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罗非鱼产业链技术与政策需求调研报告
1
作者 蔡云川 冼凤英 +3 位作者 姜志勇 麦良彬 叶卫 唐礼良 《海洋与渔业》 2009年第7期10-13,共4页
2009年2月下旬日至2009年3月上旬,广东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联合广东省淡水名优鱼类种苗繁育中心、佛山南海科达恒生水产有限公司开展了罗非鱼产业链技术与政策需求调研。
关键词 水产技术推广 广东省 产业链 罗非鱼 调研 种苗繁育 名优鱼类
下载PDF
养殖鱼类农药等毒物终点检测技术应用研究
2
作者 符云 叶卫 +2 位作者 林群 王琳 梁旭方 《南方水产》 CAS 2009年第4期73-76,共4页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s)是代谢多种内源或外源毒性物质之解毒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药等毒物终点检测技术(end point test)是基于不同毒物最终均将导致鱼体肝脏去毒酶GSTs基因表达变化,通过固定方法检测G...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s)是代谢多种内源或外源毒性物质之解毒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药等毒物终点检测技术(end point test)是基于不同毒物最终均将导致鱼体肝脏去毒酶GSTs基因表达变化,通过固定方法检测GSTs基因表达水平这一个指标即可反映生物体受不同毒物的污染情况。通过采用该检测技术可以简便而可靠检测淡水鱼类体内所含的毒物含量,进而确定了淡水养殖鱼类的食用安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S-转移酶 毒物 终点检测技术
下载PDF
岩原鲤人工繁育初探
3
作者 梁德进 林碧海 符云 《海洋与渔业》 2009年第9期31-32,共2页
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英文名:Rock Carp),又称岩鲤,黑鲤,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原鲤属。属于我国长江水系特有的名贵经济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中,其中嘉陵江中下游较多。其体厚肉多,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 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英文名:Rock Carp),又称岩鲤,黑鲤,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原鲤属。属于我国长江水系特有的名贵经济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中,其中嘉陵江中下游较多。其体厚肉多,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食用价值高,为上等经济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原鲤 人工繁育 名贵经济鱼类 长江水系 长江上游 营养丰富 食用价值 英文名
下载PDF
水晶巴丁鱼人工繁育
4
作者 麦良彬 《海洋与渔业》 2006年第2期16-,共1页
  水晶巴丁鱼属鲇形目,(鱼芒)科、(鱼芒)属,俗称红巴丁,是一种淡水鱼类,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杂食性、抗病力强的特性,可以做观赏鱼,也可以做食用鱼,但是不耐低温,当水温低于10℃时就会冻伤死亡,水温在25~30℃时生长速度最快.番禺罗...   水晶巴丁鱼属鲇形目,(鱼芒)科、(鱼芒)属,俗称红巴丁,是一种淡水鱼类,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杂食性、抗病力强的特性,可以做观赏鱼,也可以做食用鱼,但是不耐低温,当水温低于10℃时就会冻伤死亡,水温在25~30℃时生长速度最快.番禺罗非鱼良种场于1999年从马来西亚引进苗种试养,2004年进行人工繁殖获得成功.…… 展开更多
下载PDF
翘嘴鳜与斑鳜杂交F_1代食性驯化及主要形态性状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进 梁旭方 +5 位作者 易提林 窦亚琪 王乾 余锐 符云 叶卫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共6页
对翘嘴鳜(♀)和斑鳜(♂)杂交F1代进行程序性的驯化,挑选出易驯化和不易驯化的2组。采用一维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易驯化和不易驯化杂交鳜的形态差异;对易驯化杂交鳜全长、体长、体宽、体高、吻长、头长、眼径、眼间距、尾长、尾... 对翘嘴鳜(♀)和斑鳜(♂)杂交F1代进行程序性的驯化,挑选出易驯化和不易驯化的2组。采用一维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易驯化和不易驯化杂交鳜的形态差异;对易驯化杂交鳜全长、体长、体宽、体高、吻长、头长、眼径、眼间距、尾长、尾柄高、尾柄长和体质量等12个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所选易驯化杂交鳜F1代体长、体高和眼径3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亦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达0.435;所选3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r2=0.949,说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应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以体质量为依变量(Y),体长(X2)、体高(X4)和眼径(X7)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Y=-15.527+0.127 X2+0.344 X4+0.903 X7。试验结果说明,翘嘴鳜和斑鳜杂交F1代存在易驯化和不易驯化个体的食性分化;用体长、体高和眼径估计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为易驯化杂交鳜选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鳜 食性驯化 形态性状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后代F_1、F_2形态性状的遗传与变异 被引量:8
6
作者 郭金涛 赵金良 +5 位作者 甘远迪 罗明坤 李思发 叶卫 符云 陈辉崇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5-282,共8页
通过6个可数性状、10个可量性状及24个框架性状,比较分析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1、F2形态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特征,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臀鳍棘数相同外,杂交F1、F... 通过6个可数性状、10个可量性状及24个框架性状,比较分析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1、F2形态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特征,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臀鳍棘数相同外,杂交F1、F2的可数性状数目相近,位于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之间;杂交F1体长/全长、框架参数D3-5/全长、D6-8/全长、尾柄长/全长、D5-7/全长、D8-10/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萨罗罗非鱼,体厚/全长、体高/全长、D1-6/全长、D3-4/全长、尾柄高/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尼罗罗非鱼;杂交F2的16个可量、框架性状与杂交F1间无显著差异,而头长/全长、D5-6/全长、D7-8/全长、D9-10/全长等参数显著大于杂交F1,躯干长/全长、尾柄长/全长、D1-2/全长、D5-7/全长、D7-9/全长等参数显著小于杂交F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2与杂交F1先聚为一类,再依次与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聚类。分别建立了不同群体的可数性状、可量与框架性状的判别公式,判别正确率高低依次为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1>杂交F2;利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的判别公式对杂交F1进行判别,被判入尼罗罗非鱼的比例较高(可数性状92.9%、可量与框架性状57.1%);利用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及杂交F1的判别公式对杂交F2判别,被判入杂交F1的比例较高(可数性状68.6%、可量与框架性状77.2%)。主成分分布图显示,杂交F1、F2均位于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之间,杂交F1与尼罗罗非鱼重叠分布较多,杂交F2分布重叠区域较F1分散。以上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1形态性状介于亲本之间,遗传了双亲的形态特征,且有一定的偏母遗传;杂交F2大部分形态特征遗传了杂交F1,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2个杂交世代中亲子间形态性状的遗传规律,为罗非鱼杂交育种研究与生产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萨罗罗非鱼 杂交后代 形态性状 遗传与变异 遗传育种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ghrelin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相关SNP位点的筛选 被引量:9
7
作者 王春晓 卢迈新 +7 位作者 高风英 刘志刚 曹建萌 朱华平 可小丽 王淼 叶星 叶卫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0-57,共8页
为了研究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基因(ghrelin)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的相关性,研究以两个尼罗罗非鱼群体(快长群体和基础群体)的DNA样本各40份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得ghrelin基因序列。通过Dnasp v5和ME... 为了研究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基因(ghrelin)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的相关性,研究以两个尼罗罗非鱼群体(快长群体和基础群体)的DNA样本各40份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得ghrelin基因序列。通过Dnasp v5和MEGA 5.0分析序列多态性、筛选有效SNP位点;采用Snapshot法对两个群体子代ghrelin基因中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然后分析SNP位点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快长群体ghrelin基因中的单核苷酸变异位点数(S)比基础群体要少,而核苷酸多态性(Pi)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要略高于基础群体。共筛得3个有效SNP位点(S1、S2和S3),均分布于第1个内含子中。遗传结构分析表明,3个SNP位点在两个群体的子代中均为低度多态性位点(PIC<0.25),但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快长群体子代中3个SNP位点的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等遗传多样性参数均小于基础群体子代的相应值,3个SNP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在同一群体中高度一致,SNP位点之间完全连锁。两个群体子代中3个SNP位点处的优势基因型相同,但快长群体子代中优势基因型频率要明显大于基础群体子代中相应基因型频率。对两个群体子代的生长性状与SNP基因型进行关联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个体的多项生长指标(体重、体长、体高、头长和尾柄高等)在不同基因型中存在显著差异(S1:GG>AG,S2:TT>AT,S3:AA>AT)(P<0.05)。D1双倍型(S1:GG,S2:TT,S3:AA)所对应的尼罗罗非鱼个体的多项生长指标(体重、体长、体高、头长和尾柄高等)显著高于D2双倍型(S1:AG,S2:AT,S3:AT)。以上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ghrelin基因3个SNP位点完全连锁,D1双倍型与快长性状密切相关,可作为尼罗罗非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候选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生长性状
下载PDF
鳜胃蛋白酶基因外显子7上SNP检测及其与食性驯化相关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方荣 梁旭方 +4 位作者 杨宇晖 杜嵇华 曹亮 叶卫 符云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92-999,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寻胃蛋白酶(pepsinogen,PEP)基因的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在不同食性驯化表型鳜(Siniperca chuatsi)群体中的分布情况。通过2周食性驯化,挑选出最易驯化和最不易驯化的2组,提取各组鳜鳍条组织DNA,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direct... 本研究旨在探寻胃蛋白酶(pepsinogen,PEP)基因的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在不同食性驯化表型鳜(Siniperca chuatsi)群体中的分布情况。通过2周食性驯化,挑选出最易驯化和最不易驯化的2组,提取各组鳜鳍条组织DNA,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direct sequencing,DS)、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和创造限制酶切位点PCR法(created restriction site PCR,CRS-PCR)对鳜胃蛋白酶基因5、6、7、8内含子和6、7、8外显子进行SNPs遗传多态性检测和分析。结果共检测到2个SNPs位点(C1T和C52 T),均为同义突变,利用卡方检验分析,结果表明PEP基因的这2个SNPs位点分别与鳜的食性驯化不具显著相关性(P>0.05)。将2个SNPs位点的不同基因型组合成5种双倍型,卡方检验表明双倍型Dip1与Dip5在两组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成功完成鳜PEP基因组多态性分析,因而可以考虑将PEP基因作为影响鳜食性驯化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 SNP 食性驯化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F_1家系亲权关系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罗明坤 郭金涛 +3 位作者 赵金良 叶卫 符云 陈辉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5,共7页
利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第2代遗传连锁图谱标记,对3组不同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F1家系内亲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6个微卫星位点中共筛选出20个在尼罗罗非... 利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第2代遗传连锁图谱标记,对3组不同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F1家系内亲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6个微卫星位点中共筛选出20个在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中存在差异的扩增位点,含13个种间特异性和7个共享带差异位点。尼萨杂交F1中,平均等位基因2.9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439,位点多态性较高。3个尼萨杂交F1家系组间遗传距离0.362~0.504,组内个体间遗传距离0.245~0.316,组内遗传距离明显小于组间。利用3个种间特异位点组合,可对3个不同家系组父、母本个体进行鉴别。通过对各组亲本与子代位点基因型分析,家系A、B和C组分别使用4、8和12个特异位点组合进行亲权鉴定,累积排除概率分别为99.99%、99.99%、99.91%,家系A、B组分别含3个半同胞家系,家系C组含2对非同胞或4个半同胞家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萨罗罗非鱼 杂交 家系 亲权分析 微卫星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后代的遗传分离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金涛 赵金良 +5 位作者 颜标 唐首杰 李思发 叶卫 符云 陈辉崇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28-535,共8页
应用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1、F2)的遗传分离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在86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21对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中存在差异等位基因的... 应用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1、F2)的遗传分离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在86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21对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中存在差异等位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共检测出59个等位基因,包含32个尼罗罗非鱼和24个萨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F1观测杂合度(Ho=0.998)大于F2(Ho=0.739),F2有效等位基因数(Ne=2.4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0.497)与F1的(Ne=2.45、PIC=0.489)相似。F1中所有位点均表现为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杂合基因型。F2中位点等位基因分离情况各异,通过卡方检验,有18个位点符合孟德尔遗传(P>0.05),2个位点GM145、UNH003表现为偏离孟德尔遗传(P<0.05),1个位点GM276不分离。在18个孟德尔遗传位点中,F2中尼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频率为48.3%,萨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频率为47.7%;基因型出现F1型、尼罗罗非鱼型、萨罗罗非鱼型的比例分别为58.2%、19.9%、21.9%。结果表明,F2较好地继承了F1的遗传杂合性,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萨罗罗非鱼 杂交后代 微卫星标记 遗传分离
下载PDF
高温季节鳜及饵料鱼池塘水质调查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程炜轩 梁旭方 +1 位作者 符云 叶卫 《南方水产科学》 CAS 2011年第4期43-48,共6页
于高温多雨季节对广东省清远市鳜(Siniperca chuatsi)养殖基地的6个鳜及饵料鱼养殖池塘发病、用药情况及水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单独施用抑菌类药物,鳜出血病容易复发,而同时施用增强动物免疫力与减少应激行为药物及抑菌类药物,鳜... 于高温多雨季节对广东省清远市鳜(Siniperca chuatsi)养殖基地的6个鳜及饵料鱼养殖池塘发病、用药情况及水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单独施用抑菌类药物,鳜出血病容易复发,而同时施用增强动物免疫力与减少应激行为药物及抑菌类药物,鳜出血病不易复发。鳜及饵料鱼塘发病期间,水中氨氮(NH4+-N)质量浓度始终高于1.0 mg.L-1,亚硝酸盐氮(NO2--N)质量浓度高于0.18 mg.L-1,氮磷比(N/P)也有偏高的情况发生,而所调查的6个池塘硝酸盐氮(NO3--N)质量浓度均随养殖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NH4+-N与NO2--N质量浓度过高可能预示鳜的细菌性疾病即将发生。可按实际情况种植浮萍等植物吸收过量NH4+-N;开增氧机保持水中高溶解氧(DO)以降低NO2--N质量浓度或投放减少动物应激行为的药物。N/P过高可适当释放磷肥以调节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亚硝酸盐氮 硝酸盐氮 氮磷比
下载PDF
翘嘴鳜人工雌核发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余锐 梁旭方 +3 位作者 张进 易提林 符云 叶卫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4-87,共4页
采用紫外线照射灭活精子,经冷休克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方法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进行人工诱导雌核发育育种。灭活翘嘴鳜精子,紫外线照射剂量80 mJ/cm2是最佳的辐射剂量。冷休克结果表明,在0~3℃冰水下,冷休克起始时间为授精后3~7 ... 采用紫外线照射灭活精子,经冷休克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方法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进行人工诱导雌核发育育种。灭活翘嘴鳜精子,紫外线照射剂量80 mJ/cm2是最佳的辐射剂量。冷休克结果表明,在0~3℃冰水下,冷休克起始时间为授精后3~7 min均有效,以5 min为最适;冷休克持续时间10-50 min均有效,以30 min最佳。综合以上两项因素,授精5 min后,休克时间持续30 min组的原肠胚存活率和孵化率均为最高,与其他处理组差异显著(P<0.05),此时雌核发育率最高,达到4.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 雌核发育 紫外线灭活 冷休克 二倍体
下载PDF
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对罗非鱼免疫效果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俊 黄木珍 李安兴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53,共4页
将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淡水分离株TBY-1菌株灭活后制备成无佐剂和添加白油佐剂的疫苗,利用浸泡和腹腔注射复合免疫方式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进行免疫,比较其相对保护率及血清中抗体凝集效价,以评价佐剂的存在与... 将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淡水分离株TBY-1菌株灭活后制备成无佐剂和添加白油佐剂的疫苗,利用浸泡和腹腔注射复合免疫方式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进行免疫,比较其相对保护率及血清中抗体凝集效价,以评价佐剂的存在与否及免疫次数对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的影响,同时还对实验前后罗非鱼的体长体重进行测量和统计,并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用无佐剂疫苗进行首次浸泡免疫后,再分别用无佐剂疫苗及白油佐剂疫苗注射免疫1次的相对保护率分别为50.50%和71.10%,血清中抗体凝集效价分别为1∶4.8和1∶128;而注射免疫2次的相对保护率分别为82.50%和58.80%,其血清凝集效价分别为1∶6.4和1∶2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 灭活疫苗 相对保护率 抗体凝集效价 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人工杂交卵子、精子形态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罗明坤 赵金良 +4 位作者 赵岩 魏继海 叶卫 符云 陈辉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7-130,F0003,共5页
采集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6杂交中人工挤压亲鱼腹部获得的卵子、精子.用光学显微镜和解剖镜对卵子形态进行观察、拍照,比较分析不同成熟阶段卵子形状、卵径、表面色泽及卵黄颗粒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未成熟卵细胞呈椭圆形,表层布... 采集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6杂交中人工挤压亲鱼腹部获得的卵子、精子.用光学显微镜和解剖镜对卵子形态进行观察、拍照,比较分析不同成熟阶段卵子形状、卵径、表面色泽及卵黄颗粒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未成熟卵细胞呈椭圆形,表层布满细长血管;成熟卵细胞呈梨形,卵径0.5~1.6 mm,外层有透明卵膜,充满金黄色卵黄颗粒;过成熟卵细胞形状极不规则,卵黄颗粒开始液化.用扫描电镜对精子外形特征进行观察,发现正常精子由头部、中片及尾部组成,头部呈长锥状,长径1.82(±0.35)μm,宽径1.41(±0.34)μm;中片近圆柱形、较短,长径0.74(±0.08)μm,宽径0.16 (±0.06)μm;尾部极长,为16.42(±0.35)μm,单鞭毛结构;同时,还观察到短尾、双头、双尾3种异常类型.研究结果可为罗非鱼人工杂交技术改进提供一定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萨罗罗非鱼 卵子 精子 形态
下载PDF
高温季节鳜及饵料鱼池塘浮游生物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程炜轩 梁旭方 +2 位作者 余锐 符云 叶卫 《水产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5-29,共5页
于高温多雨季节对广东省清远市鳜养殖基地的6个鳜(Siniperca chuatsi)及饵料鱼养殖池塘发病前后的浮游生物组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易发病池塘,水中浮游生物总生物量比其他池塘略低。浮游植物优势种均为微囊藻(Microcystis sp.),... 于高温多雨季节对广东省清远市鳜养殖基地的6个鳜(Siniperca chuatsi)及饵料鱼养殖池塘发病前后的浮游生物组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易发病池塘,水中浮游生物总生物量比其他池塘略低。浮游植物优势种均为微囊藻(Microcystis sp.),颤藻(Oscillatoria sp)等蓝藻。此外,池塘出现出血病症状时,浮游生物的马格利夫(Margalef)丰度指数和香农(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这两项指数可作为池塘发病的预警参考指标。在实际生产中,平时应注意调节水质,以稳定水中浮游生物的数量和组成,在天气不佳时更应多加巡塘,以便及早发现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养殖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_1亲本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金涛 赵金良 +6 位作者 颜标 唐首杰 李思发 范武江 叶卫 符云 陈辉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44-147,共4页
为查明在广州罗非鱼良种场获得的第一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melanotheron)杂交F1群体的亲本信息,以原杂交试验中的亲本群体及杂交F1为对象,利用微卫星标记和基因重组法推测F1的亲本数... 为查明在广州罗非鱼良种场获得的第一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melanotheron)杂交F1群体的亲本信息,以原杂交试验中的亲本群体及杂交F1为对象,利用微卫星标记和基因重组法推测F1的亲本数目。结果发现:86对微卫星引物中有74对稳定扩增;筛选出14对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中存在不同等位基因的引物,对杂交F1进行扩增,发现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的等位基因在F1中均结合为杂合基因型,证实杂交F1为真杂交种;应用基因型重组法根据各位点在F1中的基因型,对比其亲本群体的特异等位基因,推测F1中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是来自于母本或父本,进而判断F1真实有效的父母个体的等位基因,推测出最小的有效亲本数目为一雌一雄,表明F1可能互为全同胞,为尼萨罗非鱼杂交种的进一步选育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萨罗罗非鱼 亲本 微卫星
下载PDF
苏氏圆腹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申玉春 黄木珍 苏秋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41-44,共4页
观察两批苏氏圆腹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描述并记录胚胎发育各期的形态特征及发育时间。结果表明:苏氏圆腹成熟卵呈圆球形,淡黄色,富有光泽,卵黄分布均匀,相对密度略大于水,卵径0.93~1.11 mm,平均0.98±0.19 mm。受精卵吸水后呈微... 观察两批苏氏圆腹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描述并记录胚胎发育各期的形态特征及发育时间。结果表明:苏氏圆腹成熟卵呈圆球形,淡黄色,富有光泽,卵黄分布均匀,相对密度略大于水,卵径0.93~1.11 mm,平均0.98±0.19 mm。受精卵吸水后呈微黏性,属黏性卵,卵膜略膨胀,卵径0.99~1.15 mm,平均1.08±0.27 mm。苏氏圆腹胚胎发育属于盘状卵裂,与其他淡水硬骨鱼类基本相似。其发育过程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分化期、出膜期和初孵仔鱼。在水温26±1℃的条件下,苏氏圆腹胚胎孵化历时24 h 45 min,总积温640.90 h.℃。初孵仔鱼体全长3.20~3.6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氏圆腹[鱼芒] 胚胎发育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杂交F_2与F_3群体遗传特征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魏继海 赵金良 +4 位作者 吴俊伟 罗明坤 叶卫 符云 陈辉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5,共6页
利用罗非鱼第二代遗传连锁图谱中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_2、F_3群体遗传特征进行了初步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8对引物中有22对引物能有效扩增,未... 利用罗非鱼第二代遗传连锁图谱中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_2、F_3群体遗传特征进行了初步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8对引物中有22对引物能有效扩增,未观察到杂交后代F_2、F_3中有多倍体个体现象。筛选出7个在尼萨罗非鱼杂交后代F_2、F_3群体中存在差异的位点。杂交F_2群体平均等位基因(Na)为2.7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66,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632;杂交F_3群体平均Na为2.14,平均PIC为0.370,平均Ho为0.432,杂交F_3遗传杂合性较杂交F_2降低。F_2自繁F_3过程中,F_3群体4个位点的等位基因与F_2完全相同,3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少于F_2,且F_3群体在2个位点出现完全纯合,杂交F_3群体位点等位基因呈现纯合趋势。研究结果为尼萨罗非鱼杂交世代遗传变异与杂交利用积累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萨罗罗非鱼 杂交后代 遗传变异 微卫星标记
下载PDF
红鳍银鲫的人工繁殖技术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国文 林碧海 +3 位作者 谢刚 彭锦询 黎惠真 钟焕高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5-56,共2页
介绍了红鳍银鲫在池塘培育成亲鱼的主要方法; 详解了人工催产技术, 包括催产药物的剂量、注射方式、效应时间、胚胎孵化方法和胚胎发育特点; 对人工繁殖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银鲫 催产药物 人工催产技术 育成 人工繁殖技术 池塘培育 亲鱼 注射方式 剂量 胚胎孵化
下载PDF
宝石鲈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黄木珍 黎炯 +1 位作者 潘忠超 石和荣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47-251,共5页
2013年高温季节在广东广州2个养殖场患病宝石鲈(Scortum barcoo)病灶处共分离到2株细菌Py1和Py2。宝石鲈攻毒试验结果显示2株分离菌均具有较强毒力(半致死量分别为7.42×106和1.72×106 CFU/mL),且都对罗非鱼具有高度感染性(半... 2013年高温季节在广东广州2个养殖场患病宝石鲈(Scortum barcoo)病灶处共分离到2株细菌Py1和Py2。宝石鲈攻毒试验结果显示2株分离菌均具有较强毒力(半致死量分别为7.42×106和1.72×106 CFU/mL),且都对罗非鱼具有高度感染性(半致死量分别为3.39×106和8.66×105 CFU/mL)。经ATB生化鉴定及cfb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分离株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并对其进行了相关药敏试验检测,以期为该病的预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石鲈 无乳链球菌 鉴定 药敏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