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频彩超在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外疝无张力修补术前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耿岩 陆光生 +3 位作者 陈小伍 剧永乐 朱达坚 封静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021-3022,共2页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外疝无张力修补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行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外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术前行高频彩超测量:A线:高腹压下(嘱患者憋气增加腹压),腹壁下动脉起点至腹壁下动脉与腹直肌外缘交点的...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外疝无张力修补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行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外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术前行高频彩超测量:A线:高腹压下(嘱患者憋气增加腹压),腹壁下动脉起点至腹壁下动脉与腹直肌外缘交点的距离;B线:髂外血管股环段(腹壁下血管起点至髂外血管与耻骨上支下缘交连线);C线:腹壁下血管起点至耻骨结节连线;D线:腹壁下血管起点至髂前上棘连线。术中在腹腔镜下测以上各线(即A、B、C、D线)距离,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前与术中各条线的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频彩超的测量与腹腔镜实际测量基本相符合。结论高频彩超能准确定位腹股沟各关键解剖点并测量关键线的长度,为术前补片大小的设计及个体化修补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为腹股沟区或其他部位相关点线测量提供了一个廉价、简单、无创的测量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彩超 腹股沟疝 腹腔镜
下载PDF
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青年腹股沟疝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泳 朱达坚 +2 位作者 剧永乐 欧阳满照 张炎祥 《微创医学》 2016年第5期772-773,共2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与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青年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将94例青年腹股沟疝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59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TEP治疗,对照组采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结果... 目的比较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与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青年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将94例青年腹股沟疝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59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TEP治疗,对照组采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切口感染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7%,对照组出现并发症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TEP术与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治疗效果均较好,但TEP疼痛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TEP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 青年
下载PDF
肛门直肠高压与痔形成机制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欧阳满照 陈小伍 +2 位作者 朱达坚 剧永乐 伍锦浩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17期159-160,共2页
目的探讨肛门直肠高压与痔形成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2011年来我院就诊的40例普通外科患者(无腹泻、便秘及内痔等肛肠疾病史)作为对照组,4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作为便秘组,40例内痔患者作为内痔组,分别测定三组患者肛门直肠压,记录... 目的探讨肛门直肠高压与痔形成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2011年来我院就诊的40例普通外科患者(无腹泻、便秘及内痔等肛肠疾病史)作为对照组,4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作为便秘组,40例内痔患者作为内痔组,分别测定三组患者肛门直肠压,记录数据并加以分析。结果便秘组患者的排便阈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感觉阈值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痔组患者的肛门静息压及收缩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和便秘组,排便阈值低于便秘组。三组患者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均存在,一般于注气量20~40 mL时出现。结论痔的形成机制主要在于腹内压的异常增高导致静脉淤血,从而导致痔的产生。肛门直肠高压与痔的形成更是息息相关,正是因为直肠内高压的共同参与或促进,才导致肛垫下移或静脉曲张,最终产生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直肠高压 形成机制
下载PDF
PAK1在结直肠癌增长和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晓华 陈小伍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5-427,共3页
PAKs(p-21活化激酶)是分子量21 kD,Rho家族的小GTP酶;在哺乳动物中PAK有6种,可分成第1组PAKs(PAK1~3)和第2组PAKs(PAK4~6)。PAK1(p-21活化激酶1)是第1个被鉴定并且研究最多的PAK家族成员,PAK1的效应蛋白为Rac和Cdc42,在细胞... PAKs(p-21活化激酶)是分子量21 kD,Rho家族的小GTP酶;在哺乳动物中PAK有6种,可分成第1组PAKs(PAK1~3)和第2组PAKs(PAK4~6)。PAK1(p-21活化激酶1)是第1个被鉴定并且研究最多的PAK家族成员,PAK1的效应蛋白为Rac和Cdc42,在细胞形成、运动、生存和增殖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PKA1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证实,PAK1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和转移 结直肠癌 Rho家族 CDC42 GTP酶 哺乳动物 家族成员 效应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