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8例产科急症子宫切除临床分析
1
作者 古似丹 姚映淑 林丽琼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6年第5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相关因素及在抢救产科大出血中的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15年间18例因产科急症行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均为经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产科大出血;急症子宫切除率为0.57%。;剖宫产术后... 目的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相关因素及在抢救产科大出血中的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15年间18例因产科急症行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均为经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产科大出血;急症子宫切除率为0.57%。;剖宫产术后急症子宫切除是阴道分娩的7倍;子宫切除原因依次是:胎盘因素(38.89%),宫缩乏力(27.78%),DIC(16.67%)。结论剖宫产、胎盘因素、宫缩乏力、DIC是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而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是抢救急性产科大出血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 剖宫产 急症子宫切除
下载PDF
抗凝药物在早发型子痫前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林丽琼 李冬红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79-1280,共2页
目的通过给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使用不同的抗凝治疗,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诊治的136例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的妊娠结局,按照是否抗凝治疗分为3组:其中给予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50 mg/d)的35例设为... 目的通过给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使用不同的抗凝治疗,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诊治的136例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的妊娠结局,按照是否抗凝治疗分为3组:其中给予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50 mg/d)的35例设为观察组A,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2~0.4 mL/d,连用7d)的30例设为观察组B,未给予抗凝治疗的71例设为对照组,对比这3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A、观察组B和对照组子痫发生率分别为5.7%(2/35)、3.3%(1/30)和11.2%(8/71),新生儿低体重发生率分别为22.8%(8/35)、23.3%(7/30)和35.2%(25/71),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11.4%(4/35)、10.0%(3/30)和21.1%(15/71),产后出血率分别为5.7%(2/35)、3.3%(1/30)和5.6%(4/71)。观察组的子痫发病率、新生儿低体重、新生儿窒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与观察组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预防早发型子痫前期并发症的发生,低分子肝素和小剂量阿司匹林在抗凝治疗中都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型子痫前期 抗凝治疗 小剂量阿司匹林 低分子肝素
下载PDF
101例异位妊娠首诊误诊原因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叶华珍 马俊瑛 肖玲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22-1123,共2页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首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1998年4月~2004年11月在我院住院诊治的异位妊娠患者435例,其中首诊误诊101例,分为两组,对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首诊诊断、治疗方法、腹腔内出血量和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435例患者中...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首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1998年4月~2004年11月在我院住院诊治的异位妊娠患者435例,其中首诊误诊101例,分为两组,对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首诊诊断、治疗方法、腹腔内出血量和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435例患者中有101例首诊误诊,发生率为23.2%,其中误诊为先兆流产者最多,占38.61%;其次为宫内早孕,占26.73%。首诊误诊组与首诊确诊组腹腔内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首诊医生对异位妊娠警惕性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妊娠 首诊 误诊原因
下载PDF
青蒿琥酯治疗妊娠期重症疟疾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瑞爱 邓敏茹 Antonio Sima Eworo Okomo 《河北医学》 CAS 2010年第7期849-851,共3页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Artesunate)治疗妊娠期重症疟疾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到非洲赤道几内亚共和国首都马拉博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妊娠期重症疟疾患者,采用注射用青蒿琥酯缓慢静脉注射,每天一次注射60?,连用3-5d,第1天剂...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Artesunate)治疗妊娠期重症疟疾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到非洲赤道几内亚共和国首都马拉博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妊娠期重症疟疾患者,采用注射用青蒿琥酯缓慢静脉注射,每天一次注射60?,连用3-5d,第1天剂量加倍,对高原虫密度(红细胞感染率≥10%)的患者,第1天首剂120?,注射后4-6h,再注射一次60?。静脉注射3-5d后,当患者病情好转时,改口服青蒿琥酯片,2次/d,一次50mg,直至完成7d疗程。取外周血制作厚薄血涂片行显微镜检查治疗前后的疟原虫情况。结果:全部患者给药后疟疾临床症状消失,外周血疟原虫密度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绝大部分患者疟原虫消失,经治疗一个疗程后,60例患者中有58例治愈,治愈率96.7%。结论:注射用青蒿琥酯静脉注射及口服青蒿琥酯片对妊娠期重症疟疾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 重症疟疾 青蒿琥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撕裂伤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林丽琼 李冬红 +1 位作者 黄春琴 李丽萍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30-1532,共3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撕裂伤发生的相关因素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调查、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住院实施剖宫产分娩的孕妇病例资料,以出现子宫切口撕裂伤的孕妇为损伤组,随机选取未出现手术损伤的孕妇为对照...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子宫切口撕裂伤发生的相关因素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调查、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住院实施剖宫产分娩的孕妇病例资料,以出现子宫切口撕裂伤的孕妇为损伤组,随机选取未出现手术损伤的孕妇为对照组,运用r检验和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方法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子宫切口撕裂伤相关的因素有胎位、胎头枕位、宫口开大情况及胎儿体重,与是否有盆腔手术史、孕妇年龄、先露高低、产程时间及麻醉效果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枕前位子宫切口撕裂伤发生率最低,巨大儿更容易导致子宫切口撕伤。结论:产前控制胎儿体重、产时及时纠正胎位不正及胎头枕位、减少第二产程剖宫产可以减少剖宫产术子宫切口撕裂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子宫切口撕裂伤 伤害预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