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在ICU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赖极隆 车松倍 +1 位作者 杨茂新 黄远生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8期80-81,共2页
本研究从提高氧输送、机械通气、营养支持、防治SIRS和MODS及防治SIRS和MODS五个方面探讨了中医在ICU的应用进展,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 中医 ICU 应用进展
下载PDF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10
2
作者 梁伟雄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5期535-536,共2页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ARDS患者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给予适当的呼气末正压(PEEP),小潮气量(6~8 ml/kg),平台压控制于30~35 cm H2O以下,观察抢救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ARDS患者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给予适当的呼气末正压(PEEP),小潮气量(6~8 ml/kg),平台压控制于30~35 cm H2O以下,观察抢救成功率、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及机械通气并发症。结果 36例患者中成功脱机30例,病情平稳后转出ICU,抢救成功率83.3%。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例。6例患者死亡,病死率16.7%。结论对于ARDS患者应用肺保护性策略进行机械通气,能够改善氧合,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气末正压 小潮气量 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原文传递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救治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梁伟雄 《中华全科医学》 2013年第4期582-583,共2页
目的探讨在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下救治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38例心源性休克患者,采用Swan-Ganz导管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下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数据进行补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或利... 目的探讨在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下救治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38例心源性休克患者,采用Swan-Ganz导管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下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数据进行补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或利尿剂。结果 38例患者中25例病情好转,转出ICU,有效率65.8%。13例死亡,病死率34.2%。38例患者中,部分患者偶发室性早搏,未发生明显严重并发症,漂浮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为4~5 d。结论血流动力学监测为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提供了重要依据,及时提供了CVP、PCWP、CI等数据,估计左心前负荷,指导补液、正性肌力药、血管活性药或利尿剂的治疗,避免盲目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监测 心源性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
原文传递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呼吸衰竭40例 被引量:3
4
作者 梁伟雄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4年第6期671-672,共2页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2月至2012年6月ICU 40例急性左心衰竭并呼吸衰竭患者,在传统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机械通气治疗。结果经机械通气治疗后,40例中的38例(95.0%)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生...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2月至2012年6月ICU 40例急性左心衰竭并呼吸衰竭患者,在传统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机械通气治疗。结果经机械通气治疗后,40例中的38例(95.0%)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生命体征平稳,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改善,转出ICU;2例死亡,死亡率5.0%。结论机械通气能有效地改善急性左心衰竭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呼吸困难,纠正缺氧,是救治急性左心衰竭并呼吸衰竭的有效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急性左心衰竭 心原性肺水肿 呼吸衰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