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大鼠高胆红素血症及脑病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晓丽 郭明星 +1 位作者 梁俊晖 张常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23-1531,共9页
目的:建立新生SD大鼠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模型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将3日龄SD新生大鼠按窝系和体重随机均分为7组,分别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Con)以及胆红素6.25μg/g(T1)、12.5μg/g (T2)、25μg/g(T3)、50μg/g(T4)... 目的:建立新生SD大鼠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模型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将3日龄SD新生大鼠按窝系和体重随机均分为7组,分别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Con)以及胆红素6.25μg/g(T1)、12.5μg/g (T2)、25μg/g(T3)、50μg/g(T4)、100μg/g(T5)和200μg/g(T6),每天2次,共3 d。末次注射12 h后拍照、称重、取材,称量胃内容物重量,计算胃内容物指数和肝/体重比,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和游离胆红素浓度,检测脑组织的含水量、胆红素含量和ATP含量,HE和尼氏染色进行形态学检测。结果:随着注射次数和剂量的增加,新生鼠的一般表现逐渐变差,皮肤和黏膜黄染加重,活动次数逐渐减少,体重增长被抑制,T6组出现体重负增长;死亡率逐渐升高,T6组72 h死亡率接近100%,停止注射后观察1周,T4和T5组死亡率继续升高;与Con和T1组相比,T3~T5组胃内容物重量及其指数显著降低(P<0.05);T5组肝/体重比显著升高(P<0.05);血清总胆红素、游离胆红素和脑组织总胆红素的浓度在T1~T5组逐渐递增;各组大鼠脑组织的含水量没有差异;脑组织ATP含量在T1~T5组先升高后降低,T3组达高峰,与Con 组相比,T4组和T5组显著降低( P<0.05)。 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胆红素浓度升高,各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数量逐渐减少,T4和T5组神经元结构紊乱,细胞肿胀,部分细胞核染色质致密浓缩。尼氏染色显示,随着胆红素浓度增多,神经元胞体逐渐变小,尼氏小体减少、染色逐渐变浅, T4和T5组部分神经元溶解甚至消失。结论:新生3日龄SD大鼠腹腔注射胆红素12.5、25、50和100μg/g,每天2次,注射3 d可致高胆红素血症,50和100μg/g可引起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 高胆红素血症 核黄疸 大鼠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桑根酮C通过激活caspase 3及caspase 9诱导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 被引量:15
2
作者 周萍 董晓先 汤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06-1210,共5页
目的探讨桑根酮C诱导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桑根酮C对PC3细胞増殖的抑制作用:实验分6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桑根酮C(0、1、5、20、50、100μmol/L),作用24 h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20μmol/... 目的探讨桑根酮C诱导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桑根酮C对PC3细胞増殖的抑制作用:实验分6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桑根酮C(0、1、5、20、50、100μmol/L),作用24 h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20μmol/L桑根酮C加入PC3细胞,分别于0、6、12、24、48 h收集细胞,MTT法检测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20μmol/L桑根酮C加入PC3细胞,分别于0、12、24、48 h收集细胞检测凋亡率。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caspase 3的活性:20μmol/L桑根酮C作用PC3细胞,分别在0、6、12、18、24、48 h收集细胞,检测caspases 3的活性。MTT法检测caspase 3、caspase 8及caspase 9抑制剂对桑根酮C抑制PC3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分4组,分别加入DMSO、z-DEVD-fmk、z-LEHD-fmk及z-IETD-fmk,1 h加入桑根酮C,24 h收集细胞,MTT法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桑根酮C能抑制PC3细胞的增殖,呈剂量、时间依赖性,桑根酮C 1、5、20、50、100μmol/L作用PC3细胞24 h的增值抑制率分别为:4.86%、12.92%、52.34%、82.05%、87.45%,1μmol/L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50为18.76μmol/L。20μmol/L桑根酮C作用PC3细胞,分别在6、12、24、48、72 h检测增值抑制率为:10.57%、27.09%、51.88%、80.73%、87.9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μmol/L桑根酮C可诱导PC3细胞的凋亡,在12、24、48 h的凋亡率分别为:7.43%、20.91%、37.5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caspases 3的活性18 h比对照组增加了7.6倍,应用caspase抑制剂后发现caspase 3及caspase 9的抑制剂可显著逆转桑根酮C对PC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从52.48%降到24.29%及28.8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aspase8抑制剂作用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桑根酮C可通过激活caspase 3及caspase 9途径诱导PC3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根酮C 前列腺癌 PC3细胞 CASPASE 凋亡
下载PDF
葛根素对骨性关节炎模型兔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梁俊晖 张常娥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20期2884-2886,共3页
目的探讨葛根素治疗对骨性关节炎模型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葛根素治疗组,每组20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制作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模型,葛根素治疗组于建模后2周开始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在治疗... 目的探讨葛根素治疗对骨性关节炎模型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葛根素治疗组,每组20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制作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模型,葛根素治疗组于建模后2周开始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在治疗后第6、10周检测各研究组血清和关节液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第6周时,模型组关节滑液和血清NO、iNOS、MDA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葛根素治疗组NO、iNOS和SOD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第10周时,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葛根素治疗组关节滑液和血清NO、iNOS和MDA水平显著升高,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葛根素通过改变血液和关节膜液NO、iNOS、SOD、MDA水平,对骨性关节炎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骨性关节炎 一氧化氮 超氧化物歧化酶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丙二醛
下载PDF
漆树酸对人前列腺癌细胞LNCaP细胞周期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宁宁 董晓先 +2 位作者 华先良 廖宇宁 黄洪标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57-659,共3页
目的观察漆树酸对人前列腺癌细胞LNCa P细胞周期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方法人前列腺癌细胞LNCa P经漆树酸处理后,MTS法观察不同时间、不同浓度的漆树酸对细胞增殖率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方法观察漆树酸作用后... 目的观察漆树酸对人前列腺癌细胞LNCa P细胞周期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方法人前列腺癌细胞LNCa P经漆树酸处理后,MTS法观察不同时间、不同浓度的漆树酸对细胞增殖率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方法观察漆树酸作用后细胞周期相关因子CDK4、CDK6、cyclin D1和P27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 (1)漆树酸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细胞增殖;(2)经漆树酸处理后的细胞出现生长抑制,细胞主要阻滞在G0/G1期;(3)漆树酸作用细胞后,CDK4、CDK6、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溶剂对照组,而P27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溶剂对照组。结论漆树酸可抑制LNCa P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是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27的上调,CDK4、CDK6、cyclin D1表达下调有关,导致细胞阻滞在G0/G1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树酸 前列腺癌 细胞周期
下载PDF
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的优化与鉴定 被引量:11
5
作者 郭明星 陈浩宇 +1 位作者 梁璐 张常娥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6年第4期284-287,290,370,共6页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稳定的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以获得高纯度、高活力的海马神经元。方法 24h内新生鼠,用含B27的Neurobasal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的生长状态,MTS法测定不同时间神经元细胞的活力,并用Tau-1和MA...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稳定的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以获得高纯度、高活力的海马神经元。方法 24h内新生鼠,用含B27的Neurobasal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的生长状态,MTS法测定不同时间神经元细胞的活力,并用Tau-1和MAP-2抗体鉴定海马神经元的纯度。结果 1接种24h后,细胞完全贴壁,可见双突起和多个突起的神经元;72h后,海马神经元胞体饱满,立体感较强,突起之间相互形成突触联系,神经元极性完全建立;5~6d的神经元,突起形成密集的神经纤维网络。2MTS法测定结果显示,在培养1~8d时间内,海马神经元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活力增加,第8d细胞活性到达高峰,继续培养时,活力开始下降。3Tau-1和MAP-2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元,海马神经元纯度达到(85.5±5.4)%。结论 本实验方法简单易行,神经元纯度高、细胞活性好,且体外存活时间长,是神经疾病体外研究的良好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神经元 无血清原代培养 方法 优化与鉴定
下载PDF
医学研究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3
6
作者 周萍 董晓先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66-69,共4页
当前医学研究生素质教育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两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素质教育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现阶段研究生素质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 素质教育 问题与对策
下载PDF
去泛素化酶USP14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7
作者 刘宁宁 廖宇宁 黄洪标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年第14期1944-1947,共4页
目的 研究抑制去泛素化酶USP14的活性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胰酶消化法和差速离心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CFs,加入不同浓度去泛素化酶USP14的抑制剂IU1作用48小时后,采用MTS、细胞计数法和结晶紫染色法检测CFs的... 目的 研究抑制去泛素化酶USP14的活性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s)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胰酶消化法和差速离心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CFs,加入不同浓度去泛素化酶USP14的抑制剂IU1作用48小时后,采用MTS、细胞计数法和结晶紫染色法检测CFs的增殖,采用LDH释放检测测定IU1对CFs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 IU1可以浓度依赖的抑制CFs的增殖,并且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结论 抑制去泛素化酶USP14活性可以抑制CFs的增殖,去泛素化酶USP14可能是一个抗心肌纤维化的重要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泛素化酶USP14 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 增殖
下载PDF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功能异常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8
作者 梁俊晖 张常娥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3年第4期361-364,共4页
蛋白质降解调控着机体内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蛋白质在完成功能后,以及在合成、折叠、转运等过程中发生错误或损伤时都必须被降解和清除。
关键词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神经退行性疾病 功能异常 蛋白质降解 生命活动 机体内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后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叶敏 陈达柔 +6 位作者 陈宇中 杜少冰 杜展鑫 李玉凤 唐珮瑜 杨昌山 朱晓琴 《临床医学工程》 2017年第2期176-177,共2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后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构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各组大鼠在不同方法处理后的ALT、AST含量和SOD活性,制作肝脏冰冻切片观察。结果右美托咪定后处理可提高肝组织SOD活性,降低血清ALT、AS...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后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构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各组大鼠在不同方法处理后的ALT、AST含量和SOD活性,制作肝脏冰冻切片观察。结果右美托咪定后处理可提高肝组织SOD活性,降低血清ALT、AST含量。病理学观察:与S组相较,IR组肝组织损伤明显;与IR组相较,P组及Dex组损伤减轻,N组损伤加重。结论右美托咪定后处理可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后处理 肝缺血再灌注 保护
下载PDF
“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家兔实验麻醉方法的改良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卫 何慧华 董祁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22期3029-3030,3035,共3页
我国各大医科院校病理生理学传统的"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实验中,由于家兔的上腹部大型手术只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术中动物挣扎强烈,故此实验一直受到不少师生的抵触,个别院校甚至取消了该实验。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静脉... 我国各大医科院校病理生理学传统的"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实验中,由于家兔的上腹部大型手术只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术中动物挣扎强烈,故此实验一直受到不少师生的抵触,个别院校甚至取消了该实验。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静脉麻醉方法有效运用于该实验。适量注射短效巴比妥类药硫喷妥钠,辅以局部麻醉,既能保证动物在安静状态下上腹部手术的顺利完成,又不会明显影响兔苏醒后氨的中枢毒性作用的观察。此改良麻醉方法值得在各大医科院校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效巴比妥类 硫喷妥钠 急性氨中毒 家兔实验 肝性脑病
下载PDF
L-卡尼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预防和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但丁 王晓丽 +3 位作者 陈浩宇 梁路 许华 张常娥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7年第6期461-464,459,共5页
目的本研究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比观察L-卡尼汀对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的预防作用和治疗效果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成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L-卡尼汀预防组(I/R+LCⅠ组)和治疗组(I/R+L... 目的本研究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比观察L-卡尼汀对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的预防作用和治疗效果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成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L-卡尼汀预防组(I/R+LCⅠ组)和治疗组(I/R+LCⅡ组),采用改良Longa方法进行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2h后再灌注,24h后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检测右侧脑梗死体积,测定脑组织ATP含量、血浆和脑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HE染色检测脑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大鼠经过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后,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增加,脑组织的能量ATP减少,血浆和脑组织中的SOD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升高,与Sham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L-卡尼汀能改善上述各项指标,L-卡尼汀预防组与I/R组相比,上述各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L-卡尼汀治疗组与I/R组相比,上述各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L-卡尼汀具有抗凋亡作用。结论 L-卡尼汀通过改善能量代谢、抗氧化、抗凋亡等途径,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预防作用,但治疗效果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卡尼汀 缺血再灌注性损伤 抗氧化 凋亡
下载PDF
L-卡尼汀预防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但丁 孙春平 +3 位作者 陈浩宇 梁路 徐佳 张常娥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5期386-389,F0002,共5页
目的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探究L-卡尼汀对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的预防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L-卡尼汀预防组(LC组)。采用改良Longa方法进行大鼠右侧大脑... 目的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探究L-卡尼汀对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的预防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L-卡尼汀预防组(LC组)。采用改良Longa方法进行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后,ELISA法检测血清及脑组织炎症介质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变化,检测大鼠右侧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含水量,尼氏染色检测脑组织细胞形态,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脑组织中Bax、Bcl-2表达量。结果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后,脑组织和血清中炎症介质增多,脑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增加,尼氏染色显示缺血区域细胞排列紊乱,有大量的细胞坏死,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脑组织中Bax含量升高,而Bcl-2降低,与Sham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L-卡尼汀预处理能改善上述各项指标,与I/R组比较,上述各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L-卡尼汀具有抗凋亡作用。结论L-卡尼汀通过抗炎和抗凋亡,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卡尼汀 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 炎症反应 凋亡
下载PDF
蝎毒多肽B5对正常及辐射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影响
13
作者 胡莉莉 樊灵杰 +3 位作者 香咏欣 彭享 孔天翰 董伟华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12-15,共4页
目的:观察蝎毒多肽B5(SVPB5)对正常及辐射后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 BMSCs)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全骨髓细胞贴壁法分离纯化r BMSCs,体外扩增传代,取第3~5代细胞为实验对象。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IR-control)、正常加药组(IR-... 目的:观察蝎毒多肽B5(SVPB5)对正常及辐射后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 BMSCs)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全骨髓细胞贴壁法分离纯化r BMSCs,体外扩增传代,取第3~5代细胞为实验对象。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IR-control)、正常加药组(IR-SVPB5)、辐射对照组(IR+control)以及辐射加药组(IR+SVPB5)。分别进行细胞计数、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及集落形成单位计数。结果:SVPB5对正常及辐射r BMSCs均有促进增殖的作用,其中SVPB5处理3 d后,对正常r BMSCs开始便表现为明显的促增殖作用(P〈0.05),而对辐射r BMSCs则于第10、11天表现出明显的促增殖作用(P〈0.05)。SVPB5作用于正常r BMSCs后,其衰老染色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集落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SVPB5能促进正常及辐射后r BMSCs增殖,增强r BMSCs的增殖潜能并缓解其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蝎毒增殖多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衰老
下载PDF
蛇毒组分对K562阿霉素敏感株和耐药株的抑制作用
14
作者 杨昌山 何慧华 董伟华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6-9,共4页
目的:通过对中华眼镜蛇毒进行分离和各组分的初筛,寻找逆转K562对阿霉素耐药的活性成分KD-Ⅲ-1,为今后研究肿瘤耐药性奠定工作基础。方法:通过凝胶分离得到的蛇毒组分分别作用于K562对阿霉素耐药株K562/A和敏感株K562/S,筛选有效活性组... 目的:通过对中华眼镜蛇毒进行分离和各组分的初筛,寻找逆转K562对阿霉素耐药的活性成分KD-Ⅲ-1,为今后研究肿瘤耐药性奠定工作基础。方法:通过凝胶分离得到的蛇毒组分分别作用于K562对阿霉素耐药株K562/A和敏感株K562/S,筛选有效活性组分;通过荧光探针Rh123测定P-gp蛋白活性和PI染色进一步确定该组分的逆转K562/A的耐药活性。结果:分别给予2μg/mL阿霉素(Adr)和各浓度蛇毒组分处理24 h后,可以发现蛇毒组分对阿霉素敏感株K562/S和耐药株K562/A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现出剂量-效应关系。1μg/mL蛇毒组分处理组与2μg/mL蛇毒处理组抑制作用明显;在药物持续作用48 h后对K562/A的活性仍有抑制作用在0.5、1、2μg/mL的蛇毒组分组表现的更加明显。通过Rho外排实验发现蛇毒粗毒组平均荧光强度(MFI)与阴性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而2.5μg/mL蛇毒组分组的MFI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5μg/mL蛇毒粗毒和分离组分分别对K562/S敏感株和K562/A耐药株作用3 h后,K562/S的PI染色阳性率明显升高,而K562/A的PI染色阳性率并没有明显升高。结论:蛇毒组分KD-Ⅲ-1对K562/A和K562/S细胞均有明显抑制的作用,抑制作用可能与诱导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 抗肿瘤药 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2-DG对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细胞多西紫杉醇化疗敏感性的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萍 林煜荣 +2 位作者 黄马平 谢克基 汤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0期3230-3234,共5页
目的探讨2-脱氧-D-葡萄糖(2-DG)对多西紫杉醇(Doc)诱导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PC3和DU145细胞凋亡的增敏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MTr法检测Doe与2-DG单用或合用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计算q值反映联合用药效果;流式细胞技术(... 目的探讨2-脱氧-D-葡萄糖(2-DG)对多西紫杉醇(Doc)诱导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PC3和DU145细胞凋亡的增敏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MTr法检测Doe与2-DG单用或合用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计算q值反映联合用药效果;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ATP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ATP含量的变化;免疫印迹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功能的内源性蛋白ubiquitinatedprotein(Ub)、hspT0的表达。结果2-DG能抑制PC3及DU145细胞的增殖,呈剂量、时间依赖性,但诱导凋亡作用不明显;Doc0.1、0.5、2.5nmolfL对PC3细胞及DU145细胞作用48h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0.71%、25.32%、56.46%及12.28%、23.94%、63.43%。联用2-DG1.0g/L后增殖抑制率为:27.15%、58.74%、87.95%及29.53%、59.41%、90.48%,Doc与2-DG联用后可明显增加其抑制率,两药有协同作用(q值均〉1.15);Doc0.5nmol/L与2-DG1.0g/L联合作用PC3细胞及DUl45细胞48h的凋亡率为:46.49%及53.64%,明显高于Doc0.5nmol/L单独作用的凋亡率:21.30%及18.92%(均P〈0.05);2-DG1.0g/L分别作用PC3和DU145细胞0、12、24、48、72h后,ATP检测试剂盒测ATP相对浓度为13.75、11.23、10.19、9.81、9.02和15.00、12.59、11.38、10.54、10.37;同时Western印迹检测发现ub及HspTO蛋白出现聚集。结论2-DG可增强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细胞对Doc化疗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内ATP浓度导致蛋白酶体功能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脱氧-D-葡萄糖 多西紫杉醇 雄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 ATP 蛋白酶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