516-517,共2页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LCT)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宫颈脱落细胞采用LCT检查和Bethesda分级系统(TBS)分类,对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及以上患者行阴道镜下组织病理学活检确诊。结果 2 523例LCT检查结果中,无...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LCT)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宫颈脱落细胞采用LCT检查和Bethesda分级系统(TBS)分类,对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及以上患者行阴道镜下组织病理学活检确诊。结果 2 523例LCT检查结果中,无上皮内病变及恶性病变(NILM)为阴性,阴性率82.44%(2080/2523);以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意义不明确(ASCUS)及以上病变为阳性,阳性率17.56%(443/2523),阳性病变中ASCUS 141例占31.83%;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ASCH)37例占8.35%;LSIL 172例占38.83%;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65例占14.67%;鳞状细胞癌(SCC)2例占0.45%,非典型腺细胞(AGC)26例占5.87%。年轻妇女的LCT阳性率最低,与其它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SIL及以上病变与组织病理学活检的符合率为71.55%。结论采用LCT检查和TBS分类诊断系统能及早发现宫颈病变,提高宫颈癌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学技术 TBS诊断 宫颈病变 宫颈肿瘤
下载PDF
中鼻甲形态和慢性鼻窦炎关系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韦明壮 罗绮宁 +3 位作者 周必生 李郁明 颜文杰 曹焕光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中鼻甲形态(垂直部上下径的长度、中鼻甲气化、反向偏曲)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为术中处理中鼻甲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结合螺旋CT检查和鼻内镜检查结果,对10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50例健康志愿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中鼻甲形态(垂直部上下径的长度、中鼻甲气化、反向偏曲)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为术中处理中鼻甲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结合螺旋CT检查和鼻内镜检查结果,对10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50例健康志愿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测量中鼻甲垂直部上下径的长度,观察结构变异情况。结果慢性鼻窦炎组中鼻甲长度为左(23.62±3.28)mm、右(24.22±3.64)mm;对照组中鼻甲长度为左(21.30±3.19)mm、右(21.42±2.8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鼻中隔偏曲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鼻甲反向和气化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鼻甲垂直部的长度、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病可能有关;中鼻甲垂直部过长可能也是导致鼻窦炎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术中可根据中鼻甲的实际长度和变异情况适当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鼻甲 鼻窦炎 内镜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2008—2012年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彭敏颜 吴雪开 《现代医药卫生》 2013年第12期1789-1790,1792,共3页
目的了解2008—2012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临床送检血培养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使用BacT/AL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器、... 目的了解2008—2012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临床送检血培养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使用BacT/AL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器、阳性标本转种血平板及巧克力平板、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药敏结果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 294份血培养标本中共获得361株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占37.95%(137/361),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占首位,对苯唑西林耐药率为55.71%;革兰阴性杆菌占62.05%(224/361),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37.95%(137/361)、8.31%(30/361)、2.22%(8/361)。而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分别占51.72%、35.45%。结论大肠埃希菌是血液感染常见病原菌,且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保持较高药物敏感性;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球菌均有效。造成血液感染的病原菌种属多样化,耐药率高,临床应加强对血培养中病原菌及耐药性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氏阳性球菌 葡萄球菌属 革兰氏阴性菌 细菌 分离和提纯 药物耐受性 血培养标本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联合痰真菌培养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卓英 郭钦 彭敏颜 《医药前沿》 2022年第27期105-107,共3页
目的:分析(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 M试验)、痰真菌培养联合诊断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2例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分为... 目的:分析(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 M试验)、痰真菌培养联合诊断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2例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分为IFD组(n=56)和非IFD组(n=146),对两组患者分别应用G试验、G M试验及痰真菌培养方法进行诊断。结果:IFD组患者G试验、GM试验、痰真菌培养阳性率均高于非I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试验、GM试验、痰真菌培养三种方法联合诊断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以及Youdon指数,均高于三种方法单一检测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试验、GM试验联合真菌培养能有效提高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效能,为尽早诊断是否存在侵袭性真菌感染提供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β-D-葡聚糖检测 半乳甘露聚糖检测 真菌培养 侵袭性真菌病
下载PDF
血清视黄醇联合胱抑素血肌酐及尿素氮测定在尿酸异常人群中诊断肾功能损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11
作者 罗雅仪 吴健玲 +1 位作者 刘志锋 姜朝新 《医药前沿》 2022年第30期86-88,共3页
目的:分析尿酸异常人群中肾功能损伤患者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血清胱抑素C(Cys-C)、血肌酐及尿素氮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8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岁以上尿酸增高患者47例为尿酸升高组;将同期的尿酸... 目的:分析尿酸异常人群中肾功能损伤患者检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血清胱抑素C(Cys-C)、血肌酐及尿素氮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8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岁以上尿酸增高患者47例为尿酸升高组;将同期的尿酸正常患者4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血清RBP、血清Cys-C、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差异,分析肾功能损伤患者诊断中RBP、Cys-C、血肌酐、尿素氮阳性率情况。结果:尿酸升高组RBP(54.02±24.35)mg/L、Cys-C(1.43±1.09)mg/L、血肌酐(128.85±112.81)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RBP水平(41.32±11.59)mg/L、Cys-C(0.78±0.17)mg/L、血肌酐(72.54±17.6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升高组Cys-C阳性率(51.06%)、血肌酐阳性率(42.55%)、血尿素氮阳性率(34.04%)、联合阳性率(68.09%)高于对照组C y s-C阳性率(12.50%)、血肌酐阳性率(2.50%)、血尿素氮阳性率(7.50%)、联合阳性率(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 B 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BP、Cys-C、血肌酐、血尿素氮联合检测诊断肾损伤诊断符合率、特异度、灵敏度、约登指数较高。结论:可以采用血清视黄醇联合胱抑素、肌酐和尿素氮对尿酸异常人群中肾损伤情况进行评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 血肌酐 血尿素氮 肾功能损伤 血清胱抑素C
下载PDF
不同型別幽门螺杆菌感染血清微RNA表达水平及表达特征研究
12
作者 郝国庆 张秀梅 +1 位作者 房庆城 姜朝新 《中华临床实验室管理电子杂志》 2023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型别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是否导致特定微RNA(miRNA)表达的改变。方法:从135例研究对象中依据Hp感染情况分为无Hp感染组、Ⅰ型(毒力型)Hp感染组和Ⅱ型(非毒力型)Hp感染组各40例(其余15例未明确分组,剔除数据)。采集血清... 目的:探讨不同型别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是否导致特定微RNA(miRNA)表达的改变。方法:从135例研究对象中依据Hp感染情况分为无Hp感染组、Ⅰ型(毒力型)Hp感染组和Ⅱ型(非毒力型)Hp感染组各40例(其余15例未明确分组,剔除数据)。采集血清,利用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miR-133a和miR-130a的表达水平,研究不同型别Hp感染者血清中miRNA的表达水平和特征。结果:不同型别的Hp感染者血清miR-133a和miR-130a表达水平不同,与无Hp感染组和Ⅱ型Hp感染组相比,Ⅰ型Hp感染组血清中的miR-133a和miR-130a表达水平发生了特征性的改变,miR-133a表达水平低至原来的25%,miR-130a表达水平高达9.51倍。结论:不同型别Hp感染可能同血清特定miRNA miR-133a和miR-130a的表达水平相关,Ⅰ型Hp感染与致细胞恶性变相关,提示不同型别Hp感染可能具有不同的致细胞恶性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分型 微RNA 荧光定量PC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