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危险因素的研究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708例,未见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1476例...目的 探讨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危险因素的研究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708例,未见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147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2232例,分析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结果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48.3% vs 25.2% vs 26.5%),且男性比例明显大于女性(68.8% vs 31.2%,P〈0.01).与≤40岁比较,41~64岁、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41~64岁比较,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 中国人性别差异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有关,男性发生率可能高于女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具有年龄特征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探讨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危险因素的研究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708例,未见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147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2232例,分析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结果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48.3% vs 25.2% vs 26.5%),且男性比例明显大于女性(68.8% vs 31.2%,P〈0.01).与≤40岁比较,41~64岁、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41~64岁比较,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 中国人性别差异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有关,男性发生率可能高于女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具有年龄特征性.
文摘目的探讨机械再通治疗伴大动脉闭塞的醒后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最后获知健康时间至血管内治疗开始时间(T)将病例分为对照组(T≤6 h,48例)和醒后卒中组(WUS组,11例)。以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6分作为挑选醒后卒中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的主要影像学标准。对比醒后卒中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血管开通效果、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差异。结果 59例患者经脑血管造影(DSA)证实为颅内大动脉闭塞。WUS组术前NIHSS评分中位数为16(6~28)分;责任血管:颈内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6例、基底动脉2例、椎动脉1例。WUS组术后影像学检查发现1例患者存在无症状性脑出血,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无死亡病例;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中位数为8(2~30)分,同最初NIHSS评分相比,7例患者改善5分及以上。WUS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NIHSS评分、ASPECT评分、责任血管分布方面均无明显差异;WUS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再通率、90 d mRS评分、术后并发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血管内机械取栓可使部分大动脉闭塞的醒后卒中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