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临床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苏宁 夏薇 +1 位作者 王维 曾艳华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4年第9期606-609,613,共5页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不孕临床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本科就诊的100例EMS不孕患者205周期IUI资料,比较EMS生育指数(EFI)和IUI术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不孕临床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本科就诊的100例EMS不孕患者205周期IUI资料,比较EMS生育指数(EFI)和IUI术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预处理(GnRH-a组112周期,非GnRH-a组93周期)及治疗方案[自然周期组11周期,促排卵周期组194周期;促性腺激素(Gn)组139周期,非Gn组55周期]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EFI≥9分的EMS不孕患者IUI妊娠周期率及累积妊娠率分别为21.1%和40.0%,显著高于EFI≤8分的患者(分别为9.3%和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周期组与促排卵周期组周期妊娠率分别为0和14.4%;GnRH-a组与非GnRH-a组周期妊娠率分别为16.1%和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n组与非Gn组周期妊娠率分别为15.8%和10.9%,双胎妊娠率分别为13.6%和1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FI≥9分的EMS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应积极采用IUI助孕治疗,IUI治疗前不建议使用GnRH-a等药物进行预处理,促排卵联合IUI可以提高患者的妊娠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内人工授精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不孕 子宫内膜异位症 生育指数
下载PDF
精液黏度对精液质量的影响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11
2
作者 苏宁 夏薇 +1 位作者 王维 康佳丽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8-579,共2页
目的观察精液黏度增高对精液质量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308例男性不育门诊患者,按精液黏度正常与否分为黏度增高组和正常组,进行精液检查。结果精液黏度正常组和增高组患者的精液量、精子密度、a级精子百分比、b级精子百分比、c级... 目的观察精液黏度增高对精液质量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308例男性不育门诊患者,按精液黏度正常与否分为黏度增高组和正常组,进行精液检查。结果精液黏度正常组和增高组患者的精液量、精子密度、a级精子百分比、b级精子百分比、c级精子百分比、正常形态精子百分比、精子运动轨迹各项参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黏度增高组精液pH值、液化时间、d级精子百分比分别为7.3±0.2、(22.0±4.3)min和(59.5±15.5)%,分别高于黏度正常组的7.1±0.2、(20.7±5.1)min和(54.5±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度增高组精子存活率为(65.2±17.0)%,低于黏度正常组的(70.7±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液黏度增高与精液白细胞数量无关(rs=-0.005,P=0.927),与精浆抗精子抗体存在正相关(rs=0.184,P=0.001)。结论精液黏度增高可以导致精液液化时间延长,pH值增高,降低精子存活率和活动力,与精浆抗精子抗体相关,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液黏度 精液质量 男性不育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动态胚胎培养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维 苏宁 +2 位作者 钟志敏 彭娅娅 梁广铁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4年第11期730-733,737,共5页
目的:在微流控芯片上模拟输卵管收缩和纤毛运动引起的流体机械刺激和生化刺激,发展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胚胎动态培养方法,探讨其在体外受精-胚胎培养中的价值.方法:按功能构建微流控芯片,优化流体速度,使小鼠受精卵在芯片微孔中接受持... 目的:在微流控芯片上模拟输卵管收缩和纤毛运动引起的流体机械刺激和生化刺激,发展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胚胎动态培养方法,探讨其在体外受精-胚胎培养中的价值.方法:按功能构建微流控芯片,优化流体速度,使小鼠受精卵在芯片微孔中接受持续的灌注培养,同时在芯片上实现胚胎发育的监测.比较用微流控芯片法和常规微滴培养法的胚胎发育情况和囊胚形成率.结果:微流控培养系统流体速度在10 μl/h时胚胎发育情况较好,获得的囊胚率最高(47.9%,23/48).体外受精胚胎在微流控培养组5~8细胞发育率、桑葚胚发育率和囊胚形成率均明显高于微滴培养组(53.1% /46.6%、50.3% /41.5%和45.5% /35.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种培养方法获得的2~4细胞发育率分别为63.4%和6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胚胎培养过程中的物理微环境会影响胚胎质量,这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胚胎动态培养方法可以显著改善胚胎质量,有希望成为辅助生殖技术中胚胎培养的一种新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动态培养 胚胎发育
下载PDF
不同促排卵方案用于PCOS患者宫腔内人工授精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罗小欢 夏薇 +2 位作者 苏宁 王维 曾艳华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5年第4期246-251,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促排卵药物及其配伍用于PCOS患者行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临床效果,筛选最优促排卵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COS患者IUI 634个周期,根据所采用的不同促排卵方案分成氯米芬(CC)组(84周期)、来曲唑(LE)组(76周期)、尿促性腺... 目的:探讨不同促排卵药物及其配伍用于PCOS患者行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临床效果,筛选最优促排卵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COS患者IUI 634个周期,根据所采用的不同促排卵方案分成氯米芬(CC)组(84周期)、来曲唑(LE)组(76周期)、尿促性腺激素(HMG)组(153周期)、卵泡刺激素(FSH)组(45周期)、CC+HMG组(96周期)、CC+FSH组(75周期)、LE+HMG组(49周期)和LE+FSH组(56周期)等8组,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特征、卵泡发育情况、子宫内膜厚度、促性腺激素(Gn)使用天数及总用量、IUI结局和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Gn组(FSH组、HMG组)及CC联合药物组(CC+HMG组、CC+FSH组)的优势卵泡数和排卵数均多于单纯口服药物组(CC组、LE组)与LE联合药物组(LE+HMG组、LE+FSH组)(P<0.05);8组中以LE组的单卵泡发育成熟率(82.89%)最高(P<0.01);到达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天数HMG组、CC+HMG组、LE+HMG组均多于单纯口服药物组(CC组、LE组)(P<0.05);CC组手术日子宫内膜厚度及手术日子宫内膜厚度<8mm的比例低于其余各组(P<0.05);联合药物组(CC+HMG组、CC+FSH组、LE+HMG组和LE+FSH组)使用Gn的天数及总量均低于Gn组(P<0.05);临床妊娠率CC组最低(P<0.05),其余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例轻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均出现在Gn组,14例多胎妊娠出现在Gn组(11例)和联合药物组(3例)。结论:CC组妊娠率较低,可能与其抗雌激素作用影响子宫内膜厚度有关;LE组的单卵泡成熟率高,妊娠率满意;Gn组与联合药物组的临床妊娠率相当,但单独使用Gn伴随较高的OHSS发生率和多胎妊娠率,而联合促排方案则可明显减少Gn的使用天数及总使用量,减少OHSS的发生率和多胎妊娠率,因此,联合促排方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OS 促排卵 宫腔内人工授精 辅助生殖技术 妊娠结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