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技术的广东荔枝寒害监测预警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王春林 刘锦銮 +1 位作者 周国逸 杜尧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87-495,共9页
基于GIS技术和气候学模型 ,融合土地利用、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地理信息 ,对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资料进行较高空间分辨率的地理订正 ,结合冬季经济林果的生长发育状况和受害指标 ,实现对广东寒害发生发展及其强度、范围的实时动态监... 基于GIS技术和气候学模型 ,融合土地利用、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地理信息 ,对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资料进行较高空间分辨率的地理订正 ,结合冬季经济林果的生长发育状况和受害指标 ,实现对广东寒害发生发展及其强度、范围的实时动态监测、预警。关键技术与结论 :(1 )采用过程降温幅度和过程极端最低气温 2个因子定义寒害指标 ,克服传统业务指标局限性 ;(2 )根据T2 1 3数值预报产品 ,采用MOS预报方程 ,实现广东省 86个地面气象站的气温预报 ;(3 )采用包括经度、纬度、海拔高度 3因子的地理订正模型 ,并进一步采用坡度、坡向地理订正技术 ,获得了较好效果。最后以 1 999年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广东 寒害监测 预警
下载PDF
近50年来广东冬季寒害的特征 被引量:27
2
作者 王春林 刘锦銮 +1 位作者 曾侠 万日金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1-127,共7页
利用广东省86个地面气象站近50年(1951-2000年)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针对冬季经济林果的寒害指标,统计分析了近50年冬季寒害的特征。分析得出:(1)广东冬季寒害频数北多南少,各地平均年均1次,其中严重寒害近4成,严重寒害中又... 利用广东省86个地面气象站近50年(1951-2000年)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针对冬季经济林果的寒害指标,统计分析了近50年冬季寒害的特征。分析得出:(1)广东冬季寒害频数北多南少,各地平均年均1次,其中严重寒害近4成,严重寒害中又以降温型亚类Ⅲ最为典型,占6成以上。(2)寒害过程降温幅度平均达13.6℃,且越往南越大;过程最低气温平均2.6℃,高于冻害临界值0℃;寒害过程降温平均历时4d。(3)寒害分布于10月末至3月底,其中12月到1月累计占85%,月际分布大致呈以1月为峰值的单峰型;亚类Ⅲ12月和2月多于1月,呈双峰分布。(4)1980年是广东冬季气温变化的分水岭,寒害年均综合频数前30年多(160站次),后20年少(96站次)。(5)近50年广东冬季寒害年代际变化特征为:50,60,70年代逐渐增强,80年代迅速减弱,90年代有所回升(依然弱于50年代),年代际寒害由强到弱顺序为:70年代,60年代,50年代,90年代和8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寒害 50年
下载PDF
广东清远早、晚稻稻田甲烷排放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许黎 任万辉 +5 位作者 杨宁 王天龙 刘锦銮 M A K Khalil R A Rasmussen M J Shearer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27,共9页
分析了2003、2004年广东省清远市郊区早、晚稻稻田甲烷(CH4)的排放通量,结果表明广东清远早、晚稻稻田CH4排放通量的几何平均值2003年为4.38mg·m-2·h-1和6.09mg·m-2·h-1;2004年为5.17mg·m-2·h-1和8.3mg&#... 分析了2003、2004年广东省清远市郊区早、晚稻稻田甲烷(CH4)的排放通量,结果表明广东清远早、晚稻稻田CH4排放通量的几何平均值2003年为4.38mg·m-2·h-1和6.09mg·m-2·h-1;2004年为5.17mg·m-2·h-1和8.3mg·m-2·h-1,土壤有机质含量是造成2003和2004年CH4排放差异的原因之一。水稻品种的不同,CH4排放通量也有所不同,实验表明,水稻品种“七丝尖”的排放通量比品种“金优99”高1.08mg·m-2·h-1,产量却只有64%。此外,与相关的测量结果进行初步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含量 CH4排放 稻田
下载PDF
利用雷达回波与GIS技术反演面雨量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何健 王春林 +1 位作者 毛夏 孙向明 《气象科技》 2006年第3期336-339,i0002,共5页
自动气象站可以直接测量单点或较小范围的降水量,测量精度较高,但自动气象站的分布密度不够,往往漏掉强降水、暴雨中心。雷达能实时探测云和降水结构及系统发生、发展演变情况,能迅速提供一定区域的实时降水情况,但雷达测量误差较大,测... 自动气象站可以直接测量单点或较小范围的降水量,测量精度较高,但自动气象站的分布密度不够,往往漏掉强降水、暴雨中心。雷达能实时探测云和降水结构及系统发生、发展演变情况,能迅速提供一定区域的实时降水情况,但雷达测量误差较大,测定局地降水量精度不高,因此,将自动气象站与雷达进行点面结合,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和GIS技术,可以得到能够代表某特定区域平均降水情况的面雨量。以深圳市行政区域面雨量反演为例,建立区域内所有测站的6 min累积降雨资料与雷达回波数据之间的回归关系,借助GIS技术和包括对经度、纬度、海拔高度3个因子的地理订正,构建雷达图上特定行政区域的面雨量计算模型,并对格点拟合雨量进行空间分辨率的精细化反演,得到雷达图上的特定行政区域的面雨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雨量 多普勒雷达 GIS
下载PDF
华北暴雨云和降水的中/微尺度结构特征(Ⅰ)——一次暴雨的天气背景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廖菲 胡娅敏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69,共9页
为研究华北暴雨形成时的中尺度与微尺度的结构特征,选取发生于2005年7月22-24日的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和0.05°×0.05°的FY2C红外TBB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发生时的天气形... 为研究华北暴雨形成时的中尺度与微尺度的结构特征,选取发生于2005年7月22-24日的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和0.05°×0.05°的FY2C红外TBB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发生时的天气形势、水汽输送、大气稳定度、云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登陆台风和西风槽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高空槽后的西风急流入侵到华北北部,低层副高西侧的东南急流位于华北东部,使得华北地区上空形成了有利于触发对流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天气形势。低层印度季风与我国南海夏季风对水汽的北上有重要作用,还有一部分水汽系来自副高西侧的东南风急流输送;高层水汽主要是由偏东气流经副高西侧向西,然后转向北输送到华北;华北地区的低层存在较强的水汽辐合,高层存在相对较弱的水汽辐散区,这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结构 位涡 水汽 华北
下载PDF
江南春雨的气候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43
6
作者 万日金 吴国雄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36-950,共15页
春季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南(中国东南部,以下简称江南)的江南春雨是东亚独特的天气气候现象,通过气候平均资料分析和敏感性数值模式试验揭示了其可能的气候成因机制.江南处于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东南侧的强劲西南风风速中心的下游,具有... 春季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南(中国东南部,以下简称江南)的江南春雨是东亚独特的天气气候现象,通过气候平均资料分析和敏感性数值模式试验揭示了其可能的气候成因机制.江南处于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东南侧的强劲西南风风速中心的下游,具有强烈的风速和水汽辐合,这正是形成江南春雨的直接原因.该西南风风速春季的季节演变与高原东南部的感热加热的季节演变趋势一致,表明江南春雨不仅与高原机械强迫绕流西南风有关,还与其热力作用形成的气旋性低压环流西南风有关.敏感性数值试验表明,无高原时西南风风速中心消失,江南春雨雨带亦随之消失;当高原隆升时,高原东南侧低层西南风速几乎线性地随高原主体总非绝热加热的增强而增大,说明该西南风风速中心的出现正是高原的机械强迫作用和热力作用的结果.资料分析和模式试验充分表明,青藏高原在江南春雨的气候形成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春雨 气候成因 西南风 青藏高原 敏感性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