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ICC置管术在新生儿科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林明珠 古爱香 劳泳瑜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210-211,共2页
目的探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新生儿科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18例新生儿实施PICC置管的效果和护理经验。结果实际完成置管18例,置管成功率100%;平均留置时间(36±17.47)d;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2例,静脉炎6例,堵管... 目的探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新生儿科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18例新生儿实施PICC置管的效果和护理经验。结果实际完成置管18例,置管成功率100%;平均留置时间(36±17.47)d;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2例,静脉炎6例,堵管4例,导管相关败血症3例。结论PICC置管是新生儿科应用高刺激性药物静脉输液的较好选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更换敷料,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对延长PICC管使用时间,减少护理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PICC置管术 应用
下载PDF
可塑型固定板在婴儿四肢浅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左雪梅 齐悦 叶鸥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年第1期145-146,共2页
目的:探讨可塑型固定板在婴儿四肢浅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320例四肢浅静脉留置针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留置针采用常规木质小夹板固定,观察组患儿留置针采用可塑型固定板固定。观... 目的:探讨可塑型固定板在婴儿四肢浅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320例四肢浅静脉留置针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留置针采用常规木质小夹板固定,观察组患儿留置针采用可塑型固定板固定。观察两组患儿留置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输液不畅、折管、针眼渗血渗液、静脉炎、末梢循环障碍等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而留置时间>60 h的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可塑型固定板在婴儿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各类输液并发症,从而减轻患儿痛苦,延长了留置时间,降低护士工作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塑型固定板 浅静脉 留置针
下载PDF
小儿肠道术后胃肠减压中动态调整胃管深度及摇晃腹部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林明珠 温碧霞 陈丽梅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10期1516-1517,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肠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用胃肠减压减轻腹部的方法。方法将36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16例,对照组按常规给予持续胃肠减压;观察组予胃肠减压中动态调整胃管深度及摇晃腹部,可引出大量胃液和气体... 目的探讨小儿肠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用胃肠减压减轻腹部的方法。方法将36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16例,对照组按常规给予持续胃肠减压;观察组予胃肠减压中动态调整胃管深度及摇晃腹部,可引出大量胃液和气体,明显减轻腹胀。比较两组患儿腹胀首次缓解时间和患儿胃肠减压前后腹围差值>5 cm例数。结果观察组患儿腹胀首次缓解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观察组患儿胃肠减压前后腹围差值>5 cm例数较对照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肠减压中动态调整胃管深度及摇晃腹部方法提高胃肠减压效果,减轻腹胀,促进小儿术后肠功能恢复,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胃肠减压 早期炎性肠梗阻
下载PDF
阻断血流法提高早产儿肱动脉穿刺成功率的效果观察
4
作者 温碧霞 林明珠 陈丽梅 《临床护理杂志》 2015年第6期70-71,共2页
目的寻求临床中提高早产儿肱动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方法选择相同胎龄、相同体重早产儿60例,按不同穿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触摸动脉定位法,触摸肘部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穿刺。观察组采用阻断血流法,即先在肘关... 目的寻求临床中提高早产儿肱动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方法选择相同胎龄、相同体重早产儿60例,按不同穿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触摸动脉定位法,触摸肘部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穿刺。观察组采用阻断血流法,即先在肘关节掌侧横纹下约3cm处扎止血带,见肘部横纹上方突出一条短而直、接近皮肤颜色的血管,立即在该最突出处穿刺。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局部小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阻断血流法提高了早产儿肱动脉穿刺成功率,有显著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断血流法 早产儿 肱动脉穿刺
下载PDF
阿昔洛韦联合病毒唑治疗手足口病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东 《河北医学》 CAS 2012年第7期947-949,共3页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联合病毒唑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采用阿昔洛韦联合病毒唑治疗,而对照组仅用病毒唑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联合病毒唑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采用阿昔洛韦联合病毒唑治疗,而对照组仅用病毒唑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有效率(88.37%)明显优于对照组(58.14%),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发热消退时间和退疹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昔洛韦联合病毒唑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阿昔洛韦 病毒唑
下载PDF
应用核查清单预防新生儿气管插管不良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关浩锋 刘东 +7 位作者 郭青云 王方方 司徒娉婷 黄碧茵 许小慧 谭宝莹 裴夏南 王晓帅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5期214-216,共3页
目的观察应用核查清单预防新生儿气管插管相关不良反应(TIAE)。方法回顾性选择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进行气管插管的新生儿458例,根据是否应用核查清单分为两组,试验组233例使用清单,对照组225例未使用清单,比较两... 目的观察应用核查清单预防新生儿气管插管相关不良反应(TIAE)。方法回顾性选择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进行气管插管的新生儿458例,根据是否应用核查清单分为两组,试验组233例使用清单,对照组225例未使用清单,比较两组患儿TIAE及严重低氧血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出现严重TIAE 10例(4.3%),轻度TIAE 56例(24.0%),严重低氧血症52例(22.3%);对照组出现严重TIAE 23例(10.2%),轻度TIAE 75例(33.3%),严重低氧血症128例(56.9%)。两组在严重TIAE、轻度TIAE、严重低氧血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核查清单可减少新生儿TIAE及严重低氧血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气管插管 核查清单 不良反应 低氧血症
下载PDF
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在新生儿复杂腹腔感染并休克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关浩锋 刘东 +1 位作者 裴夏南 王晓帅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9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USCOM)在新生儿复杂腹腔感染(cIAI)并休克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收治的cIAI并休克的56例术后新生儿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应用USCOM分为两组,观察组(USCOM组... 目的探讨无创超声心输出量监测(USCOM)在新生儿复杂腹腔感染(cIAI)并休克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收治的cIAI并休克的56例术后新生儿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应用USCOM分为两组,观察组(USCOM组)25例和对照组(无USCOM监测)31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并发症、机械通气(MV)时间、转归的差异,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USCOM参数的差异。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输液量、MV时间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MAP、HR,治疗前后乳酸,尿量、血管活性药物及转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MAP、HR高于治疗前,治疗后乳酸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低,呈低排低阻状态。治疗后每搏输出量(SV)、CI比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力指数(INO)、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VV)、SVR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AI并休克的术后新生儿,USCOM可以快速精准地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指导CI的滴定,减少输液量、并发症和MV时间,对优化液体管理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腹腔感染 休克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非合并症早产儿喂养困难的护理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林明珠 古爱香 +1 位作者 陈丽梅 温碧霞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8-39,共2页
目的寻求有效训练非合并症早产儿吸吮能力,促进胃肠蠕动和胃肠消化液分泌的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80例不同胎龄、体质量出生2d内喂养困难的非合并症早产儿,依据早产儿生理特点,采用一套有效规范、实用、连贯性定人的改良喂养方法。... 目的寻求有效训练非合并症早产儿吸吮能力,促进胃肠蠕动和胃肠消化液分泌的护理方法。方法随机选取80例不同胎龄、体质量出生2d内喂养困难的非合并症早产儿,依据早产儿生理特点,采用一套有效规范、实用、连贯性定人的改良喂养方法。结果与喂养方法改良前相比,改良后,早产儿喂养困难发生率显著降低,吸吮能力和胃肠功能显著改善。结论改良法可促进非合并症早产儿早日恢复正常吸吮及胃肠功能,有显著的临床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合并症早产儿 喂养困难 护理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