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型钠尿肽L-选择素E-选择素血浆水平在评估血液系恶性肿瘤蒽环类药物化疗对心肌毒性的临床意义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陈雪梅 梁国华 +1 位作者 夏勇 唐家明 《河北医学》 CAS 2010年第10期1153-1157,共5页
目的:初步研究分析血液系恶性肿瘤患者B型钠尿肽、L-选择素、E-选择素血浆水平在评估蒽环类药物化疗对心肌毒性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2例应用蒽环类药物吡柔比星(THP)治疗的血液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清钠尿肽(BNP)、L-选择素、E... 目的:初步研究分析血液系恶性肿瘤患者B型钠尿肽、L-选择素、E-选择素血浆水平在评估蒽环类药物化疗对心肌毒性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2例应用蒽环类药物吡柔比星(THP)治疗的血液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清钠尿肽(BNP)、L-选择素、E-选择素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按照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蒽环类药物吡柔比星累积剂量分为THP≤180mg组,180mg<THP≤360mg组,360mg<THP≤450mg,THP>450mg组,各组之间与治疗前以及正常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液系恶性肿瘤患者22例治疗前平均血清BNP检测结果为62.36±12.59((pg/mL),L-选择素576.83±210.83(ng/mL),E-选择素40.75±30.34(ng/mL),CK-MB 12.45±5.60(u/L);THP≤180mg组22例,平均血清BNP检测结果为69.71±9.52((pg/mL),L-选择素994.08±400.22ng/mL),E-选择素52.25±27.69(ng/mL),CK-MB 13.62±5.80 u/L;180mg<THP≤360mg组18例,平均血清BNP检测结果为80.13±7.06((pg/mL),L-选择素1458.40±531.41(ng/mL),E-选择素95.14±47.61(ng/mL),CK-MB 13.28±6.65 u/L;360mg<THP≤450mg组15例,平均血清BNP检测结果为84.25±6.80((pg/mL),L-选择素1487.00±361.78(ng/mL),E-选择素111.20±61.66(ng/mL),CK-MB15.88±8.64(u/L);THP>450mg组10例,平均血清BNP检测结果为80.13±7.06((pg/mL),L-选择素1783.55±752.45(ng/mL),E-选择素95.83±36.68(ng/mL),CK-MB 32.45±30.17(u/L)。蒽环类药物吡柔比星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累积剂量达到180mg-360mg后,血清BNP、L-选择素和E-选择素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升高(P<0.01),而且随着蒽环类药物吡柔比星表面积累积剂量的增加有不断升高趋势,而CK-MB仅在蒽环类药物吡柔比星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累积剂量>450mg时才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B型钠尿肽、L-选择素、E-选择素在评价蒽环类药物吡柔比星(THP)治疗的血液系恶性肿瘤患者早期心脏功能损害方面较CK-MB敏感,血清B型钠尿肽是敏感的指标,血清L-选择素和E-选择素可能与B型钠尿肽一样是敏感的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蒽环类药物 B型钠尿肽 L-选择素 E-选择素
下载PDF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 被引量:11
2
作者 唐加明 陈安薇 +2 位作者 陈敦金 李映桃 梁国华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501-1502,共2页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的鉴别诊断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妊娠合并ITP与40例GT11项指标,评价这些指标对ITP的预测价值。结果首次血小板减少发生在孕24周内和血小板减少首次出现时其计...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的鉴别诊断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妊娠合并ITP与40例GT11项指标,评价这些指标对ITP的预测价值。结果首次血小板减少发生在孕24周内和血小板减少首次出现时其计数少于50×109.L-1是两个独立的ITP预测指标(P<0.01)。联合分析这两个指标对ITP预测的敏感性达到96%,特异性为72.5%。结论孕期首次血小板减少发生的时间及其血小板数值是鉴别ITP与GT的两个最有力指标,联合这两个指标有助于较早诊断妊娠合并I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 鉴别诊断
下载PDF
16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陈雪梅 梁国华 +1 位作者 张建瑜 唐家明 《河北医学》 CAS 2008年第4期397-399,共3页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162例妊娠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18例,占11.1%,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组)24例,占14.8%,妊娠...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162例妊娠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18例,占11.1%,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组)24例,占14.8%,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PAT组)98例,占60.4%。妊娠期血小板平均值ITP组、PIH组与PAT组分别为25.4±16.2,42.5±18.7,76.2±23.4、61.3±13.5(×109/L),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产后血小板恢复正常平均所需时间ITP组、PIH组与PAT组分别为23d、6d、4d。各组输注浓缩血小板治疗或糖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前及治疗后d4血小板均有显著差异(P<0.05);单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及治疗后第四天血小板ITP组、PIH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PAT组治疗前后血小板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应积极查找病因,根据不同的病情给予恰当的治疗。给予输血小板、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IVIgG)等综合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血小板减少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
下载PDF
3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雪梅 黎萍 +1 位作者 梁国华 唐加明 《河北医学》 CAS 2008年第8期883-885,共3页
目的:3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相关性分析。方法:对3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24h,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并计算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 目的:3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相关性分析。方法:对3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24h,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并计算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值,输注后24h CCI≥4.5×10^9/L为输注有效,CCI〈4.5×10^9/L为输注无效。利用流式细胞仪、单克隆抗体测定3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 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血小板膜糖蛋白(GP)1 I b/Ⅲa表达阳性率,观察GP1 Ib/Ⅲa表达阳性率与血小板反复输注效果的关系。结果:12例GP 1 Ib/Ⅲa表达阳性率≤50%ITP患者组、18例阳性率50~85%ITP患者组、5例阳性率≥85%ITP患者组之间血小板输注效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GP1 I b/Ⅲa表达阳性率≤50%ITP患者组血小板输注疗效低于阳性率50~85%ITP患者组,二者又低于GP1 I b/Ⅲa表达阳性率≥85%ITP患者组,首次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5%、44%、60%,2~3次输注有效率分别为17%、28%、60%,4次以上输注有效率GP1 I b/Ⅲa表达阳性率≤50%ITP患者组为11%,阳性率50~85%ITP患者组为25%。结论:ITP患者GP1 I b/Ⅲa表达阳性率愈低血小板输注效果愈差,随输注次数增多,有效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膜糖蛋白 血小板输注
下载PDF
雷公藤多甙诱导SCID小鼠体内HL-60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唐加明 梁国华 +1 位作者 陈晓昀 朱玉峰 《实用癌症杂志》 2012年第3期221-223,共3页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对移植性人HL-60细胞白血病模型的作用。方法取体外培养的指数生长期HL-60细胞3×106个,经尾静脉注射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的小鼠,构建SCID小鼠HL-60细胞白血病模型;将小鼠分为雷公藤多甙组、模型组和空白组;...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对移植性人HL-60细胞白血病模型的作用。方法取体外培养的指数生长期HL-60细胞3×106个,经尾静脉注射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的小鼠,构建SCID小鼠HL-60细胞白血病模型;将小鼠分为雷公藤多甙组、模型组和空白组;以雷公藤多甙1 mg/(kg.d)腹腔注射白血病小鼠10天后,观察各组小鼠生存期、血象、脾脏白血病细胞浸润情况,采用TUNEL方法检测脾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成功构建重度联合免疫SCID小鼠HL-60细胞白血病模型;与模型组比较,雷公藤多甙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4.7±1.6)×109/L,P<0.05]和HL-60细胞数[(4.3±1.7)%,P<0.05]均下降,脾脏中白血病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脾脏细胞凋亡率[(21.6±2.4)%]增高(P<0.05),生存期[(52.6±5.3)天]延长(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可诱导SCID小鼠体内HL-60细胞凋亡,在体内具有抗白血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甙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白血病 细胞凋亡
下载PDF
霍奇金淋巴瘤并发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唐加明 陈安薇 屈谦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霍奇金淋巴瘤 副肿瘤综合征 病例报告
下载PDF
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CD34+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黄焕亮 吴沃栋 +6 位作者 许耘红 蔡玉宇 张华 梁国华 黎萍 梁伟翔 陈之祥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75-378,共4页
目的 探讨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CD34+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Framingham心血管危险因素积分标准(FRFC)的相关性及其评估高血压患者早期血管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62例年龄25~45岁原发性高血压患... 目的 探讨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CD34+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Framingham心血管危险因素积分标准(FRFC)的相关性及其评估高血压患者早期血管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62例年龄25~45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高血压组患者采用FRFC分层方法分为低危组18例,中危组14例,高危组17例,极高危组13例.测定各组的外周循环EPCs CD34+水平及颈动脉IMT,并对EPCs CD34+水平与FRFC积分及颈动脉IM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各亚组患者外周循环EPCs CD34+水平随心血管危险程度的增加逐步下降[低危组(0.12±0.02)%,中危组(0.07±0.03)%,高危组(0.04±0.03)%,极高危组(0.01±0.01)%],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0.15±0.03)%,均P<0.01];颈动脉IMT随心血管危险程度增加明显增厚[低危组(0.80±0.07)mm,中危组(1.11±0.08)mm,高危组(1.26±0.10)mm,极高危组(1.45±0.09)mm],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与健康对照组[(0.73±0.08)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高血压患者外周循环EPCs CD34+水平与FRFC积分呈负相关(r=-0.875,P<0.01),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r=-0.852,P<0.01).结论 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循环EPCs CD34+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颈动脉IMT呈负相关;外周循环EPCs CD34+水平可以作为评估高血压患者早期血管病变的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CD34+ 颈动脉中层厚度 原发性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抗核抗体阳性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唐加明 陈安薇 +2 位作者 梁国华 屈谦 陈雪梅 《中国综合临床》 2009年第12期1279-1281,共3页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9年1月间进行的ANA检测的71例ITP患者临床资料。71例ITP患者中,ANA阳性20例(28.2%)。42例ITP患者接受了初治方案为泼尼松1mg/...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9年1月间进行的ANA检测的71例ITP患者临床资料。71例ITP患者中,ANA阳性20例(28.2%)。42例ITP患者接受了初治方案为泼尼松1mg/(kg·d)的治疗,其中12例ANA阳性(ANA阳性组)。结果治疗第7天,ANA阳性组平均血小板计数增加(16.5±14.0)×10^9/L,ANA阴性组增加(42.7±15.2)×10^9/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5天,ANA阳性组平均血小板计数增加(43.1±8.1)×10^9/L,ANA阴性组增加(64.2±14.8)×10^9/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年龄、性别、骨髓巨核细胞数和红细胞沉降率进行调整后,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之间血小板计数增加值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A阳性的ITP患者可能对泼尼松治疗反应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核抗体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泼尼松
原文传递
乙型病毒性肝炎致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一例
9
作者 唐加明 陈安薇 +1 位作者 梁国华 屈谦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44-744,共1页
患者,男,61岁。乏力、纳差、消瘦20d,于2006年8月22日入院。20d前无诱因开始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无发热、无盗汗及骨骼疼痛,二便颜色未见异常,起病以来体重下降10kg。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查体:体温正常,皮肤未见出血... 患者,男,61岁。乏力、纳差、消瘦20d,于2006年8月22日入院。20d前无诱因开始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无发热、无盗汗及骨骼疼痛,二便颜色未见异常,起病以来体重下降10kg。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查体:体温正常,皮肤未见出血点及蜘蛛痣。两侧颌下共触及3个0.5cmX1.0cm大小淋巴结,双侧腹股沟均触及1个0.5cmX0.8em大小淋巴结,质地中等,移动度好,无压痛。巩膜轻度黄染。甲状腺无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脾肋缘下未触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类白血病反应 淋巴细胞型 食欲不振 骨骼疼痛 体重下降 体温正常 淋巴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