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市企业员工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游丽琴 金冬 +1 位作者 杨洪 刘铁榜 《职业与健康》 CAS 2013年第20期2577-2580,共4页
目的了解深圳市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的总体水平,探讨工作压力各维度和工作倦怠各维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工作压力量表和MBI-GS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随机抽取深圳市3家大型企业1 068名员工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企业员工工作压力... 目的了解深圳市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的总体水平,探讨工作压力各维度和工作倦怠各维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工作压力量表和MBI-GS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随机抽取深圳市3家大型企业1 068名员工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平均值为3.92,工作压力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工作倦怠平均值为1.9,总体倦怠水平不高,其中以情绪衰竭维度平均值得分最高。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呈显著正相关,工作压力各维度对情绪衰竭、消极怠慢和专业低效能感有正向预测作用,按照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是:职业发展、组织因素、人际关系和社会压力;期望对工作倦怠各维度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工作压力是工作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应重视员工工作压力管理,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防治工作倦怠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员工 工作压力 工作倦怠
原文传递
快眼动睡眠剥夺对抑郁模型大鼠下丘脑5-HT和腺苷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冯飞 许崇涛 +1 位作者 徐国建 吴东辉 《精神医学杂志》 2013年第5期330-333,共4页
目的了解快速眼动睡眠剥夺改善抑郁情绪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抑郁模型组(B组)、抑郁模型+72 h睡眠剥夺组(C组),在建立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的抑郁模型后,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对大鼠进行72 h快眼动睡眠剥夺,以... 目的了解快速眼动睡眠剥夺改善抑郁情绪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抑郁模型组(B组)、抑郁模型+72 h睡眠剥夺组(C组),在建立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的抑郁模型后,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对大鼠进行72 h快眼动睡眠剥夺,以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大鼠的不动时间,下丘脑5-HT、腺苷浓度分别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进行测定。结果 21 d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后,B组和C组大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延长(P<0.05),快眼动睡眠剥夺后C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缩短(P<0.01);B组大鼠下丘脑5-HT浓度显著低于A组(P<0.01),C组大鼠下丘脑5-HT浓度显著高于B组(P<0.01);B组大鼠下丘脑腺苷浓度显著低于A组(P<0.05),C组大鼠下丘脑腺苷浓度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快眼动睡眠剥夺可以逆转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并增加大鼠下丘脑5-HT浓度,其可能在睡眠剥夺抗抑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腺苷可能参与了睡眠剥夺的抗抑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抑郁 5-羟色胺 腺苷
下载PDF
应对方式在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游丽琴 金冬 +1 位作者 杨洪 刘铁榜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年第4期571-574,共4页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在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工作压力量表(OST)、工作倦怠量表(MBI-GS)通用版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随机抽取深圳市3家大型企业1068名员工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企业员工工作压力、消极...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在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工作压力量表(OST)、工作倦怠量表(MBI-GS)通用版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随机抽取深圳市3家大型企业1068名员工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企业员工工作压力、消极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显著正相关,积极应对与工作倦怠显著负相关。简单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压力对情绪衰竭(男β=0.62,女β=0.84)、消极怠慢(男β=0.47,女β=0.72)和专业低效能感(男β=0.18,女β=0.45)均有正向预测作用,且对女性员工的影响力高于男性。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引入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后,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及其各维度的回归系数均下降。在同等压力状态下,高积极应对和低消极应对员工的工作倦怠水平显著低于低积极应对和高消极应对的员工。结论工作压力是工作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对方式是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有效调节变量,其中积极应对的调节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员工 工作压力 工作倦怠 应对方式 社会心理学
下载PDF
出院计划模式在精神分裂症病人连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7
4
作者 程艳 周云聪 韩旺萍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5年第4期1470-1472,共3页
[目的]评价精神分裂症病人连续护理中应用出院计划模式的效果。[方法]将10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病人采用精神科常规治疗与护理,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出院计划模式的连续护理。两组病人均予以6个月以... [目的]评价精神分裂症病人连续护理中应用出院计划模式的效果。[方法]将10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病人采用精神科常规治疗与护理,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出院计划模式的连续护理。两组病人均予以6个月以上随访,分别在病人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对病人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病人和家属的疾病知识知晓率指标进行评定,对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6个月的肇事肇祸风险、用药依从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人在入院时及出院时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病人和家属的疾病知识知晓率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两组各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精神分裂症病人采取出院计划模式的连续护理,可明显降低肇事肇祸风险,提高用药依从性,改善精神症状与社会功能,提高病人及其家属的疾病知识知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出院计划模式 连续护理 精神症状 社会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