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起搏器植入术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65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肖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2985-2986,共2页
随着科技进步.心脏起搏器在心血管内科得到广泛应用。心脏起搏器植入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最成熟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随着心脏起搏器应用的增加,伴随产生的植入后感知功能异常和心律失常等情况也逐渐增多,如何在随访中监测起搏器植入... 随着科技进步.心脏起搏器在心血管内科得到广泛应用。心脏起搏器植入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最成熟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随着心脏起搏器应用的增加,伴随产生的植入后感知功能异常和心律失常等情况也逐渐增多,如何在随访中监测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心电变化成为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课题组采用动态心电图(dynamicelectrocardiogram.DCG)检测和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3月进行的65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患者进行联合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植入 动态心电图监测 临床研究 植入术后 感知功能异常 心律失常 心血管内科 科技进步
下载PDF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终止后影响心率恢复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陈肖艺 甘文雪 郭靖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451-452,F0003,共3页
目的分析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后心率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123例平板运动试验检查患者,按照试验后心率恢复情况分为正常组(67例)和异常组(56例),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及运动试验参数。结果异常组男性、超重、静息心率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 目的分析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后心率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123例平板运动试验检查患者,按照试验后心率恢复情况分为正常组(67例)和异常组(56例),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及运动试验参数。结果异常组男性、超重、静息心率及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焦虑症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而运动心率峰值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男性、超重、糖尿病、冠心病、焦虑症、静息心率增加、运动心率峰值降低是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后心率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运动试验 心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动态心电图在诊断老年女性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肖艺 陈带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435-436,共2页
目的了解24h动态心电图在诊断老年女性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女性SMI患者45例,采用美国DMS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行24h的12导联同步记录,使用CM1、CM5、MaVF3通道同步记录24h心电图,记录时间从6:00至次日6:00... 目的了解24h动态心电图在诊断老年女性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女性SMI患者45例,采用美国DMS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行24h的12导联同步记录,使用CM1、CM5、MaVF3通道同步记录24h心电图,记录时间从6:00至次日6:00。结果老年女性SMI患者出现ST段下移655阵次,平均14.56阵次/人,下移的幅度为(0.21±0.11)mV,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平均为21.8min/次。ST段压低过程中伴有明显心率上升,发作前平均心率为(73.1±7.7)次/min,发作时平均心率上升至(90.1±11.5)次/min。ST段下移白天(6:00-18:00)出现460阵次,夜间(18:00至次日6:00)195阵次,白天是夜间的2.36倍,其中6:00-12:00出现361阵次(55.1%),12:00-18:00出现99阵次(15.1%),18:00-24:00出现131阵次(20.0%),24:00至次日6:00出现64阵次(9.77%)。结论 SMI是老年女性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24h动态心电图对检测老年女性SMI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女性 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下载PDF
散点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准确率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肖艺 王翩翩 陈冰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4期12-13,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散点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230例开展研究,所有患者于病情确诊前均实施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做成散点图,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分为窦性心... 目的对比分析散点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230例开展研究,所有患者于病情确诊前均实施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做成散点图,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分为窦性心律、差异性传导、心房颤动、室上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五种,对比两种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结果散点图与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吻合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上性期前收缩患者与其他类型患者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散点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以减少误诊,为临床诊治方案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临床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点图 24H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下载PDF
连续心率减速力对爆发性心肌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5
作者 甘文雪 陈肖艺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5期52-53,63,共3页
目的探讨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对爆发性心肌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爆发性心肌炎患者41例作为实验组,同期非心脏病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在实验组中,根据心力衰竭程度及组织灌注情况分为无心衰组(BN... 目的探讨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对爆发性心肌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爆发性心肌炎患者41例作为实验组,同期非心脏病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在实验组中,根据心力衰竭程度及组织灌注情况分为无心衰组(BNP<400pg/mL)、轻度心衰组(BNP>400pg/mL,不伴周围组织灌注不足)、严重心衰组(BNP>400pg/mL,伴周围组织灌注不足)。根据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心律失常组(其他非恶性心律失常)及无心律失常组。应用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记录各组DRs值,同时根据常用指标DR2、DR4和DR8进行危险分层。观察各组DRs值之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严重心衰组DRs显著低于轻度心衰组和无心衰组,轻度心衰组DRs显著低于无心衰组。恶性心律失常组DRs显著低于心律失常组和无心律失常组,心律失常组DRs显著低于无心律失常组。DRs低、中危组中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缺血、心脏骤停发生率显著低于高危组。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Rs检测可稳定评估爆发性心肌炎患者迷走神经功能,有望成为预测爆发性心肌炎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心率减速力 爆发性心肌炎 预测
下载PDF
常用无创心电指标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肖艺 徐国帆 +1 位作者 蔡诗云 郭靖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1期81-82,共2页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QT间期、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探讨常用无创心电指标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病房检测到恶性心律失常的142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QT间期、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探讨常用无创心电指标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病房检测到恶性心律失常的142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无恶性心律失常的160例心内科住院患者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在入院后行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平均信号心电图检查,记录QT间期、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分析此3项无创心电指标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QT间期、心率变异性及心室晚电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P均<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法计算出各危险因素的OR值,三者OR均>1,其大小依次为心室晚电位、心率变异性、QT间期。结论 QT间期、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均是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指标,其中以心室晚电位危险性最高,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无创 心电指标 预测
下载PDF
运动平板试验对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评价
7
作者 陈带 梁岩 +1 位作者 杨小波 陈肖艺 《河北医学》 CAS 2005年第8期690-691,共2页
目的:通过运动平板试验观察心脏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心脏功能恢复和心肌缺血改善的情况。方法:对我院1999年至2003年接诊的的125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分别接受PCI治疗和药物治疗6个月后,运动平板试验时运动耐量和左心室功能... 目的:通过运动平板试验观察心脏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心脏功能恢复和心肌缺血改善的情况。方法:对我院1999年至2003年接诊的的125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分别接受PCI治疗和药物治疗6个月后,运动平板试验时运动耐量和左心室功能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析。结果:PCI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后心脏功能恢复和心肌缺血改善有明确的疗效。结论:急诊PCI治疗不仅降低AMI的病死率和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对心脏功能恢复和心肌缺血改善有明确的帮助,也改善AMI病人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介入 急性心肌梗塞 坏死心肌 冬眠心肌 顿抑心肌 血流复灌存活心肌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检测
8
作者 杨小波 陈肖艺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17-1719,共3页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及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进行窦性心率震荡(HRT)的检测及结果分析,评价HRT对AMI及HCM患者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AMI组43例;HCM组46例;正常对照组53例,进行Holter监护,分析单次室早后窦性心率震荡...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及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进行窦性心率震荡(HRT)的检测及结果分析,评价HRT对AMI及HCM患者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AMI组43例;HCM组46例;正常对照组53例,进行Holter监护,分析单次室早后窦性心率震荡值TO及TS。随后进行平均10个月的随访。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MI患者TO,T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M患者TO,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O3组分别为-0.85%,-2.09%,-1.77%.P〉0.05;TS3组分别为9.7ms/RR,17.9ms/RR,17.6ms/RR,P〈0.001。AMI组中发生心血管事件亚组的TO较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高,鸭则较低[TO(-2.35~4.72)%vs(-5.34~1.75)%,P〈0.05;TS(-0.49~11.15)ms/RR vs(1.95~24.45)ms/RR,P〈0.05]。HCM组中发生心血管事件亚组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亚组TO,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O(-4.67~0.71)%vs(-6.79~2.38)%,P〉0.5;TS(3.92~36.85)ms/RR vs(0.91~32.28)ms/RR.P〉0.5]。结论 与AMI不同,HCM患者与对照组TO,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能预测其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性心率震荡 心肌梗塞 肥厚型心肌病 室性早搏
下载PDF
无创性心率减速力对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猝死风险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陈肖艺 王翩翩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606-608,共3页
目的了解无创性心率减速力(DC)对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猝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90例(心绞痛49例、心肌梗死41例),按照有无室性心动过速分为室速组(n=46)和非室速组(n=44),同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5例为对照组,测定其DC。结... 目的了解无创性心率减速力(DC)对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猝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90例(心绞痛49例、心肌梗死41例),按照有无室性心动过速分为室速组(n=46)和非室速组(n=44),同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5例为对照组,测定其DC。结果室速组和非室速组的DC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以室速组更为显著(P<0.01);心肌梗死患者的DC值明显低于心绞痛患者(P<0.01)。室速组和非室速组的DC值异常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室速组的DC值高危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室速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 DC对冠心病室速患者的猝死风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性心率减速力 室性心动过速 风险 预测
下载PDF
非梗塞性Q波的临床鉴别诊断分析
10
作者 陈带 杨小波 《河北医学》 CAS 2005年第6期531-533,共3页
目的:评价非梗塞性Q波的临床意义。方法:详细询问临床病史资料,动态观察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心脏彩超、心脏ECT、运动平板试验、冠脉造影等检查,随访6个月。结果:12导联心电图显示非梗塞性Q波情况V1~V2或V1~V329例... 目的:评价非梗塞性Q波的临床意义。方法:详细询问临床病史资料,动态观察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心脏彩超、心脏ECT、运动平板试验、冠脉造影等检查,随访6个月。结果:12导联心电图显示非梗塞性Q波情况V1~V2或V1~V329例,Ⅱ、Ⅲ、avF22例,Ⅲ、avF4例,Ⅰ、avl3例,V4~V6、I、avl12例,Ⅲ2例;非梗塞性Q波在不同疾病的出现情况:肺气肿11例,心肌病9例,肺栓塞4例,预激综合征9例,高钾血症8例,胸部挤压伤4例,颅内高压症5例,心肌炎及心内膜炎1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结论:非梗塞性Q波出现在不同导联有重要的临床鉴别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梗塞性Q波 心肌梗死 心电向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