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进中的广东茶叶科研事业——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发展历程纪实
1
作者 方华春 胡海涛 +3 位作者 吴家尧 冯平万 操君喜 陈海强 《广东茶业》 2015年第6期26-28,共3页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月,正处级单位。1966年1月经中南局书记陶铸提议扩建为“中南茶叶研究所”。1973年8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划归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领导。2012年5月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更名为广东...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月,正处级单位。1966年1月经中南局书记陶铸提议扩建为“中南茶叶研究所”。1973年8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划归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领导。2012年5月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更名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饮用植物研究所,是省属公益型科研机构。现有员工80多人,其中科技人员35人。高级职称人员14人、中级职称人员13人,博士后1人、博士8人、硕士13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茶叶研究所 科研事业 高级职称 植物研究所 人民政府 机构编制 科研机构
下载PDF
茶丽纹象甲白僵菌广东分离株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定锋 黎健龙 +3 位作者 李慧玲 李良德 王庆森 吴光远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9-457,共9页
通过形态学鉴定和r DNA-ITS序列分析,明确了从广东英德茶园中采集到的一株寄生茶丽纹象甲的白僵菌为球孢白僵菌,并命名为Bb1-1。为明确该菌株的生防潜力,以本实验室保存的2株茶丽纹象甲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XJBb3005和XJBb3008)为参考... 通过形态学鉴定和r DNA-ITS序列分析,明确了从广东英德茶园中采集到的一株寄生茶丽纹象甲的白僵菌为球孢白僵菌,并命名为Bb1-1。为明确该菌株的生防潜力,以本实验室保存的2株茶丽纹象甲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XJBb3005和XJBb3008)为参考菌,研究了菌株Bb1-1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耐热力和抗紫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并测定了该菌株在25℃、29℃和32℃下对茶丽纹象甲的毒力。结果表明,3个菌株的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和抗紫外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3个菌株产孢量大小顺序为XJBb3005>Bb1-1>XJBb3008;但Bb1-1具有最强的耐热力。在25℃下,3个菌株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之间差异不显著,都超过93.94%;但在高温(29℃和32℃)下,菌株Bb1-1对茶丽纹象甲的杀虫毒力优于两个参考菌株,处理7 d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91%和80%,LT50分别为3.83 d和5.28 d。鉴于菌株Bb1-1耐热力较强,且在高温下对茶丽纹象甲成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毒力,将在今后该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丽纹象甲 白僵菌 广东分离株 鉴定 生物学特性 毒力
下载PDF
广东英德茶区蜘蛛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黎健龙 黎华寿 +4 位作者 黎秀娣 刘杰 李家贤 唐颢 唐劲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3-260,共8页
蜘蛛是茶园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天敌群落。为了了解英德茶区不同生境管理对蜘蛛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选择小乔木生境茶园(Ⅰ)与常规生产茶园(Ⅱ),采用拍打法与陷阱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样。结果表明:茶园Ⅰ共... 蜘蛛是茶园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天敌群落。为了了解英德茶区不同生境管理对蜘蛛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选择小乔木生境茶园(Ⅰ)与常规生产茶园(Ⅱ),采用拍打法与陷阱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样。结果表明:茶园Ⅰ共采集到蜘蛛1 551头,隶属于16科、40种,蜘蛛物种丰富度、多度明显高于茶园Ⅱ;两类茶园蜘蛛优势种以草地鼬蛛的个体数最多(占16.39%),其中茶园Ⅰ优势种的种类和个体数相对较多;此外,多样性指数中,茶园Ⅰ与茶园Ⅱ达到显著差异(P<0.05);优势度指数中,则茶园Ⅱ数值较高。由此可知,茶园生境结构植物丰富,人为干扰少,有利于改善天敌栖息环境,保护蜘蛛种类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茶区 蜘蛛 群落 多样性
下载PDF
明代广东茶产历史地理研究之一 被引量:4
4
作者 何崚 赖兆祥 陈海强 《农业考古》 2015年第2期260-266,共7页
广东茶业经过唐宋两代的缓慢发展期,至明代,随着北人不断南下开发岭南,岭南的茶产经营进一步扩大,如果明以前文献中有关广东茶叶的种植、贡茶、品质、饮茶、诗赋等的相关记载还不甚多,那么有明一代关于广东茶业的文献记载则成几倍的增加... 广东茶业经过唐宋两代的缓慢发展期,至明代,随着北人不断南下开发岭南,岭南的茶产经营进一步扩大,如果明以前文献中有关广东茶叶的种植、贡茶、品质、饮茶、诗赋等的相关记载还不甚多,那么有明一代关于广东茶业的文献记载则成几倍的增加,这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明代广东茶产分布和名茶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广东 茶产 名茶 历史 地理
下载PDF
明代广东茶产历史地理研究之二——惠州府部 潮州府部 琼州府部 廉州府部 被引量:1
5
作者 何崚 陈海强 赖兆祥 《农业考古》 2015年第5期236-241,共6页
经过唐宋两代广东茶业的缓慢发展期,至明代,随着北人不断南下开发岭南,岭南的茶产经营进一步扩大,如果明以前文献中有关广东茶叶的种植、贡茶、品质、饮茶、诗赋等的相关记载还不甚多,那么有明一代关于广东茶的文献记载则成几倍的增加,... 经过唐宋两代广东茶业的缓慢发展期,至明代,随着北人不断南下开发岭南,岭南的茶产经营进一步扩大,如果明以前文献中有关广东茶叶的种植、贡茶、品质、饮茶、诗赋等的相关记载还不甚多,那么有明一代关于广东茶的文献记载则成几倍的增加,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明代广东茶产分布,同时通过文献可以了解明代广东名茶的分布和名茶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广东 茶产 名茶 历史 地理
下载PDF
广东单丛茶树品种红茶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王秋霜 乔小燕 +2 位作者 操君喜 方华春 陈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118,共5页
单丛茶树品种是制作单从乌龙茶的主要品种,研究发现其也可用于制作红茶。为明确所制红茶香气物质及主要呈香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香气物质种类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结果表明,本研究从广东单丛品种红... 单丛茶树品种是制作单从乌龙茶的主要品种,研究发现其也可用于制作红茶。为明确所制红茶香气物质及主要呈香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香气物质种类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结果表明,本研究从广东单丛品种红茶中鉴定出46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烯类和烷烃类等,其中醇类是最主要的物质,其次是酯类和醛类。香气化合物中芳樟醇、橙花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和壬醛是5种最主要的呈香物质,含量占香气总量的60%以上。花蜜香是广东单丛茶树红茶典型的香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单丛 香气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仁化白毛茶生化成分与成品白茶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乔小燕 吴华玲 +5 位作者 韩雪文 王曦 卓敏 邵燕华 谢汉茂 陈栋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27-2333,共7页
为科学有效地选育出适制或兼制白茶的优良茶树品种,以广东省粤北仁化白毛茶群体中筛选的7个丹霞系列新品种(系)为材料,从生化成分差异性、加工前后生化成分的变化2个方面研究了主要生化成分与白茶感官品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个丹霞... 为科学有效地选育出适制或兼制白茶的优良茶树品种,以广东省粤北仁化白毛茶群体中筛选的7个丹霞系列新品种(系)为材料,从生化成分差异性、加工前后生化成分的变化2个方面研究了主要生化成分与白茶感官品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7个丹霞系列茶树品种(系)间主要生化成分存在种性差异,其白茶品质风格各具特色,品质皆优;加工后成品白茶中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减少,游离氨基酸含量极显著增加,总儿茶素、酯型和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均降低。偏相关性分析表明,酚氨比和糖咖比与白茶感官品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其中鲜叶酚氨比、成品白茶糖咖比对白茶感官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并建立了白茶感官品质评价最优方程式。本研究结果为评价白茶感官品质提供了新的方法,也为白茶茶树品种的筛选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生化成分 感官品质 相关性 回归方程式
下载PDF
金萱品种夏暑茶类的生化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赖幸菲 孙世利 +3 位作者 李裕南 庞式 李振声 潘顺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73-77,82,共6页
本文对金萱品种不同茶类的夏茶与春茶、秋茶的生化成分含量及抗氧化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金萱绿茶中,夏茶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其茶多酚、儿茶素和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也最高;不同季节金萱乌龙茶中,夏茶的抗氧化能力最强,与... 本文对金萱品种不同茶类的夏茶与春茶、秋茶的生化成分含量及抗氧化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金萱绿茶中,夏茶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其茶多酚、儿茶素和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也最高;不同季节金萱乌龙茶中,夏茶的抗氧化能力最强,与金萱绿茶春茶的抗氧化能力相当,仅次于抗氧化能力最强的金萱绿茶夏茶,其茶多酚、儿茶素和酯型儿茶素的含量较低,茶多糖的含量则明显高于春茶和秋茶;不同季节金萱红茶的抗氧化能力差异不大。从不同茶类来看,金萱品种的茶叶的抗氧化能力表现为绿茶>乌龙茶>红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萱 绿茶 乌龙茶 红茶 季节 抗氧化
下载PDF
主要产茶国茶树资源与红茶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乔小燕 王秋霜 陈栋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5-1140,共6页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品种选育的材料基础。本文系统阐述了世界茶叶主产国在茶树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着重对红茶化学特性、红茶育种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述。同时,对未来茶树育种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 茶树 保存 利用 育种 红茶
下载PDF
茶叶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范杰文 罗一帆 凌彩金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228-231,共4页
茶叶指纹图谱是一种综合、可量化的化学鉴定手段,用于茶叶真伪的鉴别、茶叶原料、半成品及成品茶的质量评价等。从茶叶品种及产地识别、茶叶香气成分和理化品质鉴定、茶叶功能性成分研究等方面对茶叶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茶叶... 茶叶指纹图谱是一种综合、可量化的化学鉴定手段,用于茶叶真伪的鉴别、茶叶原料、半成品及成品茶的质量评价等。从茶叶品种及产地识别、茶叶香气成分和理化品质鉴定、茶叶功能性成分研究等方面对茶叶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茶叶指纹图谱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指纹图谱 香气 功能性成分
下载PDF
咖啡碱合成N-甲基转移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晏嫦妤 任秋婧 +2 位作者 陈小芳 李斌 陈忠正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1-540,共10页
咖啡碱是茶叶、咖啡等饮料的主要品质成分及功能成分之一。在植物体内咖啡碱生物合成的核心途径为:黄嘌呤核苷→7-甲基黄嘌呤核苷→7-甲基黄嘌呤→可可碱→咖啡碱,其中包括3步由N-甲基转移酶催化的转甲基化反应和1步由核糖核苷水解酶催... 咖啡碱是茶叶、咖啡等饮料的主要品质成分及功能成分之一。在植物体内咖啡碱生物合成的核心途径为:黄嘌呤核苷→7-甲基黄嘌呤核苷→7-甲基黄嘌呤→可可碱→咖啡碱,其中包括3步由N-甲基转移酶催化的转甲基化反应和1步由核糖核苷水解酶催化的脱核苷反应。N-甲基转移酶是参与咖啡碱生物合成的关键酶类。介绍了植物中咖啡碱的基本情况及其生物合成途径,重点综述了咖啡碱合成N-甲基转移酶的酶学特性、NMTs的克隆、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等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碱 N-甲基转移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传统客家绿茶在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乔小燕 饶幸霞 +4 位作者 黄国资 黄秀新 丘亮伟 黄海英 陈栋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74-77,共4页
以传统客家本土茶树品种——马图种为原料,利用国内第一条客家长炒青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实时研究加工过程7个关键工序茶叶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趋势及对品质风格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含水量在加工过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以"一炒"... 以传统客家本土茶树品种——马图种为原料,利用国内第一条客家长炒青绿茶连续化生产线实时研究加工过程7个关键工序茶叶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趋势及对品质风格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叶含水量在加工过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以"一炒"干燥工序最为显著,茶叶主要品质成分均在"动态失水"和"一炒"两个工序中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二炒"后茶多酚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可溶性糖显著增加,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减少;加工过程中,儿茶素和非酯型儿茶素总量变化同茶多酚一致;酯型儿茶素总量在加工过程中增加,EGCG在酯型儿茶素中的比例并没有显著变化,在"动态失水"工序后,酯型儿茶素总量显著增加,EGCG所占酯型儿茶素比例却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炒青绿茶 半连续化生产线 加工工序 品质成分
下载PDF
广东罗坑野生茶树群落红茶香气物质鉴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秋霜 刘淑媚 +3 位作者 姜晓辉 方华春 操君喜 陈栋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5期120-126,共7页
为研究广东省罗坑镇野生型与栽培型红茶香气物质并确定其特异性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芦溪野生红茶、花蕉岩野生红茶、上坑野生红茶、上斜野生红茶、奖公茶红茶等的红茶香气组成进行鉴定和分... 为研究广东省罗坑镇野生型与栽培型红茶香气物质并确定其特异性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芦溪野生红茶、花蕉岩野生红茶、上坑野生红茶、上斜野生红茶、奖公茶红茶等的红茶香气组成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广东罗坑红茶中共鉴定出66种香气化合物,主要种类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烯类和烷烃类等,其中醇类和醛类是主要的香气物质,占香气物质的70%以上。香气化合物中香叶醇、苯甲醛、β-芳樟醇和水杨酸甲酯是4种最主要的成分,加上苯乙醛、脱氢芳樟醇及β-紫罗酮共同组成野生红茶的主导香气成分;其中苯甲醛是特异性香气成分,也是杏仁香气特征的重要体现。感官审评的结果与香气物质的分析结果一致。罗坑野生红茶杏仁香特征明显,带甜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红茶 杏仁香气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下载PDF
罗坑野生红茶感官审评及其生化组分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姜晓辉 吴华玲 +1 位作者 陈栋 乔小燕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31期126-131,共6页
为了深入了解广东地区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生理生化特性,更有效地利用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进行红茶的育种工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14个罗坑红茶样中的18种氨基酸组分、8种可溶性糖组分、6种儿茶素组分进行分析,并结合感官审评对对罗坑茶... 为了深入了解广东地区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生理生化特性,更有效地利用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进行红茶的育种工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14个罗坑红茶样中的18种氨基酸组分、8种可溶性糖组分、6种儿茶素组分进行分析,并结合感官审评对对罗坑茶树群体进行红茶种质筛选。结果表明:在14个茶样中的儿茶素组分EGC含量最高,在15~60 mg/g;LX4-1、LX4-2、JG5-1中检测到的6种儿茶素组分含量较高,分别是118.8、88.2、106.2 mg/g;在可溶性糖组分中麦芽糖含量最高,在7~18 mg/g,NJW6-2、SK1-2、LX4-2中检测到的8种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分别是64.1、40.1、41.0 mg/g;在氨基酸组分中茶氨酸含量最高,在10.3~23.0 mg/g,LX4-1、DBT9-1、FSP7-2中检测到的18种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是42.0、41.2、42.5 mg/g;在上述化学组分具有特异性的种质中HJY3-1、LX4-1具有浓郁的杏仁香,JG5-1具有特殊的苦味和回甘,NJW6-2甜香型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野生红茶生化成分含量相差较大,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并根据该结果筛选出HJY3-1、LX4-1、JG5-1、NJW6-2等4份重要的特异种质资源,在红茶育种中存在较高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红茶 生化组分
下载PDF
英红九号红茶保健功效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5
作者 孙世利 操君喜 +1 位作者 赖幸菲 潘顺顺 《广东茶业》 2015年第6期18-20,共3页
英红九号是英德红茶的典型代表,也是英德红茶中的佼佼者,目前在广东省大面积推广种植,经济效益极高。英红九号内含物丰富,品质优异,但关于英红九号的保健功效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对英红九号红茶的生化成分进行分析,结合本研究团队和现有... 英红九号是英德红茶的典型代表,也是英德红茶中的佼佼者,目前在广东省大面积推广种植,经济效益极高。英红九号内含物丰富,品质优异,但关于英红九号的保健功效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对英红九号红茶的生化成分进行分析,结合本研究团队和现有的英红九号功效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对英红九号已验证的和潜在的保健功能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红九号 红茶 抗癌 减肥 代谢综合征
下载PDF
不同季节英红九号冲泡浸出物动态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凌彩金 王秋霜 刘淑媚 《广东茶业》 2015年第6期14-17,共4页
以不同季节鲜叶为原料生产的英红九号红茶为研究对象,以浸泡时间、茶叶量、用水量以及季节4个因素作为实验参数,以常规泡茶方式对冲泡过程中茶汤的有效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以及水浸出物的浸出动态进行了正交试验。研... 以不同季节鲜叶为原料生产的英红九号红茶为研究对象,以浸泡时间、茶叶量、用水量以及季节4个因素作为实验参数,以常规泡茶方式对冲泡过程中茶汤的有效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以及水浸出物的浸出动态进行了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冲泡不同季节的英红九号红茶应掌握的茶叶量为5g、冲泡时间60s、用水量为200ml,即茶水比为1:40,可保证较好的品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红九号 冲泡 浸出动态
下载PDF
几种植物源农药对茶大灰象甲的室内药效试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定锋 李慧玲 +1 位作者 黎健龙 吴光远 《茶叶科学技术》 2014年第4期40-42,共3页
开展了除虫菊素、鱼藤酮和苦参碱3种植物源农药对茶大灰象甲的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 d、3d和5 d,1.5%除虫菊素水乳剂500倍液对茶大灰象甲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22%、100%和100%,与对照药剂2.5%联苯菊酯乳油1500倍液差异不显著。... 开展了除虫菊素、鱼藤酮和苦参碱3种植物源农药对茶大灰象甲的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 d、3d和5 d,1.5%除虫菊素水乳剂500倍液对茶大灰象甲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7.22%、100%和100%,与对照药剂2.5%联苯菊酯乳油1500倍液差异不显著。而7.5%鱼藤酮乳油750倍液和1.3%苦参碱水剂1500倍液药后1d、3d和5 d的校正死亡率均不高于50%,这2种植物源农药对茶大灰象甲的室内药效效果均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虫菊素 鱼藤酮 苦参碱 茶大灰象甲 室内药效
下载PDF
从明代诗赋看广东传统饮茶文化
18
作者 何崚 陈兴元 陈海强 《中医药文化》 2015年第2期49-54,共6页
明代,广东茶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府州县植茶事业和茶产经营不断扩大,涌现了包括南海西樵山云雾茶、高要鼎湖山白云茶、曲江曹溪茶、博罗罗浮山茶、河源桂山茶、永安天字嶂山茶等众多名茶。以名茶为首的茶产经营不仅促进了广东茶业的发... 明代,广东茶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府州县植茶事业和茶产经营不断扩大,涌现了包括南海西樵山云雾茶、高要鼎湖山白云茶、曲江曹溪茶、博罗罗浮山茶、河源桂山茶、永安天字嶂山茶等众多名茶。以名茶为首的茶产经营不仅促进了广东茶业的发展,亦促进了茶饮文化、名茶文化等在广东的传播和流行。茶饮的迅速普及,使得传统以茶养生文化逐渐深入广东百姓生活当中,且茶的保健功能在文人士大夫的文学作品中亦屡屡出现,对于宣传饮茶养生的保健功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广东 饮茶 诗赋 养生保健
下载PDF
周边不同生境条件对茶园蜘蛛群落及叶蝉种群时空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3
19
作者 黎健龙 唐劲驰 +2 位作者 黎秀娣 唐颢 黎华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216-2227,共12页
为利用天敌实施害虫生态控制,田间调查了周边不同生境条件对茶园蜘蛛及叶蝉种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小乔木生境茶园(Ⅰ)和相思树生境茶园(Ⅲ)影响下茶园蜘蛛及叶蝉聚集程度较强,茶园Ⅰ叶蝉聚集数最多,为692头,但与其他生境茶园间差异... 为利用天敌实施害虫生态控制,田间调查了周边不同生境条件对茶园蜘蛛及叶蝉种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小乔木生境茶园(Ⅰ)和相思树生境茶园(Ⅲ)影响下茶园蜘蛛及叶蝉聚集程度较强,茶园Ⅰ叶蝉聚集数最多,为692头,但与其他生境茶园间差异不显著(P>0.05);茶园Ⅲ蜘蛛聚集数量最多,为1155头,并与稻田生境茶园(Ⅱ)、生活区生境茶园(Ⅳ)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从蜘蛛功能群聚集情况来看,结网型蜘蛛相对较少,为295头;游猎型蜘蛛最多,为2957头;其中,茶园Ⅰ与茶园Ⅲ蜘蛛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数值较大,对叶蝉的跟随效应明显,并与Ⅱ、Ⅳ茶园有显著差异(P<0.05)。多元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茶园Ⅰ和茶园Ⅲ均能够明显提高蜘蛛群落聚集的时空分布水平;蜘蛛群落的聚集密度时空分布大小表现为:茶园Ⅰ>茶园Ⅲ>茶园Ⅳ>茶园Ⅱ。由此可知周边生境结构植物丰富和相对稳定的茶园能通过和谐的生态过程影响蜘蛛和叶蝉的时空格局,提高蜘蛛对害虫叶蝉的自然控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不同生境 蜘蛛 假眼小绿叶蝉 种群结构
下载PDF
蚯蚓生物有机培肥技术(FBO)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特征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唐劲驰 周波 +2 位作者 黎健龙 唐颢 操君喜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5-51,共7页
连续5年对蚯蚓生物有机培肥的茶园土壤微生物特征以及酶活性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蚯蚓生物有机培肥技术(FBO)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特征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生物有机培肥处理(100% FBO)可以显著增加0~20 cm土层微生物量... 连续5年对蚯蚓生物有机培肥的茶园土壤微生物特征以及酶活性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蚯蚓生物有机培肥技术(FBO)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特征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生物有机培肥处理(100% FBO)可以显著增加0~2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呼吸速率、微生物熵、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表征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指标,并可以显著提升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在20~40 cm土层,100%FBO处理的微生物和酶活性相关指标也高于CK,但多数未达到显著水平。蚯蚓生物有机培肥技术可以显著增加表层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并提升与土壤养分转化密切相关的几类酶的活性,有利于受损茶园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全面提升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生物有机培肥技术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茶园土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