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藏极限水驱前后储层性质动态变化研究
1
作者 张梓贺 黄政 +2 位作者 郭敏灵 程芳桂 牟智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2024年第9期0038-0042,共5页
针对文昌油田注水开采时间长,长期注水后储层参数变化规律认识缺乏,开展了油藏极限水驱后储层参数变化规律及孔隙结构变化特征实验研究,为油田的储层认识和挖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岩心进行模拟实验,采用核磁共振实验技术与长、短岩... 针对文昌油田注水开采时间长,长期注水后储层参数变化规律认识缺乏,开展了油藏极限水驱后储层参数变化规律及孔隙结构变化特征实验研究,为油田的储层认识和挖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岩心进行模拟实验,采用核磁共振实验技术与长、短岩心极限水驱油实验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揭示了水驱过程中岩心渗透率、孔喉结构、润湿性以及油水渗流规律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1)极限水驱前后岩心渗透率发生变化,短岩心渗透率平均增大14.75%,长岩心渗透率平均增大6.26%;(2)在极限水驱后岩心的孔喉分布发生变化,短岩心大孔喉数量有明显增加,小孔喉无明显规律;长岩心首端岩心大孔喉数量亦有所增加,但小孔喉数量减少,而尾端岩心大孔喉所占比例减小,小孔喉所占比例增加;(3)岩心在极限水驱后亲水性有所增强,润湿指数平均增加0.3;(4)根据极限水驱前后油水相渗曲线对比,极限水驱后相对渗透率曲线的两相渗流区间变宽,水相相渗端点值变高,等渗点右移,残余油饱和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实验 核磁共振 渗透率 孔喉结构 润湿性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下载PDF
南海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凹陷中新世沟鞭藻及海水表层温度
2
作者 王任 覃军干 +6 位作者 杨锐 闫琢玉 崔书姮 阮枝梅 黄智进 魏文艳 祝幼华 《微体古生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9-231,共13页
提要本次工作对南海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凹陷ST35-A井2005~3285.85 m井段70个样品进行了沟鞭藻分析,发现了较丰富的沟鞭藻化石,其中含中新统重要指示种Tuberculodinium vancampoae,Hystrichosphaeropsis obscura和Selenopemphix quanta... 提要本次工作对南海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凹陷ST35-A井2005~3285.85 m井段70个样品进行了沟鞭藻分析,发现了较丰富的沟鞭藻化石,其中含中新统重要指示种Tuberculodinium vancampoae,Hystrichosphaeropsis obscura和Selenopemphix quanta,表明该井段的地质时代为中新世。根据沟鞭藻属种面貌及丰度研究结果,研究区海水表层温度在中新世经历了3次变化:(1)早中新世早期-早中新世末期(3285.85~2900 m),沟鞭藻以喜暖的Spiniferites spp.为主,喜极暖的Polysphaeridium zoharyi含量相对较低,喜凉的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含量中等,相对海水表层温度指数(W/C)均值为0.59,指示海水表层温度较温暖;(2)早中新世末期-中中新世(2886~2350 m),Spiniferites spp.和Polysphaeridium zoharyi含量均有上升的趋势,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含量明显下降,W/C均值为0.72,海水表层温度较前一阶段明显上升并达到峰值,可能与中中新世气候最适宜温暖期相对应;(3)晚中新世(2340~2005 m),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含量上升,Spiniferites spp.和Polysphaeridium zoharyi含量下降,W/C指数均值为0.50,指示表层海水温度相对较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鞭藻 海水表层温度 中新世 松南凹陷 琼东南盆地 南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