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认同和参与能力视角下的乡村治理路径探索——基于鄂东某村落春节期间的乡村治理实践 被引量:2
1
作者 姚华松 黄耿志 +2 位作者 冯善富 陈再齐 郭炎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05-412,共8页
在市场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冲击下,中国乡村作为一个村集体"大家庭"的身份认同日渐式微。这种集体认同的消解不断侵蚀乡村治理的文化基础。同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随着大量年轻劳动力的外流和弱势村民的留守,中国乡村"空... 在市场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冲击下,中国乡村作为一个村集体"大家庭"的身份认同日渐式微。这种集体认同的消解不断侵蚀乡村治理的文化基础。同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随着大量年轻劳动力的外流和弱势村民的留守,中国乡村"空心化"现象十分普遍。其结果是,村民很难实质性地参与到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过程中去,中国乡村治理工作普遍面临治理主体缺位和治理无方等结构性问题。重点参照文化认同和参与能力的理论基础,具体从乡村治理主体地位的培养、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两方面,笔者通过在其家乡湖北东部FX村开展村民论坛、尽孝道和摆长桌宴等活动,试图探索中国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实践表明:第一,基于"共同体"的乡村社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建立,是乡村治理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根植乡村公共性,激发村民的表达和参与意愿,增强村民议事能力,是乡村治理的本质和关键。最后,对目前如火如荼的乡村(村镇)规划,提出若干启示:1)乡村(村镇)规划的核心议题是社区、社区关系和社区能力;2)乡村(村镇)规划不能沿袭城市(镇)规划的思维;3)乡村(村镇)规划需要充分尊重乡土知识;4)比起物质性规划,乡村(村镇)的社会性规划(social planning)更加重要;5)质性分析和质性思维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文化认同 参与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