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凡纳滨对虾不同生长阶段的蛋白质需要量 被引量:5
1
作者 黄文文 郑昌区 +2 位作者 霍雅文 黎明 周歧存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675-2686,共12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幼虾阶段和养成阶段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全虾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凡纳滨对虾幼虾阶段和养成阶段的蛋白质需要量。以鱼粉、小麦蛋白粉、酪蛋白和明胶为主要蛋白质源配制蛋白...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幼虾阶段和养成阶段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全虾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凡纳滨对虾幼虾阶段和养成阶段的蛋白质需要量。以鱼粉、小麦蛋白粉、酪蛋白和明胶为主要蛋白质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9.31%、33.19%、37.11%、41.45%、45.58%、49.03%的6种饲料。试验1(幼虾阶段养殖试验)和试验2(养成阶段养殖试验)分别选用720尾初始体重为(0.52±0.01)g和540尾初始体重为(7.93±0.03)g的凡纳滨对虾作为试验动物,均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桶),试验1每桶放养40尾,试验2每桶放养30尾。试验1和试验2的养殖期分别为56和42 d。试验1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对虾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先显著上升(P〈0.05)而后趋于稳定(P〉0.05),而饲料系数(FCR)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7.11%~49.03%时,蛋白质效率(PER)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显著下降(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对虾的成活率(SR)、肝体指数(HSI)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29.31%组对虾的肥满度(CF)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对虾全虾、肌肉干物质及全虾粗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7.11%组全虾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45.58%和49.03%组(P〈0.05);29.31%和41.45%组全虾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33.19%和37.11%组(P〈0.05);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在41.45%组达到最高值,并显著高于29.31%和49.03%组(P〈0.05);29.31%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除37.11%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33.19%组肌肉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37.11%、41.45%和49.03%组(P〈0.05)。血清总蛋白(TP)含量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3.19%组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1.45%和49.03%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29.31%和33.19%组(P〈0.05);45.58%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1.45%和45.58%组血清酚氧化酶(PO)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活性最低值出现在37.11%组,并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2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对虾SR、WGR、SGR、FCR及HSI的变化趋势同试验1结果;对虾的PER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持续下降,29.31%和33.19%组显著高于41.15%、45.58%和49.03%组(P〈0.05);各组对虾的CF无显著差异(P〉0.05)。全虾干物质、粗脂肪、粗灰分以及肌肉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29.31%组全虾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45.58%和49.03%组肌肉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29.31%和41.45%组(P〈0.05);45.58%和49.03%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29.31%、33.19%和37.11%组(P〈0.05)。45.58%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29.31%和33.19%组(P〈0.05);血清SOD活性在45.58%组达到最高值,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PO活性在37.11%组达到最低值,并显著低于29.31%、33.19%和49.03%组(P〈0.05);血清ALT活性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AST活性在37.11%组达到最高值,并显著高于29.31%、33.19%和45.58%组(P〈0.05)。以SGR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拟合回归方程后得出,凡纳滨对虾幼虾阶段和养成阶段的蛋白质需要量分别为38.6%和3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蛋白质 需要量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下载PDF
杂交石斑鱼和母本褐点石斑鱼转录组测序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林明德 陈刚 +10 位作者 马骞 王忠良 张健东 谢瑞涛 汤保贵 黄建盛 周晖 施钢 潘传豪 ERIC Amenyogbe 邓文鑫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15-23,共9页
【目的】筛选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及其杂交子一代(E. fuscoguttatus♀×E. polyphekadion♂,F1)的差异表达基因,探讨褐点石斑鱼及F1代之间的生长差异性。【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对同龄的褐点石... 【目的】筛选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及其杂交子一代(E. fuscoguttatus♀×E. polyphekadion♂,F1)的差异表达基因,探讨褐点石斑鱼及F1代之间的生长差异性。【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对同龄的褐点石斑鱼及其杂交F1的脑、肝脏和肌肉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edgeR软件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和KOG注释,最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数据。【结果】测序的原始数据经过质量控制和组装共得到54 610条unigenes。组装的unigenes共有28 832条unigenes得到注释,共获得20234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10218条上调,10016条下调。GO功能注释显示共34061条unigenes聚类到涉及生物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的53个功能类别,其中被较多基因聚类到的功能类别为细胞过程、结合、单一生物过程、代谢过程和催化活性等。KOG注释发现,42 753 unigenes被注释到25个功能类别中,其中较多涉及信号转导机制、基因功能预测、翻译后修饰,蛋白质周转和分子伴侣、转录等。进一步筛选到一批和生长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如GH、GHRH、PRL、SLP、AVTp等,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F1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其亲本褐点石斑鱼,与杂交F1相较于褐点石斑鱼生长快速的性状相符。【结论】研究完成了对褐点石斑鱼及其杂交F1的转录组测序、组装,获得了测序数据在不同数据库的功能注释信息,同时筛选了一批生长相关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在F1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其亲本褐点石斑鱼,与现实生长性状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点石斑鱼 杂交石斑鱼 转录组测序 比较分析 生长相关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