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农村首例人禽流感H5N1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郑慧贞 康敏 +9 位作者 林锦炎 李晖 陈秋霞 方苓 邹丽容 吴德 黄平 柯昌文 杨杏芬 陈振明 《华南预防医学》 2008年第6期1-3,7,共4页
目的确定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查明感染来源,以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疫情。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广东省海丰县1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结果该患者女性,44岁,于2008年2月16日开始发病,病初... 目的确定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查明感染来源,以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疫情。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广东省海丰县1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结果该患者女性,44岁,于2008年2月16日开始发病,病初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持续发热,1周内胸片出现两肺大片浸润阴影,病情进展迅速,抗生素治疗无效,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月25日死亡。患者痰液标本禽流感病毒(H5N1)核酸阳性,病毒分离阳性,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分离的H5N1病毒[A/Guangdong/1/2008(H5N1)]仍为禽源性特征。患者居住广东省海丰县海城镇某村,发病前后未离开过居住地,未接触过类似病人。海丰县是候鸟迁徙栖息地,2004年曾发生禽流感疫情。患者发病前1周曾接触与进食自养的病死鸡。病家附近见有水鸟(麻雀和白鹭)活动。经医学观察8d,所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患者的丈夫共91人)均未出现类似症状。参照卫生部《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后,疫情没有扩散。结论该病例确诊为广东省农村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感染来源可能是禽流感病毒(H5N1)从病死禽直接传给人,但未发现人传人的现象。今后应继续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加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应急贮备、培训和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A型 流行病学 农村人口
下载PDF
广东省2013年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35
2
作者 杨芬 孙立梅 +4 位作者 郭丽丽 曾育富 谭小华 张锦清 林文青 《华南预防医学》 2015年第3期233-237,共5页
目的 分析广东省2013年网络报告的其他感染性腹泻(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例的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广东省报告的其他感... 目的 分析广东省2013年网络报告的其他感染性腹泻(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例的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广东省报告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资料,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广东省其他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广东省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166 274例,年报告发病率为156.95/10万。全省21个地市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分别为深圳(41 111例)、广州(18 900例)、梅州(11 386例)、江门(10 704例)和东莞(10 691例),合计占全省病例总数的55.81%。全年发病高峰在1、10、11及12月,共报告99 485例,占59.83%。男性98 356例,女性67 918例,男女性别比为1.45∶1;病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4岁组,共报告130 424例,占总发病数的78.44%;病例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共报告130 274例,占总发病数的78.35%。共报告19起暴发疫情,均由诺如病毒引起。实验室诊断病例76 264例,占总病例数的45.86%;59 844例报告了病原学检测结果,其中病毒感染58 241例,占97.32%,细菌感染1 525例,占2.55%。病毒感染病例中,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占95.73%(55 756/58 241);细菌感染病例中,以沙门菌属感染为主,占81.11%(1 237/1 525)。结论 广东省2013年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高峰为秋冬季,5岁以下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暴发疫情均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感染的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细菌感染的主要病原为沙门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其他感染性腹泻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广东省恩平市2016年寨卡病毒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萌 李剑森 +5 位作者 邓爱萍 吴德 彭志强 向蓥飞 钟豪杰 宋铁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对广东省恩平市2016年寨卡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梳理和分析,为寨卡等虫媒传染病的应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恩平市2016年制定的寨卡防控的相关文件、恩平市疾控中心《寨卡病毒病防控工作简报》获... 目的对广东省恩平市2016年寨卡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梳理和分析,为寨卡等虫媒传染病的应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恩平市2016年制定的寨卡防控的相关文件、恩平市疾控中心《寨卡病毒病防控工作简报》获取相关信息,并通过"广东省病媒生物监测信息平台"获得蚊媒监测数据。采用Excel对数据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和描述性分析。结果广东省2016年2月15日至6月5日共报告输入性病例13例,均由南美国家输入,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广东省恩平市在2月19日立即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制定6个工作方案;在定点收治医院对全部病例开展病例管理;2月11日至11月30日恩平对1 184名归国人员进行追踪随访,对782人进行采样筛查,发现7例寨卡病例和3名隐性感染者;通过蚊媒控制,将全年大部分布雷图指数(BI)和诱蚊诱卵器指数(MOI)控制在10以下水平。结论广东省2016年通过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阻止了本地病例的发生,防控措施切实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卡病毒病 病例管理 隐形感染者 健康随访 蚊媒控制
原文传递
广东省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和国境检疫意义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刘于飞 沈纪川 +4 位作者 杨智聪 李海麟 张力 狄飚 吴新伟 《华南预防医学》 2009年第5期47-50,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广东省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发病特点,评估防控措施,为预防和控制甲型H1N1流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方法,描述病例发病过程,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患者,男性,59... 目的调查分析广东省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发病特点,评估防控措施,为预防和控制甲型H1N1流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方法,描述病例发病过程,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患者,男性,59岁,广州市居民,2009年4月21日至5月12日赴美国、加拿大(均为甲型H1N1流感疫区)旅游,5月13日经韩国抵达香港,5月14日晚患者自觉咽痛、鼻塞、干咳,5月15日乘坐列车从香港抵达广州,在口岸检疫时发现其发热,并送往指定收治医院。患者临床表现较轻,发热持续3 d,其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该病例被确诊为广东省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95名密切接触者中有85名接受医学观察,期间6人曾出现发热或上呼吸道症状,经实验室检测排除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该起疫情未出现二代病例。结论该疫情确诊为广东省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患者可能在美国、加拿大等疫区旅游期间受感染。口岸检疫能在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疫情的早期发现入境者中的可疑病例。及早对可疑持续发热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加强密切接触者的隔离与管理,是早期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输入性病例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2014年广州某大学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陈阿群 高淑萍 +3 位作者 孙立梅 赵树青 常彩云 肖新才 《应用预防医学》 2016年第1期15-18,25,共5页
目的对一起大学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探讨疫情暴露因素和感染来源,提出有效防控措施。方法对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以临床病例为病例组,选取病例同宿舍楼内未发病的健康学生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就餐食... 目的对一起大学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探讨疫情暴露因素和感染来源,提出有效防控措施。方法对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以临床病例为病例组,选取病例同宿舍楼内未发病的健康学生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就餐食堂、不同就餐餐次暴露的差异,探查病例危险因素。结果累计报告病例64例,学生罹患率为0.35%(64/18490),145份样品中检出36份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病例阳性检出率为57.89%(22/38),厨工阳性检出率为13.08%(14/107);诺如病毒分型均为GⅡ.4型。可疑暴露食堂、餐次是第三食堂2月26日晚餐(OR=5.00,95%CI:1.02-24.49)和第三、五食堂2月28日晚餐(OR=6.65,95%CI:2.11-20.93;OR=5.73,95%CI:1.19-27.60)。结论引起本次疫情的原因是该校厨工在加工食物/分发餐具时污染了食物/餐具引起的诺如病毒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如病毒 感染性腹泻 暴发 流行病学调查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2011—2015年广东省基于主动监测的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流行特征 被引量:19
6
作者 谢东生 何剑峰 +8 位作者 杨芬 李晖 康敏 张萌 叶新 谭小华 倪锡河 胡乐 孙立梅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38-742,共5页
目的 了解广东省2011-2015年肠道病毒71型(EV-A71)感染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方法 通过"广东省急性传染病监测信息平台系统"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广东省8个哨点医院上报的感染EV-A71的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监测数据,包括病例的年... 目的 了解广东省2011-2015年肠道病毒71型(EV-A71)感染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方法 通过"广东省急性传染病监测信息平台系统"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广东省8个哨点医院上报的感染EV-A71的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监测数据,包括病例的年龄、发病日期和病原学数据等。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及实验室确诊病例数资料,包括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疫情数据、重症和死亡病例疫情数据,以及病例的年龄、发病日期和病原学数据等。结合两种来源的数据估算感染EV-A71手足口病发病率,描述其分布特征;采用χ2检验分别比较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月份间EV-A71感染手足口病阳性率及估算发病率的差异。结果 2011-2015年8个哨点医院共报告感染EV-A71的普通病例1 855例,其中,2014年最高(31.6%,605/1 916),2015年最低(6.8%,134/1 971)(χ^2=521.85,P〈0.001)。而通过疾病监测系统报告的2011-2015年广东省手足口病普通病例为1 772 516例,感染EV-A71的重症及死亡病例为1 902例;2011-2015年广东省手足口病重症及死亡病例中,感染EV-A71的构成比分别达72.6%(1 775/2 444)和97.0%(127/131)。各年龄组EV-A71感染手足口病年均估算发病率随年龄升高呈下降趋势(趋势χ^2=990 273.20,P〈0.001),1岁组最高,为1 697.67/10万,4岁组最低,为705.46/10万。各月份EV-A71感染手足口病年均估算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23,P〈0.001),5月份最高,为15.51/10万,7月份最低,为9.42/10万。结论 广东省EV-A71感染手足口病在各年度流行水平不同,手足口病重症及死亡病例以EV-A71感染为主,1岁儿童是EV-A71感染手足口病高危人群,5月为EV-A71感染手足口病的高峰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属 横断面研究 肠道病毒71型
原文传递
2017年广东省秋季手足口病疫情高发流行特征及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萌 龙遗芳 +6 位作者 杨芬 曾汉日 吴崧霖 郭莉敏 马学凤 李晖 孙立梅 《疾病监测》 CAS 2018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索广东省2017年秋季手足口病疫情异常升高的原因,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广东省手足口病个案信息、暴发疫情信息和人口学信息。收集广东省手足口病监测哨点每周送检的病例粪... 目的探索广东省2017年秋季手足口病疫情异常升高的原因,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广东省手足口病个案信息、暴发疫情信息和人口学信息。收集广东省手足口病监测哨点每周送检的病例粪便或肛拭子标本,采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监测样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选取2016-2017年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 A6)核酸阳性标本进行VP1全长序列测序并进行基因进化分析。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7年9月1日至10月31日,广东省报告手足口病152 791例,较2011-2016年同期平均水平增加133.25%,较2017年夏季流行高峰期增加23.16%。秋季发病峰值(24 822例/周)较2017年夏季高峰峰值升高34.72%,较2011-2016年同期平均水平升高167.71%。发病强度(以周均发病率计算)除湛江市外,20个地市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云浮、茂名等9个地市增幅超过100.00%。各年龄组发病率分布均高于2013-2016年同期平均水平,病例职业构成均以散居儿童为主。9-10月哨点监测Cox A6阳性率超过80%。2017年,Cox A6病毒核苷酸同源性为97.3%,而与2015年和2016年毒株同源性逐年降低。结论 2017年秋季广东省手足口病出现异常大幅增加,疫情高发由全省整体发病水平增长引起,与优势毒株转为Cox A6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高发原因 流行病学 柯萨奇病毒A组6型 VP1核苷酸同源性
原文传递
广东省2013-2017年3种基因型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 被引量:25
8
作者 张萌 龙遗芳 +6 位作者 郭莉敏 吴崧霖 方苓 杨芬 李晖 黄琼 孙立梅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10-1215,共6页
目的分析2013-2017年广东省115起由GⅡ.2、GⅡ.17和GⅡ.4/sydneV3种基因型引起的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的流行特征,为诺如病毒感染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1月30... 目的分析2013-2017年广东省115起由GⅡ.2、GⅡ.17和GⅡ.4/sydneV3种基因型引起的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的流行特征,为诺如病毒感染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1月30日广东省报告的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采用RT-PCR方法对每起疫情的病例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经基闵测序后确定病毒基凶型,对GⅡ.2、GH.17和GⅡ.4/svdnev3种基因型暴发疫情特点进行分析,采用直接标准化法计算病例呕吐和腹泻的比例。结果广东省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1月30日共报告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167起,GⅡ.2、GⅡ.17和GⅡ.4/sydney3种基冈型引起115起。暴发场所中,GⅡ.2型为小学占39.68%(25/63)、托幼机构占28.57%(18/63)、中学占25.40%(16/63)、大学占6-35%(4/63);Gn.17型为中学占41.03%(16/39)、其他社会单位占20.51%(8/39)、小学占15.38%(6/39)、大学占12.82%(5/39)、社区和托幼机构各占5.13%(2/39);GⅡ.4/sydney型为大学占53.85%(7/13)、托幼机构和其他社会单位各占15.38%(2/13)、小学和中学各占7.69%(1/13)。传播途径中,GⅡ.2型为接触传播占77.78%(49/63)、食源性传播占17.46%(11/63);GⅡ.17型为食源性传播占53.85%(21/39)、接触传播占15.38%(6/39)、水源性传播占12.82%(5/39);GⅡ.4/sydney型为食源性传播占53.85%(7/13)、接触传播占38.46%(5/13)。临床表现中,GⅡ.2型的标准化呕吐比例为73.76%、腹泻比例为42.85%;GⅡ.17型的标准化呕吐比例为76.37%、腹泻比例为51.40%;GⅡ.4/sydney型的标准化呕吐比例为54.10%、腹泻比例为55.95%。结论GⅡ.2型主要涉及小学、托幼机构和中学,以接触传播为主;GⅡ.17型主要涉及中学和其他社会单位,以食源性传播为主;GⅡ.4/sydney型主要涉及大学.食源性传播比例最高,接触传播也有较高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如病毒 暴发 基因型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广州市某建筑工地一起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1
9
作者 高淑萍 肖新才 +3 位作者 景钦隆 宋铁 莫想换 陈阿群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7年第4期372-374,共3页
目的调查广州市某工地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探讨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原因,为登革热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队列研究方法对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ELISA、RT-PCR和病毒分离的方法对标本病原学进... 目的调查广州市某工地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探讨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原因,为登革热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队列研究方法对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ELISA、RT-PCR和病毒分离的方法对标本病原学进行检测。结果工地工人登革热罹患率为16.96%;全部病例均在同一潜伏期内发病;未使用防蚊措施(RR=2.9,95%CI=1.6~5.0)、地下室工作(RR=2.6,95%CI=1.5~4.6)、工地板房住宿(RR=5.2,95%CI=1.7~16.3)工人罹患登革热风险更高;叉生分析结果显示工地住宿暴露与地下室工作暴露存在交互作用,工地住宿是主要患病风险,地下室工作增加患病风险。结论工地蚊媒密度高是引起本次疫情的主要原因,工人在工地住宿、地下室工作为共同危险因素,未采取防蚊措施增加了患病风险。尽早隔离病人、杀灭成蚊、清理孳生地是登革热防控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暴发 流行病学调查 建筑工地
原文传递
广东省1起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调查 被引量:5
10
作者 龙其穗 孙立梅 +4 位作者 郭汝宁 杨忠伟 余大年 刘文锦 梁侨任 《华南预防医学》 2010年第1期25-28,32,共5页
目的通过对广东省1起学校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调查与控制,分析疫情特点及控制措施实施效果,为社区甲型H1N1流感疫情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主动搜索、问卷调查等方法对2009年6月26日广东省台山市报告的1起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 目的通过对广东省1起学校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调查与控制,分析疫情特点及控制措施实施效果,为社区甲型H1N1流感疫情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主动搜索、问卷调查等方法对2009年6月26日广东省台山市报告的1起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并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采集病例咽拭子标本用Real-time RT-PCR方法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该疫情涉及台山市某小学10个班级中的9个;经病例搜索共报告流感样病例61例,全部为学生,罹患率为11.9%(61/514),临床症状主要以发热、咳嗽、咽痛和头痛为主;指示病例发病时间为6月19日,发病高峰为6月24日,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6月30日,疫情持续12 d。同期实行居家观察密切接触者314人,家庭内二代病例仅出现2例。对其中12例流感样病例采集咽拭子标本,经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均呈阳性。结论该起疫情为1起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感染来源可能与海外返乡华侨中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或隐性感染者引起社区甲型H1N1流感感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学生 疾病暴发流行
原文传递
一起医院腺病毒55型感染暴发疫情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控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玉芳 李秀莺 +3 位作者 杨新金 陈茂余 梁健华 黄凤娟 《疾病监测》 CAS 2018年第9期787-790,共4页
目的调查一起腺病毒55型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控制感染传播。方法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制订病例定义,描述流行特征;采集患者咽拭子,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鉴定病原体。按照边调查边控制的原则,落... 目的调查一起腺病毒55型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控制感染传播。方法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制订病例定义,描述流行特征;采集患者咽拭子,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鉴定病原体。按照边调查边控制的原则,落实防控措施。结果 2016年6月21日至7月8日累计发病43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咽拭子标本检测确认为腺病毒55型感染,病例主要来自神经外科(41例,占95.35%),罹患率为24.12%(41/170)。结论该疫情是由腺病毒55型引起的医院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传播途径可能为近距离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建议医疗单位将腺病毒纳入呼吸道疾病常规诊断项目,提高对呼吸道传染病的早期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腺病毒55型 传播途径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原文传递
1起肠炎沙门菌引起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4
12
作者 梁骏华 李世聪 +6 位作者 柯碧霞 邓小玲 张力 晁斌 林东明 黄琼 杨杏芬 《华南预防医学》 2013年第6期20-23,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1起学校食源性肠炎沙门菌暴发事件的危险因素,提出控制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该起事件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可疑食物的调查;采集部分病例、厨工肛拭子和环境拭子样本进行病原菌... 目的调查分析1起学校食源性肠炎沙门菌暴发事件的危险因素,提出控制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该起事件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可疑食物的调查;采集部分病例、厨工肛拭子和环境拭子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血清学分型鉴定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该起食源性疾病暴发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2009年6月9日,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6月12日,事件历时4 d,流行曲线提示该次事件符合点源暴发模式。共报告病例61例,均为寄宿生,走读生和教职工均无发病,其中男寄宿生发病12例,罹患率为3.9%(12/309),女寄宿生发病49例,罹患率为10.7%(49/460),女生的罹患率明显高于男生(P<0.01)。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提示,6月9日早餐的鸡蛋三文治为引起发病的危险食品(OR=21.70,95%CI为8.50~55.50)。采集患者肛拭子25份、食堂厨工肛拭子14份、食堂冰箱和环境拭子11份,分别有19、5、1份样本检出同一血清型的肠炎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法分析结果表明该25株肠炎沙门菌分离株具有完全相同的PFGE图谱。结论该事件为1起肠炎沙门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可疑中毒食物为6月9日早餐的鸡蛋三文治,卫生监管部门应重视对各类以鸡蛋为原料的食品的卫生监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肠炎 食源性疾病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一起山区小学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调查与疫苗保护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宇翔 孔德亮 +4 位作者 吕玉玲 廖梅婷 黎玉华 申文豪 黄国华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16-1719,共4页
目的对一起发生在肇庆市某山区寄宿制小学的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评估含腮腺炎成分疫苗(MuCV)的保护效果,为制定疫情防控对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现场个案调查、访谈获得病例资料和疫情相关流行病学信息,运用描述性和... 目的对一起发生在肇庆市某山区寄宿制小学的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评估含腮腺炎成分疫苗(MuCV)的保护效果,为制定疫情防控对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现场个案调查、访谈获得病例资料和疫情相关流行病学信息,运用描述性和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疫情流行特征,探索危险因素,评价疫苗保护效果。结果共搜索到腮腺炎病例166例,均为学生,腮腺炎总罹患率为7.79%,首发病例2018年10月11日发病,末位病例2018年12月9日发病,疫情持续60 d;年龄集中在10~13岁,占比66.27%;男生罹患96例,女生70例,男女之间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0,P>0.05)。全校34个班级中涉及28个班级,有11个班级罹患率>10%,主要分布在二、四、六年级,不同年级学生的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89,P<0.01);不同楼层之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5,P<0.01),三楼高于其他楼层。住宿生58名,有12例病例,住宿生患病风险是非住宿生的1.89倍(RR=1.89,95%CI=1.10~3.23);未接种MuCV者罹患率高于接种者(χ^(2)=5.70,P<0.05),VE%(95%CI)=35%(7%~55%);接种1剂次的疫苗保护效果为34%(4%~54%);保护效果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χ趋势2=6.53,P<0.05),接种6年后失去保护效果(χ^(2)=1.12,P>0.05)。结论病例发现和隔离不及时、MuCV接种率低、接种1剂次疫苗的保护效果随时间而减弱导致本次疫情的暴发和持续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 疾病暴发流行 发病率 疫苗 学生
原文传递
广东省2015-2022年流感暴发疫情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庄雅丽 卢捷 +6 位作者 吴树凯 张展辉 魏志梅 李依红 胡婷 康敏 邓爱萍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42-948,共7页
目的分析广东省2015年1月至2022年8月报告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掌握广东省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针对2015-2022年广东省发生的暴发疫情,收集疫情现场处置信息,对疫情特征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影... 目的分析广东省2015年1月至2022年8月报告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掌握广东省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针对2015-2022年广东省发生的暴发疫情,收集疫情现场处置信息,对疫情特征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影响暴发疫情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因素。结果广东省共报告流感暴发疫情1901起,总罹患率为2.05%;疫情报告时间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1月(50.24%,955/1901),4-6月(29.88%,568/190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报告暴发疫情占59.23%(1126/1901);中、小学校为疫情发生的主要场所(88.01%,1673/1901)。暴发疫情以发病数10~29例为主(66.18%,1258/1901),持续时间以7 d内为主(50.93%,906/1779)。幼儿园(aOR=0.38,95%CI:0.15~0.93)、珠江三角洲地区(aOR=0.60,95%CI:0.44~0.83)、首例发病时间距离报告时间(与≤3 d相比,>7 d的aOR=3.01,95%CI:1.84~4.90)、甲型H1N1(aOR=2.02,95%CI:1.15~3.55)、B(Yamagata)系(aOR=2.94,95%CI:1.50~5.76)引起与暴发疫情发病人数有关;停课(aOR=0.65,95%CI:0.47~0.89)、珠江三角洲地区(aOR=0.65,95%CI:0.50~0.83)、报告时间距离首例发病时间(与≤3 d相比,>7 d的aOR=13.33,95%CI:8.80~20.19;4~7 d的aOR=2.56,95%CI:1.81~3.61)与暴发疫情持续时间有关。结论广东省流感暴发疫情存在冬春季和夏季2个高峰。中、小学校是高发场所,尽早报告疫情是控制学校流感暴发疫情的关键措施,同时应该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 暴发 流行病学特征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1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分子流行病学溯源研究
15
作者 刘振华 刘素芬 +5 位作者 张恒 林露 朱海明 梁骏华 李剑森 黄琼 《华南预防医学》 2013年第5期68-70,73,共4页
目的调查1起旅游团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分析危险因素,利用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溯源致病因子及可能污染途径。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特征;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探... 目的调查1起旅游团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分析危险因素,利用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方法溯源致病因子及可能污染途径。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特征;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危险因素和现场卫生学调查追溯原因。采集病例样本和环境样本进行致病菌分离、血清学分型鉴定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确定致病因子和污染途径。结果2012年7月8-9日,从某旅游团成员中共搜索到26例病例,罹患率为35.14%(26/74),临床表现主要以腹痛(占96.15%)、腹泻(占96.15%)、呕吐(占61.54%)等为主。流行曲线符合点源暴发模式,可疑餐次为7月8日午餐,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提示姜葱炒花蟹为可疑食物(OR=10.00,95%C1为1.13—88.49)。共采集各类样本41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18份,阳性率为43.90%。其中采集病例粪便、肛拭子和呕吐物样本16份,捡出阳性12份;采集餐馆砧板、菜刀、餐具、半成品食物、装生花蟹胶篓拭子样本共25份,检出FEl性6份。12份病例粪便和肛拭子样本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与1份装生花蟹胶篓拭子样本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茵菌株PFGE图谱相似性达100%;11份病例样本和胶篓拭子样本血清型为03:K6,1份病例样本血清型为OUT:KI。现场卫生学调查提示,事件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为加工时间不足导致姜葱炒花蟹未能煮熟煮透。结论根据病例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结果,判定该起事件为1起副溶血性弧茵食物中毒事件,事件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为花蟹未煮熟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2017-2019年广东省柯萨奇病毒A组6型感染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吴燕飞 陈旭光 +3 位作者 刘东妹 李剑森 谭小华 杨芬 《疾病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1-366,共6页
目的了解2017—2019年广东省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 A6)感染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方法在广东省21个地市及佛山市顺德区(省直管区)共选取22家哨点医院开展手足口病普通病例Cox A6感染监测,结合手足口病个案及暴发数据,估算Cox A6感染手足口... 目的了解2017—2019年广东省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 A6)感染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方法在广东省21个地市及佛山市顺德区(省直管区)共选取22家哨点医院开展手足口病普通病例Cox A6感染监测,结合手足口病个案及暴发数据,估算Cox A6感染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并分析人群和时间分布特征。结果Cox A6感染阳性率分别为57.1%、23.0%、47.4%。暴发构成比为18.5%(12/65),仅次于Cox A16,主要发生在9月和6月。估算发病率随年龄升高呈下降趋势(趋势χ^(2)=2683320.620,P<0.001),高发年龄组依次为0~(1650.29/10万)、1~(4092.17/10万)、2~(2057.02/10万)和3~岁组(1530.23/10万);随月龄增加呈上升趋势(趋势χ^(2)=771.582,P<0.001),高发月龄依次是11~(4982.7/10万)、10~(4150.7/10万)、9~(3523.2/10万)、8~(2684.97/10万)和7~月龄组(1813.01/10万)。高发月份依次是9(34.99/10万)、7(30.98/10万)、10(28.88/10万)、8(24.18/10万)和6月(22.04/10万)。重症及死亡病例构成比为25.2%(86/341),仅次于肠道病毒71型(EV71)(35.5%,121/341)。结论Cox A6已成为广东省手足口病病原的主要型别之一,各年份流行强度不同;暴发疫情强度仅次于Cox A16,Cox A6感染水平高时,暴发疫情增多,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9月和6月常见;6—10月是高发季节,0~3岁儿童是高危人群,6~11月龄为高发月龄;重症及死亡强度低于EV71,高于Cox A16,但其重症及死亡比例较以往研究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萨奇病毒A组6型 肠道病毒71型 手足口病 流行特征 发病率 病原学监测
原文传递
广东省2004—2010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朱连开 梁文佳 陈经雕 《华南预防医学》 2012年第4期45-46,50,共3页
目的了解广东省2004—2010年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发病情况及菌株变化情况,为布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04—2010年广东省布病疫情报告卡及各级疾控机构个案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 目的了解广东省2004—2010年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发病情况及菌株变化情况,为布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04—2010年广东省布病疫情报告卡及各级疾控机构个案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用虎红平板和试管凝集反应方法检测布病血清抗体,用血培养进行菌种分离,并采用血清凝集、噬菌体裂解、染料抑菌试验及PCR方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 2004—2010年广东省共报告布病病例112例,疫情以散发为主,地区分布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占93.75%(105/112);除11月外,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其中以5月份发病最多达24例(占21.43%);发病年龄以40~59岁年龄组为主,占57.14%(64/112);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33∶1;职业分布以从事家畜收购、运输及屠宰加工的人群为主,占71.43%(80/112)。病例菌株分离率为72.73%(80/110),流行菌株分别是羊种3型占91.23%(52/57)、羊种1型占5.26%(3/57)、猪种3型占3.51%(2/57)。结论广东省布病以羊种3型为主要流行菌株,疫情发生与家畜尤其是羊只的贸易、加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广州市高校学生与教职工登革热防控知识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18
作者 张陈欢 欧蔚辉 +7 位作者 拉珍 翁嘉喜 蓝英 谢茂泉 张应涛 杨宇威 罗傲 谭小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49-256,共8页
目的调查广州市高校教职工与学生的登革热防控知识与预防行为实施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开展高校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方便抽样方法,通过匿名自填电子问卷的方式,对广州市19所高校共5527名学生与1470名教职工... 目的调查广州市高校教职工与学生的登革热防控知识与预防行为实施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开展高校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方便抽样方法,通过匿名自填电子问卷的方式,对广州市19所高校共5527名学生与1470名教职工进行调查。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描述及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率和比例的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登革热防控知识知晓及登革热预防行为实施的影响因素。结果广州市高校学生与教职工登革热防控知识总体知晓率为53.14%,其中学生为47.82%,教职工为73.13%。登革热预防行为总体实施率为64.47%,其中学生为62.55%,教职工为71.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结果显示,受访的学生中,年龄、专业、生源地为知晓登革热防控知识的影响因素,性别、生源地、年级、知晓登革热防控知识为实施登革热预防行为的影响因素;受访的教职工中,性别和工作岗位为知晓登革热防控知识的影响因素,知晓登革热防控知识、工作年限和工作岗位为实施登革热预防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广州市高校学生与教职工登革热防控知识知晓率及预防行为实施率不高,学校需有针对性地加强高校师生登革热防控健康宣教与健康促进活动,推动广州市高校登革热疫情防控有序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防控知识 行为 高等学校
原文传递
东莞市入侵红火蚁伤人导致1例过敏性休克 被引量:7
19
作者 卢文成 韩佳音 +6 位作者 张巧利 陈浩田 刘文华 林立丰 易建荣 陈建东 卢秀萍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5-106,共2页
目的了解人群被入侵红火蚁蜇咬后引发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症状、治疗情况及红火蚁的发生情况,为其蜇咬人后的治疗提供资料。方法采用访问主治医生及查阅病历、访问患者,调查被蚂蚁叮咬的现场生境等方法进行。结果患者入院诊断为蚂蚁咬伤,... 目的了解人群被入侵红火蚁蜇咬后引发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症状、治疗情况及红火蚁的发生情况,为其蜇咬人后的治疗提供资料。方法采用访问主治医生及查阅病历、访问患者,调查被蚂蚁叮咬的现场生境等方法进行。结果患者入院诊断为蚂蚁咬伤,过敏性休克,经医院及时对症抢救2h后痊愈;访问患者证实其是被蚂蚁叮咬后引起身体不适入院;调查患者被叮咬生境发现有入侵红火蚁孳生。结论患者被入侵红火蚁蜇咬后引起过敏性休克,应加强入侵红火蚁防控,人被蜇咬后要及时就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红火蚁 过敏性休克 现场调查
下载PDF
广东省2006―2015年恙虫病时空聚集性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萌 杨新金 +3 位作者 张克春 叶新 谢润生 彭志强 《华南预防医学》 2017年第5期401-405,共5页
目的分析广东省2006―2015年恙虫病流行病学特征并探索其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广东省2006―2015年恙虫病疫情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空间自相关分... 目的分析广东省2006―2015年恙虫病流行病学特征并探索其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广东省2006―2015年恙虫病疫情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统计量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恙虫病发病情况进行时空聚集性分析。结果 2006―2015年广东省累计报告恙虫病病例20 178例,死亡2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2/10万,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P<0.01)。发病高峰呈双峰分布,6―7月达到最高峰,9―10月形成次高峰。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恙虫病在县区级尺度上呈空间正相关(Moran's I指数为0.256,P<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德庆县、怀集县、阳山县、广宁县等21个县(区)为"热点"区域(Gi Z值为1.69~5.77,均P<0.01),形成恙虫病的高发区域,全省仅丰顺县为"冷点"区域(Gi Z值为-1.72,P>0.05),为恙虫病的低发区域。时空聚集性分析结果显示,2006―2015年广东省恙虫病流行分4个聚类区,其中1类聚类区(LLR=8 640.82,RR=7.10,P<0.01)是以清远市、连州市为中心点、半径为243.31 km的区域,包含广宁县、云安区、怀集县等46个县(区),波及广东省35.66%(46/129)的县(区)。结论 2006―2015年广东省恙虫病发病率存在逐年升高趋势,且存在显著的时空聚集性,应在高发地区、高发季节对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恙虫病发病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恙虫病 时空聚集性 流行病学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