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7
1
作者 孔结慧 贾柳萍 +1 位作者 黄鹤 林瑞华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201-202,共2页
目的了解超声内镜(EUS)对内镜下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经普通胃镜及EUS判断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53例,行镜下治疗,包括微创切除、橡皮圈套扎、开创引流,切除标本送病理学检查。结果 53例上消化道黏... 目的了解超声内镜(EUS)对内镜下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经普通胃镜及EUS判断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53例,行镜下治疗,包括微创切除、橡皮圈套扎、开创引流,切除标本送病理学检查。结果 53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中,8例囊肿开创引流,实体肿瘤中11例行橡皮圈套扎,34例行镜下圈套电切除,过程顺利,无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切除标本中除1例术前诊断平滑肌瘤、病理诊断为间质瘤外,其余标本病理均与EUS诊断吻合,病理符合率为98.1%;术后随访,所有病例均未见复发及不良反应。结论 EUS对判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否适宜镜下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内镜下微创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良性肿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微创治疗
下载PDF
内镜下三种不同方法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被引量:20
2
作者 孔结慧 《广州医药》 2008年第3期25-26,共2页
目的研究急诊内镜下三种方法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经急诊电子胃镜明确诊断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87例患者随机分为内镜喷洒组、内镜注射组和联合治疗组,将各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内镜下喷洒... 目的研究急诊内镜下三种方法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经急诊电子胃镜明确诊断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87例患者随机分为内镜喷洒组、内镜注射组和联合治疗组,将各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内镜下喷洒去甲肾上腺素组对比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组和联合治疗组在即时止血率、再出血率和急诊手术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诊内镜下治疗是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局部喷洒 去甲肾上腺素 局部注射 肾上腺素 联合治疗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伦伟健 黄鹤 梁晓燕 《广西医学》 CAS 2017年第8期1168-1170,1174,共4页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早期结直肠癌患者91例,其中42例患者接受EMR治疗(EMR组),49例患者接受ESD治疗(ES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不同直径病灶完全...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早期结直肠癌患者91例,其中42例患者接受EMR治疗(EMR组),49例患者接受ESD治疗(ES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不同直径病灶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结果 EMR组的总体手术时间、病灶直径≥2.0 cm患者和<2.0 cm患者的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D组(P<0.05);ESD组直径≥2.0 cm病灶的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5);EMR组的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均明显高于ESD组(P<0.05)。结论对于早期结直肠癌病灶直径≥2.0 cm的患者,ESD治疗效果更好,但其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且存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风险,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早期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年龄对大肠腺瘤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陆宝钿 崔西玉 +3 位作者 李兆滔 黄辉文 刘浏 程灿昌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44-1246,共3页
目的探讨佛山地区近10年不同年龄段大肠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方法总结分析佛山地区3家三级甲等医院2001—2010年经病理确诊的9 850例大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6 005例,女3 845例,男女比例为1.56∶1。≥71岁年龄段所占... 目的探讨佛山地区近10年不同年龄段大肠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方法总结分析佛山地区3家三级甲等医院2001—2010年经病理确诊的9 850例大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6 005例,女3 845例,男女比例为1.56∶1。≥71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23.80%),从≤30岁至≥71年龄段,随着发病年龄增加,男女比例从1.74∶1下降至1.45∶1,右半结肠腺瘤的比例从15.56%上升至22.23%,直肠腺瘤的比例从58.77%下降至46.29%,绒毛状腺瘤的比例从4.94%上升至9.04%,伴高级别瘤变腺瘤的比例从4.69%上升至10.15%,多发腺瘤的比例从20.25%上升至39.29%,≥2.0 cm的腺瘤从3.46%上升至9.47%。结论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大肠腺瘤的男女比例下降,发病部位多见于右半结肠,提示应重视全结肠镜检查。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腺瘤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年人更易患多发、体积大、异型增生程度高的腺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腺瘤 流行病学 年龄
下载PDF
丙泊酚在电子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钟连英 侯俊 +3 位作者 黄志红 古筱茹 姚晖 黄鹤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49-1750,共2页
目的探讨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电子结肠镜检查的镇静作用,评价其可行性、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1042例准备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麻醉组)静脉注射丙泊酚后行电子结肠镜检查,B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观察两... 目的探讨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电子结肠镜检查的镇静作用,评价其可行性、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1042例准备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麻醉组)静脉注射丙泊酚后行电子结肠镜检查,B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观察两组患者检查前和给予丙泊酚后的1,5,10mim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及出现的副作用和入镜时间。结果麻醉组使用丙泊酚后1,5min时SBP,DBP,MBP,HR,SpO2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但无需特殊处理,均未引发严重副作用,麻醉组的入镜时间和检查反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泊酚麻醉下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是安全、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接受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结肠镜检查 麻醉
下载PDF
以莫西沙星为主的三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首次根除失败患者中应用价值 被引量:7
6
作者 龚家顺 彭惠容 +1 位作者 刘芬 张艳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752-754,共3页
目的探讨以莫西沙星为主的三联疗法(莫西沙星+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阿莫西林)和常规四联疗法(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胶体果胶铋+克拉霉素+甲硝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首次根除失败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 目的探讨以莫西沙星为主的三联疗法(莫西沙星+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阿莫西林)和常规四联疗法(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胶体果胶铋+克拉霉素+甲硝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首次根除失败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110例以质子泵抑制药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根除H.pylori失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以莫西沙星为主的三联疗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四联疗法,两组均治疗7 d,4周后复查14C-呼气试验,比较两组H.pylori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胃黏膜炎症情况。结果观察组H.pylori根除率为9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胃黏膜炎症均得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莫西沙星为主的三联疗法与常规四联疗法相比,H.pylori根除率高,不良反应率低,可显著改善胃黏膜炎症情况,疗效好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常规四联疗法 莫西沙星 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钆剂胶囊磁共振结肠传输试验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熊斐 王馨华 +4 位作者 邱建平 郅敏 谌黄威 朱攀 周智洋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8年第7期512-517,共6页
目的针对传统X线结肠传输试验临床应用的局限性,提出应用新型钆剂胶囊的磁共振结肠传输试验方法,用于非侵入性、无辐射检查评估、半定量分析消化道各节段传输功能。材料与方法选择无急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症状的健康志愿者20名及慢传输型... 目的针对传统X线结肠传输试验临床应用的局限性,提出应用新型钆剂胶囊的磁共振结肠传输试验方法,用于非侵入性、无辐射检查评估、半定量分析消化道各节段传输功能。材料与方法选择无急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症状的健康志愿者20名及慢传输型便秘患者5例,每名受试者吞服五枚钆剂/0.9%生理盐水胶囊(浓度比为1∶10)。应用1.5 T高场强磁共振扫描仪对摄入的胶囊进行扫描,采集序列选择肝脏快速容积采集(liver acceleration volume acquisition,LAVA)脉冲序列,自吞服后分时间段采集图像后对胶囊进行分析定位直至胶囊完全排空。结果 20名健康志愿者(平均年龄33岁)及5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平均年龄34岁),均按照实验设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查,无明显不适。MRI结肠传输试验能达到预期检查目的,所有健康志愿者平均结肠传输时间为(32.3±18.9)h,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平均结肠传输时间为(64.8±9.6)h,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结肠传输时间明显长于健康对照组。T1WI是显示胶囊的最佳序列。结论 MRI结肠传输试验可准确完整复制X线传输试验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还具有无辐射的优势,获得图像资料丰富,可清晰显示结肠形态并定位及半定量标记物,更准确发现残留标记物的数量及位置,在未来可作为结肠动力学的动态功能评估应用于临床常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转运时间 不透射线标记物 磁共振成像 结肠动力学 钆剂胶囊
下载PDF
氯波必利治疗轻度反流性食管炎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黄鹤 贾柳萍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1257-1257,共1页
关键词 治疗 氯波必利 轻度 反流性食管炎 近期疗效观察 促动力药 临床疗效 新型 药物
下载PDF
精细化护理对结肠息肉电切术后患者舒适度及血糖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陆少颜 王明珠 +2 位作者 魏华添 叶晓文 廖丽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第1期64-68,共5页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对结肠息肉电切术后患者舒适度及血糖影响。方法将2018年4-9月住院的328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64例。对照组患者围术期采用常规综合护理方...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对结肠息肉电切术后患者舒适度及血糖影响。方法将2018年4-9月住院的328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64例。对照组患者围术期采用常规综合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进行精细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舒适度、心理状态、术后低血糖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口渴、饥饿等不适症状及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术后出现恶心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息肉电切患者行围术期精细化护理干预能够改善不良心理状态,可降低患者术后不适反应和低血糖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总体舒适度,促进患者尽早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护理 结肠息肉电切术 血糖 舒适度
下载PDF
FICE染色、联动成像技术及蓝激光放大染色技术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洪寅生 罗夏朋 +1 位作者 伦伟健 黄鹤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9期1188-1190,共3页
目的:对比FICE染色、联动成像技术及蓝激光放大染色技术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胃黏膜肠化生患者240例,并依据不同检查方式分为FICE染色组、联动成像技术组和联合组(联动成像技术联合蓝激光放大染色技术),每组80例。... 目的:对比FICE染色、联动成像技术及蓝激光放大染色技术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胃黏膜肠化生患者240例,并依据不同检查方式分为FICE染色组、联动成像技术组和联合组(联动成像技术联合蓝激光放大染色技术),每组80例。比较三组不同方式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价值。结果:FICE染色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明显低于其他组。联合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进行检查时,采用将联动成像技术与蓝激光放大染色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显著提高敏感度及检出结果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CE染色 联动成像技术 蓝激光放大染色技术 胃黏膜肠化生 敏感性
下载PDF
蓝激光智能内镜对食管溃疡良恶性的鉴别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孔结慧 黄鹤 +2 位作者 伦伟健 罗夏朋 洪寅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20期166-167,共2页
目的:分析应用蓝激光智能成像技术对食管溃疡良恶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普通内镜下发现的食管溃疡144例,随机分为普通内镜组和蓝激光内镜组。普通内镜组用奥林巴斯普通放大内镜进行观察、诊断、镜下活... 目的:分析应用蓝激光智能成像技术对食管溃疡良恶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普通内镜下发现的食管溃疡144例,随机分为普通内镜组和蓝激光内镜组。普通内镜组用奥林巴斯普通放大内镜进行观察、诊断、镜下活检,蓝激光内镜组用蓝激光内镜的FICE、BLI两种模式分别进行观察、诊断及镜下活检。将两组的内镜诊断数据和病理结果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普通内镜和蓝激光内镜智能成像技术对食管溃疡性质的判断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蓝激光内镜的FICE、BLI两种模式判断食管溃疡性质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依次升高,且均高于普通内镜。结论:蓝激光内镜的智能成像技术可显著提高食管溃疡良恶性质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激光智能内镜 食管溃疡 良恶性 鉴别
下载PDF
根治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媛飞 《当代医学》 2012年第18期8-9,共2页
目的研究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慢性胃炎并肠上皮化生伴Hp感染的患者资料。按照随访Hp根除结果不同分为根除组(54例)与未根除组(36例)。观察两组胃黏膜炎肠上皮化生的变化。结果 4年后成... 目的研究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慢性胃炎并肠上皮化生伴Hp感染的患者资料。按照随访Hp根除结果不同分为根除组(54例)与未根除组(36例)。观察两组胃黏膜炎肠上皮化生的变化。结果 4年后成功根除Hp的患者肠上皮化生程度明显减轻,与持续Hp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访发现根除组肠上皮化生积分(1.25±0.48)分,低于未根除组的(2.23±0.35)分,Hp根除组肠上皮化生积分明显改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除Hp可以减轻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防止肠上皮化生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 肠上皮化生 逆转
下载PDF
蓝激光成像技术联合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对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意义
13
作者 孔结慧 贾柳萍 +2 位作者 黄鹤 伦伟健 洪寅生 《广州医药》 2020年第6期66-70,共5页
目的分析应用蓝激光成像技术(BLI)联合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及下级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普通内镜下发现的108例食管可疑病变患者,分别给予白光、FICE和BLI不同模式进行观察诊断,再... 目的分析应用蓝激光成像技术(BLI)联合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及下级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普通内镜下发现的108例食管可疑病变患者,分别给予白光、FICE和BLI不同模式进行观察诊断,再结合放大模式对病变部位的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进行观察、分型、判断性质。最后取活检送病理学检查。内镜数据和病理数据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方法、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统计每种内镜检查模式诊断的准确性,分析各方法下IPCL分型与病理诊断之间的相关性。结果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白光内镜、FICE、BLI以及FICE+BLI等模式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阴性预测及Kappa值呈逐步升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FICE、BLI以及BLI与FICE联合诊断时,IPCL分型与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均呈正相关,且BLI联合FICE的相关性强于BLI或FICE单独诊断。结论BLI联合FICE可显著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结合放大内镜下IPCL分型可判断早期食管癌病理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激光成像技术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早期食管癌
下载PDF
果导、莫沙必利和聚乙二醇在老年人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联合应用
14
作者 郑玉婷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年第12期3449-3450,共2页
目的:为探索联合应用果导、莫沙必利和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老年人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肠道清洁效果。方法:选取接受结肠镜检查的老年病人96例,随机分为2组,A组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B组予以果导、莫沙必利+复方聚乙二醇电解... 目的:为探索联合应用果导、莫沙必利和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老年人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肠道清洁效果。方法:选取接受结肠镜检查的老年病人96例,随机分为2组,A组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B组予以果导、莫沙必利+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检查前肠道准备。分别观察患者末次排便是否为清水样便以及结肠镜检查时肠腔是否清洁。结果:显示联合应用果导、莫沙必利和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末次排便呈清水样便的发生率为95.8%,结肠镜检查时肠腔清洁发生率为97.9%。结论:结果表明,联合应用果导、莫沙必利和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对老年人有着良好的肠道的清洁效果。临床上适合应用于老年人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肠道准备 果导 莫沙必利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下载PDF
D ieulafoy病致上消化道大出血33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崔西玉 贾柳萍 +1 位作者 侯俊 刘韶辉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5年第11期1516-1517,共2页
目的总结D ieu lafoy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D ieu lafoy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33例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其中26例诊断为D ieu lafoy病,其余7例通过血管造影诊断;19例内镜下止... 目的总结D ieu lafoy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D ieu lafoy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33例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其中26例诊断为D ieu lafoy病,其余7例通过血管造影诊断;19例内镜下止血,7例血管栓塞,7例手术治疗均成功止血。结论该病临床特点为突发性、间歇性、难治性出血,应尽早行胃镜检查,治疗以内镜下止血、血管栓塞及手术治疗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EULAFOY病 上消化道大出血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恩替卡韦治疗中国人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浏 贾柳萍 +1 位作者 杨冬华 汤绍辉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09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系统评价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治疗中国成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的疗效。方法检索国内2005-2008年2月公开发表ETV治疗成人CHB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运用Revman 4.2软件对HBV... 目的系统评价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治疗中国成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的疗效。方法检索国内2005-2008年2月公开发表ETV治疗成人CHB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运用Revman 4.2软件对HBV DNA转阴率、AⅡ复常率、HBeAg阴转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共有7篇RCT文献纳入本研究,包含833例CHB患者,对照组使用拉米夫定(1amivudine,LVD)或阿德福韦酯(adefovir,ADV)治疗。研究表明,ETV组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6.4%VS43.0%,89.6% vs 77.7%),OR值分别为4.46(95%CI为3.28-6.06,P〈0.00001)和2.48(95%CI1.67-3.48,P〈0.00001);两组HBeAg阴转率类似(23.3% vs 20.2%),0R值为1.82(95%CI为0.46-7.15,P=0.39);入选文献所报道的药物不良反应也无明显差异。结论恩替卡韦可强效、安全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治疗国人CHB的疗效优于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替卡韦 慢性乙型肝炎 治疗 荟萃分析
原文传递
10d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初次感染优于标准三联疗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浏 贾柳萍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0期2111-2111,共1页
标准三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或甲硝唑等,被公认为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一线治疗方案。然而,随着甲硝唑、克拉霉素耐药率的不断升高,标准三联疗法的根除率逐渐下降,在一些地区甚至已降至75%... 标准三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或甲硝唑等,被公认为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一线治疗方案。然而,随着甲硝唑、克拉霉素耐药率的不断升高,标准三联疗法的根除率逐渐下降,在一些地区甚至已降至75%以下。因此,寻求新的根除策略和药物迫在眉睫。近年来意大利学者提出一种根除Hp的新方法——10d序贯疗法,但其疗效与安全性仍存在争议。最近,美国的Jafri博士等经荟萃分析10d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RCT)发现,10d序贯疗法可高效、安全根除Hp初次感染,其疗效明显优于标准三联疗法。该研究发表在6月17日出版的Annal of Intern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除幽门螺杆菌 三联疗法 序贯疗法 初次感染 标准 Internal 质子泵抑制剂 根除HP
原文传递
经皮接种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可预防旅行者腹泻
18
作者 刘浏 贾柳萍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4期2379-2379,共1页
肠毒性大肠杆菌(ETEC)是引起旅行者及发展中国家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每年约有2700万旅行者和2.1亿婴幼儿发生急性腹泻,其中约有38万婴幼儿直接死于该病。旅行者腹泻主要表现为持续4~5d的频繁稀便,常合并恶心、呕吐、腹痛... 肠毒性大肠杆菌(ETEC)是引起旅行者及发展中国家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每年约有2700万旅行者和2.1亿婴幼儿发生急性腹泻,其中约有38万婴幼儿直接死于该病。旅行者腹泻主要表现为持续4~5d的频繁稀便,常合并恶心、呕吐、腹痛、脱水,甚至全身衰竭,最终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如何有效防治这一常见病、多发病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行者腹泻 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 婴幼儿腹泻 肠毒性大肠杆菌 预防 接种 发展中国家 急性腹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