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旅游体验的景区质量标准解析与重构
被引量:
2
1
作者
黄伟钊
江金波
+1 位作者
唐金稳
周志红
《旅游论坛》
2020年第5期24-34,共11页
旅游的内涵复杂和外延多元形成景区质量的复杂性,景区质量标准必须寻找其评定客体复杂性背后蕴含的同一性。从旅游体验理论的视角看,景区质量的本质是旅游体验,景区质量标准应该是对旅游体验及为实现旅游体验的各种因素的评定。一个完...
旅游的内涵复杂和外延多元形成景区质量的复杂性,景区质量标准必须寻找其评定客体复杂性背后蕴含的同一性。从旅游体验理论的视角看,景区质量的本质是旅游体验,景区质量标准应该是对旅游体验及为实现旅游体验的各种因素的评定。一个完整旅游体验的内在结构是由实用主义体验和超实用主义体验构成的“双因素结构”,对应于科恩所称旅游系统的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进而对应于景区质量标准的“服务与环境质量”“景观质量”;其中的“超实用主义体验-旅游吸引物-景观质量”是赫兹伯格所称的激励因素,是旅游动机的指向。景区质量标准的逻辑,应以“景观质量”为核心,“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为辅助,“游客意见”为验证,以此与三者之间的“影子模型”逻辑关系相对应,并以此重塑景区质量标准的结构、调整分值、变革评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区
旅游标准化
旅游体验
景区质量评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乡村旅游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及地域系统类型划分
被引量:
3
2
作者
周晓芳
邓俊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533,共19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掌握乡村旅游地发展现状、格局和过程,了解地域分异机制和类型特点,可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决策依据和规划指导。本文在梳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掌握乡村旅游地发展现状、格局和过程,了解地域分异机制和类型特点,可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决策依据和规划指导。本文在梳理乡村旅游地发展4个阶段的基础上,基于农家乐、民宿POI数据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等,运用GIS空间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地发展不同阶段的格局特点,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角度出发对中国乡村旅游地进行地域系统类型划分和分异机制总结。研究发现:(1)中国乡村旅游地呈现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格局,空间过程遵循核心—边缘和点—轴—面结构到复杂结构的演变规律,除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较为发达外,中国乡村旅游地发展整体上仍处于第一阶段。(2)中国乡村旅游地域系统可分为3大类共15个基本类型,不同类型区乡村旅游地不平衡、不充分特点不同,地域分异因素各异。自然生态环境本底结构是乡村旅游地域系统形成的基础,社会经济文化是动力,在乡村旅游功能分化作用下中国乡村旅游地呈现依山、傍水、沿路、环城、附景、彰文的地域分布规律,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趋势加剧。(3)乡村旅游地市场化发展加剧了乡村和乡村旅游地域系统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应支持不发达地区乡村旅游优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发展格局
地域系统类型
中国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旅游体验的景区质量标准解析与重构
被引量:
2
1
作者
黄伟钊
江金波
唐金稳
周志红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广东省
旅游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技术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广东省景区行业协会
出处
《旅游论坛》
2020年第5期24-34,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观众体验价值视角下的中国企业海外参展营销能力研究”(18BGL150)。
文摘
旅游的内涵复杂和外延多元形成景区质量的复杂性,景区质量标准必须寻找其评定客体复杂性背后蕴含的同一性。从旅游体验理论的视角看,景区质量的本质是旅游体验,景区质量标准应该是对旅游体验及为实现旅游体验的各种因素的评定。一个完整旅游体验的内在结构是由实用主义体验和超实用主义体验构成的“双因素结构”,对应于科恩所称旅游系统的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进而对应于景区质量标准的“服务与环境质量”“景观质量”;其中的“超实用主义体验-旅游吸引物-景观质量”是赫兹伯格所称的激励因素,是旅游动机的指向。景区质量标准的逻辑,应以“景观质量”为核心,“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为辅助,“游客意见”为验证,以此与三者之间的“影子模型”逻辑关系相对应,并以此重塑景区质量标准的结构、调整分值、变革评定方式。
关键词
旅游景区
旅游标准化
旅游体验
景区质量评定
Keywords
tourist attractions
tourism standardization
tourist experience
quality evaluation of tourist attraction
分类号
F590.654 [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乡村旅游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及地域系统类型划分
被引量:
3
2
作者
周晓芳
邓俊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广东省景区行业协会
出处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533,共19页
基金
贵州省202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2022GZZB02)。
文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掌握乡村旅游地发展现状、格局和过程,了解地域分异机制和类型特点,可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决策依据和规划指导。本文在梳理乡村旅游地发展4个阶段的基础上,基于农家乐、民宿POI数据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等,运用GIS空间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地发展不同阶段的格局特点,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角度出发对中国乡村旅游地进行地域系统类型划分和分异机制总结。研究发现:(1)中国乡村旅游地呈现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格局,空间过程遵循核心—边缘和点—轴—面结构到复杂结构的演变规律,除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较为发达外,中国乡村旅游地发展整体上仍处于第一阶段。(2)中国乡村旅游地域系统可分为3大类共15个基本类型,不同类型区乡村旅游地不平衡、不充分特点不同,地域分异因素各异。自然生态环境本底结构是乡村旅游地域系统形成的基础,社会经济文化是动力,在乡村旅游功能分化作用下中国乡村旅游地呈现依山、傍水、沿路、环城、附景、彰文的地域分布规律,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趋势加剧。(3)乡村旅游地市场化发展加剧了乡村和乡村旅游地域系统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应支持不发达地区乡村旅游优先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发展格局
地域系统类型
中国
Keyword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
regional system type
China
分类号
F32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F592 [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旅游体验的景区质量标准解析与重构
黄伟钊
江金波
唐金稳
周志红
《旅游论坛》
202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乡村旅游地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及地域系统类型划分
周晓芳
邓俊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