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2-2006年广东省云浮市性病疫情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黎建海 伦振新 +1 位作者 吴伟祥 廖文华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7年第4期245-246,共2页
目的:分析广东省云浮市2002-2006年性病(STD)流行状况,探讨性病防治策略。方法:对近5年云浮市"性病疫情报表"提供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云浮市性病发病报告呈不断上升趋势,2006年性病发病率较2002年上升了265.96%。结... 目的:分析广东省云浮市2002-2006年性病(STD)流行状况,探讨性病防治策略。方法:对近5年云浮市"性病疫情报表"提供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云浮市性病发病报告呈不断上升趋势,2006年性病发病率较2002年上升了265.96%。结论:有关部门需加大对性病防治工作的力度,遏制性病的进一步蔓延;同时抓好性病疫情报告工作,降低漏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病 疫情 分析 云浮市
下载PDF
云浮市1999-2006年麻风病流行特征及新发病例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黎建海 吴伟祥 +1 位作者 龙金德 廖文华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7年第4期251-252,共2页
目的:分析云浮市麻风病基本消灭阶段的流行状况,探讨防治对策。方法:对全市辖县、区1999-2006年所有新发病例个案资料及防治机构上报的疫情报表资料收集整理,加以统计分析。结果:21例新发麻风病患者中,男13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1.62∶1;... 目的:分析云浮市麻风病基本消灭阶段的流行状况,探讨防治对策。方法:对全市辖县、区1999-2006年所有新发病例个案资料及防治机构上报的疫情报表资料收集整理,加以统计分析。结果:21例新发麻风病患者中,男13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1.62∶1;以中老年、多菌型病人为主的流行特征。病例以皮肤科门诊发现为主。结论:麻风病防治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控制传染源,才能巩固基本消灭麻风病的防治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病 流行状况 对策
下载PDF
缬沙坦与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东昕 伦振新 莫子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08年第22期162-163,共2页
目的了解缬沙坦/氢氯噻嗪联用与缬沙坦单剂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90mmHg(?)坐位舒张压<110mmHg)的疗效。方法共入选10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给予缬沙坦80mg片剂,1次/d,早晨顿服;... 目的了解缬沙坦/氢氯噻嗪联用与缬沙坦单剂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90mmHg(?)坐位舒张压<110mmHg)的疗效。方法共入选10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给予缬沙坦80mg片剂,1次/d,早晨顿服;同时联用氢氯噻嗪12.5mg,2次/d;对照组给予缬沙坦80mg片剂,1次/d;如果4周末时血压控制不满意(舒张压(?) 85mmHg),随后4周的剂量将被分别增加至缬沙坦160mg/氢氯噻嗪12.5mg或缬沙坦160mg。结果治疗8周以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坐位收缩压分别下降了23.6±11.4mmHg和16.4±10.2mmHg,P<0.001:坐位舒张压下降的幅度分别为15.0±8.4mmHg和10.4±7.8mmHg,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降低血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0%和90%;两组比较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用治疗高血压病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缬沙坦 氢氯噻嗪 临床观察
下载PDF
针剔除疣术加口服西米替丁维胺酯治疗成人型传染性软疣临床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黎建海 伦振新 +1 位作者 苏伟团 廖文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5期3468-3469,共2页
目的:探讨传染性软疣的综合治疗。方法:采用针剔除疣术配合内服西米替丁、维胺酯药物治疗成人型传染性软疣,设对照组仅采用相同的针剔除疣术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35例随访3个月无复发,治愈率达100%;对照组30例治愈率... 目的:探讨传染性软疣的综合治疗。方法:采用针剔除疣术配合内服西米替丁、维胺酯药物治疗成人型传染性软疣,设对照组仅采用相同的针剔除疣术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35例随访3个月无复发,治愈率达100%;对照组30例治愈率83.3%。结论:针剔除疣术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和愈合快等优点,配合内服西米替丁和维胺酯能提高治疗效果,能适合于基层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染性软疣/治疗 西咪替丁/治疗应用 维甲酸/治疗应用 综合疗法
下载PDF
48例成人带状疱疹误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黎建海 吴伟祥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19期31-32,共2页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误诊的原因,减少误诊,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5年带状疱疹误诊病例48例。结果就发病部位看,胸背部、腰腹部误诊居多占58·3%,就误诊的病种看,以肋间神经痛为首位占12·5%,就初诊临床症状看,仅...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误诊的原因,减少误诊,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5年带状疱疹误诊病例48例。结果就发病部位看,胸背部、腰腹部误诊居多占58·3%,就误诊的病种看,以肋间神经痛为首位占12·5%,就初诊临床症状看,仅有神经痛而未出现皮疹者占54·2%。误诊病例48例中有66·7%患者原有基础疾病或同时有其他疾病。结论误诊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应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误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