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广东茶产历史地理研究之一 被引量:4
1
作者 何崚 赖兆祥 陈海强 《农业考古》 2015年第2期260-266,共7页
广东茶业经过唐宋两代的缓慢发展期,至明代,随着北人不断南下开发岭南,岭南的茶产经营进一步扩大,如果明以前文献中有关广东茶叶的种植、贡茶、品质、饮茶、诗赋等的相关记载还不甚多,那么有明一代关于广东茶业的文献记载则成几倍的增加... 广东茶业经过唐宋两代的缓慢发展期,至明代,随着北人不断南下开发岭南,岭南的茶产经营进一步扩大,如果明以前文献中有关广东茶叶的种植、贡茶、品质、饮茶、诗赋等的相关记载还不甚多,那么有明一代关于广东茶业的文献记载则成几倍的增加,这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明代广东茶产分布和名茶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广东 茶产 名茶 历史 地理
下载PDF
明代广东茶产历史地理研究之二——惠州府部 潮州府部 琼州府部 廉州府部 被引量:1
2
作者 何崚 陈海强 赖兆祥 《农业考古》 2015年第5期236-241,共6页
经过唐宋两代广东茶业的缓慢发展期,至明代,随着北人不断南下开发岭南,岭南的茶产经营进一步扩大,如果明以前文献中有关广东茶叶的种植、贡茶、品质、饮茶、诗赋等的相关记载还不甚多,那么有明一代关于广东茶的文献记载则成几倍的增加,... 经过唐宋两代广东茶业的缓慢发展期,至明代,随着北人不断南下开发岭南,岭南的茶产经营进一步扩大,如果明以前文献中有关广东茶叶的种植、贡茶、品质、饮茶、诗赋等的相关记载还不甚多,那么有明一代关于广东茶的文献记载则成几倍的增加,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明代广东茶产分布,同时通过文献可以了解明代广东名茶的分布和名茶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广东 茶产 名茶 历史 地理
下载PDF
罗坑野生红茶感官审评及其生化组分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姜晓辉 吴华玲 +1 位作者 陈栋 乔小燕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31期126-131,共6页
为了深入了解广东地区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生理生化特性,更有效地利用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进行红茶的育种工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14个罗坑红茶样中的18种氨基酸组分、8种可溶性糖组分、6种儿茶素组分进行分析,并结合感官审评对对罗坑茶... 为了深入了解广东地区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生理生化特性,更有效地利用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进行红茶的育种工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14个罗坑红茶样中的18种氨基酸组分、8种可溶性糖组分、6种儿茶素组分进行分析,并结合感官审评对对罗坑茶树群体进行红茶种质筛选。结果表明:在14个茶样中的儿茶素组分EGC含量最高,在15~60 mg/g;LX4-1、LX4-2、JG5-1中检测到的6种儿茶素组分含量较高,分别是118.8、88.2、106.2 mg/g;在可溶性糖组分中麦芽糖含量最高,在7~18 mg/g,NJW6-2、SK1-2、LX4-2中检测到的8种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分别是64.1、40.1、41.0 mg/g;在氨基酸组分中茶氨酸含量最高,在10.3~23.0 mg/g,LX4-1、DBT9-1、FSP7-2中检测到的18种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是42.0、41.2、42.5 mg/g;在上述化学组分具有特异性的种质中HJY3-1、LX4-1具有浓郁的杏仁香,JG5-1具有特殊的苦味和回甘,NJW6-2甜香型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野生红茶生化成分含量相差较大,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并根据该结果筛选出HJY3-1、LX4-1、JG5-1、NJW6-2等4份重要的特异种质资源,在红茶育种中存在较高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红茶 生化组分
下载PDF
广东单丛茶树品种红茶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28
4
作者 王秋霜 乔小燕 +2 位作者 操君喜 方华春 陈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118,共5页
单丛茶树品种是制作单从乌龙茶的主要品种,研究发现其也可用于制作红茶。为明确所制红茶香气物质及主要呈香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香气物质种类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结果表明,本研究从广东单丛品种红... 单丛茶树品种是制作单从乌龙茶的主要品种,研究发现其也可用于制作红茶。为明确所制红茶香气物质及主要呈香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香气物质种类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结果表明,本研究从广东单丛品种红茶中鉴定出46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烯类和烷烃类等,其中醇类是最主要的物质,其次是酯类和醛类。香气化合物中芳樟醇、橙花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和壬醛是5种最主要的呈香物质,含量占香气总量的60%以上。花蜜香是广东单丛茶树红茶典型的香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单丛 香气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红紫芽茶叶花青素提取分离及pH稳定性初探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秋霜 凌彩金 +3 位作者 刘淑媚 黄华林 李家贤 操君喜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9期291-296,共6页
为探索茶叶中花青素综合提取方法及其提取液稳定性等问题,采用超声辅助、酸性乙醇提取法,综合提取分离茶叶中的花青素物质;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分析法确定最佳的提取条件,以获得花青素粗提液。研究结果表明,乙醇浓度为80%、酸浓度为0.6%、... 为探索茶叶中花青素综合提取方法及其提取液稳定性等问题,采用超声辅助、酸性乙醇提取法,综合提取分离茶叶中的花青素物质;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分析法确定最佳的提取条件,以获得花青素粗提液。研究结果表明,乙醇浓度为80%、酸浓度为0.6%、料液比1/25、提取3次,可以获得含量较高的花青素,提取率为378.25 mg/100 g。pH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花青素保留率较高;碱性条件下花青素保留率降低。该研究将为拓展花青素的生产来源、组成鉴定、开发特色茶叶保健产品等奠定前瞻性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花青素 分离 稳定性
下载PDF
广东罗坑野生茶树群落红茶香气物质鉴析 被引量:7
6
作者 王秋霜 刘淑媚 +3 位作者 姜晓辉 方华春 操君喜 陈栋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5期120-126,共7页
为研究广东省罗坑镇野生型与栽培型红茶香气物质并确定其特异性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芦溪野生红茶、花蕉岩野生红茶、上坑野生红茶、上斜野生红茶、奖公茶红茶等的红茶香气组成进行鉴定和分... 为研究广东省罗坑镇野生型与栽培型红茶香气物质并确定其特异性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芦溪野生红茶、花蕉岩野生红茶、上坑野生红茶、上斜野生红茶、奖公茶红茶等的红茶香气组成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广东罗坑红茶中共鉴定出66种香气化合物,主要种类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烯类和烷烃类等,其中醇类和醛类是主要的香气物质,占香气物质的70%以上。香气化合物中香叶醇、苯甲醛、β-芳樟醇和水杨酸甲酯是4种最主要的成分,加上苯乙醛、脱氢芳樟醇及β-紫罗酮共同组成野生红茶的主导香气成分;其中苯甲醛是特异性香气成分,也是杏仁香气特征的重要体现。感官审评的结果与香气物质的分析结果一致。罗坑野生红茶杏仁香特征明显,带甜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红茶 杏仁香气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质联用
下载PDF
从明代诗赋看广东传统饮茶文化
7
作者 何崚 陈兴元 陈海强 《中医药文化》 2015年第2期49-54,共6页
明代,广东茶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府州县植茶事业和茶产经营不断扩大,涌现了包括南海西樵山云雾茶、高要鼎湖山白云茶、曲江曹溪茶、博罗罗浮山茶、河源桂山茶、永安天字嶂山茶等众多名茶。以名茶为首的茶产经营不仅促进了广东茶业的发... 明代,广东茶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府州县植茶事业和茶产经营不断扩大,涌现了包括南海西樵山云雾茶、高要鼎湖山白云茶、曲江曹溪茶、博罗罗浮山茶、河源桂山茶、永安天字嶂山茶等众多名茶。以名茶为首的茶产经营不仅促进了广东茶业的发展,亦促进了茶饮文化、名茶文化等在广东的传播和流行。茶饮的迅速普及,使得传统以茶养生文化逐渐深入广东百姓生活当中,且茶的保健功能在文人士大夫的文学作品中亦屡屡出现,对于宣传饮茶养生的保健功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广东 饮茶 诗赋 养生保健
下载PDF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广东罗坑红茶香气品质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秋霜 吴华玲 +3 位作者 姜晓辉 操君喜 陈栋 方华春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9-316,共8页
为了研究广东罗坑红茶香气物质并确定其主要成分,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罗坑不同地域的芦溪野生红茶、花蕉岩野生红茶、上坑野生红茶、上斜野生红茶、奖公茶红茶、瑶寨玉兰红茶和半山园茶红茶的... 为了研究广东罗坑红茶香气物质并确定其主要成分,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罗坑不同地域的芦溪野生红茶、花蕉岩野生红茶、上坑野生红茶、上斜野生红茶、奖公茶红茶、瑶寨玉兰红茶和半山园茶红茶的香气组成进行了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罗坑红茶中共鉴定出66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含醛类、醇类、酯类、酮类和烷烃类等;醇类和酯类是主导香气物质种类。SPSS软件从66种香气化合物中提取了6个主成分,其中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97.80%,能够反应出罗坑红茶的香气特征。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可以将7个不同地域的罗坑红茶香气类型分为两类:一类具有显著的杏仁香特征,另一类具有红茶典型的甜香特征。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为红茶的香气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香气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形态鉴定及叶片解剖结构对云南白莺山古茶树资源的聚类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吴华玲 李崇兴 +4 位作者 陈栋 李家贤 黄华林 乔小燕 左成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31期114-121,共8页
对云南白莺山地区12种类型古茶树资源共60份材料进行形态及叶片解剖结构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聚类图分析这12类茶树的亲缘关系,旨在为今后深入研究白莺山古茶树资源的起源与演化、加快珍稀古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形态学和细胞学... 对云南白莺山地区12种类型古茶树资源共60份材料进行形态及叶片解剖结构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聚类图分析这12类茶树的亲缘关系,旨在为今后深入研究白莺山古茶树资源的起源与演化、加快珍稀古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形态学和细胞学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类古茶树可分为2大类和4小类,野生型的本山茶与3个半野生型的黑条子茶、二嘎子茶和大叶本山白芽口茶归为第Ⅰ类,为乔木或小乔木,树型高大,芽叶茸毛无或稀少,叶片大,角质层较厚,栅栏细胞1层,石细胞多且粗大;其他8个类型归为第Ⅱ类,其中4个栽培类型包括勐库大叶茶、勐库小叶茶、白芽子茶和豆蔑茶归为第Ⅱ-a类,为小乔木或灌木,芽叶茸毛较多,叶片栅栏细胞1~2层,石细胞少且小;柳叶茶、贺庆茶、藤子茶3个半野生类型资源归为第Ⅱ-b类,为灌木,树型开张,芽叶茸毛中等,中叶,具有1~2层栅栏细胞,石细胞少且小;红芽茶单独成第Ⅱ-c类,为半野生型灌木,芽叶呈鲜艳紫红色,大叶,石细胞形态和大小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茶树 种质资源 形态 解剖结构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