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微球携载前列腺素E_1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围术期纤溶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钟志雄 雷南凤 刘添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8期617-617,共1页
关键词 脂微球 前列腺素E1 不稳定型心绞痛 介入治疗 围术期 纤溶系统活性
下载PDF
术前阿托伐他汀和替罗非班联合应用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外周血微小RNA表达、肱动脉内径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宇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8期1081-1084,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阿托伐他汀和替罗非班联合应用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患者外周血微小RNA(miRNA)表达、肱动脉内径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于PCI术前,... 目的探讨术前阿托伐他汀和替罗非班联合应用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患者外周血微小RNA(miRNA)表达、肱动脉内径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于PCI术前,研究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对照组仅给予阿托伐他汀。与给药前及PCI后,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miRNA表达水平、肱动脉内径,以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内皮素-1(ET-1)、NO等内皮功能指标。结果 PCI后,两组miRNA-1、miRNA-133a、miRNA-208b及miRNA-499水平较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PCI后,两组肱动脉内径较前增大,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PCI后,两组v WF、ET-1水平较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NO水平较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不但具有较好的抗凝、抗血小板活化作用,还能够起到较好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有效抑制心血管疾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阿托伐他汀 替罗非班 微小RNA 肱动脉内径 血管内皮功能 老年人
下载PDF
静脉药瘾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平 叶永辉 +1 位作者 李锦明 詹贤章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9年第4期304-305,共2页
我院1996~1998年间收治5例因静脉注射毒品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例为男性,年龄19~26岁,平均232岁。入院前病程最短3天,最长3个月,平均35天。病情呈急性经过4例,亚急... 我院1996~1998年间收治5例因静脉注射毒品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例为男性,年龄19~26岁,平均232岁。入院前病程最短3天,最长3个月,平均35天。病情呈急性经过4例,亚急性1例。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史。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药瘾 并发症 感染性 诊断 治疗 心内膜炎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12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钟志雄 李存仁 +3 位作者 李斌 张鹏飞 刘志东 张奇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81-281,共1页
12例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患者心功能改善,QRS波时限缩短,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左室舒张未内径减少,6个月时改善更明显。结论: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12例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患者心功能改善,QRS波时限缩短,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左室舒张未内径减少,6个月时改善更明显。结论: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活动耐量
下载PDF
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联合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风险的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志东 王贤方 +1 位作者 余丽琼 钟炜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7期754-758,780,共6页
目的研究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联合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自发再通风险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375例急性STEMI患... 目的研究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联合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自发再通风险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375例急性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将IRA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2~3级患者纳入自发再通组(114例),将IRA血流TIMI 0~1级患者纳入非自发再通组(261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吸烟、有无高血压或糖尿病、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等,记录患者心率、病变支数和梗死部位,检测血清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白蛋白(albumin,Alb)、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脂蛋白α[Lipoprotein alpha,Lp(α)]水平,计算FIB/Alb比值(fibrinogen to albumin ratio,FAR)值;以ROC曲线分析FIB、CK-MB、FAR、Lp(α)预测急性STEMI患者IRA自发再通风险的价值;采取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急性STEMI患者IRA自发再通的影响因素;以一致性分析多项预测因素联合预测急性STEMI患者IRA自发再通风险的价值。结果经单因素分析,与非自发再通组相比,自发再通组吸烟患者比例较低、梗死前心绞痛患者比例较高,并且自发再通组患者FIB、CK-MB、FAR、Lp(α)水平较低(P<0.05);经ROC分析证实,FIB≤359.440 mg/L、CK-MB≤73.460 U/L、FAR值≤9.585、Lp(α)≤150.947 nmol/L是急性STEMI患者IRA自发再通的最佳截断值,且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吸烟、梗死前心绞痛、FIB水平≤359.440 mg/L、CK-MB水平≤73.460 U/L、FAR值≤9.585、Lp(α)≤150.947 nmol/L是急性STEMI患者IRA自发再通的影响因素(P<0.05);经一致性分析,多项预测因素联合预测急性STEMI患者IRA自发再通的敏感度为0.930、特异度为0.931、准确率为0.931、Kappa值=0.840。结论FIB水平≤359.440 mg/L、CK-MB水平≤73.460 U/L、FAR值≤9.585、Lp(α)≤150.947 nmol/L是急性STEMI患者IRA自发再通的最佳截断值,吸烟和梗死前心绞痛可能是自发再通的影响因素,多项因素联合预测急性STEMI患者IRA自发再通风险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狭窄 预测
下载PDF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雄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第2期68-69,共2页
目的观察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经静脉注射胺碘酮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心力衰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胺碘酮,观察比较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12、24、48h心律、心室率、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及血流动力... 目的观察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经静脉注射胺碘酮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心力衰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胺碘酮,观察比较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12、24、48h心律、心室率、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268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88.43%,用药后平均动脉压(MAP)、射血分数(EF)、心脏指数(CI)、E峰与A峰比值(E/A)较用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可安全、迅速、有效的治疗老年重度心衰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注射 胺碘酮 老年重度心力衰竭
下载PDF
住院患者心源性猝死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宇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心源性猝死(SCD)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临床纳入因心脏病死亡的患者124例,根据是否为SCD分为SCD组(65例)与非SCD组(59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死亡时生物节律以及心电图表现等。结果:死亡时生物...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心源性猝死(SCD)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临床纳入因心脏病死亡的患者124例,根据是否为SCD分为SCD组(65例)与非SCD组(59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死亡时生物节律以及心电图表现等。结果:死亡时生物节律方面,SCD组发生在6:01~12:00比例为41.54%,显著高于其它时段(P均<0.01);非SCD组各时段差异则无显著性(P>0.05)。与非SCD组比较,SCD组在6:01~12:00时段死亡的比例(23.73%比41.54%,P=0.007)明显升高,SCD组肌酸激酶[CK,(1140.66±176.63)IU/L比(1949.52±2141.22)I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92.43±28.30)IU/L比(175.20±231.44)IU/L]、心肌肌钙蛋白I[cTnI,(30.09±34.27)mg/L比(44.34±10.60)mg/L]水平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49.83±11.24)%比(37.53±23.11)%]明显降低(P均<0.01);在SCD组中,冠心病导致的SCD占86.15%(56/65),其中心肌梗死占66.15%(43/65)。结论: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是临床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因素。检测CK、CK-MB、cTnI及LVEF水平对防治心源性猝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心脏 冠心病 心肌梗死
下载PDF
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循证治疗 被引量:2
8
作者 罗红 李存仁 何雪波 《黑龙江医学》 2011年第8期639-640,共2页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7岁。因"胸痛1 h伴晕厥1次"入院。患者于3 h前睡觉时突发胸痛,伴大汗、濒死感,并出现意识丧失,经家人心肺复苏后意识恢复送入我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无心绞痛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吸烟10余年,每日20—30支。
关键词 循证医学 急性心肌梗死 阿司匹林 心源性休克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高频超声及结合心脏探头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厚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淼源 钟敏 +2 位作者 钟冬梅 李存仁 李斌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5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研究高频超声及结合心脏探头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厚度与冠心病(CHD)危险因素关系。材料与方法: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8月-2014年8月本院心内科98例患者为本研究对象,按照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两组,将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76例患者... 目的:研究高频超声及结合心脏探头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厚度与冠心病(CHD)危险因素关系。材料与方法:资料随机选择2012年8月-2014年8月本院心内科98例患者为本研究对象,按照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两组,将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76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其余2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生活习惯、用药及实验室指标检测情。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不良生活习惯及用药情况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实验室指标即HDL-C、TG比较,未见显著差别(P>0.05),但CHOL、LDL-C及EAT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关系密切,EAT可作为冠心病早期发现的重要预测指标,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测量 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 冠心病 危险因素 关系
下载PDF
低抗凝强度华法林预防非瓣膜病心房颤动伴血栓危险因素患者栓塞事件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斌 钟志雄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273-274,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伴有血栓危险因素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低强度抗凝的可行性。方法:将我院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伴有血栓危险因素(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病史、周围血管栓塞、... 目的:观察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伴有血栓危险因素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低强度抗凝的可行性。方法:将我院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伴有血栓危险因素(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病史、周围血管栓塞、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发现心房扩大伴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或发现心房内血流缓慢、出现云雾状回声者)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55例,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完成治疗者共45例),按抗凝强度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1~3.0(标准强度组,22例),另一组为INR1.5~2.0(低强度组,23例)。完成对45例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监测INR水平及观察出血事件(颅内出血、溃疡出血等严重出血及一般出血)和缺血事件(缺血脑卒中和肠、肾、四肢等全身性栓塞)的发生率。结果:低强度组缺血事件发生率为4.3%(1/23),为脾栓栓塞;标准强度组缺血事件发生率为4.5%(1/22),为双侧股动脉近端闭塞,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1/23),标准强度组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3%(6/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INR1.5~3.0能明显降低伴有血栓危险因素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INR2.1~3.0水平时有一定的严重出血危险性;INR1.5~2.0水平时出血风险小,提示低抗凝强度同样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疗效,同时相对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华法林 国际标准化比率 血管栓塞
下载PDF
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强化抗栓联合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
11
作者 李斌 钟志雄 +4 位作者 李存仁 叶卓联 张鹏飞 李平 郑德忠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121-1122,共2页
目的评价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强化抗拴治疗对高危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5例,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入院后3-7 d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治疗,35例共75处靶病变,置入61枚支架。支架... 目的评价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强化抗拴治疗对高危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5例,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入院后3-7 d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治疗,35例共75处靶病变,置入61枚支架。支架成功定义为管腔残余狭窄小于30%,TIMI血流3级;出院后随访,观察其病死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复发率、再入院率和再次血管重建术。结果35例患者接受PCI 中,34例成功置入支架,血管残余狭窄小于30%,TIMI血流3级,无重大并发症,成功率为97.1%。术后患者胸痛明显缓解,随访时间1-9个月心绞痛复发率20%,再入院率14.5%,再次血管重建率2.9%,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9%,病死率2.9%。结论早期PCI联合强化抗栓药物治疗对高危UA患者,风险低收益高,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抗栓疗法 早期 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UA 心血管疾病 心肌梗死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窄QRS波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12
作者 张奇峰 钟志雄 +3 位作者 李斌 李存仁 张鹏飞 古献芳 《吉林医学》 CAS 2015年第10期2039-2040,共2页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窄QRS波群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窄QRS波群的CHF患者行CRT治疗,观察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6 min步行试验(6 MWD)、左心室收...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窄QRS波群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例窄QRS波群的CHF患者行CRT治疗,观察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6 min步行试验(6 MWD)、左心室收缩期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和左室间隔和侧壁基底段收缩期达峰时间差(Ts)的变化情况。结果:CRT术程顺利,术后6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3.6±0.5)vs.(2.7±0.6)]、LVEF[(0.26±0.04)vs(0.32±0.08)]和6 MWD[(203±9.3)m vs.(343±11.3)m]明显改善(P<0.05);LVIDd[(73.9±5.4)mm vs(68.1±3.2)mm]、Ts-SD[(47.3±6.5)ms vs(34.2±7.8)ms]和Ts[(92.1±27.2)ms vs(64.4±8.5)ms]较术前均显著缩小(P<0.05)。结论:对于经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存在心室机械收缩不同步的窄QRS波群CHF患者,CRT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其心功能及临床症状,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有待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QRS波群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下载PDF
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阿斯匹林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观察
13
作者 李平 刘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8年第11期825-826,共2页
关键词 心肌梗塞 AMI 药物疗法 尿激酶 低分子肝素
下载PDF
缬沙坦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逆转作用
14
作者 李平 陈兰秀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2年第6期432-432,共1页
关键词 缬沙坦 高血压 左心室肥厚 逆转作用 LVH
下载PDF
超声下心包腔内置管间断抽吸治疗心包积液11例临床分析
15
作者 钟志雄 钟敏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6期439-439,共1页
关键词 心包积液 抽吸 超声引导
下载PDF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型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黄银招 杜秋荣 陈敬好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9年第20期3055-3058,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表达水平,以及与颈动脉斑块、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丰顺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接诊的冠心病患者84例作为冠心病组,另选取同期丰顺县人民医...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表达水平,以及与颈动脉斑块、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丰顺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接诊的冠心病患者84例作为冠心病组,另选取同期丰顺县人民医院健康人群22例和丰顺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健康产妇20例共42例作为对照组。取血清标本,采用Lipoprint脂蛋白分析仪检测sdLDL-C颗粒数、LDLC颗粒数、sdLDL-C颗粒数/LDL-C颗粒数的百分比(简称为sdLDL-C百分比)。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内动脉、双侧颈总动脉(CCA)的IMT,分析IMT,行斑块诊断和分级。结果冠心病组sdLDL-C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斑块分级,3级组sdLDL-C表达水平均高于1级组和2级组,2级组sdLDL-C表达水平高于1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A-IMT增厚组sdLDL-C表达水平高于CCA-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IMT检测结果与sdLDL-C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211,P=0.033)。结论冠心病患者sdLDL-C水平呈明显高表达,与颈动脉斑块、IMT分型呈正相关,对sdLDL-C表达水平进行控制,可实现对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颈动脉斑块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相关性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钟炜 郑宏 +1 位作者 李平 刘志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1,共7页
目的对比经导管封堵术和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费用,为临床优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关经导管封堵术和外科手术治疗VSD的临床对比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采用Rev Man5.2软件进... 目的对比经导管封堵术和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费用,为临床优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关经导管封堵术和外科手术治疗VSD的临床对比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VSD大小、住院时间、手术费用等,计算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成功率、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次要并发症等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符合纳入标准共11篇文献,总样本量2 07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导管封堵组和外科手术组性别构成比、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导管封堵组患者的年龄较高,治疗的VSD直径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导管封堵组的成功率与外科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3%比98.4%,P=0.99);经导管封堵组总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次要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9%比25.05%,P<0.000 01)、(0.56%比2.44%,P=0.002)、(9.91%比22.69%,P<0.000 01);经导管封堵组住院时间低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3±2.05)d比(11.08±3.76)d,P<0.000 01];经导管封堵组的手术费用稍高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 793.76±2 196.06)元比(16 919.96±2 647.63)元,P=0.36]。结论经导管封堵VSD成功率、手术费用与传统外科手术比较无明显差别,但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外科手术患者,因此随着封堵器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适应证范围内经导管封堵术可作为VSD外科手术治疗的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导管封堵术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及双支架术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斌 钟志雄 张奇峰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和双支架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0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行单支架术(单支架植入组)、50例行双支架术(双支架植入组)。单支架植入组仅主支植入支架,边支不植入支架;双支架植入组运用mini-crus... 目的探讨分叉病变单支架术和双支架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0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行单支架术(单支架植入组)、50例行双支架术(双支架植入组)。单支架植入组仅主支植入支架,边支不植入支架;双支架植入组运用mini-crushing技术行双支架植入术。观察两组分叉病变的手术即刻及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两组主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3级、分支血管TIMI血流3级、主支血管残余狭窄>30%、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四个指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对两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发现,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在单支架植入组发生率高于双支架植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13/52)vs.12.0%(6/50),P<0.05];其余几项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单支架植入组1例(1.92%)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双支架植入组2例(4.00%)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6个月后,单支架植入组8例(15.38%)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双支架植入组7例(14.00%)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结论单支架术与双支架术治疗分叉病变短期观察临床疗效基本无差异,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病变 支架术 双支架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血清前降钙素原在预测ICU发生院内感染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亚娟 丘睿业 肖百芳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28-1329,共2页
目的 评估血清前降钙素原(PCT)在重症监护室中预测院内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入住ICU的重症患者111例,根据出院时诊断结果,按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分为院感组(n=52)和非院感组(n=59)。记录诊断院内感染时间上最接近的PCT及... 目的 评估血清前降钙素原(PCT)在重症监护室中预测院内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入住ICU的重症患者111例,根据出院时诊断结果,按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分为院感组(n=52)和非院感组(n=59)。记录诊断院内感染时间上最接近的PCT及白细胞(WBC)值。通过描绘ROC曲线来判断PCT对预测院内感染的价值,比较WBC和PCT在院内感染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院感组和非院感组间WB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P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ROC曲线中WBC、PC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0.584,95%CI 0.477~0.692,P=0.127)和(AUC=0.717,95%CI 0.620~0.815,P=0.000)。当PCT值为0.81ng/mL时,所对应的最大Youden指数为0.57。结论 PCT对院内感染的预测较WBC更有优势,及时监测血清PCT可为院内感染的早期辅助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感染 降钙素原 白细胞 ROC曲线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比较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对PCI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效果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奇峰 李斌 +1 位作者 何雪波 王豪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11期97-99,143,共4页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比较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对PCI术后患者的血小板的抑制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PCI术后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收治时间在2013年2月22日-2014年2月22日,这80例患者均使用信封抽取法进行分组,每组40例...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比较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对PCI术后患者的血小板的抑制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PCI术后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收治时间在2013年2月22日-2014年2月22日,这80例患者均使用信封抽取法进行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采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并在治疗结束后,使用血栓弹力图比较两组的血小板抑制效果。结果实验组的血小板抑制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实验组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和血肌酐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2.50%和17.50%,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比较结果表明,替格瑞洛对PCI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效果优于氯吡格雷,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血小板抑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