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观察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刘祥玉 韩秀芝 +1 位作者 刘淑云 金凯英 《临床研究》 2018年第4期16-17,共2页
目的研究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具体治疗当中,患者接受神经介入治疗的近远期效果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方法选择在2015年6月~2017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探讨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其随... 目的研究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具体治疗当中,患者接受神经介入治疗的近远期效果及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方法选择在2015年6月~2017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探讨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其随机均分成常规组与介入组,常规组的患者仅需要接受临床常规方法的治疗,介入组患者则需要在上述治疗基础之上联合接受神经介入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比双方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介入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明显弱于常规组,且发生并发症的例数明显较少,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在比较之后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具体治疗当中,患者接受神经介入治疗的效果较好,此疗法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神经介入 脑血管 疗效 并发症 疾病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性与血浆正五聚蛋白3、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曹雄彬 宫丽 +8 位作者 符鹏程 刘淑云 刘祥玉 罗翰 陈永振 林昊 赵增霞 孙红丹 孙红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5期27-31,42,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性与血浆正五聚蛋白3(PTX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将120例ACI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USP组,n=40)、稳定斑块组(SP组,n=42)和无斑块组(NP组,n=3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性与血浆正五聚蛋白3(PTX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将120例ACI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USP组,n=40)、稳定斑块组(SP组,n=42)和无斑块组(NP组,n=38)。另外选取同时期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PTX3、hs-CRP水平,并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比较各组血浆PTX3、hs-CRP水平和CIMT。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血浆PTX3、hs-CRP水平与CIMT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ACI发病和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USP组、SP组、NP组血浆PTX3、hs-CRP水平及CIM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TX3、hs-CRP水平在USP组、SP组、NP组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PTX3、hs-CRP水平与CIMT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PTX3和hs-CRP为ACI发病和ACI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ACI患者血浆PTX3、hs-CRP水平明显提升,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密切关系,因此早期监测有助于预测ACI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正五聚蛋白3 超敏C反应蛋白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动机性访谈式延续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阳玉芳 张俊焕 罗薇 《系统医学》 2020年第15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式延续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观察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动机性访谈式延续护理,观察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式延续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观察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动机性访谈式延续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示,两组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均有改善,观察组干预后4周、12周Barthel评分分别为(49.92±4.10)分、(63.68±4.23)分同对照组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5、5.874,P<0.05);生活质量显示,两组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均有好转,观察组干预后4周、12周SS-QOL评分分别为(147.46±8.14)分、(163.62±7.93)分,同对照组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3、6.301,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接受动机性访谈式延续护理,可有效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生活质量改善,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延续护理 动机性访谈 生活质量 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总MRI脑小血管病评分预测血管性认知损害的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黄正义 赵增霞 叶佳媚 《重庆医学》 CAS 2020年第23期3979-3984,共6页
目的分析脑小血管病(SVD)患者总MRI脑小血管病评分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VCI-ND)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以162例SVD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生VCI-ND者为认知损害组(95例),未发生VCI-ND者为认知正常组(67例)。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 目的分析脑小血管病(SVD)患者总MRI脑小血管病评分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VCI-ND)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以162例SVD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生VCI-ND者为认知损害组(95例),未发生VCI-ND者为认知正常组(67例)。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总MRI脑小血管病评分与VCI-ND的独立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认知损害组与认知正常组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吸烟、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和总MRI脑小血管病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饮酒和高脂血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总MRI脑小血管病评分为3分(OR=8.952,95%CI:3.827~15.316,P<0.001)或4分(OR=5.958,95%CI:3.073~11.367,P<0.001)是SVD患者发生VCI-ND的独立危险因素;总MRI脑小血管病评分预测SVD患者发生VCI-ND的曲线下面积为0.853(95%CI:0.794~0.912),最佳截断值为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4.7%和92.5%。结论总MRI脑小血管病评分预测血管性认知损害的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磁共振成像 认知功能损伤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预测
下载PDF
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刘祥玉 韩秀芝 +1 位作者 刘淑云 金凯英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B12期93-94,共2页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3月—2017年2月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静脉溶栓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治...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3月—2017年2月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静脉溶栓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术后3个月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Rankin修订量表(MRS)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急性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静脉溶栓组(P<0.05);联合治疗组术后3个月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静脉溶栓组相近(P>0.05);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RS评分相近(P>0.05);出院时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RS评分优于静脉溶栓组(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不增加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介入治疗 急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