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
作者 严惠华 翟宇虹 +6 位作者 邓滢 林智涛 刘花 张莹 肖文 岳玎利 黄国锋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19,共9页
分析了“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全省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5.5%,PM_(2.5)年均质量浓度为22μg/m^(3),重度酸雨污染城市清零,地表水水质优良... 分析了“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全省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5.5%,PM_(2.5)年均质量浓度为22μg/m^(3),重度酸雨污染城市清零,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为86.3%,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为89.5%,自然生态质量总体为优。与2015年相比,2020年全省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上升1.0百分点,PM_(2.5)年均质量浓度下降29.0%,降水pH均值上升0.36个pH单位,酸雨频率下降12.9百分点。与2016年相比,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上升6.9百分点,重度污染比例下降8.5百分点,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上升9.1百分点,城市声环境总体稳定,自然生态质量稳中向好。但大气O_(3)尚未进入下降通道,个别河段仍存在重度污染,海洋生态环境管理基础较薄弱。在协同减污降碳新形势下,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仍面临较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五” 生态环境质量 变化特征
下载PDF
2014年-2021年珠海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赵燕 李大伟 +1 位作者 翟宇虹 方晓丹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2年第12期144-149,共6页
研究分析了珠海市2014年-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及六项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并总结归纳其大气污染特征。结果表明:珠海市环境空气质量整体明显改善,但由于O_(3)超标情况未得到有效控制,进而导致其整体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幅度与AQI达标率的... 研究分析了珠海市2014年-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及六项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并总结归纳其大气污染特征。结果表明:珠海市环境空气质量整体明显改善,但由于O_(3)超标情况未得到有效控制,进而导致其整体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幅度与AQI达标率的提升不匹配。珠海市大气污染主要分为以PM_(2.5)和O_(3)为特征的复合污染阶段和以O_(3)污染为主导的阶段。自2016年起,O_(3)成为制约其空气质量改善的主导因素。珠海市O_(3)污染时段主要集中在8-11月,NO_(2)、PM_(2.5)、PM_(10)污染时段集中在1月和11-12月。防控O_(3)轻微超标被证实对提高珠海市AQI达标率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海市 空气质量 变化趋势 污染特征
下载PDF
广东省应急响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特征
3
作者 徐伟嘉 廖彤 +4 位作者 江明 袁鸾 沈劲 温丽容 卢志想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2年第2期127-132,138,共7页
通过收集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空气质量日数据,选择PM_(2.5)、PM_(10)、NO_(2)和O_(3)为空气质量代表指标,采用固定效应计量模型,分析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特征。结果发现,与无应... 通过收集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空气质量日数据,选择PM_(2.5)、PM_(10)、NO_(2)和O_(3)为空气质量代表指标,采用固定效应计量模型,分析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特征。结果发现,与无应急响应等级时期相比,各应急响应等级下PM_(2.5)、PM_(10)和NO_(2)浓度下降幅度范围分别为12.37%~26.01%、13.55%~37.29%和10.60%~44.11%,但二级应急响应等级下O_(3)浓度不降反升5.54%;各应急响应等级下PM_(2.5)与NO_(2)下降幅度均表现为珠三角>非珠三角地区,一级与二级应急响应等级下O_(3)浓度上升幅度表现为珠三角>非珠三角地区;疫情防控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幅度占全年总改善幅度比值为:PM_(10)(90.42%)>PM_(2.5)(73.42%)>NO_(2)(71.69%)>O_(3)(29.76%)。以上结论可为PM_(2.5)与O_(3)协同治理情景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防控 应急响应 空气质量 协同治理 COVID-19
下载PDF
三维空气质量模型初始场VOCs同化对臭氧预报的影响
4
作者 沈劲 叶钰洁 +7 位作者 黎柏良 林玉君 蔡日东 刘军 廖彤 陈多宏 卢清 赵志远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3年第5期24-29,共6页
于2023年2月15日—3月8日,采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系统(WRF/NAQPMS),分析了初始场同化6项常规大气污染物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广东省臭氧(O_(3))预报的改进效果。结果表明,同化6项常规污染物可显著降低O_(3)预... 于2023年2月15日—3月8日,采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嵌套网格空气质量模式系统(WRF/NAQPMS),分析了初始场同化6项常规大气污染物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广东省臭氧(O_(3))预报的改进效果。结果表明,同化6项常规污染物可显著降低O_(3)预报的标准化平均偏差(NMB)和均方根误差(RMSE),NMB从-26%改善为-8%,RMSE从50.6μg/m^(3)下降到35.0μg/m^(3)。但对相关系数(r)的改善效果不佳,从0.51下降到0.49。相比于只同化常规6项污染物,同时同化VOCs对O_(3)的预报效果改善较为明显,r从0.49提高到0.63。此外,对NMB和RMSE的改善效果也较好,NMB从-8%改善为-3%,RMSE从35.0μg/m^(3)下降到30.1μg/m^(3)。相比于不同化,同化6项常规污染物的改善效果显著,空气质量指数(AQI)等级预报准确率可提升10%以上,AQI范围预报准确率可提升40%以上。相比于仅同化6项常规污染物,再增加同化VOCs,AQI等级预报准确率和范围预报准确率均提升5%左右,改善程度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模型 初始场 挥发性有机物同化 臭氧预报 广东省
下载PDF
广州不同环境空气PM_(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11
5
作者 袁鸾 徐伟嘉 +4 位作者 岳玎利 钟流举 江明 黄建彰 傅绍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100,共10页
根据2015年广州城区磨碟沙、内陆郊区天湖和近海郊区万顷沙不同环境空气PM_(2.5)中金属元素(Pb、Cd、Cr、Ni、As等23种)监测数据,分析其污染特征与富集程度,并评估潜在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为大气污染风险防控提供支持。结果显示:广州大... 根据2015年广州城区磨碟沙、内陆郊区天湖和近海郊区万顷沙不同环境空气PM_(2.5)中金属元素(Pb、Cd、Cr、Ni、As等23种)监测数据,分析其污染特征与富集程度,并评估潜在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为大气污染风险防控提供支持。结果显示:广州大气PM_(2.5)中金属K、Na、Fe、Ca、Al和Zn含量相对较高。总元素浓度总体呈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的特征,且随PM_(2.5)污染加重而升高,但总元素在PM_(2.5)中的占比下降。Cd、Se、Zn、Cu、Mo、Pb和Na富集严重(富集因子>100),体现了人类活动的重要影响,磨碟沙城区站富集因子通常高于另2个站点。广州大气总金属元素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为“很强”,Cd贡献为主,Pb、Cu和As元素贡献分别在天湖、磨碟沙和万顷沙位列第二。As、Cr和Mn是大气金属元素健康风险的主要贡献者;磨碟沙的总致癌效应风险高于万顷沙和天湖,但万顷沙的总非致癌效应风险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空气 PM_(2.5) 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 健康风险
下载PDF
广州市夏季典型路边交通环境空气污染特征与来源分析
6
作者 蔡云梅 蔡日东 +3 位作者 梁永健 房鑫坤 赵金平 陈多宏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7-31,共5页
为了解广州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本文基于2020年8月广州市路边站(杨箕和黄沙)、城市点位(吉祥路)和背景点位(帽峰山)的在线监测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主要污染物(NO、NO2、NOX、SO_(2)、CO、O_(3)、PM_(2.5)、PM_(10))的浓度水平及时空... 为了解广州市交通环境空气质量,本文基于2020年8月广州市路边站(杨箕和黄沙)、城市点位(吉祥路)和背景点位(帽峰山)的在线监测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主要污染物(NO、NO2、NOX、SO_(2)、CO、O_(3)、PM_(2.5)、PM_(10))的浓度水平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路边交通微环境空气中污染物浓度,除了受区域性背景影响外,主要受局域性机动车污染源排放活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交通环境空气 污染特征
下载PDF
气象要素与前体物排放对中国区域性臭氧污染的影响
7
作者 赵熠琳 李子 +4 位作者 沈劲 王威 朱媛媛 丁俊男 高愈霄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6-881,共6页
2022年9月,中国出现了多次区域性臭氧污染过程,污染较重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华南与华北。全国339个城市中,共出现了1844天次的臭氧超标情况,其中重度污染3天次(均出现在珠三角)、中度污染123天次、轻度污染1718天次。中国华北与华南等地长... 2022年9月,中国出现了多次区域性臭氧污染过程,污染较重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华南与华北。全国339个城市中,共出现了1844天次的臭氧超标情况,其中重度污染3天次(均出现在珠三角)、中度污染123天次、轻度污染1718天次。中国华北与华南等地长期处于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区,容易出现持续干燥少雨、风速偏低、气温持续偏高的气象特征,有利于臭氧的生成与积累,是造成该时期臭氧污染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污染程度重的重要原因。臭氧超标天数较多的城市一般具有较高的NO_(2)浓度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臭氧生成潜势(OFP),其中NO_(2)一般在30μg/m^(3)左右、OFP一般超过100μg/m^(3),通过相关性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出区域性臭氧污染受NO_(2)影响更显著的结论。可见,当前中国华南与华北等地臭氧前体物排放量仍较大,在不利气象条件下,臭氧前体物累积加剧了臭氧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臭氧 污染过程 成因
下载PDF
2016—2020年广东省臭氧污染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陈瑶瑶 廖彤 +5 位作者 汪宇 沈劲 翟宇虹 叶斯琪 陈多宏 陈靖扬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74-2381,共8页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实施,广东省PM_(2.5)等大气污染物浓度逐步降低,O_(3)取代PM_(2.5)成为广东省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深入了解广东省O_(3)污染特征对O_(3)污染科学治理与防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2016—2020年广东省102...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实施,广东省PM_(2.5)等大气污染物浓度逐步降低,O_(3)取代PM_(2.5)成为广东省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深入了解广东省O_(3)污染特征对O_(3)污染科学治理与防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2016—2020年广东省102个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监测数据以及臭氧污染天气型数据,分析O_(3)污染特征,解析O_(3)污染重点防控时间与重点城市。结果表明,(1)2016—2020年期间,广东省O_(3)-8h年评价质量浓度上升8.7%,是空气质量评价的6项污染物中唯一升高的污染物。O_(3)-8h质量浓度超标使广东省各年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分别减少了2.8、4.8、5.2、8.9、4.2个百分点。(2)广东省O_(3)-8h质量浓度日均值高值主要分布在4—5月、8—11月,在这两个时段,广东省O_(3)-8h质量浓度日均值超过二级标准限值的天数占全年超标天数的97.6%以上,说明应加强对这两个时段O_(3)污染管控。(3)弱冷空气、台风外围、副高、反气旋环流等4种天气型,与O_(3)污染关系最为密切,应加强气象与空气质量联合预报预警,在污染天气型到来前部署污染防控工作。(4)珠三角区域臭氧达标敏感期为8—11月,需重点管控广州市、东莞市、佛山市、肇庆市、深圳市、珠海市、中山市、江门市;粤东、粤西区域臭氧达标敏感期为9—11月,需重点管控汕尾市、汕头市、潮州市、茂名市、阳江市、湛江市;粤北区域臭氧达标敏感期为9—10月,需重点管控韶关市、清远市。在上述时间段加强对应城市的O_(3)污染管控,减少O_(3)污染天数,有助于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达标敏感期 污染管控 天气型 优良天数比例 广东省
下载PDF
广东省不同天气类型下的臭氧生成敏感性分析
9
作者 蔡日东 沈劲 +1 位作者 林子锋 林玉君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23期95-99,共5页
通过历史观测数据,统计了2018~2022年期间广东省臭氧污染特征,发现在2018~2022年期间,O_(3)的年评价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广东省的臭氧浓度具有明显的月变化特征,臭氧浓度呈双峰分布,第一个峰值出现在4~5月,第二个峰值为... 通过历史观测数据,统计了2018~2022年期间广东省臭氧污染特征,发现在2018~2022年期间,O_(3)的年评价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广东省的臭氧浓度具有明显的月变化特征,臭氧浓度呈双峰分布,第一个峰值出现在4~5月,第二个峰值为最高峰值,出现在9~10月。广东省O_(3)污染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区域,污染较低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粤东和粤西。将影响广东省的天气型环流形势分为12个种类,在不同天气型下全省各个区域的臭氧生成敏感性也不同,珠三角地区主要以VOCs控制区为主,粤东以NOx控制区和协同控制区为主,粤西以NOx控制区为主,粤北则以协同控制区为主。珠三角臭氧污染比较严重,城市受NOx滴定作用明显,主要为VOCs控制区,在污染较低的区域例如粤东、粤西和粤北开始往NOx和协同控制区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污染特征 臭氧敏感性 天气类型
下载PDF
东莞大气PM_(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伟嘉 林满 +2 位作者 岳玎利 周振 黄建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55-160,共6页
该研究根据2019年1月-2020年2月东莞城区大气超级站PM_(2.5)中金属元素(Pb、Cd、Cr、Ni、As等15种)的在线监测数据,分析其污染特征与富集程度,并评估疫情防控期间的变化。结果显示:东莞城区大气PM_(2.5)中金属K、Fe、Ca、Al和Zn含量相... 该研究根据2019年1月-2020年2月东莞城区大气超级站PM_(2.5)中金属元素(Pb、Cd、Cr、Ni、As等15种)的在线监测数据,分析其污染特征与富集程度,并评估疫情防控期间的变化。结果显示:东莞城区大气PM_(2.5)中金属K、Fe、Ca、Al和Zn含量相对较高。K、Fe、Al、Ca、Zn、Pb、Mn、Cu、As和Se的月均浓度高值主要出现在11月、12月和1月。K、Pb、Cu、As、Ba和V日变化规律总体呈夜间高-白天低特征;Al、Fe、Zn、Ca和Mn则在早晚通勤交通高峰期间出现双峰。以Al为参比,除Ba和Fe外,其他元素富集因子均>10,富集明显;其中Cd、Se、Zn、Cu、As和Pb的富集因子大于100,富集非常严重。东莞大气总金属元素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为很强,Cd贡献为主。与2020年防控前和2019年同期相比,2020年疫情防控期12种以上元素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除K和Ba外,12种元素的富集因子亦显著下降,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剧减;疫情防控期大气总金属元素潜在生态危害较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1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重金属 富集因子 潜在生态风险 疫情防控影响
下载PDF
珠三角典型区域臭氧成因分析与VOCs来源解析——以中山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温丽容 江明 +6 位作者 黄渤 袁鸾 周炎 陆炜梅 张莹 刘明 张力昀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0-513,共14页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不断加剧,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臭氧与其前体物浓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不平衡的前体物削减会导致臭氧浓度不降反升,深入分析臭氧前体物与臭氧浓度之间的关系及解析VOCs的来源对于臭氧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中... 近年来,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不断加剧,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臭氧与其前体物浓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不平衡的前体物削减会导致臭氧浓度不降反升,深入分析臭氧前体物与臭氧浓度之间的关系及解析VOCs的来源对于臭氧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中山市作为珠三角城市群的一个代表性城市,目前臭氧污染极其严重。选取当地5个站点,采取在线和离线两种监测方式,于2020年和2021年臭氧污染较严重的9月,开展臭氧前体物VOCs监测,并进行臭氧污染成因分析和VOCs来源解析。结果表明,2021年紫马岭站点的TVOC平均质量浓度达到127.5μg·m^(-3),高于其他站点,且同比上升5.2μg·m^(-3),主要原因是烷烃质量浓度从27.3μg·m^(-3)大幅上升到44.6μg·m^(-3);2020年和2021年9月TVOC的质量浓度波动幅度均较大且不规律,中旬和下旬的整体质量浓度水平较高。臭氧敏感性分析表明,2020年9月中山市臭氧污染为明显的VOCs控制区,而2021年9月则为协同控制区。削减分析得出,结合中山市实际污染情况,灵活选择1?3或1?2的ρ(NOx)/ρ(VOCs)比例进行削减更有利于臭氧治理。观测期间在线和离线监测站点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分析显示异戊二烯、间/对-二甲苯、甲苯、邻-二甲苯、1, 2, 4-三甲苯、乙烯为中山市的臭氧污染优控物种。VOCs来源解析表明中山市2020年和2021年VOCs浓度贡献最大的来源均为机动车尾气及油品挥发源,分别占比37.4%和32.4%;OFP贡献最大的来源均为溶剂使用源,分别占比23.6%和22.2%。综上所述,为有效缓解中山市臭氧污染,建议重点对机动车尾气及油品挥发源和溶剂使用源进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前体物 臭氧生成潜势 EMKA曲线 光化学箱模型OBM PMF模型
下载PDF
2020年12月底广东大气污染过程与攻坚成效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廖彤 沈劲 +4 位作者 陈瑶瑶 林子锋 陈多宏 韩昊坤 黄建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99-204,共6页
近年来,广东省每年12月PM_(2.5)超标城次数大幅度下降,NO_(2)超标情况反复,臭氧超标城次数波动上升,凸显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广东冬季污染态势已从以PM_(2.5)为主向以O_(3)为主转变。2020年12月底广东省的大面积大气复合污染主要是由近... 近年来,广东省每年12月PM_(2.5)超标城次数大幅度下降,NO_(2)超标情况反复,臭氧超标城次数波动上升,凸显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广东冬季污染态势已从以PM_(2.5)为主向以O_(3)为主转变。2020年12月底广东省的大面积大气复合污染主要是由近地面风速较弱、太阳辐射相对较强等不利于扩散与有利臭氧生成的气象条件,以及年底生产活动活跃,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相对较大等原因造成。主要污染城市位于广东省中部,但受污染区域输送的影响,云浮等周边排放相对少的城市也出现了臭氧超标情况。自12月26日启动百小时应急行动以来,27-29日实际超标13城次,比预测污染城次数减少了约66%,广东形成了有效的大气复合污染应对模式,提升了AQI达标率,保证了全年大气质量约束性指标的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 臭氧 空气污染 攻坚成效
下载PDF
广东秋季臭氧污染过程敏感性分析
13
作者 苏彦 沈劲 《环境科学导刊》 2023年第6期32-37,44,共7页
使用三维空气质量模型WRF/CAMx及化学过程分析工具,通过过氧化氢与硝酸生成速率比值(P_(H_(2)O_(2))/P_(HNO_(3)))与自由基反应链长(HOx_CL)定量研究了珠三角中西部代表性点位臭氧生成敏感性。2018年国庆前后,珠三角中西部的臭氧污染事... 使用三维空气质量模型WRF/CAMx及化学过程分析工具,通过过氧化氢与硝酸生成速率比值(P_(H_(2)O_(2))/P_(HNO_(3)))与自由基反应链长(HOx_CL)定量研究了珠三角中西部代表性点位臭氧生成敏感性。2018年国庆前后,珠三角中西部的臭氧污染事件中,P_(H_(2)O_(2))/P_(HNO_(3))与HOx_CL具有较好的反相关关系,不论城市还是郊区,随着高度的上升,HOx_CL会有所下降,城市地区的近地面为臭氧生成的VOCs敏感区外,百米以上高空的臭氧生成敏感性均以NOX敏感为主。在近地面,除广州与江门市区是臭氧生成的VOCs敏感区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的臭氧生成敏感性均以NOX敏感为主。本次污染事件中,珠三角中西部大部分臭氧仍主要在NOX敏感区中生成,若要减轻珠三角秋季区域臭氧污染,建议珠三角所有地区加大NOX减排,城市市区增强VOCs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X VOCS 臭氧污染 敏感性分析 广东
下载PDF
广东大亚湾石化园区对周边臭氧污染的影响
14
作者 苏彦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20期99-101,共3页
大亚湾石化园区是珠三角重要的VOCs排放源区,其排放量超过惠州市人为源VOCs的85%。2017年逐日的风速风向与邻近城市臭氧浓度关系表明,其下风向地区的臭氧超标情况并不严重,但在个别时次该石化园区可能会造成下风向城市臭氧浓度达到轻度... 大亚湾石化园区是珠三角重要的VOCs排放源区,其排放量超过惠州市人为源VOCs的85%。2017年逐日的风速风向与邻近城市臭氧浓度关系表明,其下风向地区的臭氧超标情况并不严重,但在个别时次该石化园区可能会造成下风向城市臭氧浓度达到轻度污染水平。使用WRF-SMOKE-CAMx模型系统,模拟了2017年9~10月大亚湾石化园区关停对周边地区臭氧浓度的影响。若关停该石化园区,可令园区周边地区中午的臭氧浓度下降约10μg/m3,但对惠州与深圳市区下午的臭氧浓度影响约为3μg/m3,表明大亚湾石化园区的关停可以令其周边地区或城市臭氧浓度轻微下降。由于园区排放的VOCs等输送与生成臭氧的时间不同,不同点位臭氧浓度最大降幅出现的时刻有所差异。若要珠三角区域的臭氧实现更大幅度的浓度下降,除了要严控石化园区的排放外,还需要更多的协同控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石化 空气污染 臭氧
下载PDF
广东省高分辨率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卢清 唐明双 +8 位作者 廖彤 黄志炯 钟庄敏 宋佩珊 沈劲 张智胜 梁小明 孙家仁 陈来国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09-919,共11页
根据典型城市调查与统计数据收集得到的广东省活动水平数据,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排放因子法和GIS技术,建立了广东省2018年3 km×3 km高分辨率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估算范围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土地利用... 根据典型城市调查与统计数据收集得到的广东省活动水平数据,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排放因子法和GIS技术,建立了广东省2018年3 km×3 km高分辨率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估算范围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以及电力调入(出)间接排放等6大类CO_(2)、CH4和N_(2)O这3种温室气体.结果表明,广东省2018年CO_(2)、CH4和N_(2)O的排放量分别为8.5×108、1.9×10^(6)和1.1×10^(5)t,以CO_(2)当量计分别为8.5×10^(8)、4.0×10^(7)和3.4×10^(7)t,合计9.2×10^(8)t.CO_(2)是广东省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种类,占全省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92.0%,能源活动和电力调入(出)间接排放是广东省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部门,排放占比分别为77.9%和7.6%,合计占比为85.5%.从温室气体排放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全省大部分地区温室气体表现为排放源,部分区域表现为汇;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并呈现一定的沿路网和航道分布的特征;温室气体高排放网格主要为大型电厂、钢铁厂和水泥厂等高耗能企业所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温室气体 排放清单 广东省 排放特征
原文传递
广东省春季一次区域臭氧污染过程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炎 陈多宏 +3 位作者 林玉君 张涛 翟宇虹 蔡日东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1-170,共10页
为探究广东省春季环境空气臭氧(O_(3))污染成因,选取2022年4月6—10日的一次典型污染过程,结合后向气流轨迹、潜在源贡献因子算法和权重轨迹分析法,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本次污染过程的特征及传输对O_(3)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次污染范围涉及全... 为探究广东省春季环境空气臭氧(O_(3))污染成因,选取2022年4月6—10日的一次典型污染过程,结合后向气流轨迹、潜在源贡献因子算法和权重轨迹分析法,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本次污染过程的特征及传输对O_(3)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次污染范围涉及全省10个城市,污染前期江门市和中山市O_(3)小时峰值浓度分别高达264μg·m^(-3)和272μg·m^(-3),后期东莞市每日O_(3)小时峰值均高于260μg·m^(-3).以清远市为代表性城市的分析表明,污染天日最大8 h平均O_(3)浓度、氮氧化物(NO_(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平均值较非污染天分别升高10.8%、44.0%和168.0%.O_(3)污染天呈高温、低湿的特点,O_(3)浓度与温度的相关性在污染天显著增强.基于MIR值计算的O_(3)生成潜势结果表明,与非污染天相比,污染天间、对-二甲苯、乙苯、邻二甲苯和甲苯对O_(3)生成潜势的贡献分别增加了820%、1670%、614%和174%.气流聚类结果表明,污染前期以东北方向气团为主,污染后期以东南方向气团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臭氧生成潜势 后向轨迹分析 潜在源贡献 权重轨迹分析法
原文传递
气团来源和云雾过程对华南高山背景区亚微米气溶胶数谱分布的影响
17
作者 周淑婷 龚道程 +8 位作者 张诗炀 张庆祖 王文路 刘小婷 张涛 周炎 王伯光 陈多宏 王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6,共9页
在南岭国家大气背景站(南岭站,海拔1690m)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对亚微米气溶胶的数浓度及粒径谱分布进行了观测.结合同期常规污染和气象数据,分析了不同来源气团与气象条件下气溶胶数谱分布的特征,探讨了典型云雾天气条件下... 在南岭国家大气背景站(南岭站,海拔1690m)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对亚微米气溶胶的数浓度及粒径谱分布进行了观测.结合同期常规污染和气象数据,分析了不同来源气团与气象条件下气溶胶数谱分布的特征,探讨了典型云雾天气条件下气溶胶数浓度及谱分布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岭站气溶胶的平均数浓度为1.14×10^(3)个/cm^(3),低于国内外大多数高山背景站,云雾天气多是造成南岭站气溶胶数浓度低的重要原因;气溶胶主要以爱根核模态和积聚模态为主,二者占总数浓度超过95%;气溶胶数浓度呈现下午高于上午的规律,峰值出现在下午14:00时左右.在途径珠三角的南部气团(占比66.2%)和途径湖南地区的北部气团(占比33.8%)影响下的气溶胶数谱分布均为双峰模态,但南部气团影响下的气溶胶数浓度约是北部气团(7.9×10^(2)个/cm^(3))影响下的2倍,且40~300nm粒径段的粒子数浓度明显升高.云雾时段的核模态和积聚模态气溶胶数浓度明显低于非云雾时段,总气溶胶数浓度下降幅度可达80%,说明云雾对气溶胶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云雾发展过程中,气溶胶数浓度粒径分布变化规律呈现双峰型-单峰型-双峰型,谱宽不断收窄,且峰值粒径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 国家背景站 细颗粒物 粒径谱 气团传输
下载PDF
中山市一次臭氧污染过程分析
18
作者 黄艳梅 翟宇虹 《云南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129-131,共3页
2022年4月4—8日中山市发生连续臭氧(O_(3))污染过程,其中6日为中度污染。污染期间,O_(3)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NO_(2)均明显上升,“光化学燃料”充足,太阳辐射强度亦高于非污染日,加剧光化学反应,O_(3)以本地生成为主。污染期间... 2022年4月4—8日中山市发生连续臭氧(O_(3))污染过程,其中6日为中度污染。污染期间,O_(3)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NO_(2)均明显上升,“光化学燃料”充足,太阳辐射强度亦高于非污染日,加剧光化学反应,O_(3)以本地生成为主。污染期间和清洁时段的O_(3)、NO_(2)和VOCs的日变化呈现相似的趋势,污染日的O_(3)、NO_(2)和VOC均高于非污染日,O_(3)呈现午后高峰、VOCs和NO_(2)则为双峰分布。进行活性物种分析,O_(3)生成潜势排名靠前的物种为要为甲苯类和正丁烷,主要来源于工业溶剂和机动车尾气。中山市此次污染的主要为前体物升高及气象条件不利所致,主要活性物种来自于溶剂源,因此在气象不利的条件下,须提前预警,做好VOCs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污染过程
下载PDF
华南水稻秸秆焚烧期碳质气溶胶组分特征及源贡献评估 被引量:3
19
作者 蒋斌 陈多宏 +5 位作者 张涛 袁鸾 周炎 沈劲 张春林 王伯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58-2366,共9页
近年来中国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PM_(2.5)污染事件依旧频发,农作物秸秆焚烧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为探讨华南地区水稻秸秆集中焚烧情形下的碳质气溶胶组分特征,于2014年夏秋水稻收割期在“中国广东大气超级站”开展了两期在线观... 近年来中国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PM_(2.5)污染事件依旧频发,农作物秸秆焚烧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为探讨华南地区水稻秸秆集中焚烧情形下的碳质气溶胶组分特征,于2014年夏秋水稻收割期在“中国广东大气超级站”开展了两期在线观测。结果显示,夏收期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5±1.3)μg·m^(-3)和(6.6±2.5)μg·m^(-3);秋收期则是夏收期的两倍,分别为(5.8±3.9)μg·m^(-3)和(13.6±8.5)μg·m^(-3)。总碳(TC)平均占ρ(PM_(2.5))的30.9%±3.7%和26.8%±7.1%,是PM_(2.5)的重要组成部分。夏收期ρ(EC)/ρ(PM_(2.5))和ρ(OC)/ρ(PM_(2.5))均随ρ(PM_(2.5))的增加而下降,占比之和从74.0%下降至18.3%,而ρ(OC)/ρ(EC)比值则随ρ(PM_(2.5))的增加从1.7逐渐增长至4.4。而秋收期在相对稳定的源排放和静稳的气象条件加持下,ρ(EC)/ρ(PM_(2.5))、ρ(OC)/ρ(PM_(2.5))和ρ(OC)/ρ(EC)比值随ρ(PM_(2.5))的变化均维持相对稳定,ρ(EC)和ρ(OC)显著相关(r=0.91),且ρ(OC)无明显日变化特征。基于EC示踪法和K+质量平衡估算,夏收期OC受光化学反应影响显著,二次有机碳(SOC)的平均质量浓度为(3.7±2.4)μg·m^(-3),占ρ(OC)的52.1%±22.2%;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有机碳(OC_(bb))为(0.8±0.4)μg·m^(-3),占ρ(OC)的12.4%±5.9%。受强生物质燃烧排放的影响,秋收期ρ(OC_(bb))平均为(8.5±5.0)μg·m^(-3),对OC的贡献高达66.6%±18.7%;而ρ(SOC)仅为(1.9±2.5)μg·m^(-3),ρ(SOC)/ρ(OC)比值降至14.5%±16.5%。与OC不同的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始终是华南地区EC的最大贡献源。秋收期生物质燃烧排放可显著提升PM_(2.5)质量浓度,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易引发污染事件,因此需重点加强对华南秋收期农作物秸秆集中焚烧的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PM_(2.5) 碳质组分 二次有机碳 生物质燃烧
下载PDF
珠三角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国庆效应及其源解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珺 龚道程 +6 位作者 廖彤 周炎 张涛 王瑞文 王好 陈多宏 王伯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265-3280,共16页
选取珠三角典型城区和郊区站点,分析了2021年国庆假期前中后VOCs的浓度、来源及O_(3)生成潜力.结果表明,珠三角的O_(3)浓度水平整体呈国庆前中后逐时段降低趋势,其中国庆前与国庆中的O_(3)污染严重,浓度均值分别为(102.6±64.3),(80... 选取珠三角典型城区和郊区站点,分析了2021年国庆假期前中后VOCs的浓度、来源及O_(3)生成潜力.结果表明,珠三角的O_(3)浓度水平整体呈国庆前中后逐时段降低趋势,其中国庆前与国庆中的O_(3)污染严重,浓度均值分别为(102.6±64.3),(80.2±47.7)μg/m^(3),且城区的污染发生频率和浓度超标值均高于郊区.珠三角TVOC与烷烃的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烷烃是TVOC的主要成分.城区的炔烃以及活性较高的烯烃和芳香烃浓度基本呈现“假期下降,节后回升”的规律,其中节后回升幅度最大的是芳香烃,最大增幅可达82%.国庆期间,甲苯、二甲苯等工业源VOCs的浓度显著下降(约30%),而正/异丁烷、正/异戊烷等交通源VOCs的浓度相对上升(约10%),呈现“节假日停工停产+出行高峰”的假日效应.基于特征标志物比值和正交矩阵因子(PMF)的来源解析表明,节假日时段珠三角地区VOCs的主要贡献源为机动车排放源(32.4%±5.3%),非节假日时段,除关注机动车排放源(31.2%±10.8%)和溶剂使用源(20.0%±7.9%)外,城区还应关注油气挥发源(21.3%±3.8%),郊区关注燃烧源(23.9%±12.3%).各站点最大贡献源在非节假日与节假日之间的变化反映出工作日与假日不同的人口流动方向,具有假日效应.城区节假日和非节假日O_(3)生成潜势贡献最大的组分均为芳香烃,郊区为烯烃或芳香烃.城区和郊区节假日时段的烯烃OFP占比高于非节假日,芳香烃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珠江三角洲 国庆效应 PMF源解析 光化学污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