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理程序在心脏儿科病房的应用
1
作者 陈丽芳 陈娇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S1期256-256,共1页
护理程序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我们将这一运作方式用于儿科心脏监护病房,通过系统的收集资料,正确的评估,准确的护理诊断,做出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并予以实施,针对护理效果及时评价,达到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促进护士自身... 护理程序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我们将这一运作方式用于儿科心脏监护病房,通过系统的收集资料,正确的评估,准确的护理诊断,做出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并予以实施,针对护理效果及时评价,达到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促进护士自身发展的目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程序 心脏 科学合理 护理诊断 运作方式 监护病房 护理质量 科学性 规范性 护理计划
下载PDF
主肺动脉窗初诊超声心动图误诊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谢兆丰 张智伟 +2 位作者 李渝芬 钱明阳 潘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6-289,共4页
目的探讨主肺动脉窗初诊超声心动图误诊原因及确诊方法。方法对38例主肺动脉窗患者的初诊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中,初诊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21例,误诊17例,误诊率44.74%(17/38)。17例误诊病例中,6例经心导管检查确诊,... 目的探讨主肺动脉窗初诊超声心动图误诊原因及确诊方法。方法对38例主肺动脉窗患者的初诊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中,初诊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21例,误诊17例,误诊率44.74%(17/38)。17例误诊病例中,6例经心导管检查确诊,5例经心脏CT确诊(其中3例结合再次超声心动图综合诊断),1例经心导管及心脏CT联合确诊,3例经手术确诊,1例经心脏MRI确诊,1例经TEE检查确诊。结论主肺动脉窗临床易于误诊,出现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难以解释的重度肺动脉高压或左心增大时,应首先考虑主肺动脉窗的可能,最终确诊有赖于心导管、心脏CT、心脏MRI和(或)反复超声心动图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误诊 主肺动脉窗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减化治疗:经动脉导管造影联合经胸超声
3
作者 孟祥春 张智伟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S1期85-85,共1页
目的研究经动脉导管造影联合经胸超声能否做为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的一种减化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欲行PDA介入封堵术40例适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封堵技术,即在病人的一侧腹股沟处同时穿刺股动脉... 目的研究经动脉导管造影联合经胸超声能否做为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的一种减化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欲行PDA介入封堵术40例适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封堵技术,即在病人的一侧腹股沟处同时穿刺股动脉和股静脉。经股动脉插入左心导管至降主动脉弓降部,行侧位造影,观察未闭动脉导管的形态,测量动脉导管的最窄处内径;经股静脉插入右心导管,按常规方法行PDA封堵术。实验组采用PDA封堵术减化方法,即在病人的一侧腹股沟处仅穿刺股静脉。经股静脉插入右心导管,并穿越未闭动脉导管至降主动脉侧,行侧位造影。通过经胸超声联合经动脉导管造影,测量未闭动脉导管最窄处内径。然后按常规方法行PDA封堵术。在完全释放封堵器之前,再次借助经胸超声,判断封堵器的位置和有无残余分流,以及左、右肺动脉、降主动脉血流速度。结果实验组20例患儿用减化方法行PDA封堵术均一次封堵即刻成功,超声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左、右肺动脉、降主动脉血流速度均在正常范围内。实验组患儿放射线曝露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患儿的恢复时间和滞留于监护室的时间也相应缩短;实验组总的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结论经动脉导管造影联合经胸超声行PDA封堵术是一种良好的减化封堵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胸超声 介入封堵术 导管造影 实验组 未闭动脉导管 股静脉 动脉导管未闭 封堵器 降主动脉 患儿
下载PDF
经皮介入治疗儿童主动脉缩窄疗效观察(附22例报告)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春平 谢育梅 +3 位作者 钱明阳 张智伟 李俊杰 谢兆丰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81-885,共5页
目的评估儿童主动脉缩窄经皮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7年5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确诊并接受了经皮介入治疗的22例18岁以下主动脉缩窄患儿的病例资料。对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心脏增强CT、心导... 目的评估儿童主动脉缩窄经皮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7年5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确诊并接受了经皮介入治疗的22例18岁以下主动脉缩窄患儿的病例资料。对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心脏增强CT、心导管检查、相关并发症、随访结果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2例患儿中男13例,女9例,年龄9个月至17岁(8.7±5.7岁),体重9.5~80.0 kg[(30.7±20.0)kg]。16例主动脉缩窄行经皮球囊成形术,6例主动脉缩窄行经皮覆膜支架置入。缩窄处收缩压峰值压力阶差由术前(52.7±25.0)mmHg降至(9.7±11.4)mm Hg(t=8.326,P=0.000,1 mm Hg=0.133 k Pa),缩窄处直径由术前(5.3±1.9)mm增加至(10.0±3.8)mm(t=-6.996,P=0.000)。2例术中出现局限主动脉夹层,随访3~6个月消失,无需干预;1例支架堵塞左侧锁骨下动脉需外科手术;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9年,所有病例未行2次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支架未见变形及再狭窄。结论对于治疗儿童主动脉缩窄介入的经皮球囊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的近中期疗效可靠,安全性高。球囊成形术对于外科术后再狭窄的患儿也是一种安全的、可接受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儿童 球囊 支架
原文传递
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远期预后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韩咏 李俊杰 +2 位作者 张智伟 钱明阳 王树水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53-858,共6页
目的:评估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治疗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CAS)的疗效及远期预后,初步探讨术后明显的主动脉瓣反流(AR)及再干预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0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接受P... 目的:评估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治疗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CAS)的疗效及远期预后,初步探讨术后明显的主动脉瓣反流(AR)及再干预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0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接受PBAV术的CAS患儿(年龄≤18岁)。收集纳入患儿的人口学、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及PBAV手术资料。术后密切观察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后1、6、12个月及此后每隔1年对患儿进行随访,终点事件包括明显的AR和再干预。其中,再干预定义为因各种原因需对瓣膜进行任何一种干预,包括再次PBAV、外科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明显的AR定义为TTE测得AR≥3级。收集研究结束前的最后一次TTE检查结果。绘制纳入患儿的远期无明显的AR和无再干预生存率的Kaplan-Meier曲线,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CAS患儿PBAV术后明显的AR和再干预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最终纳入55例CAS患儿,年龄4.6(1.6,6.5)岁,男童37例(67.3%)。术后即刻跨主动脉瓣压力阶差低于术前[(38.5±18.5)mmHg(1 mmHg=0.133 kPa)比(80.3±30.6)mmHg, P<0.001]。手术成功率为89%(49/55)。18例患儿术后即刻出现AR,其中AR≥3级者3例。6例患儿于院内出现并发症(死亡2例、一过性心律失常2例、股动脉栓塞2例)。最终50例完成远期随访,随访时间为6.2(3.4,8.5)年。随访期间20例患儿发生明显的AR,术后5年和10年无明显的AR生存率分别为53%和19%。11例患儿接受再干预(瓣膜成形术4例,瓣膜置换术7例),术后5年和10年无再干预生存率分别为87%和6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即刻AR( HR=2.398,95% CI 1.007~5.712, P=0.048)是远期明显的AR的危险因素;术后残余压力阶差≥35 mmHg( HR=4.747,95% CI 1.116~19.329, P=0.030)和术后即刻AR( HR=5.104,95% CI 1.083~24.065, P=0.039)是远期再干预的危险因素。 结论:PBAV治疗儿童CAS安全、有效,但需留意远期明显的AR的发生。术后即刻AR是远期再干预和明显的AR的危险因素,较高的术后残余压力阶差是远期再干预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 儿童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