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重症患者的早期康复:1例报告
1
作者 谭金泽 钟淑文 +3 位作者 刘莹 曾凡令 何绍冲 徐光青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9-533,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B.1.617.2Delta)已在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流行[1],该病毒具有CT值低、病毒载量高、潜伏期短、传播能力强等特点[2]。广州本轮新冠肺炎疫情表现出高度同源、区域集中性、家庭聚集等的现象,感染的患者病情进展迅速... 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B.1.617.2Delta)已在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流行[1],该病毒具有CT值低、病毒载量高、潜伏期短、传播能力强等特点[2]。广州本轮新冠肺炎疫情表现出高度同源、区域集中性、家庭聚集等的现象,感染的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转为重症的时间平均为3.3天[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载量 变异株 CT值 DELTA 高度同源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的MRI表现 被引量:13
2
作者 甘清鑫 刘晋新 +5 位作者 张烈光 黄德扬 丁岩 梁艺 官宛华 胡天丽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7期491-496,共6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患者的MRI资料。结果 14例患者的MRI中有13例呈阳性表现(92.86%),其中胶状假囊及以胶状假囊引起的血管周围间隙扩大6例(42.29%);...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患者的MRI资料。结果 14例患者的MRI中有13例呈阳性表现(92.86%),其中胶状假囊及以胶状假囊引起的血管周围间隙扩大6例(42.29%);脑膜炎4例(28.57%);结节性肉芽肿(即隐球菌瘤)3例(21.43%);局灶性脑水肿2例(14.29%);脑积水1例(7.14%);脑萎缩1例(7.14%)。结论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炎的MRI表现呈多样化,主要表现为脑膜炎型、脑膜脑炎型及脑炎型,其中胶状假囊和胶状假囊引起的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是其特征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新型隐球菌 脑膜脑炎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广州地区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分型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肖桂娥 魏绍静 +4 位作者 张复春 陈伟烈 兰芸 饶嫚 钟剑波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589-594,598,共7页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分布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7例HCV RAN阳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对其HCV Core区(C区)和NS5B区基因序列进行RT-nPCR扩增,两区扩增成功的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测序结果分别与相应的参照株序列比对,构...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分布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7例HCV RAN阳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对其HCV Core区(C区)和NS5B区基因序列进行RT-nPCR扩增,两区扩增成功的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测序结果分别与相应的参照株序列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两区基因分型结果一致者确定HCV基因亚型。结果 185例HCV C区和NS5B区都扩增成功,其中179例两区基因分型结果一致。共检出1、2、3、6型4种基因型和8种基因亚型,其中1b型占40.78%(73/179),6a型占27.37%(49/179),3b型占11.73%(21/179),3a型占8.94%(16/179),2a型占6.15%(11/179),1a型占3.91%(7/179),2b型占0.56%(1/179),6n型占0.56%(1/179)。1b株可分为A、B、C三大簇,A簇与中国广泛流行1b株接近、B簇与中国中部及南部地区流行1b株接近,6a株分为Ⅰ、Ⅱ两大簇,与献血人群及静脉吸毒人群中6a型株接近。结论广州地区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以1b、6a、3型为主,存在多种亚型;1b型株包含中国大部分地区的1b型株,6a、3型已取代2a型分别成为第二、三主要流行基因型;未发现6型变异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C区 NS5B区 进化树
原文传递
345例登革热中医证候学特征及病因病机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领弟 刘娇 +3 位作者 林路平 艾香英 谭行华 袁联雄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第7期1316-1318,1325,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登革热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及病因病机。方法运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45例住院登革热病例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中医证候学、证候演变规律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345例登革热患者发病时间集中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平均发病后第(5... 目的初步探讨登革热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及病因病机。方法运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45例住院登革热病例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中医证候学、证候演变规律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345例登革热患者发病时间集中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平均发病后第(5.58±1.55)天入院,绝大部分患者出现高热、斑疹、斑丘疹及皮下出血点,伴有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脾胃症状,舌色以红或暗红为主,舌苔以黄腻或白腻苔为主,脉象以弦为主;证型分布从多至少依次为瘀毒交结,卫气同病,余邪未净,暑湿伤阳、气不摄血。约5%患者发展为重症。结论登革热具有明显的流行性和季节性,其中医证候演变有其独特的规律,本病的始动因素为温热疫毒,核心病机为邪毒致瘀、毒瘀交结;热、瘀、毒、虚、兼夹湿邪是重要的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证候 演变规律 病因病机
下载PDF
重症与轻症登革热B细胞反应动态变化及差异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泽 王茜茜 +5 位作者 温莺芬 郭文靖 赵令斋 洪文昕 张复春 庾蕾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0-305,共6页
[目的]探讨登革病毒I型(DENV-1)感染时,机体B细胞和浆细胞随病程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性的关系,为重症登革热的早期预警或治疗提供可能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12月登革热住院病例62例,设轻症登革热组(DF,n=33)、重症登革热组(SD... [目的]探讨登革病毒I型(DENV-1)感染时,机体B细胞和浆细胞随病程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性的关系,为重症登革热的早期预警或治疗提供可能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12月登革热住院病例62例,设轻症登革热组(DF,n=33)、重症登革热组(SD,n=29)及对照组(control,n=6).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患者急性期及极期的外周血中B细胞及浆细胞随病程的动态变化及其在重症和轻症组的差异.进一步通过系列样品分析同一感染者(包括轻症和重症各3例)浆细胞随病程的变化,并且观察登革病毒初次及二次感染时,B细胞及其亚群即初始B细胞、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的变化.[结果]重症组B细胞扩增明显高于轻症组(P=0.013),特别是在病程第5~6天(P=0.017,0.002).轻症组和重症组浆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的增殖(P=0.011,0.032),但轻症和重症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感染者系列样品分析显示,轻症病例浆细胞在病程第7~8天达高峰,第10天基本恢复正常.重症病例在病程第7~9天达高峰,但在病程10 d后仍有一定量的增殖.对于轻症登革热,二次感染组表现出更明显的B细胞增殖、初始B细胞减少及记忆B细胞减少(P=0.028,0.010,0.037),但浆细胞变化未体现出差异.而对于重症登革热,在二次感染时仅初始B细胞明显减少(P=0.018).[结论]DENV-1血清型感染时轻症和重症登革热组B细胞反应呈现不同的趋势.宿主在病程早期B细胞的明显扩增以及浆细胞延迟反应可能与疾病严重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B细胞 浆细胞 增殖变化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比较及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因素 被引量:3
6
作者 肖灿辉 张春兰 +1 位作者 刘新华 张健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20-23,共4页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替比夫定(LDT)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选取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1例,分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33例和LDT组38例。比较2组治疗48周的疗效,并分析HBeAg血清学转换的相关因素。...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替比夫定(LDT)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选取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1例,分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33例和LDT组38例。比较2组治疗48周的疗效,并分析HBeAg血清学转换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48周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和LDT组血清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4.5%和78.9%(P<0.05),ALT复常率分别为60.6%和81.5%(P<0.05),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36.4%和28.9%(P>0.05)。2组患者在治疗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与基线ALT、HBV DNA水平、HBeAg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治疗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率与12、36、24周时HBeAg下降大于2log相关;TLD组治疗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率与36、24、12周时HBeAg下降大于2log相关。结论 TLD组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有更高的HBV DNA转阴率及ALT复常率。36周HBeAg较基线下降大于2log可作为2组患者治疗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的最佳预测因素。12周时HBeAg较基线下降大于2log作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治疗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最佳预测因素,36周HBeAg较基线下降大于2log作为TLD组治疗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最佳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乙型肝炎E抗原 E抗原血清转换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替比夫定
下载PDF
登革热发生中单核细胞CD14^+CD16^+亚群的增殖变化及病情与病毒载量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茜茜 洪文昕 +3 位作者 邱爽 赵令斋 张复春 庾蕾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7-342,共6页
【目的】观察登革病毒感染时单核细胞及其亚群随临床病程的变化,探讨单核细胞在登革病毒感染中的免疫学作用。【方法】收集76例住院登革热患者急性期和极期血样品,其中轻症44例,重症32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载量,同时采... 【目的】观察登革病毒感染时单核细胞及其亚群随临床病程的变化,探讨单核细胞在登革病毒感染中的免疫学作用。【方法】收集76例住院登革热患者急性期和极期血样品,其中轻症44例,重症32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载量,同时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单核细胞(CD14^+)表面CD16分子表达。比较单核细胞及各亚群(CD14^+CD16-,CD14^+CD16^+,CD14dim CD16^-及CD14^(dim) CD16^+亚群)在轻症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中随临床病程的变化。【结果】轻症和重症组中单核细胞比率明显增加(P<0.01)。从病程第3-4天就可观察到单核细胞的增殖,可持续至第11天。登革热轻症和重症病例均表现为伴随着CD14^+CD16-亚群减少,CD14^+CD16^+亚群增加。从病程上看,轻症组中CD14^+CD16^+亚群呈逐渐下降趋势,而重症组在病程的第5-7天有一个明显的波动,从第6天的低点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进一步分析CD14^+CD16^+亚群与病毒载量的关系,发现重症病例中CD14^+CD16^+亚群比率在高病毒载量组增加(P=0.016),而在轻症病例中高病毒和低病毒载量组CD14^+CD16^+亚群比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登革病毒感染可诱导机体单核细胞的增殖及上调CD16表达。CD14^+CD16^+亚群作为促炎症细胞可能在重症登革热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单核细胞 亚型 病毒载量 天然免疫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0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关家龙 李粤平 蔡卫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年第9期1185-1188,共4页
目的 分析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目的 分析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 100例确诊患者中,男75例,女25例,平均年龄(39.5±10.3)岁,Charlson合并症指数为(6.1±0.7),所有患者均未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发热和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CD4细胞计数1~ 139/μl(中位数8.5).98例患者入院初次脑脊液压力升高,平均为(21.2±12.4)mmHg.脑脊液白细胞中位计数2(1 ~ 110)× 10^6/L,中位蛋白质定量为0.41 g/L(0.11 ~1.43 g/L),葡萄糖含量中位数为0.42 g/L(0.05~ 0.69g/L).88例患者脑脊液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81例患者脑脊液培养阳性,88例患者脑脊液隐球菌抗原阳性,99例患者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中位疗程23天,各治疗组间临床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4.387,P=0.821).结论 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减少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合理地使用抗真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隐球菌性脑膜炎
下载PDF
多西他赛对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郑常龙 陈天天 +3 位作者 詹蔚 邹勇 邓凯 符永玫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4-659,共6页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对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多西他赛组(control+DTX)、野百合碱组(MCT)、野百合碱+溶媒组(MCT+SOL)和野百合碱+多西他赛组(MCT+D...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对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多西他赛组(control+DTX)、野百合碱组(MCT)、野百合碱+溶媒组(MCT+SOL)和野百合碱+多西他赛组(MCT+DTX)。后3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野百合碱(60 mg/kg)建立肺动脉高压模型。野百合碱注射后第21天和第28天,经尾静脉注射多西他赛(5 mg/kg)或溶媒进行干预。多导生理记录仪测定大鼠右心血流动力学,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左肺病理切片行van Geison染色,光镜下观察肺内小动脉病理改变,并计算肺小动脉中膜厚度与血管直径比值。Western blotting检测右肺组织中p-PDGFR和PDGFR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MCT和MCT+SOL组大鼠的RVSP、RVHI、肺小动脉中膜厚度与血管直径比值、p-PDGFR和PDGFR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 <0.05);与MCT+SOL组相比,MCT+DTX组RVSP、RVHI、肺小动脉中膜厚度与血管直径比值、p-PDGFR和PDGFR的表达均显著下降(P <0.05);Control+DTX组与control组相比,以上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多西他赛可降低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减轻肺血管重构,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DGFR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野百合碱 多西他赛 血小板源性衍生因子受体
下载PDF
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消化系统损害及心理健康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游乐卿 胡中伟 +2 位作者 贾林 陈志乾 沈爱萍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20年第3期191-197,共7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消化系统损害和心理健康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1月25日至2月2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12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期选择本院健康体检者85例,比较普通型组(n=87),重型、危重型组(n=3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消化系统损害和心理健康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1月25日至2月2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12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期选择本院健康体检者85例,比较普通型组(n=87),重型、危重型组(n=36)患者消化系统症状差异及肝损伤特点,评估消化道损害的时效关系,对主要症状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对部分患者(85例)及健康对照组(85例)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比较两组差异。结果在患者一般症状中,以发热及咳嗽最为常见,分别为112例(91.06%)、94例(76.42%);在伴随的消化道症状中,以纳差最常见,为55例(44.72%),其次是腹泻23例(18.70%);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者共2例(1.63%)。重型、危重型组患者中,合并有纳差、腹痛者[28(77.78%),5(13.89%)]多于普通型组[27(31.03%),2(2.3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泻一般持续1~4 d,平均(2.69±0.87)d,纳差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持续5~15 d,平均(9.67±2.54)d。重型、危重型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36.60(19.57,57.50)]、谷草转氨酶(AST)[39.70(22.40,61.75)]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型组患者[20.50(12.70,27.88),18.80(13.40,22.9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1,-5.36;均P<0.05),白蛋白(ALB)[33.35(30.02,35.30)]水平明显低于普通型组患者[38.10(34.90,39.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6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氧合指数(OR=0.99,95%CI:0.98~0.99)、焦虑或抑郁(OR=0.18,95%CI:0.03~0.97)对纳差产生显著的影响(均P<0.05)。COVID-19患者的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的发生率[28(32.94%),29(34.12%),40(47.0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9(10.59%),8(9.41%),10(11.76%)],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7,15.23,25.50;均P<0.05)。结论COVID-19患者消化道症状中以纳差最常见,部分COVID-19患者可伴焦虑、抑郁或睡眠障碍,氧合指数、焦虑或抑郁是纳差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征和症状 消化系统 肝损伤 焦虑 抑郁
原文传递
血清HBV pgRNA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抗病毒过程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莹 杨可立 +3 位作者 李锋 关玉娟 陆霭琪 李剑萍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年第13期2046-2049,2081,共5页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过程中HBV pgRNA、HBVDNA、血清学及生化学指标,探索HBVpgRNA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过程中的临床意义,进一步探寻HBV pgRNA在抗病毒治疗终点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抗病...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过程中HBV pgRNA、HBVDNA、血清学及生化学指标,探索HBVpgRNA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过程中的临床意义,进一步探寻HBV pgRNA在抗病毒治疗终点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例,疗程48周,分别在0、12、24、36和48周治疗节点上检测HBV pgRNA水平、HBVDNA水平、血清学和生化学指标,统计分析以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在Peg-IFN治疗过程中,无论ALT是否升高,患者HBVDNA和HBV pgRNA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在相关性分析中,HBVpgRNA水平与HBeAg有相关性(P<0.001),与HBsAg无相关性(P>0.05)。HBVDNA阳性患者,HBVDNA与HBV pgRNA呈显著正相关(P<0.01)。治疗时间是影响HBVpgRNA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他指标与HBVpgRNA无显著相关性(P>0.05);4.22%的患者在治疗的第24周时HBV pgRNA接近最低检测限时,HBsAg开始出现下降,并且在后24周的治疗过程中,HBsAg仍继续下降;而在治疗第24周时,如果HBVpgRNA≥103copies/ml,HBsAg基本无明显下降;而如果在治疗第24周时HBV pgRNA低于最低检测限,在后24周的治疗中,HBV pgRNA水平将持续在检测值以下。结论HBVpgRNA可能更好地反映干扰素抑制病毒复制的情况,同时对免疫学应答有预测作用,有助于治疗效果的判断,对指导个体化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本研究的样本量少,仍需大样本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pgRNA 慢性乙型肝炎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下载PDF
广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高分辨率CT表现与临床特点 被引量:43
12
作者 余成成 瞿静 +9 位作者 张烈光 江松峰 陈碧华 官宛华 甘清鑫 黄德扬 凌洲焜 江芮 林琳 刘晋新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4-317,共4页
目的 初步探讨广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及首诊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3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确诊的91例COVID-19患者,其中男39例、女52例,中位年龄50(33, 62)岁,分析91例COVID... 目的 初步探讨广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及首诊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3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确诊的91例COVID-19患者,其中男39例、女52例,中位年龄50(33, 62)岁,分析91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HRCT特点。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70例,咳嗽57例,以干咳为主(39例)。首次HRCT有24例COVID-19患者呈阴性表现,67例HRCT有异常病灶,主要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影65例、病灶内合并血管束增粗64例、病灶邻近胸膜增厚50例、间质间隔增厚47例、斑片影42例。所有患者均未见肿大淋巴结。病灶分布:双肺弥漫分布的2例,多发57例,单肺叶出现8例;病灶主要分布于胸膜下46例,肺下叶分布为著39例,上叶为著7例,在肺内无明显分布特征的有13例。结论 广州地区COVID-19早期影像主要表现为多发磨玻璃影,以胸膜下及下肺野多见,多有肺间质间隔的增厚,广州地区COVID- 19轻型及普通型患者比例较高,部分确诊患者首次HRCT呈阴性表现,对于HRCT呈阴性的患者,应及时复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广州地区艾滋病患者合并感染分枝杆菌菌种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邓西子 唐小平 +6 位作者 雷杰 兰芸 陈万山 罗红彬 蔡卫平 李凌华 胡凤玉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31-334,共4页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艾滋病患者合并感染分枝杆菌菌种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艾滋病合并分枝杆菌感染患者133例,非艾滋病合并分枝杆菌感染患者150例。提取分枝杆菌基因组DNA,用多基因测序分析的方法鉴定菌株。比较艾滋病患者与非艾滋病患...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艾滋病患者合并感染分枝杆菌菌种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艾滋病合并分枝杆菌感染患者133例,非艾滋病合并分枝杆菌感染患者150例。提取分枝杆菌基因组DNA,用多基因测序分析的方法鉴定菌株。比较艾滋病患者与非艾滋病患者感染分枝杆菌的菌种分布,分析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分枝杆菌菌种分布特点。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在艾滋病患者感染的133株分枝杆菌中,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82株,非结核分枝杆菌51株;非结核分枝杆菌以鸟分枝杆菌复合群为主有31株。非艾滋病患者感染150株分枝杆菌中,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126株,非结核分枝杆菌24株;非结核分枝杆菌以脓肿分枝杆菌为主(9株)。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μL时,分枝杆菌的检出率为75.94%(101/133),鸟分枝杆菌复合群的检出率为93.55%(29/31),其他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为85.OO%(17/20);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μL时,各菌种的检出率均明显下降。结论广州地区艾滋病患者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显著高于非艾滋病患者,且分别以鸟分枝杆菌复合群为主和以脓肿分枝杆菌为主。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越低,分枝杆菌感染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非结核分枝杆菌
原文传递
2016-2018年广州市某医疗机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晚发现情况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4
作者 蔡晓莉 邓西子 +6 位作者 兰芸 聂源 李凌华 胡凤玉 李丽雅 唐小平 贾卫东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194-198,共5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某医疗机构新确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的晚发现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集2016-2018年新确证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外周血样本,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采用多变量... 目的了解广州市某医疗机构新确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的晚发现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集2016-2018年新确证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外周血样本,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病例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影响因素。结果病例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范围为2~1222个/μl,38.86%(265/682)的病例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病例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200个/μl的比例逐年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10,P=0.004)。不同确证年份、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感染途径病例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结果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50岁年龄组病例发生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风险高于≤30岁年龄组(OR=3.21,95%CI=2.06~5.01,P<0.001);异性传播和传播途径为"其他"的病例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风险均高于同性传播感染者(OR=2.25,95%CI=1.59~3.18;OR=2.84,95%CI=1.77~4.56,P均<0.001)。结论广州市某医疗机构2016-2018年新确证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比例偏高,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应结合当地疫情,针对高危人群加强专题调查及宣传教育,提高检测覆盖率,早发现,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AIDS 新确证 HIV感染者/AIDS患者 晚发现 影响因素 CD4^+T淋巴细胞 广州
原文传递
广州地区HIV/AIDS患者合并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邓西子 陈万山 +5 位作者 兰芸 罗红彬 蔡卫平 李凌华 唐小平 胡凤玉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未经治疗的HIV/AIDS患者合并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原发表型耐药特征,为HIV/AIDS合并NTM病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经hsp65、16S-r DNA、16S-23S-r DNA ITS多基因测序的方法对2008~2013年期间分离自HIV/AIDS...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未经治疗的HIV/AIDS患者合并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原发表型耐药特征,为HIV/AIDS合并NTM病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经hsp65、16S-r DNA、16S-23S-r DNA ITS多基因测序的方法对2008~2013年期间分离自HIV/AIDS患者的147株分枝杆菌进行菌种鉴定,对鉴定为NTM的菌株,采用以罗氏培养基为基础的比例法,对于目前临床应用的一线和二线抗结核药物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147株HIV/AIDS患者感染分枝杆菌中,鉴定为NTM的57株(38.8%),其中鸟分枝杆菌15株(26.3%),鸟分枝杆菌复合群10株(17.5%),堪萨斯分枝杆菌7株(12.3%)。选取其中未混合感染的38株NTM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NTM对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力克肺疾,Pa)耐药率最高,为94.7%,其他依次为阿米卡星(86.8%)、链霉素(84.2%)、异烟肼(81.6%)、左氧氟沙星(68.4%)、克拉霉素(68.4%)、利福平(65.8%)、莫西沙星(39.5%),而对丙硫异烟胺、乙胺丁醇、利福布汀较为敏感,敏感率依次为94.7%、84.2%、76.3%。结论广州地区HIV/AIDS患者合并感染NTM以鸟分枝杆菌和鸟分枝杆菌复合群为主。NTM对常用抗结核药原发耐药率较高,而丙硫异烟胺、乙胺丁醇、利福布汀对NTM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核分枝杆菌 艾滋病 耐药
原文传递
广州地区HIV/AIDS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谱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林智猛 陈万山 +3 位作者 林连升 胡凤玉 张复春 岑玉文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675-1678,共4页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体分布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21例HIV/AIDS肺部感染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取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涂片、培养,取肺组织(TBB)标本进...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体分布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21例HIV/AIDS肺部感染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取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涂片、培养,取肺组织(TBB)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测,阳性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细菌71例(41.8%),分支杆菌19例(11.2%),真菌54例(31.8%),耶氏肺孢子菌21例(12.4%),巨细胞病毒5例(2.9%)。细菌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分支杆菌中以结核分枝杆菌为主,真菌以马尔尼菲青霉菌为主。肺部单一病原感染23例(25.3%),多重感染68例(74.7%),多重感染主要发生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200/μl患者中。结论广州地区HIV/AIDS患者肺部感染病原体主要为细菌和真菌,细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条件致病菌居多,真菌以马尔尼菲青霉菌最为常见。CD4≤200/μl患者肺部多重病原感染现象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AIDS 肺部感染 病原谱
原文传递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的胸部空洞CT表现 被引量:3
17
作者 余成成 刘晋新 +6 位作者 张烈光 江松峰 陈碧华 官宛华 甘清鑫 黄德扬 胡天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2期233-236,共4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胸部空洞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5年12月经临床及病理学、细菌学证实合并PM感染的AIDS患者,分析其胸部CT的空洞表现特征。结果空洞发生于单侧肺部53例,双肺10例。发生于右...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胸部空洞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5年12月经临床及病理学、细菌学证实合并PM感染的AIDS患者,分析其胸部CT的空洞表现特征。结果空洞发生于单侧肺部53例,双肺10例。发生于右肺上叶前段4例、尖段13例、后段5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背段13例、前基底段2例、外基底段3例;左肺上叶尖后段13例、舌段3例;左肺下叶背段12例,外基底段3例、后基底段2例。空洞壁规则40例、不规则34例;厚壁空洞66例、薄壁空洞8例;内壁光整69例、模糊5例;外壁光整6例、模糊68例,所有洞壁均未见钙化;液气平1例。空洞直径≥1cm的10例、直径≤1.0cm有53例。结论艾滋病合并PM感染的CT空洞表现复杂多样,以单发厚壁的小空洞多见,肺段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马尔尼菲蓝状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广州市HIV/AIDS患者的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冯理智 郭朋乐 +5 位作者 何浩岚 陈志敏 张坚生 凌雪梅 杜佩珊 蔡卫平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481-485,共5页
目的研究广州市HIV/AIDS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和睡眠障碍特点及差异,为优化抗病毒治疗方案及有效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本院艾滋病门诊就诊的200例HIV/AIDS初治患者,利用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目的研究广州市HIV/AIDS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和睡眠障碍特点及差异,为优化抗病毒治疗方案及有效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本院艾滋病门诊就诊的200例HIV/AIDS初治患者,利用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测量分析HIV/AIDS患者的抑郁、焦虑和睡眠问题。结果HIV/AIDS患者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30.5%(61/200)、31.0%(62/200)和22.5%(45/200)。焦虑患者中36.1%(22/61)伴有睡眠障碍,抑郁患者中35.5%(22/62)伴有睡眠障碍,伴有焦虑、抑郁的HIV/AIDS患者,其PSQI分别较非焦虑或抑郁患者高(t=4.065,3.034,P<0.05)。HIV/AIDS患者20~40岁人群焦虑症状明显(F=7.998,P=0.018),低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人群抑郁症状明显(F=13.55,P=0.001),CD4+<200个/μl人群睡眠障碍明显(t=2.01,P=0.046)。结论HIV/AIDS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较严重,焦虑或抑郁可加重患者睡眠障碍,应加强对HIV检测阳性初期患者的心理关怀及疏导,抗病毒治疗前应尽可能完善量表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感染 艾滋病 抑郁 焦虑 睡眠障碍
原文传递
治疗前血浆和全血干血斑样品HIV-1 Pol区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比较 被引量:2
19
作者 蔡晓莉 范庆红 +3 位作者 兰芸 李丽雅 王瑾琳 陈伟烈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1年第7期893-896,共4页
目的比较治疗前静脉血浆和全血干血斑(DB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Pol区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的差异,并分析DBS样品用于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采集44例HIV-1感染者治疗前静脉全血,分别制备全血DBS样品和血浆样品,提取RNA... 目的比较治疗前静脉血浆和全血干血斑(DB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Pol区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的差异,并分析DBS样品用于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采集44例HIV-1感染者治疗前静脉全血,分别制备全血DBS样品和血浆样品,提取RNA,检测病毒载量。采用逆转录PCR(RT-PCR)扩增Pol区基因序列,对PCR产物进行Sanger测序,采用Sequencher 5.4.5软件对序列进行清理和拼接,采用BioEdit 7.2软件对参考株序列和样品序列进行比对、系统进化树分析及基因型耐药分析。结果治疗前44例血浆样品检出率100.0%,DBS样品检出30例,检出率为68.2%;24例血浆样品平均病毒载量达到5.02×10^(5)IU/mL,中位数为1.76×10^(5)IU/mL,DBS样品平均病毒载量为1.46×10^(3)IU/mL,中位数为7.95×10^(2)IU/mL;44例患者HIV-1亚型主要为流行重组株(CRF)07-BC(24/44)、CRF01-AE(16/44);血浆和DBS样品序列相似值100%26例(26/30),相似值99%3例(3/30),相似值97%1例(1/30),其中有6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耐药突变,DBS样品耐药结果与血浆符合率100%,但在其他位点的突变存在差异。结论治疗前全血DBS样品耐药结果及序列与血浆样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全血DBS样品可用于耐药性检测、HIV-1亚型分析,但检出率比血浆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血斑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 病毒载量 基因型耐药 亚型
下载PDF
调节性T细胞与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廖良平 张春兰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3724-3727,共4页
调节性T细胞(regulation T cell,Treg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T细胞亚群,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中有重要地位。Treg细胞可通过降低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抑制过度兴奋的免疫系统活化,促进免疫耐受。Treg细胞功能的紊... 调节性T细胞(regulation T cell,Treg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T细胞亚群,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中有重要地位。Treg细胞可通过降低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抑制过度兴奋的免疫系统活化,促进免疫耐受。Treg细胞功能的紊乱,与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病毒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肝细胞癌、肝移植后的免疫排斥等众多肝脏相关的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操控Treg细胞,可调节机体的免疫,改变疾病的进程,达到治疗肝脏疾病的目的,本文旨在结合现有的相关文献,对Treg细胞在肝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介导的免疫治疗作一简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结构 肝脏疾病 免疫抑制作用 肝功能衰竭 肝细胞癌 肝移植 抗原提呈细胞 免疫调节 免疫耐受 细胞亚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