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刺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许良锋 王启仪 沙卫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2874-2876,共3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与胃的容量感知功能及胃动力异常、交感神经系统机能亢进密切相关。目前治疗主要以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治疗为主,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电刺激治疗 功能性胃肠疾病 交感神经系统 促胃肠动力药 胃动力异常 发病机制 感知功能
下载PDF
饮酒和消化道肿瘤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蓓蓓 沙卫红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94-196,共3页
长期饮酒是多种肿瘤的危险因素,不仅是肝癌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而且在上消化道肿瘤发生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酒精相关肿瘤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因为乙醇本身不是一种致癌物质,其相关的致癌作用涉及到多种机制。
关键词 乙醇 乙醛 消化道肿瘤
下载PDF
消化系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3
作者 段伊帆 李子俊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10-113,共4页
分子靶向治疗是指特异性靶向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特异性分子及其调控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目前常用的分子靶向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治疗、血管生成抑制剂、miRNA靶向治疗、细胞周期抑... 分子靶向治疗是指特异性靶向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特异性分子及其调控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目前常用的分子靶向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治疗、血管生成抑制剂、miRNA靶向治疗、细胞周期抑制剂、细胞凋亡促进剂及其他靶向治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肿瘤 靶向治疗 药物
下载PDF
不同添加时间、疗程及剂量益生菌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0
4
作者 彭卫斌 容海鹰 +4 位作者 沙卫红 杨元生 李锐清 朱雅丽 张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5-398,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添加时间、疗程及剂量益生菌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80例Hp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5个治疗组:A组:兰索拉唑片30 mg+克拉霉素片500mg+阿莫西林胶囊1 000 mg,每日2次,疗程14 d;B组:... 目的 :探讨不同添加时间、疗程及剂量益生菌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80例Hp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5个治疗组:A组:兰索拉唑片30 mg+克拉霉素片500mg+阿莫西林胶囊1 000 mg,每日2次,疗程14 d;B组: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2 000 mg,每日3次)服用14 d后,给予A组治疗方案治疗14 d,总疗程28 d;C_1组:A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2 000 mg,每日2次),疗程14 d;C_2组:A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2 000 mg,每日3次),疗程14 d;D组:C_2组方案根除治疗后,继续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2 000 mg,每日3次)14 d,总疗程28 d。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根除疗效。治疗期间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52例(90.0%)患者按方案完成治疗,A、B、C_1、C_2、D组治疗完成率分别为78.6%(44/56)、92.9%(52/56)、87.5%(49/56)、96.4%(54/56)和94.6%(53/56),B、C_2及D组显著高于A组(P<0.05),而C_2略高于B及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_1、C_2及D组按意向治疗(ITT)根除率分别为62.5%、80.4%、69.6%、85.7%和87.5%,B、C_2及D组显著高于A组(χ~2=4.375,P=0.036;χ~2=7.864,P=0.005;χ~2=9.333,P=0.002),且C_2组高于C_1组(χ~2=4.171,P=0.041),而D组稍高于B组及C_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方案治疗(PP)五组根除率分别为79.5%、86.5%、79.6%、88.9%和92.5%,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胀、味觉异常(口苦、口腔异味)、厌食及便秘等。A、B、C_1、C_2及D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67.9%(38/56)、26.8%(15/56)、35.7%(20/56)、21.4%(12/56)及17.9%(10/56),B、C_2及D组明显少于A组(P<0.05),而B、C_2及D组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联疗法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能够显著降低传统根除疗法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Hp的根除率,且随着益生菌剂量的增加,Hp的根除率也随之增加,同时服用益生菌14 d为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 益生菌 幽门螺杆菌 治疗
下载PDF
营养干预对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治疗价值 被引量:7
5
作者 廖山婴 沙卫红 +1 位作者 王蓓蓓 马娟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营养干预对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重度UC病人资料,其中20例病人进行了肠外营养(PN)或肠内营养(EN)治疗为观察组,其余1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血清内毒素、I... 目的:探讨营养干预对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重度UC病人资料,其中20例病人进行了肠外营养(PN)或肠内营养(EN)治疗为观察组,其余1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血清内毒素、IL-4和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水平。结果:给予营养干预的观察组病人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的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F)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增高,且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血清内毒素水平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IL-4及外周血CD4+CD25+Treg水平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营养支持中腹泻的发生率为20%,占所有不良反应的66.7%。结论:营养支持治疗可显著改善重度UC病人的临床病情及营养状况,对UC病人的免疫调节功能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 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
下载PDF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 被引量:7
6
作者 彭卫斌 沙卫红 +1 位作者 李瑜元 聂玉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01-1704,共4页
目的:探讨在体外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培养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方法:培养过程分两阶段,第一阶段: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成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再以黏附法分离出单核细胞,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 目的:探讨在体外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培养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方法:培养过程分两阶段,第一阶段: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成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再以黏附法分离出单核细胞,经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ng/mL、重组人白介素-4(rhIL-4)100ng/mL体外诱导。第二阶段:第5天加入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100ng/mL,继续培养2d,刺激DC成熟。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物CD83、CD1a、CD86、CD40、CD14表达水平,用MTT法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rhGM-CSF及rhIL-4诱导培养5d后,多数细胞呈集落生长,细胞表型CD83、CD1a、CD86、CD40及CD14分别是14.3%、12.8%、20.1%、19.9%及16.2%。加入rhTNF-α诱导后,即培养第7天,细胞表型CD83、CD1a、CD86、CD40及CD14分别是29.8%、18.2%、33.6%、28.1%及8.0%(与第5天比较,均P<0.05)。成熟后的DC具备较强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rhGM-CSF联合rhIL-4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可获得大量不成熟的DC,该体系有利于DC扩增,加入rhTNF-α,继续培养2d,可诱导出成熟的DC,成熟的DC具备较强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体外培养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的效果及其预防价值 被引量:27
7
作者 陈秀娥 王华军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6年第5期758-760,共3页
目的探讨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的效果及其预防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都进行ERCP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 目的探讨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的效果及其预防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都进行ERCP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术后生存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住院时间为(4.13±1.52)d,比对照组的时间短;其术后生存质量评分的分值为(94.58±6.78)分,比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7.03%,明显高于实验组12.5%(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9.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11%(P<0.05)。结论对进行了ERCP术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其术后生存质量、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也能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ERCP 预见性护理 预防价值
下载PDF
胃镜碎取与药物溶解治疗植物性胃石1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庆芳 王启仪 +3 位作者 岑荣英 刘婉薇 梁伟民 沙卫红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2年第3期157-158,共2页
目的探讨植物性胃石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经内镜确诊的胃石症14例,随机分为A组(首次胃镜检查确诊即行内镜下碎石术,术后不服用碳酸氢钠)和B组(首次胃镜检查不处理,胃镜检查后给予口服碳酸氢钠,1.0g,tid)。两组均在7d后复查胃镜,仍... 目的探讨植物性胃石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经内镜确诊的胃石症14例,随机分为A组(首次胃镜检查确诊即行内镜下碎石术,术后不服用碳酸氢钠)和B组(首次胃镜检查不处理,胃镜检查后给予口服碳酸氢钠,1.0g,tid)。两组均在7d后复查胃镜,仍有胃石者再行胃镜下碎石治疗,并术后口服碳酸氢钠,1.0g,tid。3~5d复查胃镜并碎石,直至胃石消失。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成功清除胃石,清除率100%,治疗中及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A组患者首次复查胃镜胃石清除率50%(3/6),B组患者首次复查胃镜胃石清除率50%(4/8)。两组患者平均治疗疗程分别为10.17d和12.13d,平均胃镜检查次数分别为3次和2.75次,平均内镜器材消耗数量分别为4.33个和1.88个,均无统计学差异。胃石直径与胃镜检查次数、内镜器材消耗数量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胃镜碎取和口服碳酸氢钠溶解治疗均可安全有效的清除植物性胃石,两者结合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性胃石 胃镜 碳酸氢钠
下载PDF
克拉霉素为基础的三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庆芳 沙卫红 王启仪 《胃肠病学》 2012年第8期480-482,共3页
背景:克拉霉素是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有效药物,以克拉霉素为基础的三联方案根除H.pylori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目的:评估克拉霉素为基础的三联方案根除H.pylori的疗效。方法:133例H.pylori感染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埃索美拉唑20... 背景:克拉霉素是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有效药物,以克拉霉素为基础的三联方案根除H.pylori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目的:评估克拉霉素为基础的三联方案根除H.pylori的疗效。方法:133例H.pylori感染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埃索美拉唑20 mg bid+克拉霉素0.5 g bid+阿莫西林1 g bid,疗程7 d;B组:埃索美拉唑20 mg bid+克拉霉素0.5 g bid+左氧氟沙星0.5 g qd,疗程7 d;C组:埃索美拉唑20 mg bid+克拉霉素0.5 g bid+呋喃唑酮0.1 g tid,疗程7 d。治疗结束后4~8周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和快速尿素酶试验以评估根除疗效。结果:128例患者按方案完成治疗。A、B、C组按意向治疗(ITT)分析H.pylori根除率分别为84.4%、77.3%、75.0%,按方案(PP)分析分别为88.4%、79.1%、78.6%。A组的ITT和PP根除率高于B组和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拉霉素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1)和阿莫西林7d疗法仍为有效的H.pylori感染根除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根除率 克拉霉素 质子泵抑制剂 治疗
下载PDF
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华娟 布小玲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497-500,共4页
目的:评价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效果。方法:观察42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生物反馈治疗后1、3和6个月时便秘症状及大便性状的变化,并进行评分量化比较。结果: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为73.8%,3个月为78.6%,6个月为71.4%。结论:生... 目的:评价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效果。方法:观察42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生物反馈治疗后1、3和6个月时便秘症状及大便性状的变化,并进行评分量化比较。结果: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为73.8%,3个月为78.6%,6个月为71.4%。结论: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排便障碍 生物反馈 疗效
下载PDF
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凯军 罗毓铭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研究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的3157例患者,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息肉相关因素及治疗方式等进行调查分析,同时测定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息肉直... 目的研究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的3157例患者,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息肉相关因素及治疗方式等进行调查分析,同时测定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息肉直径等指标,根据分析结果筛选出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3157例患者中有27例产生了术后迟发性出血症状,发生率为0.86%,迟发性出血多发生在息肉切除后的5~7 d后,平均为5.9±1.8 d,平均年龄为57.8±3.4岁,息肉平均的直径为32.1±3.7 mm。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未出血患者相比,出血患者的高血压、年龄、息肉直径及形态、息肉生长位置有显著差异(P<0.05),即为此类症状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年龄、息肉生长位置为此类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年龄、息肉生长位置为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切除 迟发性出血 危险因素 大肠镜
下载PDF
不同受压时间窗及干预方式对压疮大鼠模型皮肤损伤及缺血再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华军 戴世学 +5 位作者 卢铨 叶林昌 李华 宋希 洪涛 沙卫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88-1694,共7页
目的观察不同受压时间窗及干预方式对压疮大鼠模型的皮肤损伤及缺血再灌注的影响。方法 6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S组,n=4,不施压)及造模组(n=64);根据是否采取干预措施,将造模组随机分为不处理(a组,n=32,施压后直接处死)及后处理组(b... 目的观察不同受压时间窗及干预方式对压疮大鼠模型的皮肤损伤及缺血再灌注的影响。方法 6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S组,n=4,不施压)及造模组(n=64);根据是否采取干预措施,将造模组随机分为不处理(a组,n=32,施压后直接处死)及后处理组(b组,n=32,施压后予缺血后处理后再处死)两小组,分别在受压2、4、6、8 h(每个时间点均为n=8)后观察皮肤受压程度、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及血清氧自由基的水平。结果 S、a及b三组大鼠的皮肤损伤程度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b组轻于a组;在时间窗方面,受压6 h组有2只大鼠表现为重度损伤,8 h有6只重度损伤(37.5%);而受压2 h及4 h均无造成重度损伤,不同时间窗的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方面,b组Ⅰ级程度(最轻)只数多于a组(n=17vs n=15),Ⅱ级少于a组(n=8 vs n=10),不同干预方式下的浸润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受压2 h造成的浸润程度最轻,其次为4 h及6 h;8 h最重,不同受压时间所致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27)。在缺血再灌注方面,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a及b组均表现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下降,而丙二醛及一氧化氮上升,总体以2 h及4 h的再灌注损伤程度低于6 h及8 h;组间比较显示b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显著高于a组,而丙二醛及一氧化氮低于a组(均为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能减轻急性压疮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作用的有效时间窗为骨骼肌缺血6 h以内,4 h次之,2 h内保护效果更佳。缺血后处理能有效改善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氧自由基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疮 缺血再灌注 缺血后处理 时间窗 动物实验
下载PDF
运动时间对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清洁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宋希 殷小雅 +3 位作者 王华军 戴世学 李良芳 张华娟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4期504-50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运动时间对于提高药物清洁肠道作用的效果,从而优化肠道清洁方案,提高结肠镜检查准确性。方法收集2017年2月~2017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一区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入选60例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 目的探讨不同的运动时间对于提高药物清洁肠道作用的效果,从而优化肠道清洁方案,提高结肠镜检查准确性。方法收集2017年2月~2017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一区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入选60例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25~83岁;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20例,3组的性别构成及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国际公认的波士顿Boston肠道准备量表评分,比较3组患者的肠道清洁度;并比较分析3组的泻药不良反应、对运动的耐受性。结果 3组患者肠段清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泻药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C组对运动的耐受性最差(P<0.05)。结论口服复方聚乙二醇后散步30~60 min是较为理想、有效的肠道准备方法,可满足结肠镜检查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结肠镜检查 肠道准备 肠道清洁度 运动 散步
下载PDF
细胞外囊泡在肠道疾病中的作用研究
14
作者 马发鑫 王启仪 沙卫红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17-20,共4页
细胞外囊泡(EV)内含有细胞相关的蛋白质、RNA和DNA等重要分子,在细胞间信息交流、调节免疫反应、传递物质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肠道中,EV由肠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分泌。目前研究显示EV与肠道病原体感染、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先天性... 细胞外囊泡(EV)内含有细胞相关的蛋白质、RNA和DNA等重要分子,在细胞间信息交流、调节免疫反应、传递物质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肠道中,EV由肠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分泌。目前研究显示EV与肠道病原体感染、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先天性巨结肠、化学治疗所致肠炎等的发病机制有关,是肠道疾病诊断潜在的新型标志物,也是肠道疾病新的潜在治疗手段。该文对EV在肠道疾病中的作用及其对肠道疾病潜在的诊治价值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囊泡 间充质干细胞 炎症性肠病 组织修复
下载PDF
医师多点执业引发的法律问题探讨 被引量:6
15
作者 戴世登 戴世学 《医学与哲学》 2019年第6期67-70,共4页
以2017年《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的发布为背景,以医师多点执业的立法依据为探索始点,结合医师多点执业发展现状,着重从多点执业医师的资格认定、注册管理、人事法律制度、医疗侵权责任承担四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医师多点执业的法律困境,... 以2017年《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的发布为背景,以医师多点执业的立法依据为探索始点,结合医师多点执业发展现状,着重从多点执业医师的资格认定、注册管理、人事法律制度、医疗侵权责任承担四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医师多点执业的法律困境,又针对这一困境提出了立法建议:明确多点执业医师的资格认定标准、完善多点执业医师的注册管理制度、改革多点执业医师的人事法律制度、明确医师多点执业侵权责任承担等,以期推动我国医师多点执业健康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点执业 资格认定 注册管理 人事法律制度 医疗侵权责任
下载PDF
老年脓毒症患者胃镜下改良Lanza评分与预后的关系
16
作者 张凯军 朱文舜 +5 位作者 卢晓乐 庄京 戴世学 郭伟新 沙卫红 徐丽姝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3年第11期909-914,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胃黏膜改良Lanza评分(modified Lanza score,MLS)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4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重症医学科60岁以上且因疑似消化道出血而行胃镜检查的5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胃黏膜改良Lanza评分(modified Lanza score,MLS)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4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老年重症医学科60岁以上且因疑似消化道出血而行胃镜检查的5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胃镜检查后28 d内转归情况,分为死亡组(n=32)与存活组(n=18),采用MLS系统对患者胃黏膜进行评分,分析MLS≥1分患者病死率;并将患者分为MLS=0~2分(n=23,即病灶范围<2个胃域)与MLS=3~5分(n=27,即病灶范围≥2个胃域)两组,比较两组患者MLS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死亡风险系数及病死率的关系,分析MLS得分与病死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脓毒症患者28 d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50例老年脓毒症患者中,伴有胃黏膜病变即MLS≥1分的患者占68.00%(34/50),其中死亡组中MLS≥1分的患者比例高于存活组中MLS≥1分的患者比例[84.38%(27/32)比38.89%(7/18),χ^(2)=10.593,P<0.001]。MLS=3~5分组患者APACHEⅡ评分高于MLS=0~2分组[(26.09±6.47)分比(18.57±7.66)分,t=3.527,P=0.001],且前者病死率高于后者[85.19%(23/27)比39.13%(9/23),χ^(2)=11.434,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MLS得分与病死率显著相关(r=0.886,P=0.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LS=4~5分是老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055,95%CI:1.387~209.744,P=0.027)。结论MLS用于老年脓毒症患者28 d内预后判断的敏感度较为理想,胃黏膜病变≥2个胃域显著增加老年脓毒症患者的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老年人 胃镜检查 预后 改良Lanza评分
原文传递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22
17
作者 李子俊 谢子钧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3-166,共4页
2005年,Kaplowitz曾就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机制提出了一个概念,即药物特异性损伤的“上游”事件和非特异性的“下游”事件。“上游”事件是指环境因素和遗传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初始肝细胞损伤;“... 2005年,Kaplowitz曾就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机制提出了一个概念,即药物特异性损伤的“上游”事件和非特异性的“下游”事件。“上游”事件是指环境因素和遗传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初始肝细胞损伤;“下游”事件泛指发生在线粒体中的细胞损伤途径和细胞保护途径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淤积 免疫系统 药物性肝损伤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不同体液中微小RNA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子钧 李子俊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17-120,共4页
微小RNA(miRNA)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疾病的临床进程密切相关。检测人体各种体液中的miRNA如血液、胰液、痰液、唾液、尿液等的水平变化,对于肿瘤的分级、分期、早期诊断、预后预测和药物疗效评估均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 微RNAS 体液 肿瘤 诊断
原文传递
老年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支持治疗状况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晓南 徐丽姝 张瑛华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45-1346,共2页
目的调查我院老年病区部分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营养支持治疗情况,为加强老年病区营养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我院老年病区中的消化二区(74例)、内分泌二区(89例)符合NRS2002评定标准的163例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并调查相应... 目的调查我院老年病区部分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营养支持治疗情况,为加强老年病区营养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我院老年病区中的消化二区(74例)、内分泌二区(89例)符合NRS2002评定标准的163例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并调查相应的营养支持治疗应用情况。结果消化科的营养风险发生率(60.8%)高于内分泌科(32.6%)(P〈0.05);而对于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消化科患者的营养支持率(71.1%)高于内分泌科的营养支持率(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病区中存在较高的营养风险发生率,而营养风险发生率较低的病区更可能缺乏营养支持治疗,因此,提高营养风险发生率低的科室对营养风险及营养支持的认识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评价 营养支持
原文传递
克罗恩病合并回肠膀胱瘘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0
作者 戴世学 陈泽豪 +5 位作者 布小玲 廖山婴 林焕建 张庆芳 王蓓蓓 沙卫红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34-936,共3页
患者女,58岁,因“反复腹痛8年,加重伴浑浊尿2个月余”于2017年4月5日入院。患者腹痛主要为下腹部,位置稍偏右,呈隐痛,伴大便次数增多,2~4次/d,间断有黏液便。曾于当地行肠镜提示“回肠末端及大肠溃疡性炎症”,服用美沙拉嗪肠溶片,症状... 患者女,58岁,因“反复腹痛8年,加重伴浑浊尿2个月余”于2017年4月5日入院。患者腹痛主要为下腹部,位置稍偏右,呈隐痛,伴大便次数增多,2~4次/d,间断有黏液便。曾于当地行肠镜提示“回肠末端及大肠溃疡性炎症”,服用美沙拉嗪肠溶片,症状一度好转,但2014年起停药,期间出现腹痛。2017年2月患者发现尿液颜色加深,有杂质,外观浑浊,伴尿频、尿急、排尿不尽感及轻微尿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末端 文献复习 克罗恩病 膀胱瘘 反复腹痛 尿液颜色 大便次数 美沙拉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