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间质瘤CT表现及预测肿瘤恶性程度的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玉林 于昭 +2 位作者 程亚宝 廖志东 吴海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与恶性程度相关性。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45例GIST的CT资料,分析肿瘤大小、形态、轮廓、生长方式、强化程度及坏死情况。分析比较肿瘤恶性的CT征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及Fisher's...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与恶性程度相关性。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45例GIST的CT资料,分析肿瘤大小、形态、轮廓、生长方式、强化程度及坏死情况。分析比较肿瘤恶性的CT征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及Fisher's exact test分析。结果:胃部间质瘤25例、小肠13例、直肠1例、腹腔肠系膜4例、部位不明确2例,2例见远处转移。2位腹部影像医师对CT结果独立分级。肿瘤大小、形态、轮廓、坏死情况、生长方式与恶性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部位、强化方式与恶性程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对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治疗有显著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病理学
下载PDF
胃肠间质瘤的64排螺旋CT征象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万玲 刘于宝 +1 位作者 吴卓 马玉娇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5年第3期382-385,共4页
目的:胃肠间质瘤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影像学检查在其术前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特点,以提高本病影像学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46例的胃肠间质瘤... 目的:胃肠间质瘤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影像学检查在其术前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特点,以提高本病影像学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46例的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分析肿瘤大小、形态、轮廓、生长方式、强化程度及坏死情况。并将CT表现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结果:胃部间质瘤27例、小肠14例、直肠3例、腹腔肠系膜2例,4例见远处转移。肿瘤以外生性生长为主,最大径≥50 mm者,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呈浸润性生长,可见囊变坏死,明显不均匀强化,多为高度危险性;最大径<50mm者,形态多规则,密度均匀,呈膨胀性生长,中度均匀强化,多为中度及以下危险性。CT多期扫描呈逐渐强化特点,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明显,肿块周边及内部可见条状强化的血管影。未见淋巴结转移。结论: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表现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海军 曾辉 +4 位作者 梁长虹 崔燕海 颜荣华 王为岗 刘艳辉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 分析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FH)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BFH的影像表现.全部患者均经X线检查,其中MR检查6例、CT检查4例.结果 11例BFH均为单发病灶,9例位于下肢,其中胫骨5例、股骨3... 目的 分析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FH)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BFH的影像表现.全部患者均经X线检查,其中MR检查6例、CT检查4例.结果 11例BFH均为单发病灶,9例位于下肢,其中胫骨5例、股骨3例、腓骨1例;1例位于胸椎,1例位子骶骨.11例X线平片表现为偏心性(7例)或中心性(2例)溶骨性骨破坏区,边界清晰,薄层骨皮质完整,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硬化边;4例CT平扫显示骨质破坏区为与肌肉密度相仿的软组织密度影,3例位于膨胀的骨壳内,2例位于胫骨及1例位于胸椎的病灶穿破骨皮质,胸椎病灶形成软组织肿块;所有的病灶均未见骨膜反应.6例在MR 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结论 骨BFH的影像表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瘤 纤维 骨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