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部位创伤骨折病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蔡金玉 钟海燕 +1 位作者 杨璐丹 张继业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分析骨折病人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骨折部位、骨折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出现深静脉血栓(DVT)的关系。方法:收集因骨折住院的病人35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再划分为A组(ISS≤16分,n=178),B组(ISS&... 目的:分析骨折病人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骨折部位、骨折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出现深静脉血栓(DVT)的关系。方法:收集因骨折住院的病人35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再划分为A组(ISS≤16分,n=178),B组(ISS>16~<25分,n=62)和C组(ISS≥25分,n=110);根据病人治疗期间是否出现DVT分为DVT组(n=32)和非DVT组(n=318)。同时,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100名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D-D、FIB水平。结果:观察组D-D、FIB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不同骨折部位的D-D水平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多发性、脊柱、胫腓骨、足骨、股骨、肱骨、尺桡骨,FIB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多发性、胫腓骨、足骨、脊柱、肱骨、股骨、尺桡骨。随着损伤程度越严重,D-D、FIB水平均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P<0.01);DVT组D-D、FIB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FIB与DVT的发生有较强的相关性(P<0.01和P<0.05)。结论:D-D、FIB水平的检测可以帮助判断病人的凝血情况、病情的严重情况以及帮助预测DVT的发生率,是骨折病人重要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隐匿性微小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1
2
作者 蔡金玉 钟海燕 +2 位作者 杨璐丹 刘永光 王刚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1493-1495,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隐匿性微小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隐匿性骨折病人181例,入院后均进行X线片、计算机X线成像(CR)、常规CT以及MSCT检查。比较4种方法的隐匿性骨折检出率。结果:181例病人中四肢骨折46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隐匿性微小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隐匿性骨折病人181例,入院后均进行X线片、计算机X线成像(CR)、常规CT以及MSCT检查。比较4种方法的隐匿性骨折检出率。结果:181例病人中四肢骨折46例,肋骨骨折52例,盆骨骨折30例,颈面部骨折25例,股骨骨折28例。4种检查方法的各类型骨折检出率和总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其中各类型骨折检出率和总检出率均以MSCT最高,其后依次为常规CT、CR、X线片(P <0. 05)。MSCT不同三维重建技术的各类型骨折检出率和总检出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其中以多平面重建的总检出率最高(100. 00%),其后依次为表面遮盖成像技术(83. 98%)、容积再现(66. 30%)、最大密度投影(31. 49%)(P <0. 05)。结论: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隐匿性微小骨折的诊断方面明显优于X线片、CR诊断和常规CT,其中多平面重建技术效果最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微小骨折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