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梗死急性期MRI表现与发展为血管性痴呆的关系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伟平 黎锦如 +3 位作者 徐书雯 黄飚 高广生 向绍通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MRI表现与发展为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对卒中半年以上的患者,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分为VD组及脑卒中后无痴呆(SWD)组,并回顾性分析两组在卒中急性期的MRI资料。...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MRI表现与发展为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对卒中半年以上的患者,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分为VD组及脑卒中后无痴呆(SWD)组,并回顾性分析两组在卒中急性期的MRI资料。结果VD组中额叶皮质下、颞叶皮质下、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尾状核及丘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WD组(P<0.05~0.01);梗死灶≥3个部位的患者显著多于SWD组(P<0.05);3级脑白质疏松(LA)发生率(35.0%)明显高于SWD组(10.0%)(P<0.05)。VD组放射冠及基底节的LA发生率明显高于SWD组(P<0.05)。VD组与SWD组间脑萎缩的线性指标海马钩回间距及侧脑室体部宽度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额叶及颞叶皮质下、内囊前肢及膝部、尾状核和丘脑梗死者,且梗死灶≥3个,并出现3级LA,放射冠、基底节的LA,以及海马钩回间距、侧脑室体部宽度指数可作为发展为VD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性痴呆 MRI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