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前白蛋白测定在肝胆外科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1
作者 梁辉 刘云建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8年第1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病人术前检测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胆汁酸及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被检者175人分为7组,其中健康对照组25例(A组);肝内胆管结石25例(B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25例(C组);原发性肝癌25例(D组);肝门部胆管癌25例(E...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病人术前检测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胆汁酸及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被检者175人分为7组,其中健康对照组25例(A组);肝内胆管结石25例(B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25例(C组);原发性肝癌25例(D组);肝门部胆管癌25例(E组);肝脏损伤25例(F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25例(G组)。所有被检对象均在清晨空腹静脉采血,用ELISA法分别测定PA,ALBTBA及PT。结果在本实验中从B组—G组结果显示,患者血清中前白蛋白逐渐降低(均值(mg/L)A组232.6;B组206.7;C组102.2;D组95.5;E组82.6;F组70.1;G组40.2)。各组与对照组比较,C、D及E组明显下降(P<0.05),F及G组下降更明显(P<0.01),肝内外胆管结石无明显下降(P>0.05)。TBA在C组至G组明显下降(P<0.05),B组无明显下降(P>0.05)。而白蛋白、PT在C、D和E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中前白蛋白含量的改变能敏感、特异、快速反应肝胆外科患者肝脏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功能 肝脏损伤 前白蛋白 白蛋白 总胆汁酸
下载PDF
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减黄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梁辉 覃兴尤 赖远辉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7-288,共2页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7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减黄对术后病死率、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术前减黄组入院时TB为(268±70)...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7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减黄对术后病死率、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术前减黄组入院时TB为(268±70)μmol/L,平均减黄10.2 d,至术前的TB下降为(174±55)μmol/L,与减黄前对比差异有显著性(t=2.16,P<0.05),与未减黄组术前的(248±85)μmol/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25,P<0.05);减黄组RBC输注量为(286±91)ml,未减黄组为(390±85)ml,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0%(31/78),其中减黄组为46%(11/24),未减黄组37%(20/5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个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性。结论术前减黄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风险仍然较高;术前减黄不能降低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病死率和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 术前胆道引流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并发症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血浆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梁辉 赖远辉 郭宇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23-725,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其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关系,为临床预防DVT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87例患者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据其诊断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别于术前...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其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关系,为临床预防DVT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87例患者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据其诊断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7天采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结果 26例患者(29.9%)术后并发DVT。术后第2天和第7天DVT组血浆ET-1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61.37±29.23,94.37±29.23vs46.71±13.36,P<0.05)。而非DVT组术后血浆ET-1浓度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两组间E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两组血浆NO均明显升高,DVT组术前61.49±21.33,术后88.25±37.34;非DVT组术前68.06±17.82,术后92.71±33.60,两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但两组间血浆NO在术前(61.49±21.33vs68.06±17.82)、术后第2天(88.25±37.34vs92.71±33.60)与术后第7天(70.63±25.72vs62.13±27.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可能是并发DVT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血浆ET-1早期发现DVT的高危人群并加强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下载PDF
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与Roux-en-Y代胃手术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分析
4
作者 林永俭 覃兴尤 张德强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和Roux-en-Y代胃手术对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2010年10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胃癌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胃切除手术治疗,将其按照术后消化道重建的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 目的研究分析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和Roux-en-Y代胃手术对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2010年10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胃癌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胃切除手术治疗,将其按照术后消化道重建的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有55例,A组患者采用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B组患者采用Roux-en-Y代胃手术,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消化道重建后的营养状况,对化疗毒性的耐受性、消化道重建后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的消化道重建时间短于B组,切口感染、淋巴漏、早饱症、倾倒综合征、反流性食道炎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对化疗毒性的耐受性显著优于B组,术后12个月的Hb、PA、TP检测水平以及消化道重建后的生活质量总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实施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治疗后的胃癌患者,间置空肠重建比Roux-en-Y重建方式具有更优的生活质量、更好的营养状况、反流性食管发生率更低、更好的化疗耐受性、胃排空功能更强及更轻微的内分泌改变,颇具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术 Roux-en-Y代胃手术 术后生存质量
下载PDF
生物可分解吻合环在全胃切除术中消化道重建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智勇 丁虹 覃兴尤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8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评价生物可分解吻合环(biaframentable anastomosis ring,BAR)在胃癌全胃切除术中消化道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42例待作全胃切除术的恶性胃肿瘤病人随机分成二组,其中应用BAR作消化道重建21例(BAR组),用传统手工吻合的21例(TMA... 目的评价生物可分解吻合环(biaframentable anastomosis ring,BAR)在胃癌全胃切除术中消化道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42例待作全胃切除术的恶性胃肿瘤病人随机分成二组,其中应用BAR作消化道重建21例(BAR组),用传统手工吻合的21例(TMA组)。结果两组病人均无死亡,痊愈出院。BAR组的消化道重建耗时明显少于TMA组。术后情况如吻合口出血、肠功能恢复时间、肺部感染显示BAR组明显好于TMA组。BAR组无吻合口漏,而TMA组则有1例。在术后6个月获得随访中ABR组是20例,TMA组17例。胃镜检查显示:BAR组在术后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炎、吻合口炎和吻合口肉芽肿的发生率均低于TMA组。两组在上述多项指标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应用BAR于全胃切除术的消化道重建具有操作简便快捷、疗效好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分解吻合环 胃癌 全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下载PDF
生长抑素对结肠癌术后肠梗阻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林永俭 朱晓东 +1 位作者 覃兴尤 张德强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6年第4期20-23,共4页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对结肠癌术后肠梗阻的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66例结肠癌术后肠梗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处理基础上给...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对结肠癌术后肠梗阻的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66例结肠癌术后肠梗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处理基础上给予生长抑素6~9mg/d,静脉点滴。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腹胀腹痛消失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评分,检测两组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腹胀、腹痛、肛门排气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处理基础上,生长抑素对结肠癌术后肠梗阻的疗效明显,且可抑制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抑素 结肠癌 肠梗阻 炎性因子
下载PDF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谵妄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2
7
作者 谢海莲 《吉林医学》 CAS 2009年第22期2812-2813,共2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出现谵妄的相关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护理。方法:总结13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138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谵妄11例,表现为知觉障碍、...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出现谵妄的相关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护理。方法:总结13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138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谵妄11例,表现为知觉障碍、语句不连贯、睡眠、清醒节律失调、定向力和记忆力减退等。70岁以上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明显增加,52~69岁及70岁以上术后患者谵妄的发生率分别为1.4%和6.5%。结论:高龄、疼痛、和睡眠障碍是前列腺电切(TURP)术后发生谵妄的重要因素,术后良好的镇痛及充足的睡眠可有效预防术后谵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谵妄 诱因及护理
下载PDF
绞窄性腹外疝一期修补术的疗效探讨
8
作者 李智勇 丁虹 覃兴尤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8年第3期198-200,共3页
目的探讨绞窄性腹外疝一期修补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6月至2007年6月我科施行的41例绞窄性腹外疝手术的的临床资料,其中作单纯高位结扎的17例(结扎组),作一期修补术的24例(修补组)。结果两组无死亡病例,但术后切口感染有4例,发... 目的探讨绞窄性腹外疝一期修补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6月至2007年6月我科施行的41例绞窄性腹外疝手术的的临床资料,其中作单纯高位结扎的17例(结扎组),作一期修补术的24例(修补组)。结果两组无死亡病例,但术后切口感染有4例,发生在结扎组和修补组的均各为2例,两组的切口感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疝复发共20例,其中结扎组是17例(复发率为100%),修补组是3例(复发率为12.5%),两组的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所有复发病例均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修补,痊愈出院,全部随访一年以上,无再复发。结论对绞窄性腹外疝的治疗,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生素,术中注意无菌操作和保护创面,一期疝修朴术亦可取得切口感染少及复发率低的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窄性腹外疝 高位结扎术 疝修补术 疗效
下载PDF
经阴囊皮下全程负压引流应用于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切口缝合中的效果研究
9
作者 张庆昱 冯海望 +2 位作者 朱晓东 覃兴尤 冉墨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第12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经阴囊皮下全程负压引流应用于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切口缝合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3月广东省江门市新会中医院外科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按切口缝合方式不同将5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经阴囊皮下全程负压引流应用于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切口缝合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3月广东省江门市新会中医院外科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按切口缝合方式不同将5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采用经阴囊于腹外斜肌腱膜外放置负压引流管全程负压引流,对照组采用早期挤压排液法。对比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愈合时间、愈合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切口甲级愈合率96.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97%(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全程负压引流联合皮肤皮内缝合可显著缩短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患者手术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减少切口感染及水肿,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疝 无张力疝修补术 全程负压引流 皮下脂肪层 皮内缝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