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景观形态的城镇与山地交互作用及其灾害效应——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黎昊 宫清华 +5 位作者 袁少雄 王钧 黄志豪 程玥淞 陈敬业 黄建国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8-416,共9页
文章从城镇山地交互区的景观形态视角,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反映交互区的边界形态,然后分析形态指数与地质灾害发生强度之间的关系,识别关键因子,最后基于GAM模型拟合灾害发生强度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函数关系,揭示城镇与山地的交互特征及其引... 文章从城镇山地交互区的景观形态视角,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反映交互区的边界形态,然后分析形态指数与地质灾害发生强度之间的关系,识别关键因子,最后基于GAM模型拟合灾害发生强度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函数关系,揭示城镇与山地的交互特征及其引发的灾害效应。研究显示:1)大湾区城镇山地交互区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香港地区,面积分别为131.8、81.6、58.5 km^(2),主要分布于丘陵浅山区占比较高且城市发展较快的地区。2)深圳、香港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各景观格局指数较高。江门、肇庆、佛山、惠州景观格局指数普遍较低。3)景观格局指数地质灾害频率相关性方面,7个呈正相关,2个呈负相关,其中连接性指数呈现出最高的相关性为0.84(P<0.01),分离度指数呈现高度负相关为-0.84(P<0.01),拼块面积、边缘面积比呈现较弱相关性。4)边缘指标、形状指标、聚散性景观指数中,多数与地质灾害频率之间为线性关系,地质灾害频率随景观形状指数与分离度指数的增加而递减,随回旋半径、形状指数、分维数、边缘面积比和相关外接圆指数的增加而递增。5)城镇山地交互区面积越大形状越复杂,边界长度越长,交互区形状越不规则其接近圆的程度越小,交互区斑块越破碎,核心斑块占交互区总面积的比值越高,发生崩塌滑坡灾害的概率就越高。综上,从小片区的单体工程建设角度出发,对山体开挖的范围越大,工程切面越曲折、形态越复杂,引发滑坡、崩塌的概率越高。对于大范围连片的建设工程,切面相互之间连接的越紧密,团聚程度越高,核心工程所占的面积越大,越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城镇山地交互区 地质灾害 GAM模型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韧性视角下城市社会脆弱性评估及优化策略——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王钧 陈敬业 +4 位作者 宫清华 袁少雄 陈军 刘博文 黎昊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4-483,共10页
从防灾减灾角度研究珠三角城市群的社会脆弱性,提出降低社会脆弱性的优化策略。首先,从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社会组织保障等4个方面构建城市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客观赋权的信息熵法,建立城市灾害社会脆弱性定量评价... 从防灾减灾角度研究珠三角城市群的社会脆弱性,提出降低社会脆弱性的优化策略。首先,从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社会组织保障等4个方面构建城市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客观赋权的信息熵法,建立城市灾害社会脆弱性定量评价模型,计算珠三角城市群社会脆弱性指数,分析各城市社会脆弱性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最后,基于韧性视角提出降低社会脆弱性的优化建议。结果表明:2010—2020年,各大城市的人口脆弱性增加,经济脆弱性呈先增后减趋势,基础设施脆弱性增加,社会组织保障脆弱性降低,社会脆弱性呈先增后降趋势;广州、珠海和深圳社会脆弱性相对较低,肇庆和江门相对较高;经济脆弱性和社会组织保障脆弱性是影响整个城市群社会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应从科学制订城市空间规划、开展城市韧性水平科学评估、推进城市韧性系统建设、促进蓝/绿/灰防灾基础设施融合、构建城市群防灾韧性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升韧性城市建设,以整体提高珠三角城市群的防灾减灾能力和城市韧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灾韧性 社会脆弱性 信息熵模型 优化策略 珠三角城市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