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癌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感染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陈仁 陈小苹 +2 位作者 林炳亮 曹会娟 林秋雄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8-1030,共3页
目的研究肝癌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Hp)感染状况,进一步揭示Hp感染与肝癌的关系。方法收集正常人、慢性肝炎、肝癌患者肝组织各30例,均经病理证实。(1)在微需氧环境37℃下应用哥伦比亚培养基分离培养肝脏组织中Hp。(2)系列生化反应和速尿... 目的研究肝癌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Hp)感染状况,进一步揭示Hp感染与肝癌的关系。方法收集正常人、慢性肝炎、肝癌患者肝组织各30例,均经病理证实。(1)在微需氧环境37℃下应用哥伦比亚培养基分离培养肝脏组织中Hp。(2)系列生化反应和速尿素酶检测。(3)免疫组化。(4)应用PCR扩增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及序列测定。结果 (1)所有的肝组织培养均未见细菌生长;(2)正常人、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快速尿素酶检测阳性率为0,肝癌为3%;1例肝癌组织硝酸盐试验和过氧化氢酶检测阳性。(3)免疫组化示9例肝癌组织发现Hp,检出率为30.0%。正常肝组织、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中未观察到Hp,与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CR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于紫外检测仪下均可见16SrRNA基因阳性扩增带为109bp;30例原发性肝癌标本中有18例Hp16S rRNA基因,正常人、慢性肝炎组均无检出Hp16SrRNA基因,与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16S rRNA PCR扩增产物测序对比分析,与Hp16SrRNA片段的基因有98.8%同源性。结论肝癌患者肝组织中存在Hp感染,可能与肝细胞癌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肝肿瘤 肝炎 尿素酶试验 16S RRNA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感染状况 被引量:2
2
作者 陈仁 陈小苹 +2 位作者 林炳亮 曹会娟 林秋雄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65-1966,共2页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Hp)感染状况,进一步揭示Hp感染与肝硬化的关系。方法 (1)收集正常人、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各30例。(2)在微需氧环境(5%O2、10%CO2、85%N2),37℃培养肝脏组织中Hp。(3)免疫组化,肝脏组织均经常...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Hp)感染状况,进一步揭示Hp感染与肝硬化的关系。方法 (1)收集正常人、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各30例。(2)在微需氧环境(5%O2、10%CO2、85%N2),37℃培养肝脏组织中Hp。(3)免疫组化,肝脏组织均经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4)应用PCR扩增螺杆菌属16SrRNA基因及序列测定。结果 (1)所有肝组织培养均未见细菌生长。(2)免疫组化显示5例肝硬化组织中观察到Hp存在,检出率为16.8%。正常肝组织、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中未观察到Hp存在,与肝硬化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0例肝硬化标本有14例检出螺杆菌16SrRNA基因,阳性率47%;正常人、慢性肝炎组织均无检出螺杆菌16SrRNA基因。肝硬化患者肝组织16SrRNAPCR扩增产物测序对比分析,与Hp16SrRNA片段的基因有98.8%同源性。结论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存在Hp,Hp感染与肝硬化可能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肝硬化 16S RRNA
下载PDF
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在隐源性肝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黄晶 陈小苹 +4 位作者 陈学福 陈文莉 陈仁 马晓军 罗晓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2326-2328,共3页
目的:探讨肝穿刺组织学检查在隐源性肝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05—2009年87例隐源性肝炎行肝活检进行组织学分析,常规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Massorn染色和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部分病理切片进行铜染色、糖原染... 目的:探讨肝穿刺组织学检查在隐源性肝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05—2009年87例隐源性肝炎行肝活检进行组织学分析,常规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Massorn染色和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部分病理切片进行铜染色、糖原染色、刚果红染色。结果:经过肝穿刺组织学检查以及其他特异性诊断指标检查,87例隐源性肝炎有57例得到了确诊,诊断率为65.5%。其中隐匿性乙型肝炎16例(占18.4%);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4例(占16.1%),自身免疫性肝病13例(占14.9%),肝吸虫病3例(占3.4%)及其他疾病11例。结论:肝脏穿刺活检在隐源性肝炎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是提高临床及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方法.建议晋遍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慢性 肝活捡 诊断
下载PDF
补肾解毒方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抗体对HBV转基因小鼠T细胞免疫应答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蔡本强 贺劲松 +1 位作者 邢宇锋 马晓军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51-153,共3页
目的:观察补肾解毒方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抗体免疫,对HBV转基因小鼠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HBV转基因小鼠,使用补肾解毒方灌胃,PD-L1腹腔注射,共两周。检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IFN-γ分泌水平、脾... 目的:观察补肾解毒方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抗体免疫,对HBV转基因小鼠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HBV转基因小鼠,使用补肾解毒方灌胃,PD-L1腹腔注射,共两周。检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IFN-γ分泌水平、脾脏CD8+T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情况及脾脏HBsAg特异性T淋巴细胞体外杀伤活性。结果:免疫两周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IFN-γ分泌水平与脾脏HBsAg特异性T淋巴细胞体外杀伤活性,联合组明显高于PD-L1抗体组、补肾解毒方组及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0.05)。脾脏CD8+T细胞PD-1表达水平,联合组较PD-L1抗体组、补肾解毒方组及PBS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0.05)。结论:补肾解毒方联合PD-L1抗体免疫,可显著提高HBV转基因小鼠体内HBV抗原特异性CTL活性,提高脾脏淋巴细胞分泌IFN-γ水平,能降低脾脏CD8+T细胞表面PD-1分子的表达。这种联合方法有利于恢复慢性HBV感染时T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其免疫应答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补肾解毒方 药效学 程序性死亡受体-1 转基因小鼠 细胞毒性T细胞
下载PDF
尿酸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马晓军 伍定辉 +1 位作者 陈小苹 田德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126-2130,共5页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Cs)成熟过程中MAPKs和NF-κB信号分子表达情况,探讨尿酸刺激DCs成熟的分子机制。方法:用尿酸体外刺激大鼠未成熟DCs,在不同时点(0~45 min),免疫印迹方法检测p-p38、p-ERK1/2、p-JNK和NF-κB p65表达情况;以MAPKs...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Cs)成熟过程中MAPKs和NF-κB信号分子表达情况,探讨尿酸刺激DCs成熟的分子机制。方法:用尿酸体外刺激大鼠未成熟DCs,在不同时点(0~45 min),免疫印迹方法检测p-p38、p-ERK1/2、p-JNK和NF-κB p65表达情况;以MAPKs和NF-κB信号分子抑制剂分别联合尿酸刺激DCs48 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分子CD83、CD86、IA/IE的表达;ELISA法测定IL-12 p70的水平。结果:(1)尿酸刺激后15 min,DCs p-p38、p-ERK1/2、p-JNK和NF-κB p65表达量明显增加,30 min时达到最大值;使用相应信号分子抑制剂后,相关蛋白表达均不能测出。(2)经p38、JNK、NF-κB p65等信号通路抑制剂预处理后,与单独尿酸刺激相比,DCs CD83、CD86、IA/IE等表面分子表达及IL-12 p70分泌水平均出现下降(P<0.05或P<0.01),ERK1/2抑制剂预处理者,则出现表达上升(P<0.05)。结论:尿酸可以调节DCs p38、ERK1/2、JNK、NF-κB等信号分子的活化,从而促进DCs表面分子表达及IL-12 p70分泌。这可能为尿酸能诱导DCs成熟及提高免疫功能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树突细胞 p38 ERK1/2 JNK NF-κB 小鼠
下载PDF
慢性HBV携带者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术的护理 被引量:2
6
作者 岑爱群 陶慧清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1-1012,共2页
目的总结慢性HBV携带者在B超引导下用弹枪式活检针经皮肝穿刺活检术的护理经验。方法严格筛选病例,313例患者均为慢性HBV携带者,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心理护理、完成相关检查,指导术中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和进行相应护理。结果313例... 目的总结慢性HBV携带者在B超引导下用弹枪式活检针经皮肝穿刺活检术的护理经验。方法严格筛选病例,313例患者均为慢性HBV携带者,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心理护理、完成相关检查,指导术中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和进行相应护理。结果313例患者肝穿刺活检术成功率100%,取材满意。无一例并发出血、胆漏或感染,62例有局部疼痛。10例局部伤口渗血,3例患者出现胸闷、心悸、气促。结论肝穿刺活检术的全程护理在肝穿刺中具有重要作用,包括重视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指导术中配合,采取舒适自主体位,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成功安全实施肝穿刺活检术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HBV携带者 B超引导 肝穿刺活检术 护理
下载PDF
尿酸刺激树突状细胞成熟与Toll样受体mRNA表达的关系
7
作者 马晓军 陈小苹 田德英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2757-2760,共4页
目的观察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经尿酸刺激成熟过程中,Toll样受体(TLRs)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来源未成熟DC。以尿酸体外刺激48 h后,RT-PCR方法检测DC TLR2 mRNA、TLR3 mRNA、TLR4 mRNA、IL-12 p70 mRNA等的表达,ELISA法... 目的观察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经尿酸刺激成熟过程中,Toll样受体(TLRs)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来源未成熟DC。以尿酸体外刺激48 h后,RT-PCR方法检测DC TLR2 mRNA、TLR3 mRNA、TLR4 mRNA、IL-12 p70 mRNA等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IL-12 p70水平。尿酸及NF-κB抑制剂PDTC刺激不同时间点时,免疫印迹法检测DC NF-κB p65活化情况。结果尿酸刺激后DC TLRs mRNA表达出现明显的变化,与培养基对照组相比,TLR2 mRNA、TLR3 mRNA、TLR4 mRNA表达下降(P<0.05),以TLR4mRNA下降最明显;IL-12 p70表达显著增高(P<0.05);与LPS组相比,TLRs mRNA与IL-12 p70表达水平相似(P>0.05)。尿酸刺激后15~45 min,DC核因子NF-κB p65显著活化。结论尿酸能调节未成熟DC TLR2 mR-NA、TLR3 mRNA、TLR4 mRNA及IL-12 p70的表达,促进NF-κB向核内转移,促进DC成熟。TLRs mRNA的动态变化可能为其诱导DC成熟及免疫功能提高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树突状细胞 TOLL 样受体 NF-κB IL-12 P70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现状 被引量:19
8
作者 陈学福 张东敬 +1 位作者 罗晓丹 陈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11-1015,共5页
HBV感染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抗病毒治疗的目标主要通过病毒学、血清学和生化学指标来定义。已批准上市的两大类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均能减少肝脏炎症和纤维化以及降... HBV感染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抗病毒治疗的目标主要通过病毒学、血清学和生化学指标来定义。已批准上市的两大类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均能减少肝脏炎症和纤维化以及降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率。然而,抗病毒治疗的理想目标是功能性治愈,其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的远期结局。目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在于抑制HBV复制,但不能清除病毒,HBeAg和HBsAg血清学清除率低。研发以功能性治愈为目标的新型药物,并评价与现有药物的协同、联合等作用是HBV治疗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核苷(酸)类药物 干扰素Α 治疗学
下载PDF
护理风险管理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黄丹 卢海莹 《中外医药研究》 2022年第11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1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11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变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定量(qHBsAg)、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值(ALT)]、风险事件发生率、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qHBsAg、血清HBV-DNA载量、AL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依从性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临床护理中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可改善患者临床指标,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患者依从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 慢性乙肝 肝衰竭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韩永智 张友平 +2 位作者 黄庚史 韩芳 刘广仁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3730-3732,共3页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其预防措施,为其治疗提供研究资料。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5年2月医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率及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8.5软件进行统计分...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其预防措施,为其治疗提供研究资料。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5年2月医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感染率及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8.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院感染率为48.50%,感染发生的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泌尿系统、皮肤和黏膜、肠胃道、血液、软组织等部位;低C3血症、浆膜炎、低白蛋白血症、肾功能不全、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住院时间、抗菌药物的使用、实验室检查指标中白细胞、血清白蛋白、C3、C-反应蛋白、血沉异常、24h尿蛋白定量等,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且其危险因素较多,需要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医院感染及双重感染 危险因素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及48周时优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被引量:18
11
作者 马晓军 陈小苹 +5 位作者 陈学福 陈文莉 黄晶 陈仁 罗晓丹 马红英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8-102,共5页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4周时的疗效和耐药发生情况. 方法 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4例,分为3组治疗,疗程104周.初始联合治疗组,LAM与ADV联合治疗104周.LAM、ADV治疗组,初始单药治疗,48周...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4周时的疗效和耐药发生情况. 方法 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4例,分为3组治疗,疗程104周.初始联合治疗组,LAM与ADV联合治疗104周.LAM、ADV治疗组,初始单药治疗,48周时根据病毒学应答情况进行优化治疗,继续单药治疗或两药联合治疗至104周.在0~104周不同时间点,对病毒学、血清学、生物化学等指标分别进行检测.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果 初始联合组,在48周、104周时,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4%和95%;与LAM组比较,48周时x2=4.473,P=0.034,104周时x2=5.547,P=0.016;与ADV组比较,48周时x2=14.802,P< 0.01,104周时x2=5.547,P=0.001.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8%和44%;与LAM组比较,48周时x2=4.543,P=0.033,104周时x2=4.438,P=0.035;与ADV组比较,48周时x2=4.035,P=0.045,104周时x2=4.223,P=0.040.与LAM组、ADV组相比,初始联合组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等均具明显差异,P≤0.05或P≤0.01.初始联合组在104周治疗中病毒学突破为零,与LAM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LAM与ADV初始联合治疗,相比单药或48周后的优化治疗,能取得更好的病毒学应答,更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更低的HBV耐药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联合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