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遗忘曲线居家护理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弟群 罗淑敏 罗孟媛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22期183-185,共3页
目的探讨遗忘曲线居家护理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6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遗忘曲线居家护理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6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居家护理指导,观察组接受基于遗忘曲线居家护理指导,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症状管理、社会管理、情绪管理、信息管理、生活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BI评分以及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遗忘曲线居家护理能够充分提升神经外科患者术后自我管理能力,并改善其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遗忘曲线 居家护理 健康指导 自我管理
下载PDF
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余海浪 庹秀均 林建浩 《当代医学》 2013年第6期81-82,共2页
目的研究小骨窗微创手术用于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收住院的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小骨窗微创手术,对照组行传统的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存活率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 目的研究小骨窗微创手术用于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收住院的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小骨窗微创手术,对照组行传统的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存活率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疗效均较好,治疗组患者术后基本恢复52例(83.87%)明显多于对照组40例(64.52%),治疗组病死率6.45%,明显低于对照组(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微创手术用于治疗脑出血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能显著提高脑出血患者的术后存活率,并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并发严重后遗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骨窗微创手术 血肿清除术 脑出血 临床疗效
下载PDF
SAH患者内皮素水平与DIND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旭 刘成辉 +4 位作者 关国梁 冯光 林启明 关紫云 刘大川 《中国现代医生》 2008年第6期55-56,共2页
目的探讨SAH患者血浆及脑脊液内皮素含量与DIND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22例SAH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中ET含量的变化,测TCD及神经功能障碍的病情观察。结果SAH急性期及恢复早期血浆及脑脊液中的ET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具有... 目的探讨SAH患者血浆及脑脊液内皮素含量与DIND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22例SAH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中ET含量的变化,测TCD及神经功能障碍的病情观察。结果SAH急性期及恢复早期血浆及脑脊液中的ET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脑血管痉挛和神经功能障碍呈正相关。结论SAH后脑血管痉挛程度与血浆及脑脊液中ET含量在时间进程和程度上密切相关,SAH后脑脊液中ET可能参与了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内皮素 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下载PDF
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对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及远期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肖胜辉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1期177-180,共4页
目的观察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对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及远期安全性。方法将自2012年1~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自愿原则进行分组(研究组15例,对照组15例),并分别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目的观察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对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及远期安全性。方法将自2012年1~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自愿原则进行分组(研究组15例,对照组15例),并分别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并对评价指标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显著优于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对照组的81.25%(P<0.05);2年后回访,研究组的复发率为11.7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1.25%(P<0.05)。结论采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远期安全性较为理想,可作为优选方式而在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颅内支架 弹簧圈栓塞术 颅内复杂动脉瘤 疗效 远期安全性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吴毅 刘成辉 +2 位作者 陈旭 肖胜辉 梁世行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7期213-216,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开... 目的对比分析血管内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开颅夹闭术,观察组使用血栓栓塞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的发生率、整体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以后,在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等几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术后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实验组患者发生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有26例患者有治疗效果,总有效率86.66%,对照组患者有20例患者有治疗效果,总有效率66.66%,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有4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有12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手术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好的特点,但是手术费用昂贵及手术技术要求高,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经济水平以及医院的手术水平,针对不同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颅夹闭术 血管栓塞术 颅内动脉瘤 疗效分析
下载PDF
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杰 刘成辉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10期153-155,184,共4页
目的: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观察组)和经颞叶回入路显微手术(对照组)各36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 目的: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观察组)和经颞叶回入路显微手术(对照组)各36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自动睁眼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 <0.05);观察组术后7d GCS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6%比对照组的22.2%明显降低(P <0.05);观察组术后3、12个月 GOS 评分的优良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5)。结论对于中等量(30~60mL)的基底节区出血患者,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是一种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预后好的治疗方法,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基底节区 经侧裂-岛叶入路 显微手术
下载PDF
医护联合防误吸管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7
作者 罗淑敏 周允静 +2 位作者 邝玉兰 罗孟媛 陈旭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26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医护联合防误吸管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采... 目的探讨医护联合防误吸管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医护联合防误吸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误吸发生情况、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医护合作积极性。结果观察组误吸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1.66%)低于对照组(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观察组医护合作积极性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临床护理中,采用医护联合防误吸管理模式,有利于降低患者误吸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使患者尽早恢复,因此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联合 脑卒中 防误吸管理模式 应用效果
下载PDF
纳络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孙志香 黄志雄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11-1012,共2页
目的探讨纳络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内皮素(ET)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评价纳络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意义。方法观察了52例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ET含量在治疗前1d、治疗后3、8d及2周的变化,并且以46例颅脑损... 目的探讨纳络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内皮素(ET)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评价纳络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意义。方法观察了52例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ET含量在治疗前1d、治疗后3、8d及2周的变化,并且以46例颅脑损伤患者按常规治疗作对照组。结果颅脑损伤24h内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较正常人均明显升高(P<0.05),伤后第3天、第8天两治疗组血浆内皮素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纳络酮治疗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2周后两组ET水平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明显升高,与病情轻重相关,纳络酮治疗较常规治疗能更迅速地降低血浆ET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络酮 药物治疗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血浆 内皮素 含量检测
原文传递
S100蛋白水平联合Rotterdam-CT评分、GCS评分在TBI病情和预后不良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7
9
作者 梁世行 刘成辉 +1 位作者 付剑 林启明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2年第2期155-159,共5页
目的探讨S100蛋白(S100 protein,S100)水平联合Rotterdam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病情和预后不良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目的探讨S100蛋白(S100 protein,S100)水平联合Rotterdam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病情和预后不良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病情TBI患者血清S100水平、Rotterdam-CT评分,分析血清S100水平与Rotterdam-CT评分、GCS评分的相关性;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性别、年龄、血清S100水平、Rotterdam-CT评分、GCS评分等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BI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S100蛋白水平、GCS评分、Rotterdam-CT评分及三者联合应用对TB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S100水平、Rotterdam-CT评分逐渐增高(P<0.01),TBI患者血清S100水平与GCS评分(r=0.396,P=0.001)、Rotterdam-CT评分(r=0.289,P=0.002)均呈正相关;2组血氧饱和度、GCS评分、呼吸频率、Rotterdam-CT评分、S100蛋白水平、入院时昏迷占比等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入院时昏迷占比、GCS评分、Rotterdam-CT评分、S100蛋白水平均为TBI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显示S100蛋白水平、GCS评分、Rotterdam-CT评分对TBI患者预后不良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三项指标联合应用曲线下面积(Area of the under curve,AUC)值大于各单项指标预测。结论S100蛋白水平、GCS评分、Rotterdam-CT评分是TBI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S100蛋白水平联合GCS评分、Rotterdam-CT评分在TBI患者预后不良评估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S100蛋白 Rotterdam-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评分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原文传递
Willis支架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虹吸段假性动脉瘤 被引量:1
10
作者 廖旭兴 钟伟健 +5 位作者 董安石 段成斌 肖胜辉 林发牧 邓其峻 王辉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77,共3页
颈内动脉虹吸段假性动脉瘤较少见,仅发生于少部分颅底骨折患者。由于颅底骨折所致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动脉壁或其分支破裂,形成少量出血,易被忽视,血肿吸收后,血肿包膜形成假性动脉瘤瘤壁。假性动脉瘤缺乏真性动脉瘤壁结构,可在短时间内突... 颈内动脉虹吸段假性动脉瘤较少见,仅发生于少部分颅底骨折患者。由于颅底骨折所致颈内动脉虹吸段的动脉壁或其分支破裂,形成少量出血,易被忽视,血肿吸收后,血肿包膜形成假性动脉瘤瘤壁。假性动脉瘤缺乏真性动脉瘤壁结构,可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大,乃至破裂出血,并且多数是大出血,后果严重。其发病隐匿、易漏诊误诊。及时发现并通过支架将病变的血管隔绝于血流之外,借助支架修复血管是治疗的一种手段。笔者采用Willis支架隔绝受损破裂的颈内动脉壁或者其分支根部颈内动脉17例,探讨Willis支架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虹吸段假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颈内动脉 支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