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工作站在内镜经鼻蝶垂体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丁锐 陈祎招 +4 位作者 付正浩 蒋伟平 张旺明 张世忠 柯以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07-1809,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工作站对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 :自2009年9月至2012年11月我科行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70例,术前均采用64排CT扫描及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比较术前工作站三维重建图像和术中内镜图像并行经...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工作站对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 :自2009年9月至2012年11月我科行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70例,术前均采用64排CT扫描及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比较术前工作站三维重建图像和术中内镜图像并行经鼻蝶入路中解剖结构累加分值Spearman秩相关分析;利用工作站辅助定位重要解剖标志,精确量化三维解剖关系。结果:术前工作站三维重建图像与术中内镜图像基本一致,相符性好,10个解剖标志显示的累加分值具有显著相关关系(r=0.864,Р<0.001);工作站重建虚拟图像可模拟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准确辅助定位、观察解剖标志及变异,精确量化个体化的三维解剖关系,设计最佳的鞍底开窗,同时准确显示与手术设计相关的距离参数。结论:神经外科工作站是一种简便实用的辅助性工具,可用于指导内镜经鼻蝶垂体瘤手术术前计划形成,增加手术操作的安全性,提高手术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三维重建 神经外科工作站 神经内窥镜 虚拟现实技术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彦超 张炘 段传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2-185,共4页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发病率约为1/10000,占颅内出血的25%,致病率和死亡率高达25%~50%。然而,动脉瘤发生、发展和破裂的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建立动脉瘤模型对于研究其形态结构,探讨组织病理生理学改变...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发病率约为1/10000,占颅内出血的25%,致病率和死亡率高达25%~50%。然而,动脉瘤发生、发展和破裂的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建立动脉瘤模型对于研究其形态结构,探讨组织病理生理学改变,寻找其发病机理,对预防和治疗动脉瘤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3
作者 赖凌峰 苏世星 段传志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40-142,共3页
脑动静脉畸形(cAVM)是一种发病率高、病因未明的脑血管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头痛、出血、癫癎等神经功能障碍,是中青年致残的主要因素。其发病机制未明,治疗效果欠佳。本文综述与cAVM发生、发展机制相关的增殖性毛细血管病、血流动力学改... 脑动静脉畸形(cAVM)是一种发病率高、病因未明的脑血管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头痛、出血、癫癎等神经功能障碍,是中青年致残的主要因素。其发病机制未明,治疗效果欠佳。本文综述与cAVM发生、发展机制相关的增殖性毛细血管病、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构筑学及与cAVM相关分子、炎症因子、相关基因6个方面的进展,以加强、加深对cAVM的理解,为cAVM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毛细血管 血液动力学现象
下载PDF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黎华清 黎志洲 张旺明 《吉林医学》 CAS 2015年第15期3218-3220,共3页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硬膜扩大减张缝合术(治疗组)和标准大骨瓣减压-颞肌贴敷术(对照组)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术后并发症及对Ⅱ期颅骨缺损修补的影响。方法:对32例治疗组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和30名对照组的大面积脑...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硬膜扩大减张缝合术(治疗组)和标准大骨瓣减压-颞肌贴敷术(对照组)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术后并发症及对Ⅱ期颅骨缺损修补的影响。方法:对32例治疗组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和30名对照组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减压后情况、6个月后疗效、术后并发症及Ⅱ期颅骨缺损修补的差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减压后情况和6个月后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硬膜下积液、术后脑膨出、癫痫等术后并发症及Ⅱ期颅骨缺损修补在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方面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硬膜扩大减张缝合术能保障减压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缩短颅骨缺损修补术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大骨瓣减压 硬膜扩大减张缝合术 颞肌贴敷术 大面积脑梗死
下载PDF
切应力在血流动力学因素影响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中的作用 被引量:22
5
作者 张炘 段传志 +3 位作者 李铁林 龙霄翱 罗斌 权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9-324,共6页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壁病理性局限性扩张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位居脑血管疾病病因的第3位,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和破裂受多种因素影响,其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模拟重建、流...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壁病理性局限性扩张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位居脑血管疾病病因的第3位,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和破裂受多种因素影响,其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模拟重建、流体力学等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动脉瘤的形成、生长及破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切应力被认为起主导作用。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血流动力学的文献,就切应力在血流动力学因素影响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壁面切应力
下载PDF
壳聚糖-小干扰RNA纳米粒对U25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姚鹏飞 柯以铨 +2 位作者 王建奇 许刚 周振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2640-2644,共5页
目的:预防胶质瘤术后复发采取化学疗法和放射治疗,因敏感性低及胶质瘤对其产生抵抗,并未提高恶性胶质瘤患者的预后。目前广泛开展的基因治疗研究,有望取得突破。观察靶向端粒反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基... 目的:预防胶质瘤术后复发采取化学疗法和放射治疗,因敏感性低及胶质瘤对其产生抵抗,并未提高恶性胶质瘤患者的预后。目前广泛开展的基因治疗研究,有望取得突破。观察靶向端粒反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基因的壳聚糖(chitosan,CS)-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ing RNA,siRNA)纳米粒在体外进行RNA干扰对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7在广东省神经外科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完成。制备针对hTERT基因的CS-siRNA纳米粒,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及大小。按转染试剂的不同分为8组。空白对照组(不含转染试剂及siRNA),阳性对照组(Lipofectamine TM2000转染siRNA),阴性对照组(含30nmol/L阴性对照siRNA的纳米粒),裸siRNA对照组(含30nmol/LsiRNA),空白CS纳米粒对照组,10,30,90nmol/LsiRNA纳米粒组。取对数生长期的U251细胞转染后,采用CCK-8法绘制细胞增殖曲线并计算抑制率;Hoechst33342/碘化丙啶双荧光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TERT-mRNA表达变化。结果:①原子力显微镜下CS-siRNA纳米粒,呈球形,形状一致,大小约87nm。②阳性对照组、30,90nmol/LsiRNA纳米粒组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Hoechst33342/碘化丙啶双染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裸siRNA对照组和空白CS纳米粒对照组大多为低蓝色的正常细胞;阳性对照组、10,30,90nmol/LsiRNA纳米粒组以高蓝色的凋亡细胞为主。④阳性对照组、10,30,90nmol/LsiRNA纳米粒组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裸siRNA对照组、空白CS纳米粒对照组相比,G0/G1期细胞显著增加,S期细胞明显减少,阳性对照组最为明显(P<0.05),G2/M期细胞变化不明显(P>0.05)。⑤阳性对照组、10,30,90nmol/LsiRNA纳米粒组hTERTmRNA表达明显下调,30,90nmol/LsiRNA纳米粒组表达下调较10nmol/LsiRNA纳米粒组更明显。结论:CS-siRNA在体外明显抑制了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纳米粒 胶质瘤 端粒酶反转录酶 RNA干扰 生物材料
下载PDF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及手术靶点的选择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军 张旺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79-382,共4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年龄相关的、慢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1]。该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世界人口患病率约为1%。2005年对北京,上海和西安三地的调查显示,我国的老年(〉50岁)PD患病率...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年龄相关的、慢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1]。该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世界人口患病率约为1%。2005年对北京,上海和西安三地的调查显示,我国的老年(〉50岁)PD患病率为1.7%,较上世纪有所提高,而欧洲的患病率早在上世纪就已达1.6%^[2-3].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脑深部特定神经核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电刺激帕金森病靶点
下载PDF
右位主动脉弓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一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彦超 段传志 +3 位作者 张炘 李西锋 何旭英 李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21-422,共2页
病历资料 患者,男,34岁。于2013年7月1日因“突发头痛、头晕4d”人住我院。人院时患者头痛、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查体示双侧眼球震颤,余无阳性体征。行头颅CT示:小脑出血并破人脑室。考虑小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并于7... 病历资料 患者,男,34岁。于2013年7月1日因“突发头痛、头晕4d”人住我院。人院时患者头痛、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查体示双侧眼球震颤,余无阳性体征。行头颅CT示:小脑出血并破人脑室。考虑小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并于7月3日行主动脉弓联合脑血管造影术.术中示异位主动脉弓、右侧沿颈交界区动静脉瘘形成,由右侧椎动脉V4段脑膜支及右侧咽升动脉供血为主,主要向左侧横窦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位主动脉弓 硬脑膜动静瘘 ONYX胶
下载PDF
右位主动脉弓伴前交通动脉瘤1例
9
作者 刘彦超 段传志 +2 位作者 李西锋 何旭英 张炘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5-375,共1页
张某,男,40岁,患者2013年5月6日因“突发头痛、头晕伴呕吐2h”送入当地医院治疗,无好转并于次日转入我院。入院时患者头痛、头晕,神志清楚。颈强直,余无阳性体征。在当地急查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 张某,男,40岁,患者2013年5月6日因“突发头痛、头晕伴呕吐2h”送入当地医院治疗,无好转并于次日转入我院。入院时患者头痛、头晕,神志清楚。颈强直,余无阳性体征。在当地急查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并于5月9日拟行主动脉弓造影+全脑血管造影+动脉瘤栓塞术。术中主动脉弓造影如(图1)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右位主动脉弓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主动脉弓造影 蛛网膜下腔出血 全脑血管造影 医院治疗 阳性体征
下载PDF
新型带纤毛弹簧圈联合NBCA栓塞治疗刀砍伤后一侧椎动脉断裂合并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
10
作者 张炘 段传志 +3 位作者 李铁林 龙霄翱 罗斌 何旭英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7-357,361,365,共3页
外伤性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颅外段假性动脉瘤通常源于颈部严重的钝伤和穿透伤^[1-2]。由于受颈椎的严格保护,VA断裂的发生率非常低,而VA断裂导致的颅外段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更低^[3]。但是,一旦颈部遭受严重的穿透伤导致VA... 外伤性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颅外段假性动脉瘤通常源于颈部严重的钝伤和穿透伤^[1-2]。由于受颈椎的严格保护,VA断裂的发生率非常低,而VA断裂导致的颅外段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更低^[3]。但是,一旦颈部遭受严重的穿透伤导致VA断裂而形成假性动脉瘤,将出现一系列难以预料的临床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对于外伤性VA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目前还存在一定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椎动脉损伤 假性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影响机制与预后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立江 段传志 +5 位作者 何旭英 文军 汪求精 李西锋 柳晓秋 王建奇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1-186,共6页
目的探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的易患因素和临床预后。方法纳入研究标准的13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GDC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对出血破人脑室伴脑室系统梗阻患者行脑室外引流术,对其他... 目的探讨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的易患因素和临床预后。方法纳入研究标准的13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GDC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对出血破人脑室伴脑室系统梗阻患者行脑室外引流术,对其他患者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出血后1月CT评价慢性脑积水发生情况。对慢性轻度脑积水行短期临床观察,慢性重度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6月后临床恢复情况。行统计学分析明确影响慢性脑积水发生的易患因素,比较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6月后有无慢性脑积水者在临床预后上的差异。结果本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为12.12%(16/132),其易患因素依次是年龄、术前Fisher分级、术前Hunt.Hess分级。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后6月随访,有无慢性脑积水者在临床预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不是单因素作用的结果,重度慢性脑积水患者及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可得到较好的预后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栓塞 治疗性 慢性脑积水
原文传递
注射用奥拉西坦治疗颅脑损伤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45
12
作者 罗成义 柯以铨 +7 位作者 徐如祥 章翔 顾建文 于如同 王穗暖 王志刚 卢凯旋 万顺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2-196,共5页
目的 通过对注射用奥拉西坦与注射用吡拉西坦比较的临床研究,评价注射用奥拉西坦治疗颅脑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收集自2006年9月至2009年1月珠江医院等... 目的 通过对注射用奥拉西坦与注射用吡拉西坦比较的临床研究,评价注射用奥拉西坦治疗颅脑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双盲、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收集自2006年9月至2009年1月珠江医院等5家医院收治的239例颅脑损伤和颅脑手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采用注射用奥拉西坦治疗,120例)和对照组(采用注射用吡拉西坦治疗,119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GCS评分、肢体肌力分级、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观察2组的不良反应并进行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以了解其安全性. 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NIHSS、GCS评分和肢体肌力分级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善的程度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均无药物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 注射用奥拉西坦与注射用吡拉西坦一样,在治疗颅脑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失中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神经功能缺失 奥拉西坦 随机对照试验 双盲法 多中心研究
原文传递
蒸汽塑形对微导管末端长度变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彦超 李西锋 +6 位作者 段传志 张炘 何旭英 顾大群 李辉 苏世星 赖凌峰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33-1135,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的Prowler14(P14)、Enchelon 10(E10)和sL103种微导管在蒸汽塑形前后其末端长度的变化,为临床上判断弹簧圈的最佳解脱位置提供参考。方法将Jasper弹簧圈(1D、2D和3D)分别推人P14、E10和SL10450塑形、单弯塑形和...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的Prowler14(P14)、Enchelon 10(E10)和sL103种微导管在蒸汽塑形前后其末端长度的变化,为临床上判断弹簧圈的最佳解脱位置提供参考。方法将Jasper弹簧圈(1D、2D和3D)分别推人P14、E10和SL10450塑形、单弯塑形和双弯塑形前后的三种微导管中,当Jasper弹簧圈的显影点推出微导管近端显影点远端1mln时,测量微导管末端到弹簧圈解脱区近端推送导丝的长度变化。结果3种微导管分别在3种不同角度塑形前后,微导管末端到弹簧圈解脱区近端推送导丝的长度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微导管在塑形后其末段长度均缩短,且微导管末端采用双弯塑形时,其末端平均缩短长度大于单弯塑形和450塑形时的长度,其中45。塑形时其末端缩短长度最小。结论蒸气塑形会引起微导管末端长度变短。在一定范围内,末端塑形弯曲度越大,微导管末端缩短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导管 塑形 Jasper弹簧圈
原文传递
TAG-1对U251细胞活力的影响及相关基因调节机制研究
14
作者 常海刚 姜晓丹 +3 位作者 陈中灿 杨璐军 法志强 杜谋选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目的探讨TAG-1对U251细胞的生长活力和粉样前体蛋白胞内段(AICD),p5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因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以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AG.1(0、5、10、20μg/mL)对U251细胞活力影响;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观察U251细胞8淀... 目的探讨TAG-1对U251细胞的生长活力和粉样前体蛋白胞内段(AICD),p5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因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以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AG.1(0、5、10、20μg/mL)对U251细胞活力影响;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观察U251细胞8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表达;TUNEL法检测TAG-1对U251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TAG-1对U251细胞AICD,p53和EGFR基因表达的调控。结果TAG.1没有抑制U251细胞的生长.相反表现出一定的促生长效应;APP广泛表达于U251细胞膜;在TAG.1浓度为10μg/mL时,U251细胞形态学检测没有发现明显的凋亡细胞,但AICD,p53和EGFR基因表达增加。结论TAG-1在胶质瘤的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未发现其能通过TAG-1/APP/AICD/p53或TAG-1/APP,AJCD/EGFR信号途径促进U251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G-1 粉样前体蛋白胞内段 神经胶质瘤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破裂动脉瘤栓塞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方法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炘 段传志 +11 位作者 李铁林 汪求精 龙霄翱 罗斌 Tamrakar Karuna 何旭英 李西峰 刘晓平 权涛 顾大群 苏世星 赖凌峰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IPR)的危险因素、破裂后的处理方法,评估术后临床效果,为今后术前评估IPR的风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IPR的治疗策略提供经验性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1 62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资料,采用Logistic...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IPR)的危险因素、破裂后的处理方法,评估术后临床效果,为今后术前评估IPR的风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IPR的治疗策略提供经验性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1 62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IPR的危险因素,并总结IPR的治疗策略,术后所有IPR患者定期接受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评估该治疗策略的临床疗效.结果 IPR的发生率为0.98%,死亡率为37.50%.存活的10例患者中有8例得益于发生IPR后立即快速完成动脉瘤栓塞以及静脉注射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钠逆转抗凝,2例得益于急诊脑室外引流.但是7例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3例完全康复.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 OR 21.086,95% CI 2.009 ~ 221.333,P=0.011)、颅内动脉粥样硬化(OR 39.246,95% CI 2.949~522.373,P=0.005)、FisherⅢ级(OR 127.139,95%CI 3.340~4 839.744,P=0.009)、脑血管痉挛Ⅰ级(OR 111.888,95%CI 4.154 ~3 013.480,P=0.005)和Ⅱ级(OR 93.024,95%CI 5.256~1 646.527,P=0.002)为颅内破裂动脉IPR的危险因素;颈内动脉分叉近端和基底动脉主干处(OR 0.003,95% CI 0.000~0.101,P=0.001)以及Hunt - HessⅡ级(OR 0.003,95% CI 0.000~0.316,P=0.015)为IPR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颅内动脉粥样硬化、FisherⅢ级以及存在脑血管痉挛(Ⅰ级和Ⅱ级)的患者容易发生IPR;颈内动脉分叉近端和基底动脉主干处以及Hunt - HessⅡ级的动脉瘤较少发生IPR.IPR发生后立即快速完成动脉瘤栓塞,同时予静脉注射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钠逆转抗凝是急诊救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破裂 术中再破裂 危险因素 处理方法
原文传递
恶性脑胶质瘤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6
作者 罗敏捷 张旺明 +3 位作者 王军 郑伟新 姜晓丹 柯以铨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5-569,共5页
目的探讨恶性脑胶质瘤组织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MGMT蛋白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评价MS-MLPA技术检测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对脑胶质瘤化疗的意义。方法选择自2006至2010年南方医科大学... 目的探讨恶性脑胶质瘤组织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MGMT蛋白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评价MS-MLPA技术检测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对脑胶质瘤化疗的意义。方法选择自2006至2010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恶性脑胶质瘤(WHOII级、Ⅳ级)的3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MGMT蛋白表达,应用MS-MLPA技术检测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并观察患者化疗后总生存时间。结果肿瘤组织中MGMT蛋白表达阳性、弱阳性者与表达阴性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31,MGMT蛋白表达阳性者比表达阴性者预后更差。肿瘤组织中MGMT基因启动子未甲基化者、低度过甲基化者、中度过甲基化者、高度过甲基化者生存时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GMT基因启动子过甲基化率越高者预后越好。MGMT蛋白表达与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存在统计学相关性(r==0.697,P=-0.000),基因甲基化程度越高者蛋白表达越低。结论MGMT蛋白表达与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均可以作为接受烷化剂化疗的恶性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预测指标。MS-MLPA技术是一种可靠的检测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启动子甲基化 甲基化特 异性-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
原文传递
脑出血后血脑屏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兵 陈祎招 +3 位作者 蒋伟平 邓心情 杨硕 徐如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75-580,共6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脑屏障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变化。方法将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脑出血组.再按时间因素将脑出血组分为出血后6h、24h、48h、72h、7d、14d6个亚组。采用脑内注入自体血法...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脑屏障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变化。方法将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脑出血组.再按时间因素将脑出血组分为出血后6h、24h、48h、72h、7d、14d6个亚组。采用脑内注入自体血法制作脑出血模型。HE染色观察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形态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紧密连接的超微结构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分布状况:定量RT—PCR检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occludin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脑出血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出现水肿,在48h左右尤为明显,局部可见明显脑细胞坏死及炎细胞浸润。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紧密连接发生明显破坏,内皮细胞间出现裂隙。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呈强阳性表达。脑出血后6hoccludin的表达即开始下降,呈阳性表达;脑出血后24~72hoccludin的表达维持在较低水平,呈弱阳性表达。定量RT-PCR结果显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occludinmRNA相对含量明显降低,在6—72h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发生后,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下降,这可能是脑出血发生后血脑屏障破坏及脑水肿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血脑屏障 紧密连接 OCCLUDIN
原文传递
应用MRI分级预测颅脑损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的清醒时间及预后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向宇 江耿思 +2 位作者 陈燕伟 谢成金 徐伟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68-1270,共3页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MRI分级与清醒时间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至2008年收治的6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的患者,记录患者颅脑MRI表现并进行分级;记录所有清醒患者损伤后清醒时间;预后...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MRI分级与清醒时间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至2008年收治的6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超过2周的患者,记录患者颅脑MRI表现并进行分级;记录所有清醒患者损伤后清醒时间;预后以患者伤后6个月时GOS评分进行判别.结果 患者预后(GOS评分)与MRI分级存在联系,分级越高者,预后越差;MRI对预后的预测准确率为83.33%.MRI分级为Ⅰ级和Ⅱa级的清醒患者的平均清醒时间为(8.00±4.10)周,MRI分级为Ⅱb级和Ⅲ级的清醒患者的平均清醒时间为(22.67±23.66)周.结论 颅脑损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的头颅MRI分级与患者的清醒时间及预后有关,应用MRI分级可客观、准确的预测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意识障碍 磁共振成像 预后
原文传递
虚拟内镜技术在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的运用 被引量:18
19
作者 蒋伟平 陈祎招 +4 位作者 林波森 徐如祥 王向宇 罗成义 李兵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5-188,共4页
目的 运用虚拟内镜(VE)技术观察内镜经鼻蝶入路的解剖结构,探讨其对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指导价值. 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3月行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患者21例,患者术前均采用64排CT... 目的 运用虚拟内镜(VE)技术观察内镜经鼻蝶入路的解剖结构,探讨其对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指导价值. 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3月行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患者21例,患者术前均采用64排CT扫描及VE图像重建.比较术前VE和术中内镜图像并分析经鼻蝶入路中解剖结构累加分值的相关性. 结果 术前VE图像与术中神经内镜图像非常相似;解剖结构的相符性良好,术前VE和术中内镜下8个解剖结构显示的累加分值具有正相关关系(r=0.923,P=0.001);调整VE的位置可以模拟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观察内镜下经鼻蝶入路的解剖结构. 结论 VE能于术前准确直观地显示内镜经鼻蝶入路的重要解剖结构及变异,指导术前计划形成,提高手术效率,增加手术操作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窥镜 垂体腺瘤 虚拟内镜
原文传递
硬脑膜动静脉瘘介入栓塞治疗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晓平 饶强 +3 位作者 李西锋 何旭英 段传志 李振勇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技巧与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珠江医院自2000年至2009年收治的DAVF患者50例,应用微导管技术,以各种不同材料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辅助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通过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随访...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临床技巧与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珠江医院自2000年至2009年收治的DAVF患者50例,应用微导管技术,以各种不同材料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辅助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通过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随访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43例瘘口完全闭塞,6例瘘口绝大部份不显影,1例瘘口部分消失.随访6个月至7年,临床症状消失34例,症状明显缓解6例,复发7例,症状加重3例;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 应用微导管技术栓塞是治疗DAVF的有效手段,正确选择栓塞途径、材料和提高术者技术水平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 动静脉瘘 栓塞 治疗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