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复机器手辅助下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手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26
1
作者 付桢 姜荣荣 +6 位作者 潘翠环 陈艳 叶正茂 胡楠 罗丽娟 肖长林 刘远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8-344,共7页
目的探究康复机器手辅助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手部抓握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住院脑卒中患者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试验组(n=18)。两组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采用康复机器手辅助患手进行实物抓... 目的探究康复机器手辅助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手部抓握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住院脑卒中患者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试验组(n=18)。两组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采用康复机器手辅助患手进行实物抓握训练,对照组在治疗师的辅助下进行实物抓握训练,共2周。训练前后测量手指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手指功能部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与手功能相关的活动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脱落3例,试验组脱落2例。治疗后,试验组患手五指伸展AROM和及屈曲AROM和,拇示中三指伸展AROM和及总AROM,各手指总AROM均较治疗前增加(t>2.937,P<0.05);对照组五指伸展AROM和及屈曲AROM和,拇示中三指伸展AROM和、屈曲AROM和及总AROM和,拇指、示指、小指AROM较治疗前改善(t>2.528,P<0.05);试验组拇示中三指伸展AROM和及总AROM和,拇指、示指总AROM大于对照组(t>2.535,P<0.05)。治疗后,试验组共同屈曲、共同伸展、拇示对捏、柱状抓握、球状抓握和FMA总分较治疗前改善(Z>2.000,P<0.05);对照组共同伸展、拇示对捏和总分较治疗前改善(Z>2.000,P<0.05);两组间各项分及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进食、穿衣、如厕、洗澡、修饰及总分较治疗前增高(Z>2.041,P<0.05);对照组治疗后总分较治疗前增高(Z=-2.527,P<0.05);两组各项分和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手辅助训练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早期患者患手手指主动关节活动度和抓握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手功能 康复机器手 辅助任务导向 康复
下载PDF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 被引量:23
2
作者 肖长林 潘翠环 +5 位作者 陈艳 叶正茂 付桢 姜荣荣 林文倩 罗丽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9-183,共5页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将本科3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5)和实验组(n=15)。实验组给予3 Hz的r TMS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伪r TMS治疗及常规...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将本科3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5)和实验组(n=15)。实验组给予3 Hz的r TMS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伪r TMS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周5 d,共10次。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法(手指部分,FMA)、改良Ashworth评分(MAS)评估手功能恢复情况,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共27例患者完成实验。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有提高(Z>2.070,P<0.05),实验组提高差值高于对照组(Z=-2.296,P<0.05);对照组MAS评分无变化(Z=-0.816,P>0.05),实验组MAS评分改善(Z=-2.456,P<0.05),实验组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Z=-2.792,P<0.01);两组MBI评分均明显提高(t>3.085,P<0.01),两组间MBI评分及差值无显著性差异(t<0.246,P>0.05)。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手功能 重复经颅磁刺激 高频
下载PDF
上肢康复机器人对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7
3
作者 姜荣荣 叶正茂 +4 位作者 陈艳 罗丽娟 方丽婷 缪萍 于瑞 《中国康复》 2020年第10期517-521,共5页
目的:本研究拟证实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分析上肢执行功能性活动时相关肌群的表面肌电活动,进一步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 目的:本研究拟证实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恢复期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分析上肢执行功能性活动时相关肌群的表面肌电活动,进一步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虚拟游戏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作业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评分(FMA-UE)、改良巴氏指数(MBI)及动作活动记录量表(MAL)对2组患者进行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评估,并采集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在肘关节做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同步记录肱二、三头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治疗结束后1个月对2组患者均进行MBI随访评价。结果:治疗2周后,2组FMA-UE及MBI、MAL运动频率及运动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研究组FMA-UE、MAL运动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时,2组MBI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结束时(均P<0.05),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iEMG和RMS值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虚拟现实技术训练能有效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运动质量,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机器人 虚拟现实 脑卒中 运动功能 活动能力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低频rTMS对脑卒中恢复期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语言及交流能力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艳 高汉雄 +3 位作者 王璇 周钰 欧秀君 潘翠环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9-712,共4页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结合言语语言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及语言交流能力康复的影响。方法入选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30例,随机分入rTMS刺激组及伪刺激对照组,两组在言语语...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结合言语语言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及语言交流能力康复的影响。方法入选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30例,随机分入rTMS刺激组及伪刺激对照组,两组在言语语言训练基础上,分别予低频rTMS刺激及rTMS伪刺激2 w。治疗前、治疗2 w及治疗后30 d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标准汉语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总分及听理解、复述、说、朗读、阅读语言功能亚项进行语言功能评估,采用功能独立性量表(FIM)交流亚项(理解及表达)进行语言交流能力评估。结果rTMS刺激组治疗2 w及治疗后30 d CRRCAE总分及各亚项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0 d CRRCAE总分及复述、说、朗读评分均显著高于伪刺激对照组(P<0.05)。伪刺激对照组治疗2 w及治疗后30 d CRRCAE总分及听理解、阅读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rTMS刺激组治疗2 w及治疗后30 d FIM理解及表达亚项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0 d FIM理解及表达亚项评分均显著高于伪刺激对照组(P<0.05)。伪刺激对照组治疗2 w及治疗后30 d FIM理解亚项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0 d FIM表达亚项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低频rTMS结合言语语言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及语言交流能力,且在语言功能的复述、说、朗读亚项及语言交流能力的长期效果可能优于常规言语语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失语症 语言能力 交流能力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手运动功能康复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付桢 胡楠 +3 位作者 潘翠环 缪萍 于瑞 陈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77-1281,共5页
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是一项结合功能、解剖、影像,能实时、动态、无创评价脑功能的成像技术。本文总结正常人与脑卒中患者手运动时脑f MRI特征,并从f MRI揭示脑卒中后神经可塑,评估康复疗效、预后等方面介绍f MRI在脑卒中患者手运动... 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是一项结合功能、解剖、影像,能实时、动态、无创评价脑功能的成像技术。本文总结正常人与脑卒中患者手运动时脑f MRI特征,并从f MRI揭示脑卒中后神经可塑,评估康复疗效、预后等方面介绍f MRI在脑卒中患者手运动功能康复中的研究进展,对目前f MRI在康复评估方面所面临的难题及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卒中 运动功能 康复 综述
下载PDF
基于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周钰 潘翠环 《临床研究》 2014年第10期153-154,155,共3页
康复医学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专业,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又是时代所需,我校已设立了康复治疗学专业。本文分析了新的就业环境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并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 康复医学 康复治疗技术 康复治疗师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评估与康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远文 罗婧 +1 位作者 方杰 潘翠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88-792,共5页
执行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之一,患者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其病因学尚不明确,主要涉及额叶、前扣带回、脑桥等。目前尚无特异性测评工具,神经心理学评估是目前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手段,可分为筛查法和专项检查法。筛... 执行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之一,患者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其病因学尚不明确,主要涉及额叶、前扣带回、脑桥等。目前尚无特异性测评工具,神经心理学评估是目前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手段,可分为筛查法和专项检查法。筛查法可快速判断执行功能障碍,但不能作为诊断依据;专项检查法费时,难度偏大,不易获得受试者配合。康复策略包括恢复性、代偿性和适应性策略。药物治疗是主要方法,但疗效不理想。认识训练、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经颅直流电刺激等方法逐渐得到应用。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技术等客观评价方法会在未来得到更多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执行功能障碍 评估 康复 综述
下载PDF
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与步行功能的效果
8
作者 王路 陈艳 +6 位作者 苏久龙 杜志伟 于瑞 胡楠 曾一鸣 余绵绚 洪靖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5-490,共6页
目的探讨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作用。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三维运... 目的探讨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功能的作用。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三维运动平台训练,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三维步态分析(步速、步频、患侧支撑期百分比、双支撑期百分比)评估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BBS评分、FAC分级、步速、步频、患侧支撑期百分比、双支撑期百分比均显著改善(|t|>4.423,|Z|>5.292,P<0.001),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3.748,|Z|=2.646,P<0.05)。结论三维运动平台训练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三维运动平台 平衡 步行
下载PDF
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王路 陈艳 +3 位作者 杜志伟 于瑞 关志恒 曾一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96-1700,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10Hz组(n=20)、20Hz组(n=20)和30Hz组(n=20)。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10Hz组在常规训练上给予10Hz全身振动训练,20Hz组在常规训练上给予20Hz...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10Hz组(n=20)、20Hz组(n=20)和30Hz组(n=20)。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10Hz组在常规训练上给予10Hz全身振动训练,20Hz组在常规训练上给予20Hz全身振动训练,30Hz组在常规训练上给予30Hz全身振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lower extremity,FMA-LE)、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TUGT)、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aximum walking speed,MW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LE、BBS、TUGT和10mMWS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30Hz组和20Hz组均显著优于10Hz组(P<0.05),30Hz组各项指标改善最显著(P<0.05)。结论:3组不同频率全身振动训练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平衡和步行能力,但30Hz全身振动训练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振动训练 脑卒中 下肢功能 平衡 步行能力
下载PDF
易罐结合龙氏治脊手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
10
作者 柯永文 赵俊红 +5 位作者 缪萍 欧秀君 周钰 罗爱华 叶彤 陈艳 《中医外治杂志》 2023年第4期68-69,共2页
目的:观察易罐疗法结合龙氏治脊手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龙氏治脊手法治疗,研究组予易罐结合龙氏治脊手法治疗。两组均治疗5 d,治疗完毕后,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 目的:观察易罐疗法结合龙氏治脊手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龙氏治脊手法治疗,研究组予易罐结合龙氏治脊手法治疗。两组均治疗5 d,治疗完毕后,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价表(JOA)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JOA、VAS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5天时,两组间VAS评分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1天、第3天和第5天,两组间JOA评价表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易罐结合龙氏治脊手法治疗非特异性腰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节省人力、安全易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龙氏手法 视觉模拟评分
下载PDF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下四肢联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王路 杜志伟 +2 位作者 关志恒 于瑞 曾一鸣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21期3632-3636,共5页
目的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下四肢联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该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常规组... 目的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下四肢联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该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常规组额外接受四肢联动训练,联合组额外接受多通道FES下四肢联动训练。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2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LE、10 m MWS、TUG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联合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LE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10 m MWS明显快于常规组,TUGT明显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通道FES下四肢联动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下肢 运动功能 步行功能
下载PDF
踝关节智能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12
作者 关志恒 王路 +2 位作者 杜志伟 曾一鸣 余绵绚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16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智能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智能训练组(n=20)和联合组(n=2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 目的探讨踝关节智能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智能训练组(n=20)和联合组(n=2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智能训练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接受踝关节智能训练,联合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接受踝关节智能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踝关节AROM、BBS评分、10 m MWS和TU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踝关节AROM大于治疗前,BBS评分高于治疗前,10 m MWS快于治疗前,TUGT短于治疗前,且联合组患者踝关节AROM大于智能训练组,BBS评分高于智能训练组,10 m MWS快于智能训练组,TUGT短于智能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智能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足下垂、平衡和步行能力,推荐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想象疗法 平衡功能 步行功能
下载PDF
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1
13
作者 潘翠环 叶正茂 +1 位作者 缪萍 王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3-264,共2页
步行障碍是脑卒中患者临床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据统计约有1/3—1/2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仍不能独立行走。如何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一直是脑卒中康复治疗中较为复杂的难题。患者早期承重不足、平衡功能差及异常的运动模式是影响步... 步行障碍是脑卒中患者临床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据统计约有1/3—1/2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仍不能独立行走。如何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一直是脑卒中康复治疗中较为复杂的难题。患者早期承重不足、平衡功能差及异常的运动模式是影响步行能力恢复的主要因素。在过去的步行功能训练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和关节活动的恢复,而平衡和协调训练并没有放在主要的位置,尤其是早期利用平衡系统进行重心转移、稳定极限训练的应用报道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功能训练 脑卒中后 功能恢复 脑卒中患者 步行能力恢复 功能障碍 步行障碍 康复治疗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4
作者 刘远文 潘翠环 +2 位作者 胡楠 陈艳 方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32-1136,共5页
执行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新型电生理技术,逐渐被用于探索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本文就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概况、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其改善... 执行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新型电生理技术,逐渐被用于探索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本文就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概况、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其改善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和安全性等做一综述。临床研究表明高频刺激、低频刺激、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对执行障碍均有疗效。然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和最佳治疗方案尚无统一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执行功能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综述
下载PDF
悬吊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后站立位腰屈伸运动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 被引量:39
15
作者 于瑞 王楚怀 +1 位作者 潘翠环 许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43-946,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CNLBP)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前后站立位腰屈伸运动时竖脊肌、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 30例CNLBP患者接受SET治疗,每周3次,持续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在站立位做腰屈伸运动时双侧竖脊...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CNLBP)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前后站立位腰屈伸运动时竖脊肌、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 30例CNLBP患者接受SET治疗,每周3次,持续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在站立位做腰屈伸运动时双侧竖脊肌(L1/2水平)和多裂肌(L4/5水平)在站立位、前屈运动、最大屈曲及回到直立位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平均肌电值(AEMG),计算屈伸比(FRR)。结果治疗前患侧竖脊肌和多裂肌FRR均小于对侧(P<0.05);治疗后双侧竖脊肌和多裂肌FRR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ET治疗后,CNLBP患者患侧竖脊肌、多裂肌的主动活动机能得到改善,屈曲-放松现象部分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悬吊运动疗法 表面肌电图 屈曲-放松现象 屈伸比
下载PDF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后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 被引量:21
16
作者 于瑞 许轶 +4 位作者 王楚怀 繆萍 林科宇 张桂芳 韩秀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01-803,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CNLBP)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前后竖脊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15例CNLBP患者,给予患者每周3次,持续4周的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在做半桥动作时痛侧竖脊肌和多裂... 目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CNLBP)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前后竖脊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15例CNLBP患者,给予患者每周3次,持续4周的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在做半桥动作时痛侧竖脊肌和多裂肌的肌电信号,取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及频域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治疗后竖脊肌、多裂肌痛侧频域指标MF、MPF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MF 74.95±6.85、MPF 98.10±5.45,治疗后MF 62.90±4.02、MPF 83.89±3.84);痛侧时域指标AEMG较治疗前增高(治疗前AEMG 48.76±5.08,治疗后AEMG 86.27±9.4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ET治疗后,CNLBP患者痛侧竖脊肌、多裂肌的疲劳程度下降,收缩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悬吊运动疗法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下载PDF
冷热交替漩涡浴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7
作者 范茂华 潘翠环 +3 位作者 陈艳 叶正茂 张慈凤 冷水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02-1205,共4页
目的探讨冷热交替漩涡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向心性缠绕、关节松动术和意念性训练,30 min/次;... 目的探讨冷热交替漩涡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向心性缠绕、关节松动术和意念性训练,30 min/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温度分别为12-15℃和37-43℃的冷热交替漩涡浴治疗,20 min/次。两组均2次/d,5 d/周,共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排水体积差、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BI)评定上肢疼痛、水肿、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上肢疼痛、水肿、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以上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明显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冷热交替漩涡浴能进一步提高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冷热交替漩涡浴 康复训练
下载PDF
虚拟现实机器手对脑卒中患者手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的效果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远文 潘翠环 +3 位作者 叶正茂 胡楠 罗丽娟 陈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机器手对脑卒中患者手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以及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32例脑卒中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实验组(n=16)和对照组(n=16)。实验组予虚拟现实机器手训练和手部基础康复训练,...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机器手对脑卒中患者手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以及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32例脑卒中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实验组(n=16)和对照组(n=16)。实验组予虚拟现实机器手训练和手部基础康复训练,对照组予手部基础康复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FMA)的手指、腕运动部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实验组治疗后FMA、MBI总分及各亚项评分明显提高(Z>3.45,t>3.45,P<0.01)。对照组治疗后FMA总分、手指、腕,MBI进食、穿衣、修饰共6项评分高于治疗前(Z>2.07,t>4.18,P<0.05)。治疗后,实验组FMA、MBI总分及各亚项评分高于对照组(Z>2.14,t>3.20,P<0.05)。结论虚拟现实机器手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手功能障碍 虚拟现实机器手 日常生活活动 康复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肖长林 胡楠 +1 位作者 潘翠环 陈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33-1437,共5页
脑卒中是导致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仅有不足40%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可以完全恢复功能。虽然目前康复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依然是目前卒中后康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认为脑卒中发生后,两大脑半球间兴奋性... 脑卒中是导致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仅有不足40%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可以完全恢复功能。虽然目前康复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依然是目前卒中后康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认为脑卒中发生后,两大脑半球间兴奋性平衡被打破,非损伤侧皮质可经胼胝体抑制损伤侧皮质兴奋性,阻碍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运动功能恢复 脑卒中患者 重复经颅磁刺激 康复治疗技术 上肢运动功能 功能障碍 恢复功能 兴奋性
下载PDF
抗阻呼吸训练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 被引量:18
20
作者 苏久龙 潘翠环 +1 位作者 曹腾飞 缪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18-1321,共4页
目的探讨抗阻呼吸训练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 2013年10月~2015年4月,60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消除水肿基础治疗及徒手淋巴引流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抗阻呼吸训练。... 目的探讨抗阻呼吸训练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 2013年10月~2015年4月,60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消除水肿基础治疗及徒手淋巴引流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抗阻呼吸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放射性核素淋巴管造影测量患侧上肢淋巴流量;测量双侧上臂周径,计算差值;水置换测量双侧上肢体积差。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肢淋巴流量均增加(t〉3.446,P〈0.05),双侧上臂周径差值减小(t〉2.143,P〈0.05),双侧上肢体积差值减小(t〉1.562,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1.982,P〈0.05)。结论抗阻呼吸训练可进一步增加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回流量,减轻淋巴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淋巴水肿 抗阻呼吸训练 淋巴引流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