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105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江宇 王颀 +5 位作者 朱彩霞 李文萍 张雅洁 张佳立 陈中扬 陈文静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7年第19期1472-1474,共3页
目的:用CD105单克隆抗体(mAb)检测乳腺癌演变中微血管密度(MVD)变化,旨在探讨CD105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分析其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20例导管内癌(DCIS)和20例微浸润... 目的:用CD105单克隆抗体(mAb)检测乳腺癌演变中微血管密度(MVD)变化,旨在探讨CD105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分析其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20例导管内癌(DCIS)和20例微浸润性癌(MDC)和60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的CD105表达,进行MVD计数。结果:用CD105标记乳腺ADH、DCIS、MDC和IDC(NOS)的MVD分别是8.25±5.78、10.05±4.23、25.35±7.62和36.82±7.11,4组两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值分别为0.035、0.001和0.001。在IDC(NOS)中,CD105标记的MVD与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CD105标记的MVD可能与乳腺癌的预后有关,CD105可能会成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和靶向治疗及化学预防的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CD105 新生血管 微血管密度 核糖核酸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CD105在乳腺微浸润和浸润性导管癌表达的研究
2
作者 张江宇 王颀 +3 位作者 尹爱华 陈文静 赖日权 张佳立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3期10-11,共2页
目的检测CD105在乳腺微浸润导管癌(MDC)和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的表达情况,探讨新生血管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有一定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方法检测CD105在MDC和IDC(NOS)病变中的表达。结果2种方法提示CD105在... 目的检测CD105在乳腺微浸润导管癌(MDC)和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的表达情况,探讨新生血管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有一定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方法检测CD105在MDC和IDC(NOS)病变中的表达。结果2种方法提示CD105在2种病变中表达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CD105用来评估乳腺癌发展中的新生血管表达,这将为今后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CD105 微血管密度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CD105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江宇 王颀 张雅洁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7年第18期1433-1436,共4页
CD105(Endoglin)是血管内皮标记,已成为抗癌治疗研究中的热点。CD105是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家族受体蛋白,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亦是调节细胞对TGF-β的反应成分之一。CD105主要在胚胎形成和恶性... CD105(Endoglin)是血管内皮标记,已成为抗癌治疗研究中的热点。CD105是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家族受体蛋白,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亦是调节细胞对TGF-β的反应成分之一。CD105主要在胚胎形成和恶性肿瘤表达较高,主要表达在肿瘤的血管。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同时MVD的数目和生存率成反比,故可能成为肿瘤诊断、发生发展及其预后的新指标。CD105与以往泛血管内皮标记因子相比,是一种较佳的新生血管生成标志,似可作为衡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状态的指标之一。以CD105为靶分子判断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与研究肿瘤预后可望成为一种有前途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 血管 转化生长因子Β 肿瘤 综述文献
下载PDF
IHC和FISH检测乳腺癌HER-2表达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江宇 王颀 +3 位作者 郜红艺 吴坤河 陈文静 康小玲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36-439,共4页
目的:比较免疫组化(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检测乳腺浸润性癌患者中HER-2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的一致性。方法:分别选用IHC和FISH技术对102例乳腺浸润性癌HER-2进行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检测,比较两者检测的结果和相关性。结果:102... 目的:比较免疫组化(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检测乳腺浸润性癌患者中HER-2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的一致性。方法:分别选用IHC和FISH技术对102例乳腺浸润性癌HER-2进行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检测,比较两者检测的结果和相关性。结果:102例浸润性乳腺癌标本中FISH阳性55例,阴性47例。IHC检测0、1+、2+和3+的FISH阳性符合率分别为0(0/6)、9.52%(2/21)、65.00%(39/60)和93.33%(14/15)。IHC检测HER-2为2+/3+的标本中70.67%(53/75)显示HER-2基因扩增,1+/0患者中7.50%(2/27)显示HER-2基因扩增,Kappa系数为0.511,P<0.01。FISH检测结果显示,17号染色体多体总发生率为11.76%(12/102),在HER-2高表达的患者中发生率为9.33%(7/75),无或低表达发生率为18.52%(5/27),χ2=1.614,P=0.204。结论:HER-2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IHC和FISH检测方法有较高的符合率,一致性较好。17号染色体多体可能是造成2种方法结果差异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乳腺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荧光 基因多体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标记物在乳腺癌演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江宇 王颀 +4 位作者 朱彩霞 李文萍 张佳立 陈中扬 陈文静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07年第2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演变中新生血管表达状况,旨在选择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新生血管的特异性标记物。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以CD105、FⅧ、CD31、CD34为标记,对100例乳腺不同病变组织,包括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导管内癌(DCIS)、... 目的探讨乳腺癌演变中新生血管表达状况,旨在选择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新生血管的特异性标记物。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以CD105、FⅧ、CD31、CD34为标记,对100例乳腺不同病变组织,包括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导管内癌(DCIS)、微浸润导管癌(MDC)各20例,40例非特殊类型浸润型导管癌(IDC,NOS),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ADH、DCIS、MDC和IDC(NOS)中,CD105标记的MVD分别为8.25±5.78、10.05±4.23、25.35 ±7.62和37.33±5.86,FⅧ标记的MVD分别为10.60±8.99、16.60±3.47、16.90±5.62和17.90±5.62,CD31标记的MVD分别为16.80±3.90、19.40±4.58、20.74±6.67和22.74±6.67,CD34标记的MVD分别为14.40±12.82、25.20±5.39、26.32±4.89和40.32±4.89,仅CD105标记的MVD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05标记MVD用来评估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新生血管表达,可能更具价值,这将为今后抗血管生成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CD105 微血管密度 FⅧ CD31 CD34
原文传递
乳腺导管癌演变过程中淋巴管密度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文静 张江宇 +1 位作者 李文萍 张雅洁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66-769,共4页
目的:应用淋巴管内皮细胞抗体D2-40单克隆抗体(mab)检测乳腺导管癌演变中淋巴管密度(LVD)变化。方法:选取乳腺不典型导管增生(ADH)、导管内癌(DCIS)和微浸润癌(MDC)各20例,浸润性导管癌(IDC)5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的D2-40表... 目的:应用淋巴管内皮细胞抗体D2-40单克隆抗体(mab)检测乳腺导管癌演变中淋巴管密度(LVD)变化。方法:选取乳腺不典型导管增生(ADH)、导管内癌(DCIS)和微浸润癌(MDC)各20例,浸润性导管癌(IDC)5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的D2-40表达,光镜下选择3个淋巴管丰富区域,并在200倍视野下进行LVD计数。结果:D2-40标记的LVD在乳腺ADH、DCIS、MDC及IDC瘤周中分别为5.00±1.78、5.35±1.98、5.80±2.71和14.62±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LSD检验发现,ADH、DCIS和MDC 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直至MDC阶段,乳腺癌通过淋巴管转移的风险低;但IDC阶段,D2-40标记的LVD显著增加、转移风险增加以及LVD的多少可能成为鉴别乳腺癌微浸润还是浸润的参考指标,为乳腺癌脉管转移的预防和治疗时机选择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D2—40 淋巴管密度
原文传递
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联合乳管内视镜在乳腺导管癌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江宇 张安秦 +4 位作者 王颀 张佳立 赖日权 陈文静 陈中扬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7年第11期694-695,共2页
对71例疑难性乳头溢液患者术前进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和联合乳管内视镜(FDS)检查,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本组手术后获得病理检查结果的71例(其中57例病变在2级以下导管),FDS 诊断导管癌的符合比例为14/18,TCT 为12/15,两者联... 对71例疑难性乳头溢液患者术前进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和联合乳管内视镜(FDS)检查,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本组手术后获得病理检查结果的71例(其中57例病变在2级以下导管),FDS 诊断导管癌的符合比例为14/18,TCT 为12/15,两者联合检测阳性比例为16/18。对于病变发生在2级导管以下者,FDS 联合 TCT 有利于疑难乳头溢液的诊断,提高阳性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内窥镜检查
原文传递
D2-40在肿瘤淋巴管标记及诊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文静 张江宇 李文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4期110-112,共3页
随着淋巴管内皮的特异性标记物和淋巴管生长因子的发现,肿瘤诱发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和以淋巴管生成作为抗肿瘤转移靶点的研究正成为当前的热点。抗M2A抗体D2-40是近年来发现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本文通过综述D2-40作用功能,并与以... 随着淋巴管内皮的特异性标记物和淋巴管生长因子的发现,肿瘤诱发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和以淋巴管生成作为抗肿瘤转移靶点的研究正成为当前的热点。抗M2A抗体D2-40是近年来发现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本文通过综述D2-40作用功能,并与以往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比较,探讨与肿瘤预后关系,陈述目前其在部分肿瘤中表达的特异性,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生长因子 抗肿瘤转移 诊断 特异性标记物 淋巴管内皮 淋巴管生成 分子机制 肿瘤诱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