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调控NF-κB信号通路治疗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范田慧 孙延平 +4 位作者 钮婧杰 王蒙 杨炳友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第14期56-60,共5页
核转录因子NF-κB是一种多向性、多效性的调控因子,是致炎-抗炎的核心通路,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肾病种类多样,以肾病的发病因素作为分类依据,分为原发性肾病;继发性肾病以及遗传性肾病。文章对近年来中药... 核转录因子NF-κB是一种多向性、多效性的调控因子,是致炎-抗炎的核心通路,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肾病种类多样,以肾病的发病因素作为分类依据,分为原发性肾病;继发性肾病以及遗传性肾病。文章对近年来中药调控NF-κB信号通路缓解肾病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F-ΚB信号通路 肾病 中药 综述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牵牛子药理作用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钮婧杰 孙延平 +4 位作者 王秋红 杨炳友 姜海 王知斌 匡海学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201-204,共4页
牵牛子为旋花科植物,性寒,具有一定毒副作用。近十年来,已从牵牛子中提取分离出化学成分主要有酚酸类、树脂苷类、萜类、木脂素类等,并通过实验研究初步发现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炎、介导细胞凋亡和自噬、促进骨细胞分化、兴奋子宫平滑肌... 牵牛子为旋花科植物,性寒,具有一定毒副作用。近十年来,已从牵牛子中提取分离出化学成分主要有酚酸类、树脂苷类、萜类、木脂素类等,并通过实验研究初步发现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炎、介导细胞凋亡和自噬、促进骨细胞分化、兴奋子宫平滑肌、促进大肠推进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文章通过文献综述,从牵牛子的提取物、有效部位和组分、化学成分的新角度对牵牛子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和探讨,为牵牛子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牛子 药理活性 机制
下载PDF
牵牛子历代药性及功用变化及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范田慧 孙延平 +4 位作者 钮婧杰 乔威杰 杨炳友 王秋红 匡海学 《中国医药》 2021年第5期796-800,共5页
中药药性理论包括性味理论、归经理论、升降浮沉理论及毒性理论等,但随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展,中药药性及功用的描述和记载发生改变。本文查阅本草典籍,对牵牛子的性味、归经、毒性及功效等进行梳理,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 中药药性理论包括性味理论、归经理论、升降浮沉理论及毒性理论等,但随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展,中药药性及功用的描述和记载发生改变。本文查阅本草典籍,对牵牛子的性味、归经、毒性及功效等进行梳理,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药大辞典》等进行对照,发现历代对牵牛子性味、归经的认知发生了较大变化,牵牛子的功效运用随中医学的发展逐渐完善,但对毒性的记载基本没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牛子 性味 归经 毒性 功效
下载PDF
天然产物多糖对脂肪酶的抑制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雨 孙延平 +2 位作者 杨炳友 王秋红 匡海学 《化学工程师》 CAS 2022年第11期62-65,共4页
脂肪酶能水解脂肪形成脂肪酸和甘油,抑制脂肪酶活性是治疗肥胖、预防其并发症的有效途径之一,可减少人体对脂肪的吸收。然而,现有临床报道的脂肪酶抑制剂(奥利司他)伴有便秘、腹泻等副作用,因此,有必要寻找天然产物中高效低毒的抑制剂... 脂肪酶能水解脂肪形成脂肪酸和甘油,抑制脂肪酶活性是治疗肥胖、预防其并发症的有效途径之一,可减少人体对脂肪的吸收。然而,现有临床报道的脂肪酶抑制剂(奥利司他)伴有便秘、腹泻等副作用,因此,有必要寻找天然产物中高效低毒的抑制剂。近年来,多糖日益成为天然产物来源的脂肪酶抑制剂研究的一个热点,并逐步引起国内外医药学界的重视,然而,关于多糖的脂肪酶抑制活性方面的系统性综述内容较少。本文归纳总结了天然多糖对脂肪酶的抑制活性相关报道,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新天然多糖类脂肪酶抑制剂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多糖 天然产物 酶抑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牛胆汁的解热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
5
作者 苏发智 白晨曦 +5 位作者 张文森 王雨 孙延平 杨炳友 匡海学 王秋红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63-3374,共12页
目的基于干酵母混悬液诱导的发热大鼠模型,评价牛胆汁的解热效果,并进一步通过基于UPLC-MS/MS的代谢组学方法探索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对乙酰氨基酚(200 mg/kg)组、牛胆汁(10 mL/kg)组及猪胆汁(10 ... 目的基于干酵母混悬液诱导的发热大鼠模型,评价牛胆汁的解热效果,并进一步通过基于UPLC-MS/MS的代谢组学方法探索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对乙酰氨基酚(200 mg/kg)组、牛胆汁(10 mL/kg)组及猪胆汁(10 mL/kg)组,以背部sc 20%干酵母混悬液的方式构建发热大鼠模型,分别于造模前0.5 h及造模后3.5 h对各给药组大鼠给予药物干预,并于造模后第0、4、5、6、7、8小时测量大鼠肛温,收集造模后8 h大鼠血清及脑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及下丘脑中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的含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大鼠的血清及下丘脑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探究其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结合血清及下丘脑代谢组学的相关分析结果及ELISA指标,共同阐释牛胆汁的解热作用机制。结果造模4 h后模型组大鼠肛温显著升高(P<0.01),牛胆汁组大鼠肛温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牛胆汁能够显著抑制发热导致的TNFα、IL-1β、IL-6、PGE2、cAMP含量增加(P<0.01)。代谢组学结果表明干酵母致大鼠发热后血清及下丘脑的代谢轮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分别从其中鉴定得到24、18种内源性代谢物,给予牛胆汁干预后其含量均显著回调,主要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丙酮酸代谢、柠檬酸循环、鞘脂代谢、嘧啶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等途径。结论牛胆汁对干酵母所致发热大鼠模型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内源性致热源的释放及调节机体的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有关,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胆汁 解热 下丘脑 血清 代谢组学 胆酸 去氧胆酸 鹅去氧胆酸 猪去氧胆酸 甘氨胆酸 甘氨去氧胆酸 甘氨猪去氧胆酸 甘氨鹅去氧胆酸 牛磺胆酸 牛磺猪去氧胆酸 牛磺鹅去氧胆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