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枢椎侧块关节前倾对寰枢椎稳定性的影响及不同重建方式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曹正霖 罗荣森 +5 位作者 禤天航 陆伟豪 王刚 于淼 付忠泉 霍智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96-1102,共7页
目的 :探讨枢椎侧块关节前倾对寰枢椎稳定性的影响及不同重建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指导临床术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男性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枕骨髁基底C0~C3),年龄18~50岁,每具标本依次制作成完整状态模型(A组)、切断标... 目的 :探讨枢椎侧块关节前倾对寰枢椎稳定性的影响及不同重建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指导临床术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男性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枕骨髁基底C0~C3),年龄18~50岁,每具标本依次制作成完整状态模型(A组)、切断标本齿状突基底部造成齿状突Ⅱ型骨折制作寰枢椎不稳模型(B组)、枢椎侧块25°前倾楔形截骨模型(C组)、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模型(D组)及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模型(E组),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分别给予1.5N·m的屈/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力矩,测量不同模型的三维运动范围(ROM)。结果:A组在屈/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的ROM分别为10.80°±0.74°/10.90°±0.54°、9.18°±0.97°/9.06°±0.47°、23.07°±0.27°/23.15°±0.63°;B组分别为15.88°±0.56°/16.20°±0.48°、17.12°±0.35°/17.27°±0.51°、34.15°±0.38°/34.27°±0.44°;C组分别为18.93°±0.61°/20.16°±0.54°、26.18°±1.34°/25.26°±0.71°、40.86°±0.60°/41.16°±0.38°;D组分别为0.64°±0.19°/0.57°±0.11°、2.01°±0.45°/1.86°±0.34°、1.36°±0.18°/1.76°±0.13°;E组分别为0.63°±0.15°/0.51°±0.17°、1.28°±0.86°/1.42°±0.22°、0.50°±0.28°/0.59°±0.26°。在屈/伸、左/右侧弯运动中,C组的ROM最大,与其他组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和C组的ROM均较A组明显增大(P<0.05),D组和E组的ROM均较A组、B组、C组明显减小(P<0.05),D组和E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左/右旋转运动中,C组的ROM最大,E组的ROM最小,D组和E组的ROM均较A组、B组、C组明显减小(P<0.05),D组和E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枢椎侧块关节前倾角度增大会明显增加寰枢椎的ROM,导致其在屈/伸、侧弯及抗旋转的稳定性明显下降,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在屈/伸、左/右侧弯运动的稳定性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侧块关节间植骨相似,但在限制寰枢椎旋转运动的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侧块关节 内固定 稳定性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后路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中长期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郭丹青 张顺聪 +5 位作者 梁德 于淼 莫国业 李大星 李永贤 郭惠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1-48,共8页
目的:观察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OVF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5年12月41例OVF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女37例,男4例;年龄72.0±5.8岁(66~88岁);病程6.75±... 目的:观察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OVF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5年12月41例OVF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女37例,男4例;年龄72.0±5.8岁(66~88岁);病程6.75±3.20个月(8h~27个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平均T值为-3.80±1.12SD(-2.9~-5.4SD);52个椎体受累,责任椎体位于T5~L5,合并椎体内假关节33个(63.46%),陈旧骨折畸形愈合3个(5.77%),合并重度塌陷12个(23.08%),椎体最大塌陷率为(72.0±15.2)%(32%~95%),椎管占位率为(42.3±11.4)%(22.1%~71.4%);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为C级8例,D级10例,E级23例。手术方式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内固定,再根据骨折类型联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或椎管减压或截骨矫形等。记录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末次随访时伤椎局部后凸角,评价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记录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8.9±29.0个月(24~108个月),2例患者去世,4例患者失访,35例患者完成末次随访。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VAS分别为8.07±1.52分、3.26±2.40分及2.66±1.49分,ODI分别为(72.30±11.80)%、(46.70±16.28)%及(35.89±11.90)%,术前、术后1周、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局部后凸角分别为26.85°±17.32°、7.64°±9.61°、11.18°±9.57°及11.43°±1.93°,三项指标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末次随访时ODI与术后1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VAS、后凸角在术后各随访点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改善,其中术前ASIA分级C级恢复至D级3例、E级5例,术前D级恢复至E级3例、余7例仍为D级,8例术前E级患者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症状明显减轻。13例(31.71%)出现无症状骨水泥渗漏,术后未予以特殊处理。术后新发椎体骨折6例10个(24.39%),其中相邻节段5例5个(12.20%)。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骨水泥脱落、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钉道强化内固定治疗OVF临床疗效满意,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功能,纠正后凸畸形,在中长期随访中未出现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后路 内固定 钉道强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