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部位创伤骨折病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蔡金玉 钟海燕 +1 位作者 杨璐丹 张继业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分析骨折病人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骨折部位、骨折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出现深静脉血栓(DVT)的关系。方法:收集因骨折住院的病人35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再划分为A组(ISS≤16分,n=178),B组(ISS&... 目的:分析骨折病人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骨折部位、骨折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出现深静脉血栓(DVT)的关系。方法:收集因骨折住院的病人35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再划分为A组(ISS≤16分,n=178),B组(ISS>16~<25分,n=62)和C组(ISS≥25分,n=110);根据病人治疗期间是否出现DVT分为DVT组(n=32)和非DVT组(n=318)。同时,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100名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D-D、FIB水平。结果:观察组D-D、FIB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不同骨折部位的D-D水平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多发性、脊柱、胫腓骨、足骨、股骨、肱骨、尺桡骨,FIB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多发性、胫腓骨、足骨、脊柱、肱骨、股骨、尺桡骨。随着损伤程度越严重,D-D、FIB水平均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P<0.01);DVT组D-D、FIB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FIB与DVT的发生有较强的相关性(P<0.01和P<0.05)。结论:D-D、FIB水平的检测可以帮助判断病人的凝血情况、病情的严重情况以及帮助预测DVT的发生率,是骨折病人重要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患者血液纤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刚 褚晓凡 +3 位作者 李卓星 占克斌 窦汝香 朱治山 《中国医药》 2009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液纤溶活性的变化规律和脑出血后血肿扩大与血液纤溶活性的关系。方法利用发色底物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15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6、12、24h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LG:A)及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并与5...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液纤溶活性的变化规律和脑出血后血肿扩大与血液纤溶活性的关系。方法利用发色底物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15例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6、12、24h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LG:A)及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并与50例健康者进行比较。按血肿有否扩大,将115例脑出血患者分为血肿扩大组20例和无血肿扩大组95例,对2组PLG:A及D-D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脑出血患者发病后6、12、24h血中PLG: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病后6、12、24h血中D—D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发病后6、12、24h血中PLG:A及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液纤溶活性升高,脑出血后血肿扩大与血液纤溶活性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纤溶活性 血肿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隐匿性微小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1
3
作者 蔡金玉 钟海燕 +2 位作者 杨璐丹 刘永光 王刚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1493-1495,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隐匿性微小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隐匿性骨折病人181例,入院后均进行X线片、计算机X线成像(CR)、常规CT以及MSCT检查。比较4种方法的隐匿性骨折检出率。结果:181例病人中四肢骨折46例...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隐匿性微小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隐匿性骨折病人181例,入院后均进行X线片、计算机X线成像(CR)、常规CT以及MSCT检查。比较4种方法的隐匿性骨折检出率。结果:181例病人中四肢骨折46例,肋骨骨折52例,盆骨骨折30例,颈面部骨折25例,股骨骨折28例。4种检查方法的各类型骨折检出率和总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其中各类型骨折检出率和总检出率均以MSCT最高,其后依次为常规CT、CR、X线片(P <0. 05)。MSCT不同三维重建技术的各类型骨折检出率和总检出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其中以多平面重建的总检出率最高(100. 00%),其后依次为表面遮盖成像技术(83. 98%)、容积再现(66. 30%)、最大密度投影(31. 49%)(P <0. 05)。结论: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隐匿性微小骨折的诊断方面明显优于X线片、CR诊断和常规CT,其中多平面重建技术效果最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微小骨折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
下载PDF
膝关节MR不同成像方位对前交叉韧带撕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龚静山 陈蓟 +4 位作者 刘特 潘晓华 陈宇 黄国鑫 徐坚民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5期605-607,共3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MR不同成像方位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撕裂的诊断价值,重点探讨横断位T2WI对ACL显示及撕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07年7月间192例膝关节创伤患者MR扫描图像资料,由两位放射... 目的:探讨膝关节MR不同成像方位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撕裂的诊断价值,重点探讨横断位T2WI对ACL显示及撕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07年7月间192例膝关节创伤患者MR扫描图像资料,由两位放射诊断医生分析横断位、斜矢状位及斜冠状位T2WI图像对ACL撕裂评价的准确性。结果:192例膝关节创伤患者中关节镜证实ACL损伤23例(n=23)。两名读片医生对ACL损伤评价准确性于横断位为91.7%和88.5%,斜矢状位为92.7%和93.8%,斜冠状位为95.8%和94.3%。三种成像方位对ACL损伤评价的准确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位读片医生读片一致性检验kappa值横断位、斜矢状位及斜冠状位分别为0.754、0.764和0.867。结论:ACL及其损伤能在T2WI横断位、斜矢状位及斜冠状位三种成像方位上清晰显示,其中横断位T2WI为膝关节扫描常规扫描方位,其价值应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韧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口服钆喷酸葡胺MRCP协助诊断十二指肠憩室 被引量:3
5
作者 龚静山 朱进 +4 位作者 饶梓彬 陈宇 黄国鑫 李莹 徐坚民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2期205-207,共3页
目的:探讨口服钆喷酸葡胺(gadopentetate dimeglumine,Gd-DTPA)作为阴性对比剂协助MRCP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的可行性。方法:对11例意外检出12个十二指肠内侧面纯液性或有不确定小气泡液性信号为主的囊性病灶,拟诊憩室的患者口服稀释Gd-DTP... 目的:探讨口服钆喷酸葡胺(gadopentetate dimeglumine,Gd-DTPA)作为阴性对比剂协助MRCP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的可行性。方法:对11例意外检出12个十二指肠内侧面纯液性或有不确定小气泡液性信号为主的囊性病灶,拟诊憩室的患者口服稀释Gd-DTPA前后采用屏气厚层半傅立叶采集单激发TSE和前瞻性采集矫正呼吸导航(prospective acquisitioncorrection,PACE)TSE两种序列行MRCP,比较憩室在口服稀释Gd-DTPA前后信号变化。结果:12个病灶中4个表现为纯液性囊状影,8个表现为含不确定少量气泡液性为主的囊状影。在未口服稀释Gd-DTPA的MRCP表现为与十二指肠内侧面的囊状高信号影,口服Gd-DTPA后的MRCP全部12个病灶因充盈对比剂消失,揭示其起源于十二指肠并与肠腔相通,从而明确诊断为憩室。结论:口服稀释Gd-DTPA作为阴性对比剂有助于MRCP获得十二指肠憩室的明确诊断。该方法是可行的,可以作为诊断模棱两可情况下的一种补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憩室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 钆喷酸葡胺
下载PDF
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124例 被引量:3
6
作者 乔坤 王正 +2 位作者 林少霖 杨林 李国锋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461-462,共2页
目的了解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124例自发性气胸(原发性气胸104例,继发性气胸20例)行VATS手术治疗。结果124例无中转开胸,无手术死亡。术后住院2-19d,平均4.1d。原发性气胸术后复... 目的了解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124例自发性气胸(原发性气胸104例,继发性气胸20例)行VATS手术治疗。结果124例无中转开胸,无手术死亡。术后住院2-19d,平均4.1d。原发性气胸术后复发3例,继发性气胸术后复发1例,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可靠,快捷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气胸 电视胸腔镜手术
下载PDF
腹腔内骨外骨肉瘤1例
7
作者 曹诗林 李莹 +1 位作者 徐坚民 单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61,共1页
关键词 骨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超声检查胎儿心脏畸形漏诊原因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臧玲 吴瑛 +1 位作者 林琪 刘涛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17-1419,共3页
目的:分析产前超声检查胎儿心脏畸形漏诊的原因,探讨提高诊断准确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44 391例经产前超声检查(包括彩超和黑白超)的胎儿资料。中晚孕期超声检查胎儿心脏采用"三切面法"即四腔心切面和左、右室流出... 目的:分析产前超声检查胎儿心脏畸形漏诊的原因,探讨提高诊断准确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44 391例经产前超声检查(包括彩超和黑白超)的胎儿资料。中晚孕期超声检查胎儿心脏采用"三切面法"即四腔心切面和左、右室流出道切面,晚孕期黑白超声仅观察四腔心切面。对超声检查发现可疑心脏异常的胎儿再进行详细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出生后超声心动图发现产前漏诊胎儿心脏畸形50例,占受检胎儿的1.13‰。其中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11例(占0.25‰);房间隔、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39例(占0.88‰)。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3.64±1.42)mm(1.6~6.7 mm),房间隔缺损的直径为(4.40±1.39)mm(2~7 mm)。结论:适宜的检查时间、获取标准的检查切面、仔细辨识图像特征、熟悉病变特点有助于减少漏诊。但由于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本身的复杂性和超声检查存在的局限性,不可能在产前检出所有的心脏畸形,应向孕妇及家属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超声心动图 先天性心脏病 漏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