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断缝体”气藏立体雕刻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
2
1
作者
凡睿
曾韬
+2 位作者
雷克辉
黄光明
邱津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6-344,共9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须家河组发育致密砂岩气藏,“断缝体”概念的提出有效提升了该类型气藏的勘探开发效果,但对“断缝体”的主控因素以及三维空间形态尚缺乏清晰认识,制约了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利用马路背-通江地区高精度OVT地震资料...
四川盆地东北部须家河组发育致密砂岩气藏,“断缝体”概念的提出有效提升了该类型气藏的勘探开发效果,但对“断缝体”的主控因素以及三维空间形态尚缺乏清晰认识,制约了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利用马路背-通江地区高精度OVT地震资料,联合地质-地球物理多学科协同的配套预测技术方法,遵循“断缝体”气藏地质特征及高产稳产主控因素,开展了断褶变形强度带量化评价、缝孔储层预测、通源断裂体系评价等相关研究。并以此3个要素为基础,联合构建了断缝结构、缝孔储层以及通源断层三元一体化立体模型,探索形成了一套“断缝体”立体雕刻技术方法。该技术精细雕刻了“断缝体”各单元空间形态与内部结构,并清晰直观表达了各成藏要素的多维配置关系,为须家河组“断缝体”气藏进一步精细化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其它类似地区“断缝体”油气藏的刻画识别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缝体”三元一体化模型
雕刻技术
断褶强度带
通源断裂体系
须家河组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哈山冲断带构造变形数值模拟
2
作者
赵利
王斌
+4 位作者
王光增
方成名
黄光明
梁宇生
董大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704-3716,共13页
岩石圈流变结构是控制大陆碰撞造山的重要因素.哈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地表地形与青藏高原周缘冲断带差异较大,指示需要开展地壳流变学研究.本研究采用二维数值模拟,设计了盆山上地壳强度横向差异的单因素实验,模拟结果分析表明:若上地...
岩石圈流变结构是控制大陆碰撞造山的重要因素.哈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地表地形与青藏高原周缘冲断带差异较大,指示需要开展地壳流变学研究.本研究采用二维数值模拟,设计了盆山上地壳强度横向差异的单因素实验,模拟结果分析表明:若上地壳强度“山弱盆强”,构造变形集中于造山带,断块垂向叠置造成造山带隆升,使地表地形的构造高点位于造山带;若上地壳强度“山强盆弱”,构造变形集中于冲断带和盆地,盆山相互作用造成地表地形的构造高点位于冲断带,而非后陆.本文基于此单因素实验,模拟了哈山冲断带构造演化,发现哈山冲断带晚二叠世发育推覆构造后,构造变形逐渐减弱,扩展方式由前展式变为后展式,基底倾向由向后陆变为向前陆.结合哈山及龙门山的多学科观测资料,本文认为哈山和龙门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地表地形分别符合地壳强度“山强盆弱”模式和“山弱盆强”模式.研究成果可以为中西部冲断带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和实验模型的搭建提供一定启示,同时对研究区内构造控藏分析和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地壳流变特征
地表地形
构造变形
哈山冲断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断缝体”气藏立体雕刻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
2
1
作者
凡睿
曾韬
雷克辉
黄光明
邱津
机构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
有限公司
勘探分
公司
广合聚能科技有限公司
出处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6-344,共9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02-0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项目(P19012-3)共同资助。
文摘
四川盆地东北部须家河组发育致密砂岩气藏,“断缝体”概念的提出有效提升了该类型气藏的勘探开发效果,但对“断缝体”的主控因素以及三维空间形态尚缺乏清晰认识,制约了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利用马路背-通江地区高精度OVT地震资料,联合地质-地球物理多学科协同的配套预测技术方法,遵循“断缝体”气藏地质特征及高产稳产主控因素,开展了断褶变形强度带量化评价、缝孔储层预测、通源断裂体系评价等相关研究。并以此3个要素为基础,联合构建了断缝结构、缝孔储层以及通源断层三元一体化立体模型,探索形成了一套“断缝体”立体雕刻技术方法。该技术精细雕刻了“断缝体”各单元空间形态与内部结构,并清晰直观表达了各成藏要素的多维配置关系,为须家河组“断缝体”气藏进一步精细化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其它类似地区“断缝体”油气藏的刻画识别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断缝体”三元一体化模型
雕刻技术
断褶强度带
通源断裂体系
须家河组
四川盆地东北部
Keywords
three-element-integrated“fault-fracture reservoirs”model
engraving technology
fault-fold strength belt
through source fault system
Xujiahe formation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分类号
P63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哈山冲断带构造变形数值模拟
2
作者
赵利
王斌
王光增
方成名
黄光明
梁宇生
董大伟
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
广合聚能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704-3716,共13页
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9BD05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2162,42072235)
中国石化油田部先导项目(G5800-15-ZS-YTB020)联合资助。
文摘
岩石圈流变结构是控制大陆碰撞造山的重要因素.哈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地表地形与青藏高原周缘冲断带差异较大,指示需要开展地壳流变学研究.本研究采用二维数值模拟,设计了盆山上地壳强度横向差异的单因素实验,模拟结果分析表明:若上地壳强度“山弱盆强”,构造变形集中于造山带,断块垂向叠置造成造山带隆升,使地表地形的构造高点位于造山带;若上地壳强度“山强盆弱”,构造变形集中于冲断带和盆地,盆山相互作用造成地表地形的构造高点位于冲断带,而非后陆.本文基于此单因素实验,模拟了哈山冲断带构造演化,发现哈山冲断带晚二叠世发育推覆构造后,构造变形逐渐减弱,扩展方式由前展式变为后展式,基底倾向由向后陆变为向前陆.结合哈山及龙门山的多学科观测资料,本文认为哈山和龙门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地表地形分别符合地壳强度“山强盆弱”模式和“山弱盆强”模式.研究成果可以为中西部冲断带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和实验模型的搭建提供一定启示,同时对研究区内构造控藏分析和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地壳流变特征
地表地形
构造变形
哈山冲断带
Keywords
Numerical modelling
Crustal rheology
Topography
Structural deformation
Haraarat thrust belt
分类号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断缝体”气藏立体雕刻技术及应用
凡睿
曾韬
雷克辉
黄光明
邱津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哈山冲断带构造变形数值模拟
赵利
王斌
王光增
方成名
黄光明
梁宇生
董大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